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勃的资料
1、676年,王勃于探望父亲的归途中渡海溺水,乘风而去。
2、王勃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巅峰,俯视众生。
3、675年,南昌城里滕王阁正在举办一场宴会。
4、676年,长安的唐高宗也读到这篇《滕王阁序》。
5、太监支支吾吾:“那个…这个…人已经挂了哎…”
6、在隋末乱世之中,有个美丽的地方叫白牛溪。
7、《滕王阁》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附在作者的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容。首联点出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颔联紧承第二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表现了阁的高峻;颈联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引出尾联;尾联感慨人去阁在,江水永流,收束全篇。全诗在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笔意纵横,穷形尽象,语言凝练,感慨遥深。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8、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擅长五律和五绝,著有《王子安集》等
9、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作《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10、王勃满不在乎地点点头。
11、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
12、阎颜都督此时已经彻底变身24K纯金脑残粉:嗯嗯,这碗鸡汤我干了!
13、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14、666年,17岁的王勃直接给唐高宗写信,
15、薛收,是秦王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
16、该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挚,是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流传甚广,被无数人引用。然而王勃最著名的还不是这首诗,他的《滕王阁序》更是骈文里经典中的经典,顶峰中的顶峰。
17、王通都在正襟危坐着,跟弟子们讲述学问。
18、王勃再也不敢触碰仕途,
19、画栋朝飞南浦云⑷,珠帘暮卷西山雨⑸。
20、今大人上延国遣,远宰边邑。
二、王勃的资料有些啥啥啥呀那个那个那个少写点写点
1、爷爷王通是隋末唐初的文化名人,私人教育家,“十五为人师”,门生遍天下;
2、怎么可能?我竟会落到如此下场?这一定是一场梦,一场梦!!明天醒来我就可以重新站在阳光下了吧。
3、王勃刑满释放,连忙赶去越南看望父亲。在路过江西时,正赶上滕王阁翻修一新,举行庆典,于是他才情大发,写下传世名作《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
4、王勃的哥哥王勮(jù)也是天才少年,20岁就考中了进士!
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6、就这样,一个位居初唐诗坛四大天王之首的青年文豪兼朝廷命官,一下子成了一个无业游民。
7、而是他实在是憋不住了。
8、很快,他就担任了虢州参军。
9、王勃(公元649年~675年),字子安,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公元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公元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或三年(公元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10、他触碰到了帝王家最敏感的那根弦。
11、都督嗤之以鼻:不过是老生常谈!
12、今天能给我这个表现机会,
13、但是王勃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入官场,老天爷又开始虐他了。
14、然而,站的越高也就意味着,如果哪天一脚踏空就会摔的越惨。
15、ID:bnwz2012
16、从此王勃彻底断了对仕途的念想。
17、少府:官名。之:到、往。
18、因为心软而私藏了一个逃跑了奴隶。
19、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20、十几岁已经站在了绝不大部分人一辈子也到不了的高度,前途犹如探照灯,光芒耀目。
三、王勃的资料简介200字
1、然而,天纵奇才的王勃,有梦幻般的开始,最终却以悲剧收场。
2、上元三年(676年)冬,年度爆文《滕王阁序》已经刷屏刷到了长安。
3、我们不知道,如果他活到六十二岁,会猛到什么程度。
4、闲云潭影日悠悠⑹,物换星移几度秋⑺。
5、还有就是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王勃的骈文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用事贴切,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滕王阁序》。
6、当你还在浑浑噩噩的时候,
7、入狱有一段时间了,他心里总还是难以置信:
8、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藩之塌。
9、四川的各地官员听说文坛天王要来了,一个个激动的睡不着觉,纷纷派下属在驿站围追堵截,偶像所到之处不仅管吃管住,还兼陪游山玩水——古代追星也疯狂啊!
10、认识王勃是因为《滕王阁序》认识王勃是因为《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我能背诵。我是江西人,鄱阳湖边人氏。文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鄱阳湖之秋景可谓一绝。
11、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12、这就好比,今天有个9岁的小学生读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后,
13、在经历挫折与反思之后,一篇千古奇文就此诞生。
14、王勃6岁就能提笔写诗,不到20岁就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被封为朝散郎,成为朝廷里年纪最小的官员。
15、乾封元年(666年),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16、下面我选了几首,供大家一起赏阅
17、如今落魄之身流落天下。
18、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度南海。
19、完了,杀人偿命,死罪已定!
20、揽汉唐人文成一序,绝江山美景于片言。
四、王勃的资料有哪些
1、所赖君子见机,达人之命。
2、爷爷的哥哥王度是《古镜记》作者,开唐代传奇(灵异小说)之先河;
3、则是语言必须相当相当华美。
4、活在天地间,不过微小如尘埃,
5、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6、可10年后的今天,却再也看不到半点希望。
7、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8、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9、王勃在诗歌上擅长五律、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文学成就主要是骈骊文,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王勃传世诗文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现存90多篇。
10、因为在副县长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2、算了,你还是提前回天上做神仙吧。
13、王勃抬头看着一轮明月:
14、“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15、还有自己的哥哥李承乾和李泰打得头破血流的记忆,
16、他因杀人罪锒铛入狱,正等候秋后处斩。
17、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18、虢州(今河南灵宝)的深牢大狱中,一位24岁的小伙子颓然的倚靠在牢墙上,两眼空空的望着前方。
19、原来,十九岁的王勃在这个夜晚又写出了一首撼动诗坛的作品——《江亭夜月送别》。
20、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五、王勃的资料简介拼音版
1、人比人得死,货比货该扔。
2、都督和女婿不说话了,意味深长的互看了一眼。
3、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
4、“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5、写到这里,王勃极目四望,只见远处天高云淡,澄江如练,波光山色交相辉映,近处则是楼阁错落,丹漆流彩,一时无限灵感涌上心头,一句句神来之笔飞逸而出:
6、不管真相如何,我们可以想象这件事对曾经天之骄子的王勃打击有多大。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渔舟唱晚,向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9、14岁直接上书当朝宰相,直抒政见,针砭时弊,宰相读罢击节赞叹,大呼神童,当即就向朝廷写了封推荐信。
10、王勃来到长安以后,交了很多朋友,
11、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12、接下来更是牛无止境,13岁就开始到处给官场政要投简历找工作。
13、此时,一位侍官呈上来一份折子,说是朝廷官员引荐送呈的一篇《乾元殿颂》。
14、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余之有数。
15、说起来,王勃的这桩杀人案到现在仍是疑点重重,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居然会杀人?在一些唐代著述中就指明王勃是因为恃才傲物,得罪了同僚,被人设计构陷。
16、在秋天路过了洪州(今南昌),既然到了南昌,自然要登天下闻名的滕王阁。
17、彻底完了,天才少年成杀人犯了。
18、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王勃在唐高宗上元二年南下,前往南海交趾看望父亲,在途径洪州(即今天的江西南昌)时,恰遇洪州都督在滕王阁的宴会,于是在滕王阁宴中作《滕王阁序》,而《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结尾。整首诗写得苍劲有力,用词含蓄凝练。同时最后用一个对偶句,一开一合结束全篇,而一般对偶句都是并列用在诗的中段的,而王勃能灵活地运用到结尾,并且用得自然不突兀。由此可见,王勃文学功底之深厚,文字运用之娴熟。
19、嗯,不如,就去杜少府所在的蜀州吧。
20、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