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维杂诗
1、我家住在孟津的大河边,
2、这首五言绝句,抒发了诗人怀念故乡之情。对于背井离乡的游子来说,故乡的人或物许多都值得怀念,然而诗里不提对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的热爱,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将思乡之情巧妙地寓于质朴的语言中。
3、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与亲人分离,音信不通,在《述怀》一诗中,写了这样几句。
4、来 日 绮 窗 前 ,
5、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
6、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7、这种想问而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诗人焦虑痛苦的心情。一方面是对家人的无尽思念,一方面又充斥着恐惧与不安。
8、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0、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通过这一比较,足以显示出“王维是一位在意境创造中追求情思与景物的净化的高手”
11、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便在孟津隐居多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12、欢迎加入“老刘学友”诗词阅读分享群
13、久居异乡的人见到亲人的感觉:
14、lái rì qǐ chuāng qián
15、后两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运用留白的手法抒发情感。前两句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关于“故乡事”,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
16、杜牧的一首《闻蝉》和此诗没有太大关系,但能得到相同的启发。
17、正如欧丽娟所说的,进入诗词以及文学的世界,当我们读懂了诗人的情感,更能理解他人的不幸,也能更为宽容与慈悲。
18、王维主要是写山水田园诗,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画家,被尊为中国山水画的“南宗鼻祖”。
19、诗词译文白话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最著名的是《杂诗》第三首。杂诗作品思想作品鉴赏这是一首思乡诗,通篇运用借问法,完全以问话的口吻,借白描记言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抒发了主人公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开头两句,诗人以一种朴实自然的语言,传神地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乡思的急迫感情。“故乡”这个词先后出现两次,体现出诗人思乡怀乡的迫切心情,流露出一种孩童式的亲切纯真。久居在外的游子,见到故乡的亲友,最先渴望知道的就是家乡的人情世事。
20、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
二、王维杂诗其一
1、王维的诗的特点就在于“淡”和“静”。而淡和静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就是陈建生所说“留白艺术”。留白不是空缺,是内容的一部分,白和黑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层次分明的水墨画。留出的空隙给读者来填补,留白让诗变得多层,变得流动,变得柔情万种。构成art需要三部分:“theartist”“theworkofart”“theviewer”,留白就是留给theviewer足够的空间,是让art变完整的方式。同时,留白是作者与观者的交流空间。作者留白,是信任观者的一种体现,不急于表达自己,而是让观者充分发现。这样,一首诗也好,一幅画作也好,才能绵绵不绝地展现着她的魅力。留白背后,是肉眼所不能见的千万种色彩。
2、杂诗(其二)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朋友你从家乡来,应该熟知家乡事。来的那天花窗前,那棵寒梅开花没?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王维诗写得质朴自然,感情也真挚动人,但诗中写自己遇到故乡来人询问故乡情事,一连问了子侄、栽树、建茅斋、植竹、种桷、水渠、石苔、果园、林花等一系列问题,“他把见到故乡人那种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盘托出,没有经过删汰,没有加以净化。因此,这许多问,也就没有王维的一问所给人的印象深。”通过这一比较,足以显示出“王维是一位在意境创造中追求情思与景物的净化的高手”(罗宗强《唐诗小史》)。
5、我家住在孟津的大河边,门前正对孟津的渡口。
6、欧丽娟也提到,最初对于王维这首诗的真切解读,是因为高中国文老师的亲身经历。
7、来日:来的时候。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8、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注释: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来日:来的那一天。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寒梅:冬天开的梅花。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赏析: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9、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10、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个五言,诗人用平淡的白描手法,通过四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应知,解释为自然知道,肯定知道。是一种你赶快告诉我家乡的情况,你从家乡来,一些情况肯定熟悉,不要想了,快说。这样的急切的心情,从这两个字上能见一斑。字字是金。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可以让我们生活在快餐文化里的现代人回味的。
11、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12、时行仍仿佛,度日更分明。
13、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妙。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
14、尤记少时读此诗之景也,
1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6、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17、开头两句,诗人以一种朴实自然的语言,传神地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乡思的急迫感情。“故乡”这个词先后出现两次,体现出诗人思乡怀乡的迫切心情,流露出一种孩童式的亲切纯真。久居在外的游子,见到故乡的亲友,最先渴望知道的就是家乡的人情世事。诗人只用白描手法记言,却把主人公在特定情况下的情感、心理、神色、语气等生动地表现出来,且用笔俭省,足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
18、这首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第一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第三首:“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这第二首则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19、1家住孟漳河门孟津口江南船寄书家否2君自故乡应知故乡事绮窗前寒梅着花末第首家想知道外亲否家书寄家外漂泊亲挂念第二首诗旅居乡游所写问乡家情况反映游思乡情
20、久居在外的游子,见到故乡的亲友,最先渴望知道的就是家乡的人情世事。诗人只用白描手法记言,却把主人公在特定情况下的情感、心理、神色、语气等生动地表现出来,且用笔俭省,足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
三、王维杂诗教案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注释)(1)著花未:开花没有。(译诗)你从故乡来,该知道故乡事,请告诉我,你来时我窗前的梅树是否已经开花。(赏析)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守拈来,自然天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
2、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
3、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4、第一次读这首诗是在我怀孕的时候,睡前和佳坤一起读古诗词。其中有一天晚上,他给我读的就是王维的这首《杂诗》。
5、当时对于诗人为什么要问梅花有没有开放,心生疑惑。
6、原文:《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7、王维住孟津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最著名的是《杂诗》第三首。
8、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9、此诗写的是独处闺中的妇人对丈夫的思念。妇人家住河边,天天对着河上的船只遥望,期盼得到丈夫的音书。每每有船靠岸,就忍不住上前打问,“寄书家中否?”以问句结尾,证明夫人一直没有得到丈夫的音书,而是在不断的打问和思念之中,也一直抱着希望。这相思是绵绵不断的,希望也是饱满而绵长的。结尾虽有微微的失落,但更多的是不尽的期望,是一位妇人的心甘情愿的等待。
10、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11、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2、不妨用温庭筠的诗《忆江南》来作一比较。
13、那里常有开往江南的船,
14、当听到“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一句时,倍感陌生,便问佳坤是哪个绮?著花未又是什么意思。
15、很日常化的语气,表现出了异乡的人在他乡见到自己家的亲友热烈急切的心情。
16、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妙。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17、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18、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9、诗歌与文学,向来是无用的。但也正是这无用诗歌与文学,最能抚慰人心。这才是它最大的作用吧。
20、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四、王维杂诗其二赏析
1、其三:这首诗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见寒梅发”一句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践约,此时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发已由希望之光变为幻灭之色。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窗前的寒梅”,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4、杂诗三首其一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其三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译文其一我家住在孟津的大河边,门前正对孟津的渡口。那里常有开往江南的船,你有书信寄回家中否?其二你从故乡刚刚到京洛来,故乡的事你应了然于怀。你来时我家的明窗之前,冬梅枝上的花儿是否开?其三才见冬梅开过花,又听到春鸟嘤咛。含愁思来看那新生春草,最怕它玉阶畔日渐青青。
5、yǐ jiàn hán méi fā , fù wén tí niǎo shēng 。
6、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7、láirìqǐchuāngqián,hánméizhùhuāwèi。
8、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
9、jūnzìgùxiāngláiyīngzhīgùxiāngshì
10、杂诗这首古诗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1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2、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13、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14、表面写的是桃花,实则是借桃花表达对去年在此门所见之人的无尽思念。今年再来时,桃花依旧在春风中摇曳生姿,那个自己所思念的人却无处寻觅。
15、“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1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7、白天教书,晚上给小学生补习,挣得的钱,都拿去养鸡,过年的还是再去市场卖钱。攒下的钱,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将未婚妻接到台湾。
18、诗中所写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19、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0、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五、王维杂诗板书设计
1、但是欧丽娟对于这两种说法都并不赞同,认为王维之所以没有询问故乡亲人的状态,并不是因为他自私与冷漠;也不是借梅花来暗指对家人的关心。他之所以没有一开口就问亲人,而是问的梅花有没有开,不是因为不想问,而是因为不敢问!
2、(táng)wángwéi
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4、因为他的前一句是“冬日绮窗前”,王维故乡里冬天的花除了梅花还有什么呢?所以他肯定是要问梅花开了没有啊。附原诗:君自故乡来,当知故乡事,冬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7、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8、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9、王维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例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等诗,都有体物入微之作。因此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
10、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11、读完宋之问的《渡汉江》以及杜甫的《述怀》,再回头看王维的这首《杂事》,对于「寒梅著花未」的解释,便有了理解的可能。
12、在面对故乡来的人,宋之问当下的第一反应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3、这原是一首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二首。全诗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14、jiā zhù mèng jīn hé , mén duì mèng jīn kǒu 。
15、jūnzìgùxiānglái
16、才见冬梅开过花,又听到春鸟嘤咛。
17、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18、此时,鸟鸣,春草都变作主人公情感的对立物。诗人说女主人公是以一颗充满忧愁的心“视春草”,她看到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19、在同样的情境下,诗人杜甫也有过相同的恐惧。
20、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朋友你从家乡来,应该熟知家乡事。来的那天花窗前,那棵寒梅开花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