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1、高阙如天萦晓梦,华筵似水隔秋期。
2、《唐宋诗举要》:结笔写寺之幽静,尤为得神。
3、诗人以形象化的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寓情于景。诗歌中“遮”字最能体现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拂”字又最能隐射出诗人惜别友人时的依恋。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清弋江村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4、颔联前句描写九华山路上朵朵白云遮蔽古寺,“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所以为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的景象,此为虚写;后句描写清弋江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的景象,此为实写;
5、年少,才能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毕竟高门大户出身,荣耀和膜拜对他而言只是重温。或许正因为此,他对仕途不像寒门子弟那般战战兢兢、一心向上,而是重新开始了魅、惑、狂、狷的生活!
6、遮、拂示例: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萌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合乎诗句大意,语言表达流畅,即可得分。)
7、何义门:六朝不过瞬息,人生那可不乘壮盛立不朽之功!然而此怀谁可与语?“风”“雨”二句,思同心而莫之致也。我思古人之功成身退如范子者,虽为执鞭,所欣慕焉。五六正为结句。纪昀:赵饴山极赏此诗,然亦只风调可观耳,推之未免太过。无名氏(甲):此诗妙在出新,绝不沾溉玄晖、太白剩语。许印芳: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神味益出,与空讲风调者不同。学者须从运实于虚处求之,乃能句中藏句,笔外有笔。若徒揣摩风调,流弊不可胜言矣。赵熙:风调好。
8、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9、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把蹉跎访旧游。
10、才考上进士八个月,他就跑去洪州,经常在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家蹭饭,还看上了对方的一个歌女。可惜主人的弟弟抢先一步纳了妾。八年后偶遇张好好,惆怅的小杜写下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情绪饱满,文笔清秀,书法更为飘逸,一时间轰动文化界,一时间众人都来求他的墨宝。
11、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现在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现在却不能一同回去了,想到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多么寂寞啊
12、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13、出自唐·杜牧《山行》。诗句写山行所见景象:秋山萧瑟、石径细斜,白云浮动、遥见人家。表现的是一种田园生活的静谧自然的情调。
14、(注)①刘商,徐州彭城县(今江苏铜山县)人。②两河:京杭运河、淮河的合称。③漳滨:漳水边。汉刘桢“余婴沈痼疾,窜身清漳滨”,后因用为卧病的典实。
15、九华山下共追游。朝来多爽气,都向笔端收。——《临江仙·难老一杯春酒美》韩淲
16、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莫嗔老妇无盘飣,笑指灰中芋栗香。——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
17、知识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
18、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寒夜》
19、请点击蓝色字体免费听歌
20、《批选唐诗》:豪爽真率,不用雕饰,可想其人。
二、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前两联如何写景
1、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2、尽管有领导的殷殷教诲,但杜牧的才子本性还是改不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可见他对扬州生活的眷恋。
3、本诗是在宣州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而同样在宣州任职的朋友裴坦要去舒州任职,诗人先为裴坦送行所作,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6分)
4、遮、拂评分标准:共2分,每字1分。示例: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萌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评分标准:共2分。合乎诗句大意,语言表达流畅,即可得分。
5、(分析)B.“颔联写诗人归京途中所见”错误。“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所以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的景象,并不是诗人归京途中所见景象。
6、短短的二十个字,诗人却在劝慰友人,既然决定归隐,就一定要坚定不移,不要入山之后没多久就又再复出,隐居也三心二意。
7、倒计时的那几天,是我与你在一起最后的日子。
8、不一定啊,有很多从美国直飞阿拉斯加的航班。要是从陆路走肯定要经过加拿大了。不过北美人出远门都是坐飞机的,即使是加拿大人去阿拉斯加,也会坐飞机去,开车太远了。
9、杜牧只活了五十岁,英年早逝,可能与他的真性情受到压抑有关。与苏柳云的感情一直都在折磨他。他一定为苏柳云写过更为明确的诗文,可惜临终前检阅所作诗文时,还是烧毁了。据他的外甥裴延翰说,杜牧病重时烧毁所作诗文十之七留下才十之二这是诗人晚年注重名节的表性情决定的,是诗人的悲哀,也是苏柳云的悲哀,更是晚唐的悲哀。而杜牧保留为别的歌妓所写的诗如《张好好诗》、《杜秋娘诗》等,可能因为她们是官妓而非民妓,也可能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据传苏柳云由于对杜牧的思念,终身未嫁,最后到柳拂庵削发为尼,每天有青灯、经文相伴,还能看到杜牧手迹罢。
10、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11、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呢?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
12、君意如鸿高的的②,我心悬旆正摇摇。
13、出自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在扬州这样的风流之地,每当秋夜月明之夜,你(指友人韩绰)会在什么地方教歌妓吹箫取乐呢?这是诗人临别扬州之时调侃友人之语,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扬州这个风流温柔之乡的怀念之情。
14、喜欢敬请转发,慷慨莫过解囊
15、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16、送刘南史往杭州拜觐别驾叔
17、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18、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19、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20、第二年(838年)春天,杜牧不得不到任了,在赴京路上还控制不住地写道:
三、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阅读答案
1、啼相忆,泪如漏刻水,昼夜流不息。
2、《桐城吴先生评点唐诗鼓吹》:此等诗,自杜公外,盖不多见,当为小杜七律中第一。
3、疑有女娥西望处,上阳烟树正秋风。
4、最后两句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写道:“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现在却不能一同回去了:想到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多么寂寞啊!
5、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各奔东西,诗人不由得想到自己回京后的寂寥之态。
6、“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现在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7、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8、作者:姚鹄四座莫纷纷,须臾岐路分。自从同得意,谁不惜离群。旧国连青海,归程在白云。弃繻当日路,应竞看终军。
9、开成四年,三十七岁的杜牧离开宣州,经过陕县,见一酒纠妓肥硕,而赠诗一首。他说:开天辟地的盘古有久远的子孙后代,今日尚且让你认了家门。暗指劝酒妓像盘古一样身材魁梧。你把一车白粉扑在脖子上,像泥一样厚重,用十副红旗来补裤裆,腰粗腿笨。看到瓦官寺里的胖和尚就仿佛看到了你的踪迹,华岳山前的莲花峰就是你的手掌。直言妓之身材肥大,举止粗鄙。不要忧愁嫁不出去,我帮你问问最差劲的复州刺史要不要你。
10、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11、《唐七律选》:真正宋调之祖。只以三四脍炙人口,故录之、然熟滑气满行间矣。
12、应向谢公楼上望,九华山色在西南。——《寄尉迟侍御》李昭象
13、C.颈联叙写友人与诗人的不同心境。裴坦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诗人空虚无着,怅然若失。
14、君意如鸿高的的③,我心悬旆正摇摇。
15、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16、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17、B.颔联写诗人归京途中所见,一山间,一水边,一远,一近,静中有动,画面生动和谐。
18、樗斋先生题杜牧《江南春》启程刻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九华山图》是陆俨少描写杜牧诗意的一幅绝妙佳作。杜牧也是陆俨少非常喜欢的一位唐代诗人,文学史上有“大杜小杜”之谓,大杜即杜甫,小杜就是杜牧。然而大杜和小杜不一样,大杜身世坎坷,作诗沉郁顿挫,小杜世宦之后,性格风流潇洒,作诗也多风流旖旎。但是他的诗歌理论又非常正统,他曾经阐述自己的作诗态度是:“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既无其才,徒有其奇。篇成在纸,多自焚之。”儘管杜牧所说与其所作的诗歌时有矛盾,但是他反对作诗奇丽艷浮则是千真万确。陆俨少与杜牧有相类的文艺观,这是他喜欢杜牧的塬因所在。
四、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拼音
1、出自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鸟去鸟来,指鸟的活动。人歌人哭,指人的欢乐与悲伤,代指生活。鸟的活动都在此片山中、人的生活都在这溪水中。这是说人、鸟与宛溪山水的密切关系。
2、“日暖泥融雪半销,行人芳草马声骄。”首联是说,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经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长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3、日暖泥融雪半销,行人芳草马声骄。
4、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5、②对兄弟的肯定和劝勉:诗人肯定刘南史丰采似玉,并劝勉他勤于学习,因为富贵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
6、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7、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8、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9、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0、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呢?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这首诗写景入妙,也正是用的这种“反衬”手法。
11、少年时期的杜牧博古通今,注解《孙子兵法》,专注军事与治乱,满怀入世壮志;面对政治乱象,写就《阿房宫赋》,发出时人呐喊。虽然家族式微,门庭冷落,但是依然通过科举,进士及第,少年意气从未更改。
12、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13、进可攻,退可守。杜牧的古体诗是他最初的梦想和求而不得,视野开阔,胸怀旷达,悲慨深沉;近体诗和他人一样清朗华美,精致俊秀;他的散文是他的本心,主张文以气辅,自成一家,始终坚持纵横捭阖永不凋零的初心。
14、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15、出自唐·杜牧《长安秋望》。南山,即终南山。此言终南山之美与秋色之美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终南山高峻雄拔之美是可以看见的,但秋色之美则是抽象的。那么,如何写出秋色之美,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呢?诗人通过有形的南山与秋色相联系,使人作由此及彼的联想,就将所要呈现的秋色之美表现出来,让人思而得之,韵味无穷。
16、无疑,杜牧对苏柳云的爱情是刻骨铭心的。杜牧后来有很多诗文都写到“柳拂”,不过后来的“柳拂”更多的则是苏柳云在他心灵深处的动态了。比如他在湖州任上就写有一首《不饮赠官妓》的诗:
17、四两句展现了两幅美景。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涵碧,景色优美。“青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18、送别之际,诗人心情复杂,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对刘南史的情感态度。
19、“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诗一出手,就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20、冬日诚可爱,不如夜漏多。——鲍溶《冬夜答客》
五、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题目
1、译文:华山畿啊,华山畿,
2、你既然已经为了我死,我独自一人又怎会苟活?
3、《唐诗选胜直解》:通篇赋登高之景,而寓感慨之意。
4、请扫码后进入视频号观看抗战胜利上将书画(3D)虚拟展览
5、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九华山歌》刘禹锡
6、A.这首送别诗语言朴素自然,但诗人对兄弟的真情切意洋溢在字里行间。
7、谁怜佳丽地,春恨却凄凄。
8、首联描写天气和暖泥土融化积雪半消,行人出游芳草萋萋马嘶声萧萧的江南早春景象,为真实所见,此为实写;
9、《诗境浅说》:极写其清狂之态耳(“菊花须插”句下)。
10、“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诗一出手,就用明快的色调,简法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雷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1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宣歙观察使幕。文宗朝任左补阙,转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时出任黄、池、睦三州刺史。宣宗时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又出为湖州刺史,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其为诗注重文意词采,追求高绝绮丽,于晚唐浮靡诗风中自树一帜。擅长近体,绝句尤为出色。
1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13、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14、清扬似玉须勤学,富贵由人不在天。
15、女子所爱的是一切好气象,好情怀,是她自己一寸心头万顷清澈的爱意,是她自己也说不清道不尽的满腔柔情。
16、(1)首联交代了送别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17、必许酬恩酬未晚,且须容到九华山。——《恩门致书远及山居因献之》杜荀鹤
18、来到扬州,杜牧开始了夜夜笙歌的日子,“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自述中说“无虚夕”,天天晚上都逛青楼!这不,在他升任监察御史离开扬州前,牛僧孺给他践行,含蓄地叮嘱他后要注意身体,还得注意名节。小杜嘴硬不认,牛僧孺立即派人拿来一大堆档案,上面全是护卫追踪保护他的记录,“某夕,杜书记过某家,无恙”;“某夕,宴某家”,好几百条。小杜当场嚎啕大哭,感激领导的回护之恩,从此死心塌地站队这边了。
19、没有李白“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仗剑江湖的侠气,也不如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般忧国忧民,但是杜牧自有他的君子之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京可以修书撰文,在外可以奋发图强。在洛阳,既可以描摹城市,借古讽今:
20、出自唐·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前句写远望九华山佛寺与山路尽在云雾之中,意在突出强调九华山之高峻。后句写清弋江周边村庄杨柳拂桥之景,表现的是近观之景。如此远近结合,遂将九华山与清弋江、山路与佛寺、江村与柳桥等都连成一体,由此使诗句所建构的画面有了纵深感,意境显得更为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