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穿井得一人
1、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2、介词,“从”/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生:“丁氏穿井得一人。”
4、师:我们来做点积累。你们看看这三句话中“闻”怎么解释?(屏显)
5、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经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挖水井得到一个人。”有听闻了这件事的人就转述说:“丁氏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6、生:“及其/家穿井”应该读为“及/其家穿井”。
7、(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听见
8、介词,“被”/闻之于宋君
9、《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
10、闻而传之者:没有调查清楚就凭主观想象传播假消息。
11、再如这节课中的“讲故事”,由第三人称换成第一人称“我”(丁氏、国人、宋君),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本,也为后面“编故事”张本。
12、生:一个简短的故事,故事后面是一个深刻的道理。
13、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14、师:丁氏先开始(无人举手),有困难吗?那我们改从“国人”开始吧。
15、师:下面我们自己来编故事好不好?(生不解)我们根据《穿井得一人》,改变情节,形成新的故事,然后告诉别人新的寓意。我来举个例子:
16、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17、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
18、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灌溉,经常要派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力)。”有听到这话便到处传播消息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讲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打井获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呀!。
19、生:“宋君”的角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20、师:你想表现的心理是?
二、穿井得一人选自哪里?作者是谁?
1、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宋君。求闻之若此。
2、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说了。之,代词,这里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行为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4、师:你的故事采用叙述的方式,很简洁。最后是“丁氏”。
5、《穿井得一人》出自春秋时期的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扩展资料穿井得一人故事的启示
6、穿井得人(chuānjǐngdérén)
7、欢迎来这里!我的故事有干货!
8、吕氏春秋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灌溉,经常要派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力。”有听到这话便到处传播消息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讲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打井获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呀!
9、生:说话要完整,防止出现歧义。
10、师:哪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
11、公元前261年,年轻的卫国大商人吕不韦来到世风淫迷的赵国都城邯郸。吕不韦有一个绝美而善舞的姬妾,秦王爱色,于是他就献出了这个女子。
12、C.国人道之D.问之于丁氏
13、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14、(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人能够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15、来自部编版语文的注释:
16、(一生翻译,基本正确。)
17、生:简短、假托、拟人。
18、③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19、师:假托的。还有什么特点?
20、白话释义: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扩展资料近义词:
三、穿井得一人得到的启示
1、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2、(摘自王益民:《相遇语文好课:好学好用的课堂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3、师:这个说法很通俗,也就是带有“劝诫”的意思。有时候,还有讽刺的意味。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屏显)
4、师:那么读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什么?
5、生:我翻译第二句: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
6、让阅读成为习惯,让气质拥有芬芳
7、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8、师:哪位同学来翻译?(很多学生举手,找了位角落里没举手的女生。)
9、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
10、师:就是。还有谁编了新的故事?要直接说出寓意,不能“自己悟”哦。
11、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12、师:甚至鬼鬼祟祟地说,你再试一下这种风格。
13、最认真的文言文学习平台
14、①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人能够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15、闻而传之者:听说这件事并流传这件事的人。者,……的人。
16、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17、以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以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18、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19、原因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
20、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四、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此处是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实真相。强调“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2、①及:等到。使:使用,指劳动力。②丁氏:虚张声势。闻而传之者:盲目传播谣言。国人:轻信流言,盲目随从。宋君:遇事调查研究,弄清真相。③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要调查研究,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伪。(意思对即可)
3、▼点击小喇叭,开始收听吧!
4、②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5、师:你们看,同样一则寓言,就有多种寓意,且角度是不同的。有的基于丁氏的角度,“说话要完整,防止出现歧义”。有的基于——
6、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7、之: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
8、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之后),(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听说这件事并流传这件事的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谈论这件事,这事就被宋国国君听说了。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询问这事情,姓丁的人答道:“得到一个人使唤,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个样子寻求见闻,还不如没听到。
9、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寻求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10、师:还有谁能悟出新的寓意?
11、②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
12、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13、语法:主谓式;作谓语。
14、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15、《穿井得一人》的主要内容: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派家里的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故事告诉我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16、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17、生:不要轻信别人的话。
18、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
19、生:(断断续续)宋国有家人家姓丁,家里没井,要到外面去,一个人住在外面。
20、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出去汲水,时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凿了口#,对别人说:我凿了一口井,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如若您对我的答复满意,请点击“好评”。
五、穿井得一人道理
1、及:等到。穿:开凿,挖。
2、晋卫郡里太阳光极猛,长久干旱没有下雨,农夫在龙祈祷,下雨了,将祭祀答谢。孙登看见了说:“这病龙下的雨,可以使庄稼复苏吗?如果不信,请闻闻看。”农夫闻了闻雨,果然有股腥味。龙当时背上生了一种毒疮,听孙登说,龙变成了一个老翁,请求治疗,说:“治疗的话就有回报。”农夫治疗了他,不到几天,果然下了大雨。看见石头中崩裂出了一个井,里面的水,很清澈。原来是龙穿井作为回报啊。
3、原文: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
4、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大意,并阐明它所寄寓的道理。
5、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6、(生先自己思考,一分钟后四人小组讨论。)
7、释义:比喻传来传去而失真。
8、(1)溉汲:浇灌,从井里打水(取水)。汲,从井里取水。
9、①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
10、《穿井得一人》出于战国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这篇文章已被收入2016年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寓言四则》里。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作者简介: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11、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12、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
13、国人:国都里的人。
14、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15、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16、师:还可以再夸张一点哦。
17、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太丘舍(去)
18、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19、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20、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编辑本段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到外面打水洗涤。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发现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去问丁家的人。丁家的人回答说:“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力,并非在井中发现一个人。”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