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愤
1、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2、年代:(宋)作者:(陆游)
3、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4、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沱胄起兵抗金,他还跃跃欲试。
5、课外篇目(按作品音序排列)
6、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7、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8、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9、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10、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1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
13、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14、陆游自始至终都将光复大业放在心里,但在现实世界中他实现不了这一理想,只好将心中的苦闷发泄于诗中。书愤书愤,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到极点,犹如一声长啸响彻云霄。可惜这声长啸依旧没能喊醒那一屋子沉睡的人,南宋最后还是被元朝所灭。
15、《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16、陆游时年六十有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17、“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18、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19、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20、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二、书愤原文
1、牡丹的拒绝(节选)·张抗抗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由题目“书愤”抛出问题“诗人抒写心中什么愤懑?”探究诗句。(学生自读诗句,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主思考的成果。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指导,期间课堂生成的问题难点,再引导小组讨论,完善交流解决。)
4、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5、③塞上长城:南朝刘宋卫国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万里长城”,陆游在此自比。
6、《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7、陆游的《书愤》严格意义上来讲共有五首,我们中学学的是其(也就是—早岁哪只时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里面是没有“愤”字的。作者北望中原,祖国河山大好,却有失地未回,而“我”有心为过效力,怎奈白发苍苍?于是作者满腔的郁愤之情都倾尽在诗里。用了对比(与诸葛对比)用典“出师表”“伯仲”本诗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其二和其三皆有“愤”字。而其四和其五没有。
8、●李清照《永遇乐》——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9、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扩展资料: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10、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11、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12、对比他人的课,自己还是应该在文本的本身去下功夫,努力去听那些优秀的课型,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将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打磨成为精品课。
13、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14、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15、衰迟:衰老。戎衣:军衣。
16、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1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岁)
18、“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19、曾经近十年驻守在遥远的的博岭的前哨,还要到万里皋兰跃马横枪实现我宏伟的理想!
20、(颔联重点分析: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在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分析完后要再读此联,读出当年抗金的壮盛豪情。)“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三、书愤赏析
1、在第二首中,诗人的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虽然这一首似乎是承接着上一首最后两句,诗人不得不发出无可奈何的叹谓。这一篇的首联和上篇“壮心未与年俱老”句,意思一脉相承,是说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是年华虽逝,而自己的壮心依然炽热,不减当年。第二联承上: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还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当年之事。那时,他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鏖战皋兰。然而,时光流逝,那自古以来的关河无穷之事,在种植身上终于无法实现。当年是壮志凌云,岂料到今日成了一个袖手旁观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苍凉,溢于字里行间。这便是后二联的意境。
2、《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此时他已62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清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3、松山,一个悲壮的名字·晓音
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写下的诗,强烈的要求收复失地,驱逐金人,雪洗国耻。这是陆游一生歌唱的理想,也是他永不衰竭的灵感。《示儿》是这样,《书愤》也是这样。本节课我们就以《书愤》为例,解析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韵。
5、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璀璨夺目,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永恒而无与伦比的两座艺术高峰,代表着传统文学的最高成就。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中国社科院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编撰了《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10卷)套书,本书是其中的一卷。
6、古往今来征战的事无休无止地发生在边远地方,谁能料到现在却让我在这里袖手观望!
7、“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8、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
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0、五六两句一转,既以塞上长城自许,而加一个空字,因为镜子里已是头发斑白。“塞上长城”典故出于《南史·檀道济传》,道济为南朝刘宋名将,遭谗被杀,遂绝收复中原之望。用这个典故,也隐含了对朝廷的批评。
1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2、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13、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泛指皇家园林。当时在沦陷区。
14、论文、活动(按文章、活动音序排列)
15、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
16、⑻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17、的博:又作“滴博”,山岭名,在四川理番县东南。这里泛指川陕。
18、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19、最后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陆游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和苦闷但爱国热情并没有消减。
20、书愤①其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其二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其三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编辑本段注释
四、书愤 陆游拼音版
1、好想与你一起老下去·木心
2、颓垣(yuán):断墙残壁。
3、这首七言律诗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包容性大,概括性强,是陆游所有以《书愤》为题的七律中最富有个性的一首。诗作的认识价值已不须赘言,诗的艺术价值也令人瞩目。观其整体,固然高妙,即使于一联一句求之,也不乏惊人之处。如“中原北望气如山”写生形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的用典对仗,意象镕铸以及这联景语在整首抒情诗中精心构筑,都是令人拍案称绝的。故清人纪昀(晓岚)指出:“此种诗是放翁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瀛奎律髓刊误》)(选自《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集》)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常常回忆青年时代往往是一个人变老的标志,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就是如此,只是这种回忆更带上一种时代的悲剧色彩。
6、虽然这次的同课异构给自己了很多建议,甚至是批评,但是不要觉得自己讲的不好,也不要觉得自己技不如人,不要妄自菲薄,人是不断进步的过程,只要你不断进步,朝着自己的方向坚定得走,就能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状态,找到教学的成就感比你讲课别人评价好坏更重要,只要找到成就感,才能少点职业倦怠,少点生活的emo
7、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8、(原词)书愤(释义)书写悲愤之情;抒发悲愤之情。(注释)书:写;书写。这里有“抒发”“表达”的意思。
9、大声诵读《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思考:两首诗分别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情感?
10、④伯仲:兄弟,此有比肩并称的意思。
1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作者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孝宗即位后,陆游曾向他陈述了有关定都、备战和革新政治的建议。
12、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13、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1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5、●陆游《时雨》——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16、背诵《临安春雨初霁》、《书愤》。
17、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
18、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19、⑺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20、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五、书愤 陆游赏析
1、舌面后音(舌根音)gkh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3、舌尖后音zhchshr
4、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5、(chūshīyībiǎozhēnmíngshì,qiānzǎishéikānbózhòngjiān!)
6、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
7、“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8、书愤是陆游写的一首诗: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9、①楼船:战船。瓜洲渡:在今江苏邗江瓜洲镇,位于长江北岸,与镇江隔江相对。
10、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11、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辛弃疾
12、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到山河破碎,国家动荡,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13、挣脱冷,寻觅暖——初读萧红有感
14、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15、诗人通过今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唐朝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而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对于一个志在立功却怀才不遇,光阴蹉跎而难以作为者来说,能不幽愤哀伤吗?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中那郁积之“愤”在字里行间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爱国之情将永远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16、译文:汴河蜿蜒贯穿整个京城,宫墙处长出春草,我拨开自己的心,看着自己作为一个臣子不被理解,最后再看一次这曾经待过的京城。
17、《书愤》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陆游时年六十岁,解职归里之时。
18、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19、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细品味,其愤慨之情无处不在。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多年壮志未酬,而且不被重用,对于政治对于人民对于自己都有愤愤不平之意,所以书愤以求安慰。
20、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街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