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与人生志趣)

时间:2023-04-1601:16:13 桃花源记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与人生志趣)已关闭评论 59 阅读

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1、挣脱冷,寻觅暖——初读萧红有感

2、有关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提出的第二个话题,在当时及后世中的附和与争论,也是非常之多的。宋代学者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书里谈道:“然予窃意桃源之事,以避秦为言,至云‘无论魏晋’,乃寓意于刘裕,托之于秦,借以为喻耳。”在清代学者余良栋等修的《桃源县志》中,其卷十二《题桃花源诗碑并序》中有言:“渊明《桃花源记》,解者纷纷,率多附会,惟不仕伪宋一说,深得靖节(博主按,陶渊明谥号靖节)谓本怀。按陶诗全集,但书甲子,而此记首书晋年号;其诗文又云‘虽无记历志’,则不屑臣宋之意显然。”

3、《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

4、桃花源人在发现这个外来的不速之客时,“设酒杀鸡作食”来招待渔人,在听到外界世事变化无常时,桃花源人“皆叹惋”,充分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能够免于战祸的庆幸以及对外界处于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与人格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出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本质,显示出了桃花源人对平等劳动、自由幸福生活的满足。在渔人将要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人特别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希望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不会受到外界的打扰,显示出了桃花源淳朴的民风与外界的格格不入。

5、属东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词赋家、文学家、散文家。

6、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7、答,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想表达的目的如下,陶渊明的叙事散文就是桃花源记,她想借桃花源记表达一种高深的追求,主要是为了拖取城市的那种喧嚣和纷争,向往那种精神的栖息家园和心灵的休息之所,构建一种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生活。

8、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9、但是对于渔人来说,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也是他所向往的,对于桃花源人的叮嘱,他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处处志之”,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标记,重返桃花源,不仅是渔人这样想,就连南阳太守听说渔人的经历时,都要派人跟随渔人前往寻找桃花源,高尚之士刘子骥在听说渔人的事迹时,也“欣然规往”,这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多么的令人失望,各个阶层的人民都能够能够摆脱现实社会的苦难,寻找到一片纯净乐土。但是到了最后却无一人能够找到这片理想国度,给我们留下了深长的回味。

10、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11、在混合着新书油墨味儿的挺括书皮上,

12、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13、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4、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15、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16、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17、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18、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19、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20、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与人生志趣

1、过去,我和大家一样以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或者叫散文诗。其实不然,它不是散文,也不是散文诗,它是一篇微型小说!

2、论文、活动(按文章、活动音序排列)

3、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4、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5、(1)中无杂树:“中间”。

6、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9、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10、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11、微型,是说其篇幅短,这是没有异议的。

12、《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13、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14、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15、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16、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17、初:起初,刚开始。

18、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

19、结果,无法找到这个地方。

20、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三、朗读桃花源记陶渊明

1、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2、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3、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4、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5、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7、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8、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9、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0、/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11、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12、人生大半时间都徘徊在出仕归隐之间,公元405年,步入知天命前,他向往已久的归隐生活才真正开始。《桃花源记》正是陶渊明在南村隐居时所写,那一年陶渊明54岁,文中所描述情形多为先生真实生活的艺术写照。

13、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14、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15、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

16、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17、《桃花源记》开端于一个渔夫为了改善生活,希望多打点鱼,为此划船走了很远的水路。正因为此,让渔夫迷路了!

18、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19、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罇俎异。

20、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四、桃花源记陶渊明简介

1、诣(yì)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4、有的还会再套上一层塑料皮儿。

5、鲜美:鲜艳美丽。

6、《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

7、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8、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9、于是渔夫出来的时候,沿路做了标记。尽管桃花源的人叮嘱渔夫不要告诉外边的人,渔夫受这里美好生活的诱惑,还是固执己见。

10、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

12、出来的时候,渔夫很小心地做了标记,希望下次来的时候,顺着标记找到这个地方来。

13、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14、点击上方“吾读有偶”可以订阅或搜索作品哦

15、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16、苏东坡认为陶渊明所记述的,应是避难秦人的后代,不是别人猜测的神仙,他并举出老家蜀中的青城山老人村为例说明,很有点像桃花源中的事儿。只因“桃花源”山深路险,世人是很难知晓的。

17、他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8、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19、景区位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的武陵山区腹地,总面积50平方公里,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户外运动训练基地。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把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人们栖息疲惫心灵的精神家园。

20、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五、桃花源记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1、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2、牡丹的拒绝(节选)·张抗抗

3、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4、②因为人们的生活有条理,自在生活的快乐。

5、颜体楷书集字(桃花源记)

6、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

7、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

8、迷路了,就得寻找回家的路。结果回家的路没有寻找到,反而寻找到了一片桃花林。

9、(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10、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2、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13、东晋末到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14、咸:副词,都,全。

15、(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6、该辩说的大意是,考证陶渊明诗所题甲子的,从公元400年至416年,这17年间只有9首而已,并皆属东晋安帝年间所作的!而陶渊明即在其间的公元405年秋,便辞去彭泽令归隐不仕了。后又过了16年(即420年,陶潜56岁),便是以宋代晋之时。如此看来,岂有晋代禅宋前20年,就出现陶渊明的“耻事二姓”?故而有人说渊明“作诗但题甲子以自取异哉”!同为治史学者的梁启超,分析陶渊明辞官那年,正是刘裕为东晋平定桓玄的第二年。那么,何以见得他不能学陶侃之功遂辞归,便料定他20年后会篡位呢?

17、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长期归隐田园。

18、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19、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20、《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一篇文学著作,也是每一位学子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一篇文章。但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真假传闻却一直数不胜数,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理想中的乌托邦生活,是不存在的,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陶渊明的真实经历。但是事实上这两种观念都不对,因为若是说桃花源是假的,但是历史上确实有“桃花源”的原型存在,若是说桃花源是真的,那么又怎么会没人见到过呢?由此推断“桃花源”是陶渊明根据历史上的原型改编的。

点击展开全文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陶渊 个性说说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陶渊

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2、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1岁时,最...
闲情记趣翻译(闲情记趣 个性说说

闲情记趣翻译(闲情记趣

一、闲情记趣翻译 1、博物馆是青少年的文化圣殿和理想的乐园,我希望走进博物馆,能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2、“老师,这节课就让接下来的学号(小讲坛按照学号开展)讲吧,...
鸣机夜课图记(鸣机夜课 个性说说

鸣机夜课图记(鸣机夜课

一、鸣机夜课图记 1、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 2、因才气横溢,乾隆皇帝赞赏蒋士铨与彭元瑞为“江右两名士”。他的诗与袁枚、赵翼齐名,并称“江右三大...
核舟记译文(核舟记译文 个性说说

核舟记译文(核舟记译文

一、核舟记译文 1、历历可数: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 2、(译文)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3、(26)不属,不相类似...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陶渊 个性说说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陶渊

一、陶渊明的简介资料 1、古义:拐杖;今义:扶着老人。 2、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
归去来兮辞作于陶渊明 个性说说

归去来兮辞作于陶渊明

一、归去来兮辞作于陶渊明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2、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 3、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愉快,使愉快)...
牧场之国课文(牧场之国 个性说说

牧场之国课文(牧场之国

一、牧场之国课文 1、课文主要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描绘了荷兰独特的田园风光。课文是按照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写的。 2、用尽目力向远处看。(极目远眺) 3、第一节诗用写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