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铁生我与地坛
1、1986年我调到《上海文学》杂志社做编辑,终于和史铁生见面了。我的直感是:他的健康强壮超过了我所认识的所有人。他自在而豁达,说自己的腿就像说别人的一样,经常把我逗笑,因此我也不担心说腿的话题会刺激到他。
2、《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最著名的作品,最早发表在《上海文学》杂志上,当时的编辑姚育明读到这篇文章时激动万分,用近乎喊叫的声音对副主编说:“史铁生来稿了!写得实在太好了!”为了排上1991年1月号,编辑部还专门抽下了一篇稿子。
3、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4、回复“测试2”,可获取现当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5、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6、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7、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8、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9、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10、七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11、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栖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
1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13、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14、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15、我深知这篇稿是他用生命的苦难和坎坷作基石的,字字句句都是感悟,而非小说的虚构,所以迟疑着,不知道怎么对史铁生说。周介人说没关系啊,他出散文集子时照样可以收进去的,再说小说的地位比散文重,没有亏待他啊。我遵嘱和史铁生商量,完全在预料之中,他坚决地说:就是散文,不能作为小说发;如果《上海文学》有难处,不发也行。
16、“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17、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18、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19、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20、我的激动不仅仅是因为史铁生稿子给我的冲击力,还在于一种快乐和感动,他一定是慎重考虑后才给我们杂志的啊!《我与地坛》清晰地标出了史铁生的心路历程,周介人看后非常兴奋,说:发!马上发!明年第一期。为了排上1991年1月号,好像还抽下了一篇稿子。
二、史铁生我与地坛
1、“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唯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3、一对相濡以沫的老人,相扶相依,风雨无阻;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酷爱饮酒的老者,一个漂亮却智商有问题的小姑娘。
4、地坛见证了太多风霜雨雪四季变幻,时光匆匆间落下的那份美景、那份温柔、那份无法言语的存在,直到夕阳西下、余晖落幕时,将我们潜藏心底的欲望重新唤醒。纵使醒来之后,摆在眼前的仍是苦难,也不能阻止我们停下追寻的脚步。
5、“地坛”是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4公顷。《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史铁生(1951~2010),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6、主题思想: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在与地坛的交流中作者认识到死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因而对死获得了一些超脱。生不是瞬间可以想透的问题,因而作者从地坛里各类景物的变化中认识到与其痛苦地活,不如开心地活。关于母亲:与地坛的一次次邂逅,母亲的一次次寻找,都让作者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的用心,母爱的苦难、无言、坚忍,从而从对地坛的感情转而对母亲的怀念,升华文章的主题。
7、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8、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9、可能是文革那会儿,城市里的青年被安插到农村的生产大队吧。毛主席提出上山下乡,让城市里接受过教育的知识青年到农村锻炼,造就了那一代人独特的记忆。
10、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11、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
12、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天我整理我的旧像册,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圈子里照的照片—一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
13、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双腿已经残废,那如何才能抚平自己内心无休止的愤怒、不安和痛苦?旁人难以相助,幸好史铁生的灵魂足够坚强,足以支撑到他思索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并把答案展现在我们面前。
14、可见当时史铁生的状态如何地糟糕,其实每一个遭逢巨大打击的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也曾有过这样的深思。
15、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同学~
16、但是能够以一种平实、冷静、温情而透彻的态度娓娓道来,升天入地,丝丝入扣、体贴入微,毫不勉强造作,并抵达一种能为平常人所理解又难以企及的境界,却只有史铁生做到了。
17、我是《我与地坛》的第一个读者,这样说或许不太准确,陈希米应该是第一个吧?我也有自己的读后感:史铁生超越了自己的痛苦,升华了自己的生命,这个生命在最后不是走向世俗的轮回,而是走向了光明无尽的解脱之境。
18、史铁生与人相处极其随意,但在写作上却非常认真、严肃,对编辑他不轻易承诺,甚至可以说,当你开口约稿时,他的态度近乎拒绝。我完全能够理解,按他的身体状况和对文字的负责态度,每年所写不多,谁又忍心逼他呢?
19、“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20、《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三、史铁生我与地坛内容简介
1、为何说《我与地坛》是最有人性关怀的作品呢?
2、他纵然走遍地坛,再也看不到母亲的身影了。
3、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4、答:《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5、回复“测试”,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6、韩少功在评价《我与地坛》时说:“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这恐怕是一个作家所能给予另一个作家的最高评价了,就连史铁生自己都承认,这句话都快成《我与地坛》的广告语了,“他这话比我的作品传播得还广”。
7、他说:“那就再见吧。”我说:“好,再见。”便互相笑笑各走各的路了。但是我们没有再见,那以后,园中再没了他的歌声,我才想到,那天他或许是有意与我道别的,也许他考上了哪家专业文工团或歌舞团了吧?真希望他如他歌里所唱的那样,交了好运气。
8、人为什么活着?这个无数人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我与地坛》给了我们一个相当优秀的答案。它以一种平实、冷静、温情而透彻的语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双腿残疾的儿子战胜苦难的故事,一个有一个残疾儿子的母亲默默无言的爱。它告诉我痛苦是用来面对的,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
9、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务农,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他在做了七年临时工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不但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临,由于双肾功能衰竭,从此以后,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但他仍能忍受病痛折磨,写下了新作《病隙碎笔》。史铁生写作主题大多是母亲和地坛PS你是不是上高一啊???。
10、这篇长达万言的作品,无论是在表达主旨上,还是在写法、语言各个方面,都堪称是史铁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独一无二的贡献,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与地坛》的影响远远超越于文体范围。
11、其实不止是地坛,我们的生命中何尝不是一个又一个故事呢?
12、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13、是指古园中小生命活跃其间,给予作者生命的感悟。夕阳映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示的历史沧桑,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
14、双腿残疾后,史铁生一下子被击垮了,他愤怒、狂躁,怨天尤人。后来一个人失魂落魄地在地坛这个荒废的园子里发泄、沉思。
15、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16、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17、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
18、史铁生写的不是油滑遁世的逸情散文,不是速生速灭的快餐散文,不是自矜自吟的假“士大夫”散文,不是撒娇发嗲的小女人散文,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
19、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20、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四、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
1、这下好了,您不再恐谎了不再是个人质了,您自由了。算了吧你,我怎么可能自由呢?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你得知道,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可是我还知道,消灭人性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园神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
2、《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著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平凡的世界》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问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3、一个人,出生了,这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4、因为残疾,明白了健全的重要;因为丑陋,晓得了美丽的魅力;因为软弱,知道了英雄的可贵。世界是需要有差别的,千篇一律的人生就像枯燥乏味的戏剧,不忍卒读,上帝看得也不会过瘾。于是总要有人去背负沉重的苦难,有人去享受甜蜜的幸福。这种选择,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当你不幸拾得悲苦的角色,只能鼓舞自己,去开辟一条救赎之路。
5、好看!正式学习史铁生的文章是在高一下学期,课文名叫>,史铁生是一个灵魂工作者。他就把人的原欲剖析出来给读者看,之所以说为大家,莫过于此。等我把书找到了,会更进一步谈我读>的读书心得。
6、那是个礼拜日的上午。那是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我摇着车到那几棵大栾树下去,恰又是遍地落满了小灯笼的季节;当时我正为一篇小说的结尾所苦,既不知为什么要给它那样一个结尾,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让它有那样一个结尾,于是从家里跑出来,想依靠着园中的镇静,看看是否应该把那篇小说放弃。我刚刚把车停下,就见前面不远处有几个人在戏耍一个少女,作出怪样子来吓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拦截她,少女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东跑西躲,却不松手揪卷在怀里的裙裾,两条腿袒露着也似毫无察觉。
7、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扯。
8、作品80%赞赏付给作者
9、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10、以地坛为题,以地坛为背景烘托母亲对作者的爱,母亲对作者的关心和爱护,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11、1988年10月我去北京接史铁生到上海参加颁奖会,他的小说《毒药》得了第三届《上海文学》奖。史铁生说想陪我去地坛散步,问我是否愿意。我当然愿意,事先他对地坛的形容使人不可能作出别的选择。那次作陪的还有中国作协的陈国华。
12、可惜这个母亲最终还是没有看到儿子走出来的样子,她临终时候的样子,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她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她那个残疾的儿子。
13、《我与地坛》以北京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14、中学时看的好多文章,时隔多年之后再去翻阅,总能生出许多激荡人心的感受。或许是因为生活不可避免地,在我们身上打磨下了印记。以前未曾体味到而文章中却早已提及的,成为了当时感知上的空白。例如这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已记不清当时作何感想,只知道后续所做的一切分析和解读都是为了应付矗立在眼前大大小小的考试。学业的繁重,让我无暇捕捉游荡在字里行间的万千思绪,至多是生出对其不幸经历的同情,以及对其逆境重生的敬佩,却未曾深入体悟到文章里沉甸甸的人生思考。
15、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6、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栖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现在让我看看,它们迄今都是怎样编织在一起的吧。
17、他们走过我身旁时只有男人的脚步响,女人像是贴在高大的丈夫身上跟着漂移。我相信他们一定对我有印象,但是我们没有说过话,我们互相都没有想要接近的表示。十五年中,他们或许注意到一个小伙子进入了中年,我则看着一对令人羡慕的中年情侣不觉中成了两个老人。
18、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在付出了尖锐的痛苦和执着的理性思考后,作者换来了超越痛苦的生命的充实与欢乐;由遭遇磨难、追问民命运的非常之心,升华为一种从容面对苦难和挑战的温煦平静的平常之心。本文语调平缓,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深邃、高远。
19、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一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
20、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五、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1、特点抓住第5段,院子荒芜但不衰败荒芜的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坍圮的东西不衰败的是那些微小的却具有生命里的事物,是那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抓住这些特点,就可以思考出作用是什么。荒芜的景物正好与史铁生的心境相吻合,是种心境的外化。并且那样的环境也给了史铁生一个思考的场所,让他静下来思考生命的问题至于那些不衰败的生命,是关键,让他找到了一种生命感,那些小生命虽然被遗忘,但是依旧遵循着生命的规律存在着,这样让他对下文生死的问题和怎样活的问题带来了思考。这些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线索的。
2、母亲想帮助儿子,却不知道怎么帮;想体儿子受苦也无奈不能;她只能无言地帮儿子上轮椅车,悄悄地注视儿子的背影及焦急地四处张望儿子.她只能默默地注视,无助的祈祷.此时我们看到一个坚韧又伟大的母亲心甘情愿为儿子默默承受着一切,毫无怨言.而这些,都是儿子多年后才意识到“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字里行间蔓延着淡淡的忧伤和自责.
3、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扩展资料: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4、当人们为《我与地坛》的通透圆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动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生命再次出发艰难跋涉的起点,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已经是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5、在史铁生走过的路后面,总有一个焦虑的身影,默默地跟着,默默地看着,只要儿子好好的,她就放心了。
6、(组队对抗惰性,一起坚持学习)
7、“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8、她从来没有对儿子说:“你为我想想。”她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由我来承担。”
9、如今再看《我与地坛》,固然钦佩和同情再添一分,但我渐渐明白,
10、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11、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2、作为一个残疾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说是一篇生命的歌!是对人生深切感悟的歌。一个人,在他的人生处在顺境的时候,他是不会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也不会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人生得到十字路口,在身心遭受重大挫折的时候,才去思考人生,拷问生命的意义。史铁生的这篇文章,就是这样一篇拷问灵魂的震撼人心的作品。正是这种遭遇,给作者提供了一次透彻的领悟人生,感受生命的机会。在他和地坛的亲密接触中,在他对地坛的真切感悟中,体会着生与死的价值,体会着生命的意义。
13、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14、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15、我以为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
16、这个问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史铁生在地坛一晃就是十五年。这十五年里,地坛陪伴他走过了十五次的春夏秋冬,看过了各种各样的人生片段,终于,他开始慢慢想明白: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要怎样活?上帝早给了你一个开头,却要你自己来定结尾。
17、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1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与地坛
19、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爱。无论怎么样,她都深爱她这个儿子,双腿的残疾只是让她更加疼爱她的儿子罢了。看着儿子的痛苦,“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默默地承受,默默地看着。
20、tbyd2016@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