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庐山瀑布赏析
1、赏析李白说,这瀑布高挂山巅往下流,足足流了三百丈;喷涌出的浪花,奔流了数十里的山谷。
2、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赏析李白说,那瀑布水在空中胡乱地聚流、飞射,洗刷着左右的青青山壁。
5、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雄伟奇丽,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充满了诗人的满怀豪情。据说,晚唐诗人徐凝不服李白的诗,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中有“虚空落泉千仞直”这样的句子,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极为相似。但是读徐凝的诗,领会的只是文字的含义,比起李白那种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的感觉,相差实在是太远了。无怪北宋文学家苏轼评价说:李白之后,再无人敢作庐山瀑布诗。山以人名,人以山传,千百年来,这首《望庐山瀑布》,在中国山水美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贡献,中国、日本、韩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都把这首诗编入教材,也为庐山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6、“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7、这回,李白是在“日照”之时前来观看瀑布的,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了,而非先前的偶遇。看来李白这次是从正面慕名而来,而这条瀑布也是如此开诚布公,光明正大。
8、公元725年,李白慕名来到庐山。在香炉峰下抬头仰望,只见在一轮红日的映照下,峰底紫色的云霞缭绕,朦胧飘渺,就象仙境一般。山峰下的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白练,悬挂在高高的峭壁之上,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神奇壮观。一泻千尺的水柱由高空直落,晶莹的水珠像碎在空中的宝玉,四处飞溅,雷霆万钧,势不可挡,仿佛天上的银河从云端坠落。看到此情此景,灵感闪电一般地击中了李白,他脱口而出这首气势磅礴的《望庐山瀑布》。
9、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10、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12、自古以来,庐山就备受名人贤士的青睐,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就曾到庐山旅游,看到香炉峰被云雾笼罩其间的美景,不禁陶醉忘归;而东晋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更是直接住在了庐山脚下的江州柴桑,每天望着南边的庐山发呆,还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恬淡的诗句;到唐代,庐山的名气就更大了,孟浩然,白居易、张继、元稹等诗人纷纷来访,并写诗留念。可是最为成功的仍然是我们诗仙李白的作品。
13、这里的瀑布就不是一般的“挂流”了,它是“飞流直下”的,可见直线落差非常大,而且水量非常充沛。它还是人间的河流吗?非也,我怀疑它就是那天上的“银河”,直接从九天之外飞落了下来。
14、字词典故“造化”:(指创造演化,一指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二指创造化育。典出《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位大鑪lu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15、“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16、诗名《望庐山瀑布》,“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自古以来命名的山峰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17、字词典故“欻xu1”:(忽然。)“飞电”:(闪电。)“隐”:(藏匿,不显露。)“白虹”:(白色的长虹。)
18、(诗文赏析)三千飞流,九天直落。具有如此雄浑的气魄与不受限制的想像力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②。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诗文挂流三百丈,喷壑
19、全诗融情于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洋溢着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着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切感情。诗人丰富独特的想象,使全诗的字里行间飘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诗人又调动衬托、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段,更使全诗神采飞扬,浑然天成。
20、字词典故“壑he4”:(山谷)。
二、望庐山瀑布赏析20字
1、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2、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3、是的,瀑布就是如此泼洒,洒在空中轻霞里的,是那飞起的水珠;泼在山谷巨石间的,是那激动得如沸腾的水沫。“三叠泉”的“九叠谷”布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岩石,瀑布就在这些岩石中,奔流了数十里。
4、赏析李白说,飞起的水珠散洒在轻飘的云霞里;激流的水沫沸腾在巨大岩石中。
5、http://baike.baidu.com/view/1590htm?fr=ala0
6、好了,小朋友们,游览到此结束了,今天留给大家的问题是:李白在一生中几次到庐山游览。
7、《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8、这问题又来了,据说庐山的“香炉峰”有四座,李白登的是哪一座呢?如果李白是初到庐山,那么一般是会根据人家的介绍,走向知名的景点。如此我们可以从“孟浩然”的一些诗句得到提示,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有“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当时的”浔阳郭“就在如今的九江市柴桑区,所以孟浩然看到的应该是庐山”东林寺“后面的“北香炉”。而“北香炉”的西面山脊上有一条登山古道——“慧远路”,是“慧远大师”上匡庐讲佛传经之路。如果说李白是初上庐山的话,沿长江顺流而下,也是会泊船“浔阳郭”的,然后沿着“东林寺”后面的“北香炉峰”上去,这很符合“西登香炉峰”。如此,李白接下去最大的可能性是走向“九叠谷”的“三叠泉”瀑布。
9、望庐山瀑布——唐代诗人李白的佳作,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诗中语言琅琅上口,重在写景,意境优美.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10、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11、通过以上的感受与分析,我们认为《望庐山瀑布》其一是李白早期的作品,当时他还没有去长安,甚至可能都还没有结婚。那么大家所熟知的其二呢?如果我们前面的分析是正确的话,可能写的就是庐山南香炉峰的“开先瀑布”。好,我们来感受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二的七言绝句:
12、wàng lú shān pù bù
13、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14、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翻译: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七言绝句。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15、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16、字词典故“还huan2”:(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17、《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它秉承了诗人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诗人通过夸张而又自然的想象,新奇而又真切的比喻,将我们带入一个仿佛仙界里才有的壮丽飘渺的美景之中,全诗挥洒自如,气势磅礴,纵横捭阖。
18、受台风影响,潍坊地区已经持续近一周的风雨交加的天气了,似乎我们已经熬过了酷夏,迎来了到了凉秋。但实际上,到了立秋节气,虽然会晴朗少云,但光照依然强烈,并且持续高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而位于江西九江的庐山,具有夏短、秋早的特点,此时隐居庐山的“诗仙”李白,登上庐山,正是清爽宜人的时候。
19、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20、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于开元年间入长安之前所作。
三、望庐山瀑布赏析800字
1、赏析李白说,于是我走上前去仰头观望,那气势转而更加地雄壮,真是壮哉啊!这大自然的造化之功。
2、第二句就没有必要继续高妙,总是高妙,后面就很难再翻出惊喜。所以第二句平淡无奇,一方面交待了西登香炉峰的结果,这是承上,另一方面又明确给出了瀑布的整体形态和第一印象,这是启下。承上启下。
3、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4、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5、《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意思是,庐山的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之下,如同香炉一般真的升起了袅袅的紫色烟雾,遥望川前瀑布好像一条长长的白布挂在山上,好像有着三千尺高的瀑布飞泻而下,恍惚间还以为是那天上的银河倾泄下来。
6、这两首诗体裁不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
7、字词典故“潈zong1”:(众水相会处。《毛传》:“潈,水会也。”急流。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鬼谷上窈窕,龙潭下奔潈。”)“青壁”:(青色的山壁。)
8、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9、“海风吹不断”说明它就像江河一般在这里流,再次说明水量大。问题是“江月照还空”,怎么江月一照,它还“空”了呢?也许江月是白的,而瀑布也是白的,这月光照上去,反而显得空了,好像看不到了。这是一种解释,不过那应该是远观。如果是近观的话,可能是月光照在瀑布上,又能够透射过去,如此显得如此通透、虚空,说明它又不是江河水。
10、对于壮美的庐山瀑布,古代很多诗人都极尽描摹礼赞之能事,但是却无人能够超越“诗仙”李白。那么,李白是如何描写瀑布的呢?且听专家讲解《望庐山瀑布》。
11、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12、《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写景的诗。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接着向下望到香炉峰的瀑布。作者用“挂”字形容它从上而下,非常形象。
1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4、那么我们就来仔细看一看这首诗它到底好在哪儿?诗的题目有一个“望”字——《望庐山瀑布》,所以全诗也都围绕着“望”来展开。首先是远望、瞭望、遥望,这才能领略瀑布的全景。其次这个“望”它是刻意的,他不是瞥了一眼一言,他不是瞅了一下,他是专心的,他是主动的,他不是偶遇,也不是简单的邂逅,所以整首诗虽然短小,但其中有一些曲折微妙之处,显示了作者独具的匠心与精巧的构思。
15、这里又有一个与第二首不一样的地方,第二首是“日照香炉生紫烟”,而此处却提到了“江月”。那么李白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提“海风”和“江月”呢?也许他确实是走了很远才遇到这个瀑布,而此时天色已晚。又或者李白在瀑布下,驻足了很久很久,直至海风起,江月照。
16、赏析李白说,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在南面见到了瀑布水。
17、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赏析这两首诗体裁不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
18、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19、字词典故“河汉”:(出自《庄子·逍遥游》,本义指“黄河”和“汉水”,后来指天上的银河。)“云天”:(高空,云霄。)
20、是这个江西庐山,里面有很多瀑布的,这个瀑布主要是指马尾瀑布啦,庐山瀑布,主要由三叠泉瀑布、黄龙潭、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庐山瀑布群。
四、望庐山瀑布赏析200字
1、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2、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3、书绘童年,提升语文素养
4、"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是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色,为瀑布勾勒一幅壮美隽逸的背景图画。这里的"香炉"、"紫烟"无疑是景物名称的偶然巧合,但是经过诗人似乎漫不经心的一笔巧借、点化,却增添了动感。这里的勾勒环境,其实并不单纯为了描绘美景,而是借此来寄情托意,将自己的性格、理想寓于追求香烟缥缈的仙境的志趣之中。
5、在百度百科上说,“三叠泉”瀑布是宋代一位樵夫才发现的,这东西谁知道啊?第一个发现的人是谁,这谁说得清楚?只不过是后人看到的记载起源罢了。而李白也很可能是偶遇的:
6、赏析李白说,这里的瀑布水啊,无论是当作漱口的玉液,还是得以清洗我尘世的容颜,都是多么惬意的事。
7、那么李白是如何描写的呢,他再次提到了“香炉”,问题是这次的“香炉”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标记,它在太阳的照射下,“真的”生出了紫色的烟雾。
8、专家|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9、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10、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赏析的是李白的名作《望庐山瀑布》。
11、庐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内涵也相当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谢灵运、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文坛巨匠共有1500余位曾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这里白鹿洞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中国四大书院”。公元1180年,北宋大哲学家朱熹在此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从而影响了中国七百年的历史进程。
12、如今,也许是庐山的水量不再那么充沛,很多人去看这些瀑布的时候,再也看不到李白笔下的那种雄伟壮观。可是不要忘了,李白从来都是在写自己的感觉,而非简单的外在之物。某天,当你站在庐山的瀑布下,望着阳光中那许许多多闪烁的水珠,或许你早已置身于银河中那无数的星星里了。
13、极富浪漫色彩的诗仙,在这首诗中,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大胆的想象,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奇幻,千古流传。
14、很多人看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竟然有两首,多半会吓一跳。是啊,李白确实写了两首,一首是很长的五言诗,另一首是很短的七言绝句,我们一般读到的是第二首,因为它进入了小学教材。据说李白一生五上庐山,要是只写一首,那也太少了吧。
15、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16、这是一首描写庐山瀑布气势壮美的诗篇。首句描写背景。香炉峰上云烟缭绕;经由红日照射,化为紫色的云烟。此句著一“生”字,将香炉峰写活了。诗人抓住峰顶云气色彩的变幻,写得空明奇丽,十分传神!下面转入对瀑布的正面描写。
17、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18、《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原文如下:
19、讲解专家: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20、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五、庐山瀑布古诗
1、“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2、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4、诵读专家:方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
5、“阅读指南”:我们的诗歌赏析为了做到贴近诗人真实生活,所以查了很多资料,并进行展示与逻辑推演,以此来证实解释的可靠性。对于轻松阅读的读者,可以直接看诗句和对应的赏析部分就行了。
6、李白为什么在这里提“名山”呢?这“名山”与“心益闲”有什么关系吗?庐山确实是一座名山,在当时的文人心目中尤其如此,因为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庐山啊!是啊,李白我就是乐这样的名山,此时人在此间,心里就觉得益加的清闲了。
7、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
8、“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9、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10、既然是银河了,那还能用“三百丈”来描述吗?太少啦,改“三千”吧。可是如果写“三千丈”,对于眼前的瀑布是不是太夸张了?那就“三千尺”吧。是的,这里确实是很有意思,虽然李白把前一首诗的“河汉落”改成了这里的“银河落”,可是在长度上,他却不再夸张,“三千尺”其实就等于“三百丈”,只不过这“三千”比“三百”听起来更有气势得多。可见,李白根本就不是一个喜欢“夸张”的人,他所谓的夸张,其实是一个感觉,这种感觉的描写是要把握一个度的,而不是天花乱坠、不着边际的唬人。
1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3、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14、《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
15、可见李白还是近观的,当然写诗不排除远近结合的想象与描述。不过,此时的李白就站在瀑布下,仔细地观察着眼前的瀑布水。为什么这瀑布又不像江河水,而会如此通透虚空呢,因为它的水流是在空中“乱潈射”,是散开的。
16、字词典故“轻霞”:(淡霞。王维《酬诸公见过》“山鸟羣飞,日隐轻霞。”)“流沫”:(水势激湍腾沫,飞溅的浪花。南朝宋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流沫不足险,石林岂为艰。”)“穹qiong2石”:(大岩石。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赴隘陿xia2之口,触穹石,激堆埼qi2”)
17、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18、“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19、rì zhào xiāng lú shēng zǐ yān , yáo kàn pù bù guà qián chuān 。
20、为什么李白在前一首诗中没有这样的联想呢?其实“北香炉峰”的外观更像香炉。也许此时的李白已非先前的李白,他的身份发生了改变。自从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并推荐给“唐玄宗”,李白可谓是仙名满天下。当他再次来到庐山的时候,想到的恐怕不再是“陶渊明”那“结庐在人境”的“南山”,更是自带仙气地到处寻找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