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业
1、潘仁美也只是被连累,北宋皇帝对他的处置也只是被贬官三级,可见北宋皇帝也知道此事跟他关系不大。对潘仁美伤害最大的,是后人对他的评价,后人给他的抹黑。北宋名将潘仁美承受着不该有的压力,无辜地背了一千多年的黑锅,着实有点悲惨。
2、可以说:“将从中御”这个权宜之计,使前线将领完全丧失了军事指挥权,只能根据皇帝在战前制定的阵图进行战斗,在战争过程中不断根据形式变化以诏书的形式发布命令。
3、但战局风云突变,辽国萧太后调兵遣将,御驾亲征。5月,辽国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率军追赶宋军。作为宋军主力的东路军曹彬所部在岐沟关被辽军追上,十万宋军全军溃散,宋军“为辽师冲击死者数万人,沙河为之不流,弃戈甲若丘陵”。
4、"诸将对杨业冷嘲热讽,杨业没有办法,只好和潘美约定,自己前去攻击辽军,到时潘美等人在谷口布阵,埋伏辽军,
5、当时的北汉岌岌可危,在外,北宋大兵压境,太原城外包围匆匆;在内,以宰相郭无为为首的官员肆意散布北汉必败的亡国论调。杨业和郭无为不同:郭无为是一个政客,想的是如何投机,谋取最大的利益;杨业是一个军人,服从命令是第一职责。只要君王不投降,杨业必然死战到底。
6、杨业,字重贵,戏剧中常称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北宋名将,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随军北伐,为监军王侁威逼,毅然带兵出征,力战而死。追赠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
7、而反观宋王朝,此时已经日趋稳定,宋太宗多次开展外交活动,派遣使节到渤海和高丽,希望两国能够出兵共同对付辽国,
8、谁的责任,还看不出来吗?
9、杨业被俘后,送到辽军统帅耶律斜轸处。耶律斜轸责备杨业说:“你同我国角胜三十多年,今天何面目同我相见!”不过,耶律斜轸对杨业的骁勇也很敬佩,想招降他,但是遭到了杨业的坚决拒绝。萧太后和辽圣宗事先下有密令,要耶律斜轸切勿用暗箭伤害杨业,务必活抓。辽将耶律奚达虽然捉住了杨业,但因他是用暗箭射伤再捉住的,而且又没能劝降杨业,萧太后非但没有嘉奖他,反而处分了他。由此可见辽朝统治者对杨业是何等的钦佩和重视。杨业一生抗辽,自然不肯降辽。他被俘后叹息说:“宋太宗待我甚厚,我总盼望打败辽军,捍卫边疆以报国家。没想到却被奸臣嫉妒,逼着我去送死,落得全军覆没,还有什么脸活在世上呢?”他在辽营绝食三天,就去世了。杨业死时是雍熙三年(986年)七月。
10、显然杨业是北宋非常著名的猛将,可是鲜为人知的是,杨业最初还不是北宋人。他最初是给北汉打工的,宋太宗赵光义灭了北汉以后,杨业这才投奔了北宋。
11、潘仁美无辜地背了一千多年的黑锅,作为理智的后人会思考:潘仁美只是跟杨业一起负责统一战线的主帅,他也只是听从指挥办事,从当时潘仁美的地位来看,他还没有那么大的权力能左右这场战争。因此,杨家将之死的幕后黑手到底是谁呢?这很值得人们的思考。
12、这样的处理方法,显然让人们无法接受。他们并不希望这些奸佞之辈能够逍遥法外,于是人们便编出了一系列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反映在《潘杨讼》《清官册》《调寇准》等戏曲之中。
13、撤军主要是为了避免宋军遭受更大的损失,但是从后来的战局来看曹彬贸然撤退,导致这场战争直接失败,曹彬一撤退,就导致潘美和田重进的中西两路军队失去了策应。
14、宋太祖经历了皇位频繁更替的五代乱世,由陈桥兵变起家的他,对武将左右朝局的历史认识得非常深刻,为了确保大宋江山的长治久安,防治武将拥兵自立便是头等大事。于是他精心策划设计了限制武将权力的种种措施,杯酒释兵权之后,许多开国大将都被解除了兵权。
15、等到郭威灭了后汉,建立了后周时,刘崇无奈只能宣布建立北汉,并且与契丹相约为父子国家,以契丹为父。这个时候的杨业纵然不满这种关系,却也无可奈何。
16、杨业对剩下不足一百的士兵恸道:“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可杨业往日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深受士卒的拥戴,如今面临生死关头,他们都不肯离去,杨业遂“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犹手刃数十百人”。
17、监军王侁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西路军很强大,还能跟契丹人拼一拼,取得更大的战果。潘美是主将、杨业是副将,但他们都大不过监军王侁。杨业建议分兵应州,以诱辽军主力,再以千名强弩手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附近),
18、东路军迅速后撤,四月初就直接撤回了国境线内,这速度可真够快的。赵光义得到消息,明白大势不好,他严令曹彬立即进军,务必推进到原先的阵地。
19、在小说《杨家将》里,潘仁美(潘美)是谋害杨继业(杨业)父子的主谋。他嫉妒杨业的战功,又因儿子潘豹设擂台被杨七郎打死,故而怀恨在心图谋报复。小说里的潘仁美勾结契丹,逼杨继业冒险出征,又违背与杨业的约定,不设伏兵接应,反而将杀出重围求援兵的杨七郎捆在树上乱箭射死……因这部小说的流传,潘美与秦桧一道被打入中国历史的顶级“奸臣册”。但查阅史书却令人心生疑惑,潘美真的是勾结契丹陷害忠良的元凶吗?当世人将攻击矛头纷纷指向潘美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责任人的存在——监军王侁(shēn)。在北宋,监军权力往往高于主帅。潘美虽是名义上的主帅,但真到了拍板时刻,对代皇帝监军的王侁之言却不得不“俯耳恭听”。
20、此时的王侁分不清局势,他只看到了先前西路军队的勇猛,只想到西路军队取得的巨大战果,而看不到此时西线战场的凶险,没有想到敌我之间的战力差距。他命令杨业必须去孤军奋战,引诱敌军,然后王侁自己和潘仁美在后面支援。王侁想夺取此次的战果,他的野心人人可见。
二、杨业功
1、杨业(?~986年6月18日(1)),字重贵,戏剧中常称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北宋名将,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远近。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号为"无敌"。宋太宗灭亡北汉后,素闻其名,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为监军王侁威逼,毅然带兵出征,力战而死。追赠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
2、看看赵光义事后对两人的处罚就知道了。
3、五郎杨春,字延德,善使一杆独角皂金枪;瓦桥关前单人独骑踹辽营,生擒过辽国郡马耶律高,官封宣威将军、殿前司马、步军都指挥使。金沙滩一战,受伤,后皈依佛门,五台山为僧,后为大破天门阵出山。
4、杨业无奈,为表拳拳忠心只得选择率先出发。
5、他儿子杨延玉在这场战争中战死了,杨业被俘虏后,选择绝食而死。不过杨业的死,为整个杨家带来了荣誉。
6、寡不敌众,强如“杨无敌”,也没能战胜这一定律,最终死在了陈家谷,而他的死因还与潘仁美牵连到了一起。
7、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杨令公被潘仁美所害,更是由于杨家将演义的存在,流传千年,潘仁美由此千夫所指,成为奸臣的代名词。
8、众所周知,宋代杨家将是人们敬佩的英雄,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忠诚,保家卫国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赞赏与喜爱。而杨家将杨业之死,更让人感到遗憾与不甘,大家把所有的不满发泄在了当时作为主帅的潘仁美身上。
9、在《宋史·杨业》中曾有记载:“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10、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于陈家谷力战被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11、潘美也非常受赵匡胤的信任,潘美能力极强,少有大志,曾经对家乡人说:大丈夫在乱世之中当建立功名、谋取富贵,碌碌无为简直是耻辱。后来潘美为宋朝江山屡立战功,
12、据《辽史》记载,杨业归顺北宋后,与辽军对阵,辽将耶律斜轸责问其:“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足见杨业战斗经验之丰富。
13、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业,又是怎么样的,是否如演义所说,还是另有隐情。
14、公元986年的一个清晨,山西北部的雁门关外,一支宋王朝的军队踏上了殊死的决战之路。此时,意气风发的统帅杨业并不知道他生命中最凶险的一场战斗即将发生。
15、其杨业主动降宋。《宋史·杨业传》云:“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开宝元年宋太祖虽然没有拿下北汉都城太原,但是在撤军时把太原附近多个州县的百姓带离北汉。到北汉灭亡时,辖区内十个州,只有三万户(约10万人)百姓,三万士兵。这样弱小的北汉,在北宋大军的打击下,注定了要灭亡。但五代以来有一个传统,城池被攻破,城内官军常常被屠戮;若主动归降,则可保一方平安。在这样的情况下,杨业劝说刘继业投降。在杨业的本传中,杨业是一个骁勇善战,且仁德爱民的好将领。
16、杨大郎——杨渊平、杨二郎——杨延广、杨三郎——杨延庆杨四郎——杨延郎、杨五郎——杨延德、杨六郎——杨延昭杨七郎——杨延嗣。
17、战争开始初期,辽国内部刚刚经历换届,新上任的皇帝刚接手政务,对业务不熟练,导致政权混乱,各个地方的防备力量下降。一时间,赵国进攻的军队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其中,正统帅潘仁美、副统帅杨业镇守的西线战场更是惊人,他们轻轻松松地攻下了四个州,一时间,他们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18、但谷口留有他唯一的希望——在出发之前,杨业曾向潘美建言,在此处留下一千弓箭手埋伏,少量骑兵。那么即使杨业部队尽没,至少也能换得三州百姓万无一失。
19、久闻杨业之名的赵匡胤派使者召见杨业,识才心喜,随即授环卫官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大军回朝之后,更是直接升任郑州刺史。
20、六郎杨景,字延昭,善使一杆素缨錾金枪;在铜台关追车救驾,官封保灵侯、殿前司左右金枪班都指挥使;七郎八虎中唯一在金沙滩一战中返国之人,三关兵马大元帅。后病死于关外。
三、杨业历史人物简介
1、曹彬大军十几天后就吃完了军粮,于是便退到了雄州等到救援,宋太宗听说后,大骂曹彬:哪有不顾敌军退军等待军粮的道理,虽然曹彬的做法并没有什么问题,
2、杨业和他的儿子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杨家将”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3、杨业是北宋史上罕见的悲情英雄之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说,对他的战死负有责任的潘仁美,就一定是一个大奸大恶之臣。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或许会刷新你的认知。
4、潘美为大宋南征北战20多年,几乎没有败绩,在官场上也是平步青云,被封为韩国公。这么一个“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的全能型人才,在民间文学《杨家将》中,却成了一个背锅侠!
5、各路大军接连攻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军队驻扎在桑乾河边,恰逢曹彬的部队出师不利,各路军马都被撤回,潘美等人回到代州。
6、有关宋朝时期的小说和文学作品中,害死杨家将元老杨业的是潘美,但历史上的杨业之死远没有这么简单。
7、杨业战死于何地?小说、戏文里的版本是金沙滩,史书上的记载是陈家谷。金沙滩相对好找,那里有一座“日中落”村。当地政府开发了一个金沙滩生态旅游区,旅游区里有一条直道,道两侧立起了杨家将、杨门女将石雕,还建了一座仁和殿。殿中左侧是杨家将群像,中间是高居宝座的宋太宗,右侧是潘美、王侁等人的塑像。在小说里,辽主设下“双龙会”陷阱,诱骗宋国君臣。大郎杨延平自愿顶替宋太宗赴险,众兄弟保护杨延平来到金沙滩。辽国天庆王在酒中下毒,杨延平饮下毒酒自觉不适,突发袖箭杀死了天庆王。辽军蜂拥而上,四郎、八郎被俘,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三郎死得最惨,在荒草滩被乱马踏成肉泥。七郎杀出重围后,又被潘仁美乱箭射死……而杨继业最后因无后援,兵困两狼山,血染李陵碑!
8、为此在制定北伐路线的时候,宋朝将领们故意激怒了杨业,让杨业带着大军冲锋陷阵。明知道计划会失败,他们依旧让杨业带着人马前去。
9、王侁讥讽杨业:“领数万精兵,而怯懦如此!”
10、命令云州的部队先出发。我的部队驻扎在应州,契丹人必然来抵抗,就下令让朔州百姓出城,直接进入石碣谷。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命骑兵在中路支援,那么三州的百姓,就能够万无一失了。
11、揭秘杨家将第一人杨业手杀上百人后绝食而死44宋太宗赵匡义攻打北汉时,曾下重金寻找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杨业,是杨家将第一人,也就是常说的杨家将第一人,也叫杨继业,杨令公,此人实在达奚长儒以两千人对十万大军居然把敌人打哭了66隋朝因为国祚短暂,所以很多牛人知名度不高,比如名将韩擒虎,杨素、史万岁等等,今天来说一个鲜卑族的名将,此人最后一战实在壮烈!由于文艺青年明英宗:推崇室家之恋与原配伉俪情深159不少人读史都习惯于脸谱化,把历史人物简单分为好人和坏人两种。
12、宋太宗急忙前去阻止曹彬撤军,曹彬于是便让军士带五天口粮攻打涿州,然而光行军就走了四天,第五天军队已经是疲惫不堪,攻打涿州自然以失败而告终,
13、在读者的印象中,杨业一生作战的主要敌人是辽人,是外族,其实不然。杨业本是并州太原人,从他的父亲开始,就是北汉大将。北汉初建,认辽国为父,倚靠辽国的援助和太原坚城,对抗中原的后周、北宋王朝,保有山西狭小的一块领土。杨业三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中有二十年,主要是和宋人作战。杨业能打。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杨业号称“金刀无敌杨令公”。在历史上,杨业也号称杨无敌。只是,杨业这个“无敌”的称号,是屠戮无数宋人将士而获得的。
14、杨业死后,赵光义非常痛心。给监军王侁以“除名,隶金州”的处罚,另一名监军刘文裕同样是“除名,隶登州”。这是把他们开除官籍者为废官,永远不得叙用,并且发配,已经是相当重的处理。
15、杨业等人知道打不过赵光义,只能撤兵到了太原城。结果刘继元这家伙觉得杨业怕死,所以剥夺了他的兵权。等到赵光义大军杀到太原城下的时候,杨业多次冲锋,虽然身负多处重伤,可杨业却丝毫不在乎。
16、当时刘知远建立了后汉,刘崇作为他的弟弟,被封为河东节度使,而杨业也就跟随着刘崇镇守河东地区。
17、杨家将的正史、戏曲与小说,分裂许多不同的版本,杨业七子的名字和结局都有不同。按照作品年份,人物由大到小的排列为:
18、评价赵光义:“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欧阳修:“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苏颂:“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来,至今遗祠雁门关。”
19、杨志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坐镇前军寨,居第五位。《水浒传》记载,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因脸上生有一大块青记,人称青面兽。他自幼流落关西,早年曾应武举,官至殿司制使官。后押送花石纲,却在黄河里翻船失陷,不敢回京赴命,只得避难江湖。
20、在真实历史记载中是没有这件事的,当然也没有杨四郎探母这一说。真实历史中,对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的记载是明确的。演绎版本中,金沙滩一战宋军失利,八郎被辽果掳去,改名王司徒,娶青莲公主(玉镜公主)为妻,之后再未正式登场。
四、杨业
1、杨业的父亲是杨信。杨业,本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宋朝名将。其祖父杨麟曾从湖南奉调太原,其父杨信,“麟州土豪”,麟州,即今陕西神木北人,后汉时,“自为刺史”,臣附于后汉、后周。
2、杨家将的冤案自然也就落到了潘仁美头上,然而当我们细查史料,才发现这个黑锅,潘仁美背了一千多年。
3、杨业投降之后,宋太宗大喜,当即任命杨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不久,宋太宗不顾战士疲惫,强行北伐契丹,结果自然惨败。撤军时,宋太宗任命杨业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代州市长兼任三交战区司令)。为了笼络杨业,在宋军诸将都没有封赏的情况下,宋太宗“密封橐装,赐予甚厚”,秘密赏赐了杨业许多财物。
4、后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国人号为"无敌"。宋太宗素闻杨业之名,于北汉灭亡后,遣使召见杨业,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5、有人认为宋太宗这么做,表达了他对杨业的信任。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起码不是全部。宋太宗对杨业是不放心的,把告状信给杨业看,一方面表现自己的坦荡,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在警告杨业,你的一举一动我都是知道的,全在我的掌控之中,你要小心行事了。
6、经过几年的准备,雍熙三年(986年)三月,宋太宗出动三十万大军,向辽朝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这次宋太宗虽然没到前线,但一切军事行动都由他亲自指挥。宋军分三路出兵,东路由曹彬、米信率领宋军主力,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击;中路由田重进率领,出飞孤(今河北涞源北);西路由潘美任主帅,杨业为副帅,出雁门。按照宋太宗的部署,计划以东路曹彬的军队攻打涿州(今河北涿州)吸引辽军主力,然后中路、西路绕道辽的南京北边,三路合围,攻取南京。
7、再看山后战场的西路军,辽国当然不会放过他们,清理完东路宋军,辽军转向山后战场。此时,西路军已成为孤军,东路军被歼灭,中路宋军田重进接到赵光义命令紧急撤军,西路军同时也接到了撤退命令。
8、杨业其实是名降将,他原先一直在北汉军中为将,是北宋的劲敌,在北汉时期,就已得名“杨无敌”。
9、据《九国志》记载,当宋太宗派遣宦官召唤杨业时,杨业拒绝投降。宋太宗无奈,只能“令中使谕继元俾招继业”。刘继元立刻派遣心腹前往,告诫杨业,北汉已经灭亡,希望杨业不要坏了刘继元的好事。在这样的情况下,“继业乃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可以说,杨业降宋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做出的无奈之举。
10、北宋名将杨业的死对整个北宋,亦或是后人来说,都是一种遗憾与可惜。他本不该死,却因卑鄙小人王侁的愚钝所害。尽管王侁才是杨家将之死的幕后黑手,但人们总不甘心他就这么死去。所以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弥补自己的不甘与遗憾,而作为主帅的潘仁美也因此被安置了一顶黑锅,并背负了一千多年。
11、潘仁美就是历史上的潘美,潘美是北宋开国元勋,曾和赵匡胤一起在后周同朝为官,二人私交甚好,赵匡胤陈桥兵变时得到了潘美的大力支持,因此北宋开国后,
12、四郎杨贵,字延辉,善使一杆菊花点金枪;也在阵前立功,封明威将军、代州团练使,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长寿的人。
13、但是,光自己觉得忠心耿耿还远远不够,对于降将而言,检验和考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个过程可能足够漫长。降将很难被重用,这也是历朝历代的通例。看看《三国演义》赤壁大战中蔡、张二将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身为降将的难处。
14、杨业20岁就被派给刘崇,这很可能是一种家族谋略。杨业年少英雄,很有才干,所以很快被刘崇赏识。但是,951年刘崇在晋阳自立为帝时,杨业的父亲已经归降后周了。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复杂难解的现象,杨业在北汉听差,他的父兄却在后周为臣,父子三人效力于互相敌对的两个国家。这样一种局面的形成,当然有事出偶然的不可控因素,但也不排除杨业父亲的预先设计。在那个时代,脚踩两只船,谁先到岸就靠谁的现象并不鲜见。按今天的话说,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许更为安全。
15、因此,“知兵而不知政治”的他在北宋时屡屡遭遇戍边主将的忌惮,也正是因为对宋朝军事制度认识不清,最终导致了战死沙场的悲剧。
16、辽景宗一死,辽国内部人心不稳,当时刚刚即位的辽圣宗仅仅十二岁,年轻的萧太后初遇大变,对于辽国的未来和政权能否稳定,心中也是七上八下,甚至向大臣哭泣:
17、北宋初年,辽宋对垒,宋太宗赵光义五台山进香还愿,北国天庆辽王定下毒计,在幽州摆下鸿门宴,邀宋王赴“双龙会”,欲灭宋室君臣。
18、降将的日子是最为难过的,在正统方看来,你既然可以弃城降我,在危急关头也可以降他。实际上,杨业并没有可值得怀疑的前科,与他的兄弟不同,杨业自跟随刘崇之后,30多年间,不管北汉发生什么样的变动,他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志。但是,光自己觉得忠心耿耿还远远不够,对于降将而言,检验和考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个过程可能足够漫长。降将很难被重用,这也是历朝历代的通例。看看《三国演义》赤壁大战中蔡、张二将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身为降将的难处。
19、就在宋军三路大军都向西路汇聚的时候,杨业又带着几百近卫部队转向攻打宋营东城营寨,想来一个声东击西避实就虚之计。不巧,杨业遭遇宋军东路军主帅党进。党进在宋初的名气极大,毫不逊色于杨业。两员虎将狭路相逢,大战几个回合。眼看突击无功,杨业调转马头回撤。虽然身边只有几个亲兵跟随,党进依然跃马追击。杨业狼狈躲入城壕,北汉军队上前拦阻党进。党进来势汹汹,城楼上观战的北汉皇帝刘继元吓得不敢开城门。刘继元让人垂下一根绳子。士兵用绳子把杨业提上城墙。(刘继业复以突骑数百犯东寨,党进挺身逐继业,麾下数人随之,继业走匿壕中,北汉兵出援之,继业缘缒入城,获免。)
20、杨继业原名刘继业,太原人氏,追随刘崇,赐姓为刘,并被任命为北汉节度使,宋太宗即位以后,开始挥师攻伐太原,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宋师,刘继业随后也降宋,被宋太宗授为大将军,所以刘继业降宋后又恢复了原姓,一业字为名,故称为杨业,后人称为杨令公。
五、杨业的父亲叫什么名字
1、从北汉归降的杨业在刚刚投降之初,便因“善自为谋”而救宋太宗于危难,以其御边之能力,本可以在北宋较有作为,但他未能深刻领悟北宋皇帝牢牢控制军事指挥权的做法。
2、雍熙三年,潘美参加北伐,担任西路军主帅。
3、她决定利用契丹人长于骑射的优势,将宋军主力引入平原,集中兵力先破宋军的东路军,然后阻击宋军的中路军和西路军。
4、杨业别名叫做杨继业,是陕西人,979年,宋灭北汉,杨业归宋,任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等职。宋初,宋朝廷试图用对辽战争的办法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奉命驻守戴舟前线,五年980年,辽景宗率十万大军攻雁门。
5、杨无敌率部出征,再也没有回来,他在狼牙村遭遇了辽军主力,重伤被擒后,绝食三日而死,部众全部阵亡,其中包括他儿子杨延玉。
6、造成杨业之死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多数认为潘美应负主要责任,因为他是西路军的统兵主帅。他不采纳杨业的正确建议,而听从王侁的错误主张,以致造成杨业兵败至陈家谷口;而潘、王又没有按事先的约定在那儿接应,却违约撤兵,这自然就导致杨业被俘。少数人认为,王侁和刘文裕应负主要责任,当时监军权力很大,潘美不敢不听他的。不过,持这种见解的人,也不否认潘美对杨业的死负有责任。即他没有坚决反对王侁的主张,又在关键时刻违约撤兵。总之,杨业的死是王侁、潘美等人造成的。
7、既然军权已经到了自己的手中,那面对来自外来强敌的侵犯应该如何面对?最好的选择便是帝王亲征。但即使久经沙场的宋太祖和宋太宗,渐渐地也都不愿意深入前线直面战场,更不愿意久居前线。
8、降将的日子是最为难过的,在正统方看来,你既然可以弃城降我,在危急关头也可以降他。实际上,杨业并没有可值得怀疑的前科,与他的兄弟不同,杨业自跟随刘崇之后,30多年间,不管北汉发生什么样的变动,他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志。
9、他驻守于代州,并于雁门之战中将大败辽军,从此得了外号“杨无敌”,辽军一见杨业的军旗,就纷纷退兵。
10、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在宋太宗的亲征下终于投降,杨业也因此归宋,得到赵光义重用,将他任命为右领军卫大将军,仍旧在边关驻扎,防御辽国入侵。
11、有学者研究认为,看似曹彬被赐予了生杀之权,但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空头主帅。到了宋太宗时期,主帅无权,正因为如此,曹彬在岐沟关战役中,不断因为错失战机而失败。
12、那么问题来了,当时北汉跟契丹的关系相当好,北汉也曾经多次请求契丹相助,以此对抗后周。那么杨业为何不投降契丹,反而投降仇敌北宋呢?
13、杨延玉(?—986年),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北宋抗辽名将。杨业之子。雍熙三年(986)正月,随乃父征战。
14、辽宁正杨管业有限公司的管子很不错的,现在建材市场上的水管种类多得不得了,什么杂牌的都有,不过选购的话还是要选择那些知名的品牌,使用寿命长、安全等各方面都有保障。他们的产品被沈阳万达新天地花园、辽宁中润国际大厦、辽阳石油化纤公司、胜利油田给水工程、抚顺石化暖气改造工程、天津武警部队主楼等多项重点工程项目采用过,质量上绝对信得过,我与他们也有合作关系
15、但潘美与监军王侁却迫他率军直趋朔州。杨业知此行必败,出发前约定潘、王率军于陈家谷口接应,而自率军冒死迎击敌军,以掩护大军及百姓撤退。但潘、王闻杨业军陷入重围,乃置杨业军不顾,先行遁去。
16、杨业带着数万北汉精锐冲出城门,冲击宋军西寨。宋军西路军多数睡着。发觉敌军来袭,主帅赵赞匆忙迎战,被弩箭射穿了脚。北汉士气高涨,宋军疲于应付,死伤很多。就在北汉前锋快要冲到宋军中军大帐的时刻,忽然千余宋军带着五六千拿着斧头的民夫冲入战团。杨业的北汉军腹背受敌,不得已只能退却。原来,东路军的一只后勤部队正在附近砍伐木头,听到厮杀声,急忙来救援。
17、随后,他发起突袭、大败辽军,从此威震边境,更获得了“杨无敌”的美称。树大招风,杨业也成为了契丹人的眼中钉,肉中刺。2年后,契丹帝国的皇帝辽景宗去世,继位的是12岁的小皇帝辽圣宗尔。
18、“龙”竟真实存在古墓中发现龙的原型,揭开了千年的秘密!
19、意义就是误导后人和提供小说原型。大忠臣潘美写成那样;七狼八虎哪有那么多;裹小脚的女人上得了战场吗?“天波府”这3字能让个贰臣用吗??在历史上杨无敌确实威振契丹,为杨延昭(历史上可能是大郎)发迹有所帮助;不过佘太君就没啥了。
20、潘美开国重臣为排第曹玮是曹彬的第四子,当初曹彬临死前向真宗推荐的两个儿子,一个是曹玮一个是曹璨,真宗问两个儿子谁更出色,曹彬回答曹玮,之后曹玮也屡立战功,三都谷战役大破吐蕃李立遵,被封为威国公,死后被追封武穆!狄青,北宋第一猛将,武曲星下凡,大破西夏,最高官至枢密院副使,因为跟范仲淹等革新派交好,被文官集团孤立,死后谥号襄武,排第李继隆是明德皇后的哥哥,算是国舅爷,最大的功绩是平定南唐,死后追封忠武,排第杨业是北汉降将,雁门关大破契丹,死的太早,杨家更多还是靠长子杨延昭和孙子杨文广,排名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