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年初一习俗
1、大年初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盛况不亚于除夕。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2、大年初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3、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4、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开门爆竹”一说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5、洗好脸之类,然后再穿好新衣服,先祭神,然后再开动吃早餐,早上北方吃水饺,南方是汤圆。
6、说是“初一吃药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药。
7、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早上,去给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亲戚朋友去拜年。当然,最高兴的事,是收到压岁钱,嘴上说着不要,心里乐开了花。
8、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拜年。
9、我们这里走亲戚会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所有是亲戚要走一遍 ,不管是远房亲戚,还是七大妗子八大姨,都得去,因为这些亲戚都是一年才去一次,如果春节不去基本以后没有什么来往了,所以春节这趟亲戚特别重要。
10、早上起来,见到父母,兄弟姐妹,亲人等,要立即问好,如:新年好,身体健康,恭喜发财,好运连连,马上找对象,马上生宝宝等之类。
11、北方地区过年还有一项非常有代表性的习俗那就是大年初一要吃饺子。并且,大年初一当天吃饺子是要吃一整天的而不仅仅只是午饭或者晚饭。至于大年初一吃饺子的原因,则是因为饺子的外观像一个个元宝,人们相信在新年的第一天吃饺子就可以一年交好运,财运不断。
12、大年初一不能洗头,这是老一辈多年来多少代以来保留下来的传统习俗。笔者自打小的时候就听到长辈过年时这么要求和提醒,不能说是迷信,其大概意思也就是图个吉利,况且大年初一是新一年的开始,万事已是重头再来,其寓意丰富、深远,与广东毗邻的广西也普遍流传有这样的习俗,所以自我猜想一下,全球华人也许会了解或遵从这种极具特色意义的传统文化,因为人们都是向往过着美好、安康的生活,无疑这就是中华文化内容之一。
13、不能缝补:因为古时人们讲究,在初一这一天缝缝补补加上摸针会操劳一年,所以这一天父母都会把针放起来,不会动。
14、大年初一吃年糕是中国人的传统,寓意着“节节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15、正月一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叫法。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叫做“三朝”、“正旦”、“元日”、“岁旦”。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岁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
16、走亲戚蒸年糕放炮竹汉族——大年初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17、春节习俗:大年初四迎接灶王爷
18、很多地区还有很多的禁忌,因为人们非常重视春节,而春节也出现占卜新年运程的现象。
19、大年初出嫁的女儿要与丈夫一起回娘家,所以俗称“迎婿日”。并且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还要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20、初五要“赶走五穷”,即“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这天人们要早起放炮竹、打扫卫生,把不吉利的东西赶走。这天还要吃饺子,剁馅料的时候要咚咚响好让邻居都听见。饺子以往都要吃五天,现在人们一般就在初五这天吃一次。
二、大年初一风俗是什么
1、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过年期间白天睡午觉,表示整年度都会很懒惰,其中的含意是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
3、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文化醇厚绵长。中国人的“年”神圣、欢乐、祥和。每一天、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讲究和习俗。
4、大年初一一般是在男方父母家里过年,给长辈拜年,聚在一起吃饭讲吉利话,聊开心的事情,以前没有禁鞭炮的时候还会接龙,现在没有这些啦!主要是陪伴老人小孩穿新衣过年。
5、正月十二到十五习俗
6、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毕竟现代人聚少离多,要珍惜在一起的机会。
7、大年初一从拜年开始。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8、北方的习俗是饺子,南方的是汤圆。饺子寓意是一年交好运,汤圆圆滚滚寓意吃了汤圆就得了元宝。有的地方将饺子包成元宝状,寓意也是得元宝。
9、每逢过年,都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习惯要遵守,俗称年禁。比如大年初一这天忌杀生,因为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10、正月初一的民间传说——熬年守岁
11、大年初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12、给长辈们拜年,祝愿长辈们平平安安、身体健健康康的。持此之外,一来可以话家常,毕竟一年都没见几次面,二来是得发压岁钱。
13、老家大年初一都是要去街坊四邻串门拜年的,远亲不如近邻,这是一句大实话,虽然不怎么在老家,但还是感觉街坊邻居挺亲的!
14、可见,正月初一吃饺子或许起于明朝,且还在饺子中包银钱的游戏。
15、贴画鸡。古代正月初一这天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据传,此风俗源于晋朝人著的《玄中记》:度朔山上有只天鸡,说是当太阳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因此春节所剪的鸡,实际上是象征着天鸡。
16、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备佳肴水果以祭祀八仙。一些地方中国民间还有习俗,正月初八这一天出远门,俗称“游八仙。
17、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如果这一天扫地,会扫走财运,将“扫帚星”召来,会遇霉运,因此不能扫地。垃圾、污水也不能倒在门外,这样可能会破财,很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这样的习惯。一般是除夕扫除干净,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准备一个大桶,用来盛放废水,当天不外泼。
18、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9、做好的枣馍下放钱,寓意早早有数不尽的钱。这个习俗小朋友最喜欢,不论多少都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也代表长辈们对晚辈美好祝福。
20、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国度
三、大年初一的风俗是什
1、汉族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2、“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新年的第一天早上,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是开门大吉,出门见喜,喜上加喜。
3、北齐时期,饺子也被称为“馄饨”。颜之推云:“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里的馄饨,实际上即为饺子。
4、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春节”,一年伊始,除旧岁,迎新春,庆贺春节,是我国数千年来的习俗。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云:“正月朔日(初一)谓之元旦,俗称新年”。古人认为它是“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5、吃饺子,寓意新的一年交好运,福气满堂,钱财满满。在北方地区,大多都是吃饺子的,人们称之为“更年交子”。因为饺子特别像元宝,是元宝的象征,人们吃了饺子,在新的一年中,是财源滚滚,财运亨通。
6、饮屠苏酒。宋·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目,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幅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民俗风情画展现在我们眼前。其中“屠苏”即屠苏酒,可见,屠苏风俗已入宰相家。
7、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8、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9、在初一这一天不能洗头,洗澡,洗衣服的,说是会洗掉一年的好运。
10、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中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11、海口人初一拜神祭祖也是很有讲究的,先摆好酒和茶,事先要准备好鸡、鸡血、鱿鱼、猪肉等食物,鸡血要摆放在鸡身上。给祖先像上三炷香后就可以开始祭祖了。祭祖完后,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12、再初一一天,不去串亲戚,而是自家人围坐在炕上吃吃喝喝,说说笑笑的闹一天,孩子们穿上新衣,拿上压岁钱去买玩具,小吃,或荡秋千。
13、浙江绍兴人有大年初一上茶楼喝“元宝茶”的习俗。所谓“元宝茶”,一方面是这里用的茶叶比往常提高一个档次,并且在家里的茶缸中添加一颗“金橘”或“青橄榄”来指代“元宝”,象征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二是因为茶缸上贴有一只红纸剪出的“元宝”,大致意思也不外乎“招财进宝”。
14、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延续了几千年。叫“开门炮仗”,迎接新年。通常,一开门,先放爆竹,爆竹声声辞旧岁,大年初一迎新春。
15、过年期间不管是被要债或者是跟人家要债的人在一整年间都会很倒楣,因此忌讳向人讨债。
16、春节习俗:大年初八谷日惜粮食
17、大年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18、大年初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19、年初一时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起床再拜年,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20、正月初通常指农历元朔日,它是一年之始。农历是在夏历(阴历)的基础上融合阳历成分从而形成的一种历法。
四、大年初一的风俗是什么
1、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2、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3、春节习俗:大年初七人日捞鱼生
4、初开门先放爆竹,这叫做“开门炮仗”。放三个鞭炮叫“连中三元”;放四个鞭炮叫“福禄寿禧”;放五个鞭炮叫“五福临门”;放六个鞭炮叫“六六大顺”。
5、春节,作为中国最大的节日,即为中国农历新年,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为中国的正月初一。而正月初传说是四千多年前,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帝的一天,这一天被称之为“上日”、“元日”等等,而这一称呼再先秦时期一直流传着,但是在汉武帝之前因为对农历算法的不统汉朝之前的朝代,计算春节的方式并不相同,所以春节的时间差异很大,随着汉武帝的统春节的计算才正式定下来。
6、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服。
7、过去的传统穷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乾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荤,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一般的补品补药初一最好不要吃。
8、大年初一的早餐,来碗热乎乎汤圆,这一天,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寓意财运滚滚,事事如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9、在中国民俗信俗中,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
10、大年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中国民间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11、梁·宗慎《荆梦岁时记》也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杨”。
12、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13、初一当天的第一顿饭,全家人却要吃素食。“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14、南方大年初一早餐吃汤圆,到祠堂祭祖,第一次出门口人一定要炸鞭炮,去最大辈家拜年,不能扫地,不能把垃圾往外到,不能说错话,做事要小心,千万不要打破东西。
15、大年初先放爆竹,开门炮仗,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寓意开门大吉,出门见喜,开门红,满堂红,年年红。
16、在古代,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中国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称为“试灯”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称为“灯市”。
17、说是“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
18、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19、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20、正月初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五、大年初一有啥风俗
1、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2、俗话说得好!“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新年的第一天早上,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是开门大吉,出门见喜,喜上加喜。
3、春节习俗:正月十四春夜猜灯谜
4、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在以前,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己识趣地走人。还有传说记载,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5、初一最好不要扫地,如果更脏,可以扫,但是不要把垃圾往外倒。
6、大年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还有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7、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大年初一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儿那祝贺新春。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8、饺子专用名称出现于明朝,据《万历野获编》载,谚语云:“细皮薄脆对多肉馄饨,椿树饺儿对桃花烧麦。”句中的“椿树饺儿”是北京的名食,也明确区别了馄饨、饺子、烧麦。又据刘若愚的《酌中志》载,饺子在明宫中称为“扁食”。正月初一“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
9、初一孩子们快乐的一天呢!拜年嘿嘿嘿?会挣压岁钱?的!反正乐一白天,怕回家,一进家呀!都会被先懂事的妈啊?嘿!我先给你存起来,而没收的了!没被保管的请?举手!哈哈,反正我也看不着??,
10、春节早晨,开门后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
11、正月初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
12、安徽年初一早上要吃一碗“盖浇面”。走亲访友时要带上“四色礼”,其中必有麻酥糖,有民谚云:“拜年不带麻酥糖,请君不要进厅堂。”可见麻酥糖之重要。客人到后,主人先要给客人喝上一碗甜茶,吃上几个茶叶蛋(须双数),吃一碗面后再喝酒。
13、大年初一吃饺子的由来,饺子古代叫“娇耳”,民间有一个传说,说的是东汉末年,灾害严重,很多人患病,很多人患烂耳朵病。名医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看见瘟疫流行,于是他在冬至那天,找一块空地,搭起医棚,架起大锅,给人们舍药治病,救活了很多穷人。张仲景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以及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炖,炖好后,把它们捞起来,剁碎,再用面皮作成耳朵一样的东西,下锅煮好后,分给病人吃。人们叫这种东西为“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再喝下一碗汤,便两耳发热热血沸腾,不久烂耳朵病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人们边庆祝新年,边庆祝烂耳朵的康复痊愈,就模仿“娇耳”的样子,做了过年的食物,在大年初一早上吃。
14、我是北方人不了解南方,我们还是说说北方的过年习俗吧,我们重点说说大年初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这一天是最热闹的,万家团圆,大家积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走亲戚,但是我们这里不是谁都可以走亲戚,是很有讲究的,初一是走干娘家的,这一天大部分是看干爹干妈的其他基本没有走亲戚的这是我们这里的风俗。
15、大年初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16、春节习俗:大年初五开市接财神
17、现代,一般为家里的长辈带领年轻一代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向对方以吉祥语祝贺新年,后一辈并须叩头致礼。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压岁钱盛款。如今,很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大家一起聚集相互祝贺,谓之“团拜”。一般可分为:走亲戚;礼节性的拜访;感谢性的拜访;串门式的拜访四类。
18、初四迎财神,是祭祀财神的日子。这一天,大家要备好瓜子、水果等,一方面是招待拜年的客人,一方面是接受“财神爷”的检验。
19、正月初五俗称破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20、今天大家有很多事儿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