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说
1、3月13日上午7点半,全体教师进行线下集中的网课教学培训和各年级组的教研活动。全体教师还抓紧时间与学生在平台开展了一次实战演练,手把手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缓解家长对于空中课堂的焦虑情绪。
2、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4、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5、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译文: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6、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7、师说|我和我的两位导师
8、写下一段段“师”情“话”意
9、物理学院物理学202丁嘉琪:老师,您就像阳光,您的温暖为我拂去前进道路上的阴霾,让远方的路变得明亮可期起来。
10、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shēng hū wú hòu,qí wén dào yě yì xiān hū wú ,wú cóng ér shī zhī 。wú shī dào yě ,fū yōng zhī qí nián zhī xiān hòu shēng yú wú hū ! shì gù wú guì wú jiàn wú cháng wú shào , dào zhī suǒ cún ,shī zhī suǒ cún yě 。
12、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13、人教网刊《师说》2013年第6期总第28期
1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5、教师节快乐!桃李满人间!
16、师说|线上教学的“巡道工”
17、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8、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
19、师说|做好“黏合剂”,班级一家亲
20、文章开头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师道: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以谁为师)。
二、师说作者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此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文章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4、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5、感悟杭师大“师说”的温暖情怀
6、师说|躬身入戏“护”新苗匠心独运铸“医”魂
7、这一段,层层顶接,逻辑严密,概括精练,一气呵成,在全文中是一个纲领。
8、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9、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016
10、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
11、师说|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
12、与一个同级小怪的战斗如果需要12秒左右,那小怪不被控制的情况下,杀死玩家需要几秒?3秒6秒?9秒?30秒?60秒?120秒?或者根本杀不死?
13、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14、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1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6、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17、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9、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20、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三、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
1、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2、《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
3、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4、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5、在《“议论文三要素”批判》精神的影响下,居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有的老师以为“古之学者必有师”是中心论点,有的老师以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中心论点,有的老师则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中心论点,甚至有的老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是中心论点,当然也有的老师则是吱吱唔唔,语焉不详。之所以有这样的争鸣与困惑,就是大家心里都认为自己提出的那一个论点才可以算是“‘具有较高逼真度的论点’或‘新论点’”。教了十几二十年的书,讲了五六遍《师说》,居然连文章的中心论点也没有搞清楚,惭愧、困惑甚至羞愤之情溢于老师们之言表。
6、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7、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8、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唉!从师而学的风尚之不能恢复就可想而知了。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
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0、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远得很哪,尚且从师而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
11、3月12日上午,校行政班子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制定线上教学方案,决定启用新的教学平台“ClassIn”,按照“空中课堂+教师直播”的模式,实施在线教学。
12、我的“空中课堂”0
13、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4、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
15、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16、"惑而不从师"的"而"是表转折。"惑而不从师"的"出自韩愈的《师说》,原文如下: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17、”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18、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19、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20、shèng rén zhī suǒ yǐ wéi shèng ,yú rén zhī suǒ yǐ wéi yú ,qí jiē chū yú cǐ hū ? ài qí zǐ ,zé shī ér jiào zhī ,yú qí shēn yě ,zé chǐ shī yān ,huò yān 。bǐ tóng zǐ zhī shī ,shòu zhī shū ér xí qí jù dòu zhě ,fēi wú suǒ wèi chuán qí dào 、jiě qí huò zhě yě 。
四、师说原文及翻译一句一句的翻译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什么是教育,无数人在追问这个千古的疑虑,却没有一定之答,可以说,它有无数种答案的。每一位成功的老师,都有自己的定义,那是“这一位”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学习经历阅读书籍诸多因素决定的。
3、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6、韩愈《师说》有五百四十九个字。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这篇文章非常有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故先乎吾……”
8、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9、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10、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11、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12、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13、在批判的基础上,文章又转而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论和实践,说明师弟关系是相对的,凡是在道与业方面胜过自己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为师。这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论证,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师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现象进一步批判。
14、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5、参与师说群,畅聊天下事
16、jiē hū ! shī dào zhī bù chuán yě jiǔ yǐ ,yù rén zhī wú huò yě nán yǐ 。gǔ zhī shèng rén ,qí chū rén yě yuǎn yǐ ,yóu qiě cóng shī ér wèn yān ; jīn zhī zhòng rén ,qí xià shèng rén yě yì yuǎn yǐ ,ér chǐ xué yú shī 。shì gù shèng yì shèng ,yú yì yú 。
1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8、2786006以推荐您认为的好文章。
1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20、由于对比的鲜明突出,作者的这种贬抑之辞便显得恰如其分,具有说服力。
五、师说韩愈
1、一个QQ群,给你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和同行们互助交流,共同成长。
2、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3、势如风雨骤至,先声夺人。
4、师说|诗漾年华,圆梦童心
5、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师说|与众不同的棒棒糖
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8、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9、平台义务发布文章,交流教育经验,不提供稿酬。
10、《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11、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真是令人奇怪啊!
1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圣人无常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15、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16、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17、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18、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19、感恩这些年给我们以启迪的老师们
20、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