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扁鹊见蔡桓公
1、又过了十天,扁鹊见到桓公,
2、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3、韩非,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4、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
5、最明显的是保健品广告。如果看多了保健品广告,很容易以为中国男人都肾虚,女人都贫血宫寒,中年人三高有胃病,孩子缺钙缺锌缺维生素ABCDE,就算你现在啥问题也没有,你敢保证将来不出问题?毕竟“男人不补很容易老”。
6、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7、真正的聪明人会时常自我反省,复盘,检讨,查找不足,持续改进,积少成多,量变到质变,顿悟和渐悟,然后能够洞悉未来,先人一步,把握机会。
8、蔡桓公的问题是,遇到了顶级的医生却以为是庸医,这是不知人;现代人的问题是,听到了焦虑煽动就痛苦,这可能是不自知。
9、============这是条分割线==============
10、大惊失色地说:“您的病在肠胃里,
11、①一会儿②停留、经历③再一次、又④特意⑤达到⑥于是①烫②旋③剂①病讳疾忌医②高兴赏心悦目③更加精益求精④寻找探索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他们的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发生发展结局居十日居五日蔡桓公固执、自信主观、片面冷冰冰地拒绝医生的忠告文章分三层。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桓侯不听扁鹊的忠告;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无请也):扁鹊指出桓侯的病已经无药可救了;三层(居五……结尾):桓侯病死要正视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真诚的批评和帮助。
12、《扁鹊见蔡桓公》就出自《韩非子》中的《喻老》篇。这个出处已经说明,“扁鹊见蔡桓公”是一个蕴含老子思想的故事,写作目的是解读《老子》中的具体经文。
13、意思是:对于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这是好事;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这同样是好事。
14、✔空气质量常年居全国前十
15、意思是医术高超者善于预见疾病、预防疾病,把病患消灭在萌芽之初。
16、二哥治病,病因刚一萌芽就消除了,所以他的名声传不出街巷;
17、曾文正想避免家族的失败,具体落手处居然是最细小的早起、多走路和不嘲笑人,这大概就是(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
18、桓侯曰:“寡人/无疾。”
19、曾国藩曾说,他遍观史书,凡是大户人家之家、大军、大国会突然失败崩塌,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懒),一个是(骄)。所谓,“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20、他突然遍体疼痛,病疾骤发,
二、扁鹊见蔡桓公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要明哲保身,及时规避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危险(指扁鹊已逃秦矣)。
2、有一次,他因事路过齐国,
3、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而《扁鹊见蔡桓公》本文的描写隐含着作者的暗讽,如写蔡桓公对神医的猜忌和偏见,写他“不应”、“不悦”的专横,以及写神医扁鹊未能治病,却不得不逃亡,都对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给予了揭露。
4、韩非乃韩国贵族公子,集“法”、“术”、“势”学说之大成者。平生极力提倡封建君主专制主义,讲求以“以法治国”替代国君专制的制度,其卓越才华同样深得秦王赏识,但是最后仍被秦王所杀。
5、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6、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7、“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就可以治好;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8、但是,你说不是这样的,
9、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0、阐明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批评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以警示人民。良药治病,良医治功。要正视错误,及时改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明白如何看待正在发生的事情,未雨绸缪,对于疾病要及时医治。告诫世界,尤其是政界人士,要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个人灾难和社会危机,尽快采取救治措施。
11、原因是因为桓公的骄横自负、讳疾忌医。桓侯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本文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告诉了人们要防微杜渐,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要讳疾忌医;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防患于未然。
12、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13、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14、扁鹊见蔡桓公,一共见了三次,第一次扁鹊说蔡桓公的病在“腠理”,第二次扁鹊说蔡桓公的病在“肌肤”,第三次扁鹊说蔡桓公的病在“肠胃”
15、《扁鹊治病》讲的是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恒公,并四次劝其看病的故事,故事以蔡桓公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悲惨结局,告诉人们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扁鹊见蔡桓公》战国韩非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
16、以品牌、品质和信誉先后获得“丽水市著名商标”、“浙江老字号”等荣誉资质。
17、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要懂得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不要讳疾忌医。
18、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现象。
19、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田齐桓公本名田午,史载他"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意思是说他杀了齐废公田剡而自立。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齐宣王时规模达到鼎盛。
20、不及时医治,恐怕会加重!”
三、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翻译
1、“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2、魏文王好奇问其中原因。
3、(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4、“时代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5、即便诸佛菩萨在站在我眼前,
6、《扁鹊见蔡桓公》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
7、✔丽水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
8、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9、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
10、✔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7年浙江省第一
11、故事情节今译:起初,扁鹊通过观察,指出蔡桓公有病在肌肤纹理之间,不治会变严重。蔡桓公不以为意,还讥讽扁鹊。第二次,扁鹊又指出,蔡桓公的病情加深了,已经在肌肉里了,希望能早日治疗,蔡桓公依然不相信他的言论。第三次,扁鹊再次指出,蔡桓公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蔡桓公还是不理睬,还很不高兴。最后一次,扁鹊看到蔡桓公掉头就跑,并指出,蔡桓公已经病入骨髓,谁也无法医治了。果然,蔡桓公发病了,这时候再去找扁鹊,他人已经逃到秦国去了。蔡桓公最后也病死了。
12、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
13、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14、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5、积极践行十四五规划“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为健康中国建设助力加分。
16、况且也不是人人都具有扁鹊的医术。
17、全文叙述生动,条理清晰。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简洁、传神。
18、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19、“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
20、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响当当的名医。
四、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1、还是女性痛经、肤色黯淡,
2、“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3、一起复习下当年的课文:
4、“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用热敷便可治;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便可祛病;病如果在肠胃里,还可以用清火的药剂抢救;可是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注定要死,无可挽救了!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5、这个故事存在不存在我也一直在持怀疑态度。韩非认为是虚构的,可其他方面的资料也有相应依据来证明其存在的真实性。我是这样认为的,事情可能有,而不是肯定有。至于扁鹊这个人存在的可能性也是值得考证的。其实在那个时期有很多名医都是可以称呼为扁鹊的。扁鹊其实可以这么认为是当时医者的一个尊号或者是称呼。至于谁去觐见的蔡桓公,就很难说了。希望楼主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6、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7、在“扁鹊见蔡桓公”前,有一段被删:
8、这是一句千古名flag,蔡桓公说了不久就挂了,我冒着被喷的风险说一句,某个层面上,这句话其实挺有道理。
9、文章被删减后,作者原本清晰的论证意图被模糊,教纲又决定性地做了“讳疾忌医”的诠释,这才导致《扁鹊见蔡桓公》被普遍解读为“讳疾忌医。”
10、本文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这样丰富的内容,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这也体现了时代对作家的要求是如此严格。
11、扁鹊是春秋时期名闻天下的良医,
12、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13、曾国藩相信只要不懒、不骄,一个大家、大军和大国是很难骤然失败的,因此防止失败的主要路径就是戒懒、戒骄。
1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问题都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早发现早治理,解决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15、扁鹊解释说,他大哥在人们发病之前,就能提前调理干预,消弭病因,但人们对此体会不深,所以他几无名气;二哥善于治疗病患之初,人们因此误以为他只会治小病,所以名气也不大,而我主治病患中后期,人们看我拿针放血,救死扶伤,就把我看为神医,闻名于世了。
16、200年来扎根丽水,依托丽水好山·好水·好原材优势,秉承“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古训,所制膏方“黑如翳漆凝若脂,透如琥珀润如玉”。
17、——这说的是人间?这说的是修罗场吧。
18、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
19、因此,桓公那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0、这篇文章引申的含义大都体现为生活的哲理。韩非大学本科学的是老子的道家哲学,而这篇寓言恰恰收在他的《喻老》文集中。何谓喻老,是对老子哲学的认识和解读;他的法家思想,也是从道家中分化出来的。那么,他对生活哲理的认识与他治国理政思想的源头同是道家,自然有相通之处了。也就是说,尽管本意讲的是政治,生活的哲理也在其中了。后来的人们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理解,都是引申出来的生活哲理罢了。
五、扁鹊见蔡桓公译文及注释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2、于是特意派人前去追问。
3、“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也是大众保持健康长寿秘诀所在。
4、让我们一起更健康、更长寿,
5、有朋友说,或许是当年教材编撰的老师觉得初中生不应该懂太复杂的道理,尤其是接触这些明显是讨论(用)、(治)的道家和法家思想,才会故意删去前后议论部分,将重点放在“讳疾忌医”——是否如此,就不得知了。
6、身病尚且如此,心病又当如何?
7、戳音频,让全国最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年
8、你有在自己身上找到桓公的影子吗?
9、所以,芒格说“不要问理发师你需不需要剪发”,Eric说“不要问Tony你是不是有脱发问题”——不要问,问就是不治将恐秃。
10、天下可没有后悔药,凡事决策要谨慎。
11、也许有读者会好奇,韩非子不是法家么,怎么会讲道家故事?这不奇怪,司马迁评论韩非子的原话就是“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即认为韩非子的思想源于道家,当然这在学术上可能存在有争议。
12、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13、可见,不论是用药还是用兵,处理问题最高明的人,都是在问题刚出现时就解决问题,但这种人通常不会太有功劳,反而是救火队员会得最多的奖赏——话又说回来,如果一个团队整天都在救火,谁会得益?大概只有救火员得益,团队整体受损。
14、点上方“唐诗宋词朗读者”,再点击“关注”。
15、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对的意见。
16、秀山丽水·百年老店“处州生生堂”创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17、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18、《孙子》也有类似的论述: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大意是,古代善于用兵的人,总是战胜容易胜的对手,因此善战者既没有智慧的名气,也没有勇武的战功。他的胜利没有什么差错(闪失),为什么他的胜利会没有差错?因为他所战胜的对手,都是已经失败的人。
19、不久蔡桓公病毒攻心,不治而死。
20、因桓公午曾迁都上蔡(今河南上蔡),所以按当时的习惯又称齐国为蔡国(蔡国原为姬姓封国,当时已经灭亡),所以齐桓公又称蔡桓公。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而又称梁惠王,韩哀侯灭郑国后迁都于郑(今河南新郑)而韩国又称郑国,这些都是同样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