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屈原写离骚
1、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2、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3、可见,“兮”这个语气词,并不限于某个国家,某个地区,而有比较广泛的使用范围。当然也有这样的可能:兮字是春秋甚至更早时期就已经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口语词,《诗经》时期的民歌将其入诗,包括《离骚》在内的《楚辞》只不过是将这个用法加以发扬光大。换言之,“兮”字的使用,是诗歌语言的一种传承,而不是当时的楚国方言。《楚辞》里《招魂》、《大招》等诗篇中不用“兮”字而用“些”“只”,《天问》里连“些”“只”也不用,而句句用韵。这些情况,可为佐证。
4、回复“测试”,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5、在《离骚》中屈原以“,”两句写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
6、(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诗人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这一句是整首诗中最长的诗句,作者似乎欲借此将胸中块垒尽情倾吐出。)
7、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难道我能受警戒而彷徨!
8、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诗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它的功用只局限于祭祀和外交等正式的场合,被当作某种具有神圣启示性的经典来看。很多时候,《诗经》是被当作一种仪式的,主要用于诸侯朝聘宴享中的礼制,在特定的场合要使用特定的诗乐,规定严格。
9、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10、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11、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12、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他所编撰的《史记》中间的《屈原贾生列传》就是关于屈原的故事,其中的“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就是写的是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1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尤罹忧也。”;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4、这一句是整首诗中最长的诗句,作者似乎将胸中郁积已久的愁闷尽情倾吐出来,震动人心。
15、“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其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16、在对《离骚》的结构,情节,意象,语言等进行分析以后,我们基本可以确定,《离骚》在形式上正同于以《九歌》为代表的民间巫术祭歌。可以说,没有民间巫术祭歌,就没有《离骚》,即《离骚》的源头活水不是《诗经》以及其他先秦文学典籍,而是楚地特有的巫术祭歌。
17、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考研复习签到内容;
18、背景:怀王初年,也想有一番作为,曾争到合纵之长,因而屈原希望变旧更新,一度受到怀王的支持。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屈原的被疏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19、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
20、(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再次给我加上罪名。①蕙纕:“纕蕙”的倒文,即以蕙草做佩带。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兰”。纕,xiānɡ,佩带,这里用作动词。②申:重复,再三。③揽:采集。④茝:chǎi,香草名,即白芷。蕙纕、揽茝比喻修养高尚的德行,也比喻屈原推行的“美政”。)
二、屈原写离骚的经历
1、对此,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很多种划分《离骚》段落结构的方案,但依然很难理解。于是,有些人就认为,《离骚》的结构是杂乱无章的,是不能够做划分的。其实,《离骚》是有自己的内在结构,这一结构与巫术祭歌相同。只是因为人们对楚文化的隔膜而忽视了。
2、日色渐暗时间已经晚了,我纽结着幽兰久久徜徉。
3、在这一段文字中非常完整的保留了楚地祭祀歌舞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巫们在祭祀仪式上,一面准备好用蕙兰桂椒制作的祭品,一面手持香草,或许身上也缀满鲜花,在纷繁的音乐声中尽情地歌舞,目的就是使神灵体会到快乐的气氛。
4、屈原为了楚国的大业,自己工作认真,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当国家出现危机的时候他愿意为了国家牺牲自己,当国家陷入深重危机中,自己也不苟活于人世
5、屈原赤胆忠心的爱国情操,深深地打动了当地百姓。百姓获悉屈原投江,立刻划船营救打捞,很遗憾,没得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百姓划船荡舟在汨罗江游行,后来逐渐地发展成龙舟大赛。百姓担心屈原的尸体被鱼吃掉,纷纷往汨罗江投放粽子喂鱼虾,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这就是后来为什么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
6、纣王把忠良剁成肉酱啊,殷朝天下因此不能久长。
7、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的人。一个人,没有脊梁骨,便不能直立行走;一个人,不属于他的祖国,便不属于人类。
8、看到香椒兰草变成这样,何况揭车江离能不变心。
9、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击强秦的侵略,维护楚国的独立,实行清明的政治。诗人为了实现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他也是心甘情愿,始终不悔。这种精神,影响了千百代人民。
10、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11、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12、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
13、最后,花草为什么会成为祭祀的圣物呢?一般来说祭祀的目的就是通过种种手段来与神交通,并使神灵感到愉快,而献祭在任何文化阶段的祭祀中都是存在的。事实上,世界各民族都有用芬芳植物作为祭品的时期,香草具有浓郁的香味,人们用香草来祭祀神灵,其实主要也是源于气味的考虑。
14、他说“应该努力上天下地,去寻求意气相投的同道。
15、在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治文化制度之下,带有强烈巫祭色彩的梦辞却没有成为异端邪说,反而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诗经》的“庇护”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在汉代大儒王逸的刻意掩盖下,楚辞最终得以保存并流传下去。可是,《诗经》并不是《离骚》的源头活水,换言之《离骚》有自己的形成模式和来源。
16、(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啊,将去观望荒远的地方。①反顾:回头看。②游目:放眼观看。③四荒:四面荒远的地方,形容极其旷远。荒,远。)
17、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18、宓妃仗着貌美骄傲自大,成天放荡不羁寻欢作乐。
19、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
20、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三、屈原写离骚的内在原因
1、想到天下多么辽阔广大,难道只在这里才有娇女?”
2、“大王,张仪此人重用不得,此人乃秦国派来离间我国与齐国关系的。”朝上左徒屈原厉声控诉道。
3、再次,美丽芬芳的花草是怎么用于祭祀的呢?对此,《九歌东皇太一》中有记述:
4、不度量凿眼就削正榫头,前代的贤人正因此遭殃。”
5、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6、趁现在年轻大有作为啊,施展才能还有大好时光。
7、(我反思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久久伫立而想返回。①相道:观察、选择道路。②察:清楚、明白。③延:久久。④伫:久立。⑤反:通“返”,返回。)
8、忽然回头眺望涕泪淋漓,哀叹高丘竟然没有美女。
9、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10、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11、伟大的骚客屈平,怀着对楚国无限的哀痛和热爱,自沉于汨罗江水,后人哀之敬之,推崇备至,我却不以为然。我热爱《楚辞》,每读到《涉江》《离骚》《九章》常感激涕零,感谢屈原将自己的苦痛花作艺术的瑰宝光耀千古。然而我常想,如果屈大夫不投身汨罗江,还会有怎样的华采篇章呢?我又设想当秦兵压境、楚国危难之际,屈大夫如果健在会否如田单般振臂一呼,击退强敌,保住云梦之地?然而这毕竟是我的空想,屈大夫在楚王昏庸、奸佞陷害下,不胜悲痛化为汨罗英魂,令我辈嗟叹。同为伟大先贤,面对人生挫折、生命变故,庄子和屈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1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3、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14、(申述自己被贬的罪名。以一“替”字承上,说明自己遭受废弃的罪名竟然是因为“蕙纕”“揽茝”,竟然是因为自己“好修姱以鞿羁”,竟然是因为自己追求美政,竟然是因为自己拥有了太多的美德。一个荒唐的罪名,暴露了楚怀王不分贤愚忠奸的愚昧。诗用对偶的形式,节奏鲜明。用香草“蕙”“茝”比喻高洁的品德,比喻他心目中的美政,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对高尚美德和美好政治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形象生动。)
15、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
16、“忳”和“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两个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忧闷之深。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
17、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18、《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高大。这一形象还体现了诗人勇于同黑暗腐朽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诗人清楚地知道,楚国的不幸命运,以及自己的不幸遭遇正是楚廷群小造成的。
19、释文: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20、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四、屈原写离骚的写作背景
1、《离骚》诗篇,把作者为崇高的理想境界而奋斗终生的思想,描述得淋漓尽致。整篇诗章强烈地抒发了作者自己遭谗言诽谤被害的苦恼郁闷的矛盾情绪,以表现自己为国献身,家国情怀共存亡的情感,同时表现了作者追求真理、正义的斗争精神,揭露了当时楚王为首的贵族集团的腐朽,抨击了他们妒贤嫉能、邪恶误国的滔天罪行。
2、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3、只有我的佩饰最可贵啊,保持它的美德直到如今。
4、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5、屈原之前,垂名史册的历史人物不少,但多是因为立功、立德,而屈原主要是因为立言——屈原的诗歌作品,不同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重在阐述思想观点,而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不但记录了自己人生的大致经历,而且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内心丰富的情感。后世的著名诗人,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历代诗人,无不受到他的鼓舞和深刻影响。
6、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7、再次,在先秦时代,人们并未认识到《诗经》的抒情功能,《诗经》也并没有构成一个文学传统。它不是供人欣赏感叹的文学作品,而是具有外交功用的“辞令”,因此《离骚》对它进行模仿和改造是不可以想象的。事实上,《离骚》在句式,复沓,用韵及篇幅结构上都与《诗经》有巨大的差异,两者之间不可能有先后的承继关系。
8、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9、郭沫若认为是屈原的女伴,侍女。
10、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11、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12、本来世态习俗随波逐流,又还有谁能够意志坚定?
13、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14、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15、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16、这种“人神恋爱”的表达模式,在《九歌》的《云中君》和《湘君》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但是,并不是每一篇都具备这些内容,也有是在以上内容之外的,如《大司命》和《少司命》中对神的礼赞,《东君》和《河伯》中分别的感伤等,或者前后次序有所不同,然而皆相差不大。
17、“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18、我希望它们都枝繁叶茂,等待着我收割的那一天。
19、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20、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秦攻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号哭中,在悲痛中,你虽背负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但却做真正的自我,用生命表达你对祖国的忠贞与高洁的品行。
五、屈原写离骚的地方
1、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2、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3、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4、结党营私的人苟安享乐,他们的前途黑暗而险阻。
5、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离骚》本身找证据是个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被放逐之后所作,但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诗人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6、“离”字既然是离心的意思,从语法上讲,离开忧、遭逢忧两项可以排除,只剩下离开之忧。
7、晚上宓妃回到穷石住宿,清晨到洧盘把头发洗濯。
8、满腔忠贞激情无处倾诉,我怎么能永远忍耐下去!
9、屈原的人生也让人感动。他与陶渊明的经历有些相似之处,但他以死守节,投江自尽了,因为他执著于国家的忧患,以此明志。其实他这是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与痛苦而不能自拔,只有了一种“入其内”却不能“出其外”的愤慨与失望。他那以死来解脱人世悲苦的行为,给千秋万代的子民以“明志”的启迪,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10、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
11、(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①高:用做动词,使动用法。下句“长”与此用法同。②岌岌:高耸的样子。③陆离:修长的样子。)
12、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13、《离骚》中之所以大量使用比喻,有两种可能:
14、其实,这首长诗是屈原出于个人发愤目的而创作出的一部文学作品。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先秦时代缺乏文学观念与文学传统。屈原是如何独立创作出如此辉煌壮丽浪漫深情的诗篇,并由此把诗歌艺术推上一个顶峰的呢?
15、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16、从亚当和夏娃的叛逆开始,上帝就创造了人类。它赋予人类的不仅仅是血肉之躯,更是思维的方式。思维是最敏感,也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就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17、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18、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19、这一段可分两层,“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上是第一层,以下是第二层。第一层(1—3节)抒写诗人面对“朝谇夕替”这骤然而来的政治打击的心情和态度。诗人一方面怨灵修之浩荡,同时又坚决表示“九死未悔”。第二层(4—7节)写诗人对“时俗工巧”,即朝中小人的态度,诗人凛然声明:宁死也不忍为此态也。
20、(只要是为这些心里喜爱的东西啊,我即使九死一生也还是不后悔。①所善:所爱好的东西。指上句“好修姱”“蕙纕”“揽茝”。②九:极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