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穆旦
1、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主要译作有《青铜骑士》《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等
2、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等待着,
3、该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4、多年后的全家福,深锁的眉间透露了时间和苦难对一个诗人的摧残
5、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6、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亦是九叶诗派成员之一。国外诗歌翻译工作,译本在国内翻译文中有较大影响。
7、他在中国变为尘土,以便在他日
8、我注意看那照片,像是宝丽来相机的尺幅,不知道是否因为用了醋酸纤维,而不是硝化纤维相纸,这张五十年的相片还没有褪色,但未经处理的相片有些显影不足,上面的男人可没我曾经看到的那张照片那么有神采,不过,总还可以认出是他,稍稍有些阴郁的表情,穆旦的妻子倒是神采奕奕,打扮得很四十年代式时髦的模样。
9、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
10、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11、第二节是写天空,晚霞与鸟的呼应。“吸入”是关键词。应该是被吸进去。平展翅翼的静鸟好像与天空融为一体。晚霞沉醉了大地,不说“染红了”,而说“沉醉了”大地。真是高明的表达。
12、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幼时天资过人,六岁便在天津《妇女日报》上发表了习作,十一岁考入南开学校后文学才华更有了进一步的展示,1934年秋季出版的《南开高中生》第4—5合刊上,查良铮在发表的散文诗《梦》时,第一次署名“穆旦”。
13、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哎,那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从这自然底蜕变程序里,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14、不管我曾多年沟通这一片田园;
15、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16、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形象,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
17、穆旦是一位思想艺术都达到相当高度的中国现代诗人。他一生坎坷,但是诗是他人生的火炬。《我看》这首诗应该是穆旦在昆明西南联大的大学时代所写。其中充沛的激情、博大的胸怀,是他青春时代的色彩。20岁,是人生的春天。
18、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19、穆旦生性敏感多思,在中学时即显露出文学才华。1934—1935年间曾以本名和笔名“穆旦”在《南开高中生》上发表诗文,1936—1937年间以“慕旦”为笔名在《清华周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诗作。1937年末到1948年这十余年间,是“穆旦”作为一个新锐诗人崭露头角,充分展现其创作潜质和能量、并达到一个令人瞩目的状态的时期。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期间编选的《现代诗钞》,就曾破例选入穆旦诗11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
20、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二、穆旦属于什么诗派
1、因此,诗人穆旦成为翻译家查良铮,在今天看来这实在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甚至可以说,这恰好也正是“天意”所在。
2、穆旦对于中国新写作的最大贡献,照我看,还是在他创造了一个上帝。他自然并不为任何普通的宗教或教会而打神学的仗,但诗人的皮肉和精神有着那样的一种饥饿,以至喊叫着要求一点人身以外的东西来支持和安慰。大多数中国作家的空洞他看了不满意,他们并非无神主义者,他们什么也不相信。而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是完全传统的。
3、关心穆旦译稿出版的巴金,他自己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只是有人来谈过,可以说是在动了。”(同上,469页)
4、萧珊向西南联大出身的王佐良、杨周翰等拉稿,再自然不过了;而王佐良、杨周翰又都是穆旦西南联大外文系的同学。对穆旦,萧珊就不仅仅是“拉稿”这样的关系了。
5、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6、留下贫穷的我,面对严厉的岁月,
7、Andaddedmeaninglikeacomma,when
8、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里有“外因”,也有“内因”。
9、穆旦的翻译与平明出版社和萧珊:
10、Whenthiscampaignistidiedintobooks:
11、一九五四年萧珊买过一部《拜伦全集》,她曾经在给巴金的信里还专门提过这本书,版本很好,有T.Moor等人的注解。她后来把这本书送给了穆旦。六十年代初,穆旦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开始偷偷翻译拜伦的《唐璜》,到一九六五年译完这部巨著。文革被抄家,这部译稿万幸没有被发现扔进火里。萧珊去世,穆旦为纪念亡友,埋头补译丢失的《唐璜》章节和注释,修改旧译。到一九七三年,《唐璜》全部整理、修改、注释完成,寄往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〇年,译者去世三年之后,这部译著终于出版。
12、深邃的观察让穆旦在任何时候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便是对于民族精神的呼唤,也充满忧患与警觉。名诗《赞美》常常被我们提起,因为其中不断重复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铿锵表白,然而,我们却不能将《赞美》简化为这样一句慷慨激昂的陈词,因为,在反复陈词的同时,诗人继续不断讲述着这个民族远未结束的悲哀、屈辱与无奈,也就是说,这里的激昂并不完全等于那些单纯的爱国主义的乐观,它可能更代表着诗人“向死而生”、反抗绝望的自我精神挣扎。
13、虽然观念的丛林缠绕我,
14、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15、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16、拉金:除了在日子里我们还能活在哪里?
17、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18、穆旦与萧珊的交往,最重要的时期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1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穆旦
20、1962年,巴金一家在寓所
三、穆旦和金庸什么关系
1、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2、年轻的诗人面对瑰丽的大自然,在春风晚霞中想到了什么呢?
3、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4、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5、译文的准确、通畅,语感和节奏感,毫无文化上的隔阂,有的地方甚至比原诗更为开阔和深邃。“人烟”一词,诗意尽显。
6、穆旦与金庸是叔伯兄弟,都是“良”字辈,名字都带金字旁,而且二人在起笔名的时候有着惊人的相似,查良铮拆“查”字为木旦———穆旦;查良镛,拆“镛”为金庸。
7、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8、等你老了,独自对着炉火,
9、“你是要写文章发表什么的吧,”她突然有些警惕,“那你可要告诉我,这可是我的私人照片。”
10、吞蚀着古旧的血液和骨肉。
11、1918年4月5日(农历二月二十四日)生于天津。与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有亲属关系。
12、卡瓦菲斯:你既已毁掉你的生活,在这小小的角落,你便已经毁掉了它,在整个世界。
13、我已走到了幻想的尽头,这是一片落叶飘零的树林,每一片叶子标记着一种欢喜,现在都在心底枯黄地堆积。有一种欢喜是青春的爱情,那时天边灿烂而遥远的群星,有的不知去向,永远消逝了,有的落在脚前,冰冷而僵硬。有一种欢喜是喧腾的友谊,茂盛的花不知道还有秋季,社会的格局代替了血的沸腾,生活的冷风把热情铸为实际。另一种欢喜是迷人的理想,他使我在荆棘之途走得够远,为理想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它终成笑谈。只要痛苦还在,它就是日常生活每天在惩罚自己过去的傲慢,连那绚烂的天空都受到责谴,还有什么彩色留在这荒原?唯有一棵智慧之树不凋,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为营养,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弄,我诅咒它每一片叶的滋长。1976年3月
14、1929年入南开中学读书,从此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写诗。当时日寇侵凌,京津首当其冲,穆旦写下了《哀国难》,“洒着一腔热血”大声疾呼: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们的笑脸!/眼看四千年的光辉一旦塌沉,/铁蹄更翻起了敌人的凶焰!”
15、在回顾穆旦的“由来与归宿”时,王佐良这样感叹:“诗人穆旦终于成为翻译家查良铮,这当中是有曲折的,但也许不是一个坏的归宿”。这就是命运的造就。苏联诗人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等人在他们的创作受到冲击的艰难时期,都曾转向翻译。对穆旦而言,他还必须转得更为彻底,因为在那个年代,他已渐渐没有了别的选择。对他来说,从事翻译甚至具有了“幸存”的意义——为了精神的存活,为了呼吸,为了寄托他对诗歌的爱,为了获得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曲折的自我实现。
16、2018《收获》长篇四卷
17、旅梦碎了,他爱你的愁绪纷纷。
18、11岁时,穆旦考入南开中学,在校刊上发文时,始以“穆旦”(有时也写成慕旦)为笔名,即将“查”拆成“木”和“旦”两部分,并易“木”为穆。
19、行进,让我们相信你句句的紊乱
20、《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济慈诗选(英汉对照)》收录了济慈最负盛名的6首颂、48首十四行诗、11首抒情诗和1首叙事诗,译文选用了国内最获好评的屠岸译本。
四、穆旦诗八首
1、这封信见《巴金全集》第二十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243页)。信中的死者,陈蕴珍,即萧珊。萧珊一九一八年出生于浙江鄞县,一九三六年因喜爱巴金小说而开始与巴金通信,从而相识。一九四四年与巴金在贵阳结婚。五十年代萧珊翻译出版了屠格涅夫的《阿西娅》、《初恋》、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等作品。一九七二年八月十三日因患癌症去世。
2、此外,他翻译的拜伦、雪莱、普希金等人的作品在翻译界有很高声誉,影响深远。
3、明知出版无望,他将译稿交给女儿,叮嘱:“妥善保管,译稿在中国,可能要很多年后才能出版。”
4、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
5、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6、伯兰特·罗素:论拜伦式的忧郁
7、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8、王佐良还谈到了穆旦晚年的诗作,认为诗人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无可企及的诗才。他认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
9、题目为“我看”。春天的傍晚,在瑰丽大自然面前。诗人激情澎湃。前两节是“我所看”,后面三节是“我所思”。
10、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11、看,仅仅是在看吗?不。真正的诗人不会只用眼睛。还会用触觉嗅觉,调动全部感官。当他写风的时候自己已经化身为风,抚摸起伏的青草。他也是鸟,在天空静止,溶入。他也是云,让大地沉醉的流云。
12、从文学奇迹的角度看,我甚至觉得把穆旦仅仅说成是新诗历史上的一座高峰,都有草率之嫌。诗歌高峰,作为一个文学风景,多半只适用于远观。即便是躬身前往攀登,留下的也多半是停留在外部的观赏性的赞叹。所以,仅仅把穆旦看成是一座诗歌高峰,是远远不够的。那样做的结果,有可能忽略了穆旦和诗歌内部的更细致的更富于启示性的关系。在我看来,穆旦更像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个有着绝对分量的压舱石。我更偏爱的是,作为一块诗歌的石头,穆旦更可感的更能用文学的指纹触及的那一面。
13、描述现代诗人的成长轨迹,最常用的套路不外乎是说,诗人的成熟经历了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的精神蜕变。表面上看,穆旦的诗人生涯也没有脱离这一窠臼。初习现代诗歌,穆旦确实深受英美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的诗歌基调洋溢着浓郁的“天真之歌”的回音。但作为诗人,穆旦的禀赋也异于常人。即使在他的早期诗歌中,他的“天真之歌”也混杂有音质优异的“经验之歌”。比如他的早期名作《春》,既可看作是“天真之歌”,也可读作“经验之歌”:
14、这和有关穆旦是个“党外爱国者”的记述倒是相符。
15、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16、多少人的青春在这里迷醉,
17、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18、他变泥在中国,为了叫我们的女娃
19、1952年12月,穆旦夫妇离开芝加哥回国,在车站与送行的同学和朋友们合影
20、(我以为读诗的时候,尤其是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只需要陶醉在诗人的意境中。不必逐字逐句探究象征着什么。那样只会破坏意境。)
五、穆旦简介
1、我和穆旦作品的渊源甚至远在接触这些以前——远在我去芝加哥大学留学前的高中时代(大约1988年左右),我已经知道穆旦、陈梦家和闻一多和这所学校的关系,我是通过王力的《汉语诗律学》知道了包括穆旦在内的九叶诗人,通过我哥哥,一个毕业于北大无线电系的理科生的选修课笔记,熟悉了“他曾经爱过你的变化无尽”(《赠别》,1946年)。我由此珍重我的穆旦情结,人们最初的兴趣总是能反映他真正的气质与禀赋,因为那时,他不必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处心积虑,究竟说点什么,才最能使他交流于社会大众,或是各式各样小圈子的趣味。
2、里尔克:我们呼出自己,一去不返。
3、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4、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5、在坚实的肉里那些深深的
6、就在他采用了辩证,穆旦也是在让一个黑暗的情感吞蚀着:
7、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8、或是爆进人肉去的左轮,
9、穆旦诗歌艺术创新的基本要素:
10、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11、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12、“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和“残缺的我”,是穆旦在《合唱》、《出发》和《我》三首作品中的三句名诗,也是穆旦诗歌中三个常见的主题。
13、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14、是浓烈的酒,清新的泡沫,
15、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16、首先,这种翻译体现了相当清醒、自觉的诗学意识。在这前后,诗人已看透了流行诗坛的“假大空诗歌”,并想通过翻译带来一些新鲜空气。在他逝世前给杜运燮的信中他就这样明确地说:“国内的诗,就是标语口号、分行社论,与诗的距离远而又远。……在这种情况下,把外国诗变为中文诗就有点作用了。读者会看到:原来诗可以如此写。”
17、他有着鲁迅般的孤独与深刻,可惜一生总在创作圈外徘徊,与其才华相比,他留下的作品实在太少太少。
18、我的心灵投资的银行已经关闭,
19、我是得到了二次的诞生。
20、“能不能借您的照片去扫描一下,”我看她有些疑惑,就补充道,“我只是喜欢他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