一、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
1、春江水暖鸭先知?呵呵,俺到现在也不知道,是看见静静学姐这个问题,才想起曾经有一个诗人好象这样说过。
2、在岭南时,苏轼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对荔枝尤其喜爱。此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精华句,脍炙人口,并入选中学课本。
3、这首诗很特别,首句和尾句是一样的,但含义却完全不一样。寓意有些事物或人,未见之前认为很高大上,但当满怀期望见了以后,感觉也不过如此!俗话说“仆人眼里无圣人”。
4、如果你来到江南水乡,就会看到,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鸭子。也许你还没有发现,这些家鸭只会游泳、产蛋,却不会筑巢和孵卵,似乎忘记了它们传宗接代的大事。其实,它们在驯化之初和自己的祖先一样,是会筑巢和孵卵的,要不然它们如何繁殖后代?现在它们不会孵卵,完全是人工饲养的结果。因为,人们为了吃蛋、吃肉,就会不断地选择产蛋多的鸭子,只让它产蛋,而不让它孵卵。而鸭子的传宗接代问题,就用人工孵化技术来解决。长此以往,家鸭便不会孵卵了。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惠崇和尚的一幅《春江晚景》画作上所写的一首题画诗。虽说,原画作早已失传。然而,这首题画诗却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留传至今。特别是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佳句,更广为人们千古传颂。
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扩展资料: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8、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9、这些野生鸭类,通常栖息于水生植物丰富的湖泊、河流、池塘、沼泽等水域中;冬季和迁徙期间,也出现在水库、沙洲和海岸附近沼泽和草地里。除繁殖期外,它们喜欢集群生活。活动也多选择在水边、沼泽地区的草丛之间。它们以各种杂草种子、茎根为主食,有时也兼吃昆虫、软体动物等食物。
10、●《思远斋》重视名家,同时大力扶持草根,欢迎各界文友投稿。
11、暮色降临,鸟儿飞回树林,来往的过客已见稀少。轻烟淡霭,从山前渐渐飘起。此时,一个小孩独自划着小船,驱赶着一群鸭子回家。这是诗人晚年所写的一组四季田园杂感诗,共有60首,都是描写乡村生活的。这首诗语言朴实,描绘细腻。短短四句,就把江南的田园景色,写得优雅静谧而情趣盎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12、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13、草阁三间,人住清溪曲。
1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1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6、诗词名句网:http://m.shicimingju.com/chaxun/list/52html
1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9、谈到史上“诗词双修”的名家,首推“北苏南陆”,即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陆游,其中尤以“北苏”更胜一筹。
20、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王安石这首七绝诗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
二、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图画
1、采茶寻远涧,斗鸭向春池。
2、春满人间是诗人们不变的主题……
3、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诗人贺知章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4、(答案)B(答案解析)试题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6、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是: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喜爱,对春天的赞美,以及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的欣喜。
7、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8、这首诗是苏轼七律的代表作,是苏轼经过渑池时,针对其弟弟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的一首唱和诗,全诗精练隽永,富含哲理,意境高远。
9、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10、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11、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12、此诗通过“傲霜枝”、“橙黄橘绿”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的,要积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此诗托物言志,意境高远,读来顿觉精神振奋,备受鼓舞。
13、顺带看看苏辙这首《怀渑池寄子瞻兄》:
14、全文翻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15、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16、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17、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18、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作者)苏轼(朝代)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9、数千年来,野生鸭类乃至被驯化的家鸭,一直不断地为人类提供着蛋、肉和羽毛,人们将它们作为狩猎、娱乐、乃至饲养的对象。而且,在人类文化中,它们的影响范围,早已涉及到了音乐、舞蹈、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
20、这是一首写景诗,是描写西湖的众多诗歌中,流传最广、最受人喜爱的一首。
三、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是几年级学的
1、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2、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也有另一说法此诗作于江阴。
4、全诗选自宋朝诗人、著名词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6、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的活力,惹人怜爱。
7、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8、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哲理诗的“压卷之作”,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9、下面正式进入苏轼10大名诗排行榜。
10、一丝不苟写作,我是认真的!
1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且蕴含哲理。此诗通过写梨花盛开,抒发春光易逝、人生苦短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
12、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13、出自《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全诗如下:
14、水暖鸭先知”,这一千古名句细致逼真地抓住大自然中的节气变化特点,生动形象地勾出广幅江南早春的秀丽景色.还有就是要知道真实的情况只有自己身临其境才知道
15、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鲜为人知,实际上,第二首也写得很好。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16、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1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8、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9、面对如何表现“春江水暖”中“暖”字这个难题,诗人巧妙地用“鸭先知”来加以描述。这样一来,就把画家没法画出的水温,描绘得鲜活而传神,令人击节称叹!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既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又通过想象,弥补了不好表达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20、全诗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四、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的意思
1、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见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竹林外边,开放着两三枝桃花;鸭儿最先知道一江春水已经变暖,在那里欢畅地戏游。原作二首是苏轼为画家惠崇所绘《春江晚景》而写的题画诗。画有两幅,第一幅大概是《鸭戏图》,所以诗人有这样的诗句。惠崇的画早已不存,而苏轼的这两首题画诗却千古流传,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特别是这两句,清新浅淡,情趣盎然,尤为人们所赏识,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后世常引用以表述春天到来,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一句还常被借用,表达某种生活体验和生活哲理,说明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4、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5、此诗体现出苏轼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性格,他真是将满腹苦水写成了甜美的赞歌,其乐观豁达令人向往。
6、苏轼一生起起伏伏,宋哲宗绍圣元年,苏轼被人诬告“讥斥先朝”,因而被贬岭南,这首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7、六种(原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有竹子、桃花、鸭子、萎蒿、芦勞、河豚.
8、关于第10名,我在《中秋月》、《海棠》和《花影》间选择了很久,最终选择了《海棠》,另外两首遗憾落选苏轼10大名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思远斋》开通了赞赏功能,赞赏金60%作为稿酬返回作者,40%留作平台基金。
11、北宋名僧惠崇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12、咏柳/柳枝词(唐代:贺知章)
13、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5、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16、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17、(作者)苏轼(朝代)宋
18、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19、《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从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两首诗常合并做七律出现。
20、《惠崇春江晚景》作者:苏轼(宋代)zhúwàitáohuāsānliǎngzhī竹外桃花三两枝,chūnjiāngshuǐnuǎnyāxiānzhī春江水暖鸭先知。lóuhāomǎndìlúyáduǎn蒌蒿满地芦芽短,zhèngshìhétúnyùshàngshí正是河豚欲上时。满意望采纳
五、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赏析
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2、竹村外有盛开的桃花三两枝,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春江水暖戏水的鸭子最先得知。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正是鲜美的河豚快要上市的时候。
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5、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6、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
7、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8、此诗知名句是“人生看得几清明”。全诗语言清洗自然,蕴含哲理,发人深思。
9、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0、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11、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12、赏析: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13、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在朱熹的眼里,春天总是美好的。
14、隔水呼舟,应是怜幽独。
15、作者: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
16、此诗精华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通过新颖和精准的比喻,赋予西湖美人特色,使西湖成为美的化身,西湖之美得到升华,其描写手法之高超,不由得令人赞叹。
17、出处:宋代诗人苏轼的七言绝句《惠崇春江晓景》。
18、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19、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20、此诗精华句是“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描写鲜明、生动、清新、壮丽,可以在脑海中想象一下此景,壮观而富有情趣,是一首写景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