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虎丘记翻译
1、⑪而良人未之知也。(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2、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鸿门宴》)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5、2019年古诗文大赛基础篇资料请点击(基础篇详解)
6、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7、译文: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
8、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
9、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10、(5)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11、虎丘离城约七八里路,这座山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季节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往穿梭,犹如织布一样,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闹。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士大夫乡绅、大家妇女,以至贫民百姓,全都涂脂抹粉,鲜衣美服,重重叠叠地铺设席毡,将酒肴摆在大路中间,从千人石一直到山门,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檀板聚积如小山,樽罍似云霞般倾泻,远远望去,犹如成群的大雁栖落在平坦的沙滩,彩霞铺满江面,电闪雷鸣,无法具体描绘它的形状。
12、②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13、这一段是散文的开篇,先用“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的美妙景象进行烘托,表现出中秋之夜的虎丘格外热闹。
14、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
1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16、判断句特点:判断人或事物的名称、类别或属性的句子。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上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17、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18、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19、继续跟着唱歌的,只有三四个人了。
20、④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二、虎丘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1、(12)真知言哉:说的真对啊!
2、竹肉:《世说新语·识鉴》刘孝标注引(孟)嘉别传:“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答曰:渐近自然。”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肉指人的歌喉。
3、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4、……,……也。例:
5、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6、⑥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史记《鸿门宴》)
7、(4)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8、分曹部署:分批安排。曹,成对。
9、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10、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11、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12、2019年第18届古诗文大赛复习资料详解之提高篇第一季汇总
13、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14、(2)钱基博,《钱基博集·文范四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15、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16、接着作者便纵横笔墨,挥洒出一幅中秋时节盛游虎丘的鸟瞰图。“倾城阖户,连臂而至”总写盛况。“而衣冠士女,下迨(dài)蔀(bù)屋,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是对这一盛况的渲染。后面三个排比间以夸张性的比喻渲染出一派人密、歌喧、酒酣交杂忘情游乐的声势。行文至此,中秋夜的盛况已然充分地表现出来。但作者还嫌不够,“远而望之”一句,由实景变成虚景,“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ɡǔn)电霍”,三重形象比喻极尽形容。作者仍嫌笔墨贫乏,索性又用“无得而状”来否定上面的比喻。
17、找出侧面描写歌声的句子。
18、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19、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20、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三、虎丘记翻译简短
1、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3、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4、(雷辊)车轮转声,这里指雷的轰鸣声。
5、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6、(1)钱基博,《钱基博集·国文教学丛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7、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8、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9、至于选文要符合时令这一点,格外新奇。钱基博认为,如果选文按照季节的顺序来选,就可以“即景指点”,将自然与文学的学习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领悟。他这一点是从明代学者陈继儒学来的,陈继儒是《小窗幽记》的作者,他教学生读古文,就是按照节令来的,比如夏天下雨就教苏东坡《喜雨亭记》之类。因此钱基博决定在清明时节教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唐代萧隐士的《清明日南皮泛舟序》,其他时节以此类推,从古人文集中搜罗相应的篇幅。(见《吴江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三年级预定二三学期国文读法教材说明书》)
10、注:有的“者……也”形式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原因(实际上是因果复句),释为“之所以……是因为……”。例:
11、C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D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1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3、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4、根据文意,将“张”“竖”“走”三个字准确还原到(乙)文的括号里。
15、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16、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17、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chī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zhǔ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xìng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dù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18、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9、(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0、袁宏道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是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晚游六桥待月记》便是他的著作之一。
四、游虎丘小记翻译简短
1、(1)翼然临于泉上者()
2、⑩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虎丘离苏州城只有七八里。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游人如织。中秋时节就更加繁盛。每到这一天,苏州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肩挨肩,人挤人,接踵而来。无论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还是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坐在厚厚的坐垫上,把酒放在路边。从千人石到山门,密密麻麻紧挨着的游客多如鱼鳞。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积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样奔泻不停。远远望去,就像无数大雁落在平坦的沙滩上,又像彩霞铺在江面上。即使用电闪雷鸣也无法形容那热闹的场面。
4、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对常用的虚词、固定短语、修辞格以及特殊句式,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二是从宏观上,善于联系上下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不要断章取义。
5、⑧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6、①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7、今天是2021年9月21日,我是小纪。
8、④屠惧,投(之)以骨。(《狼》)
9、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10、(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庐山草堂”旁的四季之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也有一组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请默写出这组句子。
11、(《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
12、喜欢本文的亲们,别忘在页尾点赞哦
13、瓦釜:屈原《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瓦釜即瓦缶,一种小口大腹的瓦器,也是原始的乐器。这里比喻粗俗的音乐。
14、聚蚊:许多蚊子聚到一起。
15、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16、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17、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8、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19、今天教语文,确实也会讲一些作者生平之类的内容,当然还要让学生背出来参加考试。但都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学生只能背出某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生活在什么朝代,写了哪些书,算作哪一个流派。都只是孤立地去看。问题还是出在教材编订上。
20、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五、虎丘记翻译及原文拼音
1、⑥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②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3、⑭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李朝威《柳毅传》)
4、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5、一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清朝时改为九十六刻。
6、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明朝湖北省公安县长安里人,知名文学家。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人称“三袁”。袁宏道为三袁之中,文学成就最为杰出。
7、译文:这几条都是用兵的大忌啊!
8、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9、 我于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
10、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11、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12、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13、短文叙述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15、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17、你所说的是否柳宗元的一文?如果是的话,请参阅(吉林摄影出版社)一书,它有该文的原文及译文.
18、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吉林卷1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19、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20、予少家汉东①,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②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