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翻译(观刈麦翻译少)

时间:2023-04-1601:14:36 观刈麦翻译(观刈麦翻译少)已关闭评论 59 阅读

一、观刈麦翻译

1、成书时间:1983年/2013年

2、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3、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4、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5、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6、《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本平台所推送的诗词及赏析均来自网络,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部分文字作者无从考证,如未注明请及时联系并予以谅解!

8、《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9、tīngqíxiānggùyán,wénzhěwèibēishāng。

10、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11、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12、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3、敝(bì)筐:破篮子。

14、每日诗词赏析——《观刈麦》

15、创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16、译文: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17、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18、农家少空闲月份五月更加繁忙夜刮起南风覆盖田垄麦已熟发黄妇担着用竹篮盛饭孩提着用壶装汤相互跟随给田劳送食物收割麦男都南冈双脚受面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阳光烘烤力气耗尽觉热珍惜漫夏见位贫苦妇抱着孩站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田拾取麦穗左臂挂着破篮听望着家说番都禁悲伤缴纳租税卖尽家田拾些麦穗填饱饥肠现今我功劳德行直事农业产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底剩余粮食想些内非惭愧整能忘却

19、niàncǐsīzìkuì,jǐnrìbùnéngwàng。

20、“观刈麦”的拼音是“guānyìmaì”1:释义:观看别人割稻子2:出处:唐代白居易诗《观刈麦》3:原文:《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晌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4:理解: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做官时看到老百姓在割稻谷的场景,通过与老百姓的对话得知老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当官的自己

二、观刈麦翻译少

1、农家少空闲月份五月更加繁忙夜刮起南风覆盖田垄麦已熟发黄妇担着竹篮盛饭食童手提壶装酒浆相互跟随给田劳送收割麦男都南冈双脚受面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知道气炎热珍惜夏见位贫苦妇抱着孩割麦者旁边右手拾着遗落麦穗左臂悬挂着破筐听望着别说听都悲伤缴租纳税家田都已卖光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我功劳德行却用事农耕蚕桑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底余粮想些内惭愧整能淡忘

2、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3、“观刈麦”的拼音是“guānyìmaì”1:释义:观看别人割稻子2:出处:唐代白居易诗《观刈麦》3:原文:《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晌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4:理解: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做官时看到老百姓在割稻谷的场景,通过与老百姓的对话得知老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当官的自己却从来不需要担心吃不到饭,白居易对此感到愧疚,表现了一种体恤百姓的官吏的形象。

4、《唐诗鉴赏辞典》是国内文艺类鉴赏辞典的发轫制作。它首创的融文学赏析和工具书于一体的编写体例,已成为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的固有模式。《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版于1983年出版,是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的第一部。2013年的新一版《唐诗鉴赏辞典》共收唐代190多位诗人诗作1100余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全书约190万字。另配有唐代诗人年表、唐诗书目、诗体诗律等多种附录,是文学爱好者的首选读物。

5、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6、yèláinánfēngqǐ,xiǎomàifùlǒnghuáng。

7、fùyǒupínfùrén,bàozizàiqípáng,

8、翻译:在高高的田土上播种小麦,最终(会因为缺水)而难以长出麦穗。

9、原文: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译文:石父说:“话不能这么说。我听说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儿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当我被囚在牢中的时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知道我的为人并且赎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礼节待我,那实在不如在监牢之中。”晏子于是请他进屋,待他为上宾。

10、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1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四时田园杂兴·其二》范成大 年代:宋

12、翻译: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随风而来。碧绿的树荫,青幽的绿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13、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gāng):地名。

14、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15、译文(仅供参考)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16、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17、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18、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19、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0、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三、观刈麦翻译及注释

1、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麦秀歌》佚名 年代: 先秦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对刈麦者的心理刻画的诗句: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难道他们真的“不知热”吗?不是,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有忍着,挺着。这种矛盾的状态是在典型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奇特心理,也从侧面暴露了刈麦者的艰难处境。这与诗人另一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可怜他身上的衣服太单薄,可心里希望天气更寒冷一些,炭才能卖个好价钱)有异曲同工之妙。

3、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农家望晴》雍裕之 年代:唐

4、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5、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6、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初夏即事》王安石 年代:宋

7、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漫长的夏日。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8、lìjìnbùzhīrè,dànxīxiàrìzhǎng。

9、古风泊客┃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10、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11、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2、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

13、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14、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15、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16、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17、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8、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

19、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20、《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5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四、观刈麦翻译简短

1、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2、《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3、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4、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5、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6、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7、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8、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9、《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0、《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1、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12、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

13、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14、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5、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16、中心思想: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7、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8、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19、荆州麦熟茧成蛾,缫丝忆君头绪多。——《杂曲歌辞·荆州乐》 李白 年代:唐

20、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五、观刈麦翻译

1、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官吏的俸禄。

2、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3、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4、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5、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6、xiāngsuíxiǎngtiánqù,dīngzhuàngzàinángāng。

7、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8、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送陈章甫》 李颀 年代:唐

9、《观刈麦》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5年)至元和二年(806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

10、《观刈麦》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5年)至元和二年(806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11、观刈麦读音是guānyìmài。《观刈麦》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2、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13、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14、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15、jiātiánshūshuìjǐn,shícǐchōngjīcháng。

16、《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丶早期的一首讽喻诗。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7、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18、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19、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20、翻译:荆州麦子时节,茧已出蛾,蚕事已成,家家都在煮茧缫丝。 我一边缫丝,一边思念你,我对你的思念比一团乱丝的头绪还要多。

点击展开全文
刻舟求剑的翻译(刻舟求 个性说说

刻舟求剑的翻译(刻舟求

一、刻舟求剑的翻译 1、如此看来,在果上想办法不行,那从因上呢?先要明确什么是这件事的因。 2、历时一年,剑虽然尚未捞上来(总有一天会捞上来的),但是捞上来的物品也算得上...
两小儿辩日原文(两小儿 个性说说

两小儿辩日原文(两小儿

一、两小儿辩日原文 1、●致远朗读|你就是奇迹 2、孔子去东方,遇间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3、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4、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
陈涉世家原文及翻译(陈 个性说说

陈涉世家原文及翻译(陈

一、陈涉世家原文及翻译 1、佛家有句话:“佛无本相。”佛即是世界的道理,也类似于儒家的大道,也就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一切悲剧都是自己造成的,就好像陈涉一样,他对于物...
愚公移山原文(愚公移山 个性说说

愚公移山原文(愚公移山

一、愚公移山原文 1、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2、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
苏秦之楚翻译(苏秦之楚 个性说说

苏秦之楚翻译(苏秦之楚

一、苏秦之楚翻译 1、(宣传活动)某选手就此次比赛写了一则消息,请你拟写标题。(2分) 2、翻译: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两小 个性说说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两小

一、两小儿辩日的翻译 1、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2、《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列子及其弟子所编著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节选自《列子...
陈涉世家译文(陈涉世家 个性说说

陈涉世家译文(陈涉世家

一、陈涉世家译文 1、若:代词,你,指陈胜。 2、死国:为国事而死。 3、褚先生(褚少孙)说:地形险阻,是便于用来固守的;武器装备和法制规章,是便于统治国家的。但这些还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