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暮江吟
1、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2、——诗人特别注意观察景物的颜色。夕阳光芒照到的江面,是红色,夕阳光芒照不到的部分,呈现出深深的碧色。(“瑟瑟”就是绿色的意思,“瑟瑟”是一种绿色的宝珠。所以有人评价这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3、——一道落日的余晖,徐徐在江面上铺开,把江水染成了一半珊瑚红,一半碧玉绿。我爱这九月初三夜晚江面上的风景。月光照耀下,草丛中挂满了珍珠般的露水,天上的月儿像一把精致迷人的弯弓。
4、bànjiāngsèsèbànjiānghóng
5、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注):把真珠写为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这里的真珠即珍珠。可怜在这里指可爱。这首诗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一句,是描写“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原因。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是描写初三的夜晚露珠很像真珠,月亮格外的弯。
7、《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8、暮江吟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七绝)类别:(羁旅)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释)一道残阳①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②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②瑟瑟:碧绿色。③怜:爱。④真珠:即珍珠。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上弦月,其弯如弓。
9、《草》,"篱篱原上草"。。。。。。。还有最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作者:白居易苦宫市也。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宫市)帝派太监出宫劫民财的方式,韩愈曰“名为宫市,其实夺之”。意思将要落山的太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有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
10、意思: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出自:唐代·白居易《暮江吟》。
11、该诗出自唐朝白居易笔下。原文如下:
1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13、《暮江吟》选自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里,有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有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蟋蟀的住宅》,这个单元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写景的文章,需要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
1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15、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16、《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
17、《暮江吟》古诗意思是: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
18、《黄鹤楼》《长歌行》《静夜思》
19、——“铺”字让人觉得阳光很柔和、平缓,给人一种温馨、舒服的感觉。
20、唐代有三位大诗人都在苏州当过刺史,分别是韦应物、白居易和刘禹锡。
二、暮江吟唐白居易
1、《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描写的是秋季从傍晚到夜半这段时间的景色,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 的思想感情。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 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2、暮江吟是表达了作者辞官不做,途中借景喻人,这首诗比较隐晦,很多人理解为诗人辞官不做的轻松心情,其实是在感叹朝廷不用人才,也不识人才。重点描述了一种清秋的简约凄凉的独有景象,衬托了自己凄凉惨败的晚年心境,从而发出的悲叹。枫桥夜泊是诗人进京赴考然后名落孙山,回乡经过姑苏城,晚上在船上不能成眠,写下了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愤懑,前途未卜的忧心,旅居他乡的寂寞,主体强调了一个“愁”字。这两首诗一个表达了悲凉落寞,另一个体现的是愁,这也许就是他们的不同吧。供参考。
3、名句露似真珠月似弓。原文暮江吟(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代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4、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5、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6、点上方绿标收听唐诗宋词朗读者
7、⑷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8、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9、——从第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可以看出那时正是黄昏,夕阳西下,还在江边,还没有完全沉下去。而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月似弓”就说明夜已经深了,因为天已经黑了,有些冷,叶子上有了露珠,一弯弦月高挂空中。说明诗人从落日黄昏一直观察到月亮高升,观察了很长时间。
10、《暮江吟》写的是江南的景色。《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从写作的背景来看: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因此可以排除塞外和岭南,十有八九是江南。从唐朝人的观念来说,襄阳、汉口固然不能称之为江南,但途中直到杭州必经过江南。
11、⑸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上弦月,其弯如弓。
12、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13、《三字经》《游子吟》《别董大》
14、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15、来唤醒你那最真挚的情缘
16、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17、——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远近结合,诗人先写远处的残阳,再写眼前的露珠。
18、(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19、七言绝句暮江吟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0、《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三、暮江吟的作者是谁
1、暮江吟写的是黄昏时这段时间的景色;一二句描写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写出了晚霞时的景色.注意:1《暮江吟》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如果只从《暮江吟》的标题看,此诗似乎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的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则明显地是在写“夜晚”。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理解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不能机械地只从标题去理解内容。有人认为,此诗的标题与内容中的时间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疏忽或失笔。其实,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的《日暮》就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草露滴秋根”;贾岛的《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
2、⑴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3、暮江吟的“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原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释义: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4、《暮江吟》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全诗如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来源:http://www.slkj.org/b/5html
5、诗人白居易也连续观察了,他在江边看了很长时间,你看出来了吗?
6、审校:孙梦霞/美编:李悦
7、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8、kěliánjiǔyuèchūsānyè
9、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
10、《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原文为:
1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2、到了唐朝后期道的权力大于刺史,称为实际的封疆大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有了道这个级别长官权力的增大,才导致唐朝覆灭。
13、《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14、点上方“唐诗宋词朗读者”,再点击“关注”。
15、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1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7、“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18、《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19、⑤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20、《枫桥夜泊》《古朗月行》《题临安邸》
四、暮江吟 白居易
1、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2、从诗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高度不会很低。太低了,由于树木、建筑、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据此,读者可以推测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当在九月初三黄昏,即日落后不久。从民用时间看,仍属于傍晚,即“暮”的范畴。
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4、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代白居易《暮江吟》
5、责任编辑:卢坤霞审核:罗运锋
6、暮江吟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通珍珠)是秋季
7、让我们朗读这首诗,读准确,读出节奏感。
8、把滴滴清露比作粒粒珍珠,把一弯新月比成一张精巧的弓。写出了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9、《出塞》《村居》《晓窗》
10、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11、《元日》《咏月》《竹石》
12、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13、——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出任杭州刺史的路上写的,因当时朝廷斗争激烈,白居易不喜欢这种勾心斗角的氛围,主动要求外任。一离开京城,一离开朝廷,他觉得一身轻松,觉得愉悦自在,所以他笔下的风景有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14、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5、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扩展资料《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16、朗读,陶冶情操,升华修养!
17、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8、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19、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
20、《暮江吟》的诗意: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
五、暮江吟
1、“暮”字的意思是: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原文:《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2、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3、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4、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有其科学上的依据。根据天文学常识,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形状像个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时。
5、唐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瑟瑟:碧绿可怜:可爱
6、作者的观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我们现在用白话文写景也有很多启发意义。
7、《登鹳雀楼》《寻胡隐君》《山居秋暝》
8、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9、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10、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2、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13、更多知识点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小学全科教育的小学语文课程。
14、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15、细细品味文字间的那一份感触
16、“可怜九月初三夜”,是个过渡。可怜,可爱。九月初是农历,指进入深秋。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17、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18、注释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上弦月,其弯如弓。
19、——诗人的观察也注意上下结合,写夜空的月亮,也写地上的露珠。
20、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赏析《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