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蜀相作者
1、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 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3、(唐诗三百首67)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5、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6、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7、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8、“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炼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句更令人想起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白帝托孤、辅佐刘禅的情形。诸葛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忠贞不渝,尽了“老臣”之心。透过诗人的饱含深情的诗句,诸葛亮这位“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业,以及他对后人的感召力量,得以充分体现,感人至深。
9、(唐诗三百首2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0、(唐诗三百首45)李白《长干行》
11、(唐诗三百首137)杜甫《天末怀李白》
12、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13、(一对)《隆中对》;(二表)前、后《出师表》;(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六出)六出祁山北伐;(七纵)七擒七纵孟获;(八阵)孔明所设军阵。
14、(唐诗三百首44)李颀《琴歌》
15、(唐诗三百首129)杜甫《春望》
16、为自己志向有生之年难以实现而苦闷
17、《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18、(唐诗三百首19)王之涣《凉州词/出塞》
19、(唐诗三百首9)张旭《桃花溪》
20、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顾:拜访,探望。频烦:频繁叨扰。
二、蜀相作者
1、(唐诗三百首102)李白《月下独酌》
2、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3、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4、(唐诗三百首6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以“蜀相”为题,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敬仰。
6、(唐诗三百首87)王维《相思》
7、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8、(唐诗三百首119)李白《庐山谣》
9、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
10、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11、这尾联两句接受着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力的崇高慕名和对他工作未竟的怜惜心境。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衬托,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力,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从前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以为“宕出远神”是诗篇结束的一种好办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沛的表现。
12、《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13、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14、宋代书画家米芾以行书闻名,笔势开张,酣畅淋漓。《蜀素帖》是其行书代表作。从总体看,字体开始向外展拓,笔画趋于丰肥。米芾自称学褚(褚遂良)最久,因而深受褚书的影响。《蜀素帖》因是书于絹素之上,故多渴笔,略显刚健。字体欹侧,行气多变,有王献之笔意。用笔以侧锋为主,起笔落笔变化多端,有“云烟卷舒飞扬之态”。
15、(唐诗三百首80)王维《渭川田家》
16、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17、(唐诗三百首75)王维《汉江临泛》
18、(唐诗三百首37)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19、第一届~第五届夏青杯资源
20、(唐诗三百首58)王昌龄《出塞》
三、蜀相作者是如何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的
1、(唐诗三百首51)祖咏《终南望余雪》
2、(唐诗三百首40)李颀《送魏万之京》
3、(唐诗三百首50)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4、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字的表达效果。
5、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6、(唐诗三百首130)杜甫《春宿左省》
7、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8、(唐诗三百首90)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9、“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诗人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10、(唐诗三百首108)李白《春思》
11、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1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4、(唐诗三百首98)李白《送友人》
15、(唐诗三百首18)王之涣《登鹳雀楼》
16、FM107播出时间:周日07:00、08:00、12:00、18:00。
17、蜀相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甫蜀相指的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天下计指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三分天下的战略部署
18、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19、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20、橘树是果树中的上品,又能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尤其是最后出人意料的设问,震人心弦,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
四、蜀相作者怀什么古
1、译文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2、(唐诗三百首132)杜甫《赠卫八处士》
3、(唐诗三百首29)孟浩然《春晓》
4、(唐诗三百首62)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5、《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6、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7、(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9、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10、(唐诗三百首104)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1、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12、栏目诚挚邀请社会各界诵读爱好者浓情献声,作品将于每周日在江津区融媒体中心FM107同步推出。
13、一方面表现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深沉叹惋和感伤。
14、《蜀相》的作者是杜甫。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游览武侯祠时所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杜甫有济世救民的抱负,但却没有施展才华的地方,而历史上对诸葛亮却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建立了赫赫功勋,拿自己和诸葛亮一对比,再加上诸葛亮足智多谋,为国鞠躬尽瘁,杜甫对诸葛亮就越发敬仰,越发崇拜。
15、最传神的是“寻”字。诗人借“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它有力地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对松柏的描写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16、历届央视主持人大赛资源
17、(唐诗三百首114)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18、因为他们是要恢复的是汉室,而不是在蜀偏安一隅,作者这样称呼绝对是一种敬重,赞扬。。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好评谢谢
19、英雄是谁?为什么落泪?
20、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五、蜀相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攀条折其荣,将以遗(wèi)所思。
2、(唐诗三百首95)李白《早发白帝城》
3、(唐诗三百首81)王维《终南别业》
4、(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5、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6、(唐诗三百首*)王昌龄《采莲曲》
7、(唐诗三百首24)孟浩然《宿建德江》
8、(唐诗三百首36)孟浩然《早寒有怀》
9、(唐诗三百首103)李白《将进酒》
10、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11、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12、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13、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14、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其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表达其忠心报国的愿望。
15、中国古代在清明节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79年,在邓小平的倡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
16、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17、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出师未捷身先老,常使英雄泪满襟。
18、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和李白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19、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主持人
20、(唐诗三百首*)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