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军行古诗
1、诗的前两句,勾画出一幅边塞沙场的风景——压抑、孤独、寒冷。从青海湖望向远方的天空,乌云压在绵延千里的雪山上,孤独的城池和雪山遥遥相对。可想城中的人们,和家人分离,远征至此,是多么孤独和悲凉啊。
2、译文:从军到过玉门关,逐虏上过金微山。笛声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环像明月一样圆。瀚海之上战鼓咚咚,杀气直冲云霄。愿斩敌阵单于之首,长驱直下铁门关,永息战尘。
3、看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4、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
5、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6、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
7、这首诗,我们使用镜头辅助的方式进行背诵。
8、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9、 pi pà qi wǔ huan xin sheng, zong shi guan shan jiù bié qing .
10、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
11、诗的内容大概是:在青海湖,常年乌云压在雪山上,雪山遥望着玉门关那座孤城。驻守在边疆的,久经沙场的将士已经把身上的铠甲磨穿了,下决心必须打败楼兰国的强敌才可以重返家园。
12、“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也就是乐府收集的曲调,在这个曲调下通常写作关于征战、兵马的内容,所以称作“从军行”,到后来的诗人创作,开始以内容区分作品,关于边关、将士、战斗的作品,就都命名为“从军行”,而不拘于五言还是七言——因为曲子逐渐散佚,剩下的只是吟诵诗歌,就无所谓歌词长度是否和音乐匹配了。
13、——都表达思乡之苦。(可追问细节)
1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15、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是: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从军行古诗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16、③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就是玉门关。玉门关:关口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途径此地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17、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
18、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19、陈羽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王昌龄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反衬人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
20、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这一段是全诗的节选。《从军行》是一类乐府诗的题目。
二、从军行古诗
1、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2、这首五言书写的是边关战士斗志满满,表达出将士们希望在战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3、▍主讲人:玉笙老师,小学语文签约老师。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5、“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八两句是说,胡地的大雁惊飞着哀鸣不停;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流泪滂沱。
6、敢于写败仗,那是因为经常取胜,才有足够的底气和豪气。
7、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上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黄沙在频繁的战事中磨穿了铠甲,不打败敌人发誓绝不返回家乡。
8、从军行的后两句让我们感受到将士们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豪情壮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希望能帮助到你
9、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
10、突营射杀呼延,独领残兵千骑归。
11、《从军行》王昌龄dàmòfēngchénrìsèhūn大漠风尘日色昏,hóngqíbànjuànchūyuánmén红旗半卷出辕门。qiánjun1yèzhàntáohéběi前军夜战洮河北,yǐbàoshēngqíntǔgǔhún已报生擒土谷浑。
12、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中巡夜的打更声,还有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也触景生情,潸然泪下。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去与敌军拼命。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13、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
14、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15、你从哪里感受到边塞战斗的频繁、艰苦?
16、《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第三四句描写了军队辞京后的出战;第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全诗虽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同时对仗工整,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17、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
1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9、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
20、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三、从军行古诗的思想感情
1、其4的:(注释)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破:击败。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参考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提示)诗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2、——“黄沙百战穿金甲”里“百战”一词说明大大小小的战斗很多。(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戍边已经很长时间了。
3、诗一开头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警报;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的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二句是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4、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汉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内容多为伤离别之辞。
5、——《从军行》虽然也写了环境恶劣,战斗艰辛,战士思乡心切,但是最后一句有一个大的转折。
6、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7、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8、我们一起来听蒙曼老师解读《从军行》:
9、杨炯(公元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死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10、biǎo qinghui jun yǎn chén gǔ, mò jiao bing shi ku long huang .
11、——写战士们奋勇杀敌,戍守边关。
12、——意味着要忍受思乡之苦。
13、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
14、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15、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16、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17、(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带动对话,例如:战士们为什么要望远处的玉门关?战士们能望到家乡啊吗?战士们想望又望不到的是什么?刚刚离开家乡,戍边很轻松的情况下,他们思乡之情回如此迫切吗?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18、géng chut qiang di guan shan yué wú nuò jin gui wan li chou 。
19、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20、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四、从军行古诗其二
1、——这个“暗”字写出了战士们心情的沉重与紧张,也写出了战士们心情的压抑。距离很遥远,景色非常壮阔。
2、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3、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
4、王昌龄的诗,以七绝最佳。明代王世贞认为盛唐七绝,只有他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征戍之事。王昌龄的《从军行》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5、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6、ming chi xing chi feng bǎo jian, ci jun yi yé qǔ lou lan 。
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8、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
9、《从军行》是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这首边塞诗反映了边疆战士久经沙场、誓死保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10、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
11、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2、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13、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4、“从军”的意思是什么?是“跟随军队”的意思,是“参军”的意思。所以这是一首边塞诗。到了唐朝,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以边塞和战争为题材边塞诗便发展起来。我们学过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卢纶的《塞下曲》,我们来说说看,在边塞诗里,诗人往往会写些什么内容。
15、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
16、王昌龄写得最多而且最好的诗的题材有三类:边塞生活、宫廷妇女和送别友情。小学阶段,我们学习都是其作品最优秀的边塞诗。
17、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因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一作濠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开元、天宝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尤擅长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皆有名。其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18、——写边塞环境的艰苦。
19、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20、杨炯这首诗,其实背后是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的。唐高宗后期吐蕃和突厥侵扰甘肃一带,那离唐都长安就很近了。所以唐朝派礼部尚书裴行俭出征,杨炯作为一个文人,虽然没能亲临战场,但是也跃跃欲试,这才有了这首《从军行》。
五、从军行古诗拼音版
1、“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2、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3、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
4、这正是盛唐气象,无论是在诗里还是在战场。
5、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6、——那个“遥”字,既有“远望”的意思,又有战争结束遥遥无期的感觉。
7、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8、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9、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10、全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1、本诗使用“长云暗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穿金甲”,立下“不破终不还”的誓言等几个意象来表现战士们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情怀。
12、④百战:指多次作战。穿:磨破。金甲:铠甲。
13、 青海:即今青海湖。
14、王昌龄dà mò fēng chén rì sè hūn大漠风尘日色昏,hóng qí bàn juàn chū yuán mén红旗半卷出辕门。qián jun1 yè zhàn táo hé běi前军夜战洮河北,yǐ bào shēng qín tǔ gǔ hún已报生擒土谷浑。
15、《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16、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17、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18、关于王昌龄,我们曾经学习过的《采莲曲》、《出塞》、《芙蓉楼送辛渐》。
19、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以此为题的古诗较多,不知道你具体问哪一首?暂且举几例常见的,希望能帮到你。《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诗人大概写于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从军行一般指从军行七首。《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写作于盛唐时期,具体年代不详。《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陈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中唐时期。《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写于盛唐时期,具体年代不详。
20、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