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传(晁错传原文及翻译全篇)

时间:2023-04-1907:38:30 晁错传(晁错传原文及翻译全篇)已关闭评论 59 阅读

一、晁错传

1、而造成如此局面的,主要归咎于以下4点原因:

2、可还没等晁错行动,袁盎就得知此事,于是袁盎就与窦婴商议,向景帝进言斩杀晁错,而后袁盎果真也是如此做的,并且袁盎的谏言最终就成了压垮晁错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如司马迁所言:“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晁错在关键时刻不想着去拯救国家,反而是为私利去行迫害之事,这等行径最终也让自己走向了灭亡。

3、晁错为人刚直苛刻,直言敢谏,为发展西汉经济和巩固汉政权制定并主持实施了许多积极政策,还写出了《论贵粟疏》、《言兵事书》、《说景帝前削藩书》、《募民徏塞下书》等大量政论性文章。《汉书艺文志》有“晁错三十一篇”之说,可惜未全部流传下来。

4、晁错(音cháocuò)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他被景帝错杀。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袁盎晁错传》等篇。

5、這個結局,正應了當初晁錯老父親的預料。

6、错殊不知。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汉书*晁错传》

7、D.太史公赞语中对晁错颇有微辞,主要是批评他专权自用、欲报私仇,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而他“反以亡躯”,则是势所必然。

8、晁错升任为御史大夫,请求根据诸侯王的罪过,削弱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的枝郡。奏告皇帝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谁也不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晁错所改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喧哗疾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帝刚刚即位,你当政办事,侵削诸侯势力,疏远人家骨肉,人们纷纷议论而多埋怨你,为什么呢?”晁错说:“本当这样。不这样,皇帝不被尊贵,国家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这个样子,)刘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随即饮药自杀,临死时说:“我不忍看着大祸临头。”死了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反叛,等到窦婴和袁盎进宫,皇帝就命令将晁错穿着朝服斩于东市。

9、藩国各自为政,他们有独立的财政收入,独立的军队,当藩国渐渐发展壮大,能够跟中央政权抗衡之时,这就不好说了。

10、可惜的是,無情的皇帝做出了愚蠢的決定,悲情的晁錯就這麼死在自己人的手中。

11、從誅殺晁錯一事,也可以看出漢景帝之懦弱、無能、膽怯、昏聵與對敵人的心存幻想。他就不想想,開弓沒有回頭箭,叛軍既然已經叛亂,不分個你死我活,怎麼可能退兵回去,難道等著你將來慢慢分化瓦解,一個個慢慢收拾?

12、而随着景帝“削藩”的成功推行,汉中央政权的权力开始被大大加强,反之诸侯王的实力也被大大削弱,自此诸侯国虽依旧存在着,但已是名不副实,相比汉初,此时诸侯国的实际地位基本已与汉郡相当,它已经不再具备同中央正面对抗的条件和实力,已经沦落为被中央政府任意宰割的对象。然而,在汉中央政府取得如此成就之时,力主“削藩”的最大功臣晁错,他得到的结局却并非是什么封侯拜相,名垂青史,而是身背无臣之礼、大逆不道的罪名,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13、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14、吴王刘濞反叛后,其他诸侯王亦迅速响应:“胶西正月丙午诛汉使二千石以下,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东南少数民族也参与反叛的行列,一时形势十分危急。

15、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彊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於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史记》

16、论者以为景帝杀晁错,主要目的是安抚那些正在观望的诸侯,这个说法站不住脚。试想,吴王起兵前,必定已经广泛联络诸侯,能被鼓惑的都参加了。而且,除了七国外,剩下像样的诸侯就是淮南三王(安徽5——淮南王刘安墓)、齐三王、燕,这几个要么被国相劫持,要么本无心造反,消息早该传到景帝耳中了。

17、汉初,汉朝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变更是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严格的流程的。在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时,皇帝会先让丞相召集众大臣进行商议,在百官达到统一的意见后,再交由皇帝裁夺。而后在皇帝批准后,这项国策就会交予有关部门,由他们负责推行于全国。

18、晁错(音cháocuò)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他被景帝错杀。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袁盎晁错传》等篇。晁错为人刚直苛刻,直言敢谏,为发展西汉经济和巩固汉政权制定并主持实施了许多积极政策,还写出了《论贵粟疏》、《言兵事书》、《说景帝前削藩书》、《募民徏塞下书》等大量政论性文章。《汉书艺文志》有“晁错三十一篇”之说,可惜未全部流传下来。

19、即使是有多年的交情,也不会例外,西汉晁错用全家性命证明了这点。

20、最初,晁错曾向文帝提过"削藩",但因晁错的削藩太过激进,且根本无一套切实可行的削藩之策,只知"削藩"却不知该如何"削藩",所以文帝怕引起百官、诸侯王剧烈的反弹,就没有采纳。直到景帝时期,因景帝对晁错十分信任,视其为股肱之臣,再加上景帝本身就有"削藩"的意思,所以在晁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史记.晁错传》)的建议下,景帝顺势也就同意"削藩"了。

二、晁错传原文及翻译全篇

1、晁错是西汉前期著名政治家,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早年专治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法家“刑名”之学,以学问博洽精深、见识卓荦不凡而得以出任六百石的中层官吏太常掌故,在掌故任上,晁错的最重要作为是受命记录并整理《尚书》这部经典:“孝文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晁)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汉书·晁错传》)

2、海内晏加,亡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3、B.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4、殊不知晁错主张削藩,为的是制约实力强大的藩国,巩固中央政权。

5、综上可知,汉景帝虽然贵为一代明君,在处斩晁错一事上显得格外虚伪,可以看出汉景帝并不是一位心思缜密的帝王,他缺乏谋略,做事比较冲动,盲目错杀晁错。杀了晁错对国家和景帝没有半点好处,反而让那些忠臣不敢直言相谏。

6、A.这篇传记的中心线索是晁错削地收郡,这一改革举措震荡朝野,影响深远。丞相悔、公卿畏、窦婴争、诸侯疾、老父死,七国反、自身亡皆因此举措而发。

7、之后景帝显然已经意识到不诛杀晁错势难平息众怒,所以也就发出了“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这样的感慨(《汉书.袁盎晁错传》),而后景帝为了重新赢得袁盎、窦婴、周亚夫等重臣的信任,毕竟朝廷要想平定叛乱就必须得依靠他们,如果他们不支持景帝,景帝必亡,同时也为了让吴楚等七国失去反叛的正当理由,景帝最终决定诛杀晁错。

8、晁錯派人收集袁盎在吳國時,收受吳王賄賂的證據,準備將袁盎治罪。好在漢景帝也明白這裡面的始末緣由,並沒有處死袁盎,只是將他削職為民。

9、晁错是太子刘启的“智囊”

10、『大秦帝國的滅亡│225』

11、点击“蓝字”关注新课标大语文

12、A.太子善错计策善:使……善,改进

13、兵学思想,是晁错思想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观点深刻独到,阐说细致透彻,内容丰富翔实,影响广泛深远,值得加以认真总结,充分借鉴。

14、在晁錯受漢景帝寵信之時,大家只能緘口不言,但是等叛亂發生,這些人于公於私,不可能不將這一切的罪責,怪罪到晁錯的頭上。

15、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门南出,凿庙堧垣。丞相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请间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因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16、在政敌袁盎的挑唆下,景帝不顾与晁错多年的情分,竟然下令直接杀死晁错全家,连走过场的审判都没有,晁错在上班路上直接被送往刑场,身上还穿着官服:

17、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做了校尉,讨伐吴楚军时任将军。回朝来,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见皇帝。皇帝问:“你从军事前线回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已几十年了,因被削封地而恼怒,以诛晁错为名,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况且我担心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言,不敢再进言了。”皇帝问:“为什么呢?”邓公答:“晁错担忧诸侯强大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弱诸侯的封地,以尊崇京师,这是万世的利益。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以为陛下不该这样。”景帝沉默了好久,说:“你说的对,我也为这事悔恨。”就任命邓公做城阳中尉。

18、第晁错无视三公九卿制度,擅自修改国家法令,与满朝文武形成尖锐的矛盾。

19、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汉书*晁错传》

20、晁錯另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在叛亂發生時,讓皇帝御駕親征上前線。不管這建議的對與錯,都有致皇帝于危險之中的可能,讓皇帝對其反感,甚至怨恨。

三、汉书晁错传

1、其借力打力,“以蛮夷攻蛮夷”,即根据汉匈军队的不同优劣特点,有针对性有前瞻性地致力于取长补短,联合边疆地区上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抵御匈奴,保卫边塞。晁错认为,鉴于匈奴有明显的三大优势,汉军要避免进行硬拚死打,而是要联合其他少数民族,借重他们的作战能力,形成双方结合的矩阵优势,从而以长击短,争取到战略上的主动:“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同上)。在晁错看来,这种优势互补的做法乃是真正的克敌制胜“万全之策”。

2、汉代建立以后,刘邦认为秦之所以二世而亡,主要是因为没有封自己的亲子弟为诸侯王,当中央遇难时,陷入一种孤立的状态,所以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即京师周围实行郡县制,而边远地区实行封建制。

3、后十余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慰欧劾奏错曰:“吴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今御史大夫错议曰:‘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制曰:“可。”错殊不知。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4、班固对晁父自杀,甚感惋惜,认为不如赵括之母(事见山西15——长平之战纪念馆),提前打好伏笔,以全性命:

5、文帝前元十一年(前169年),汉朝的边境屡次受到匈奴的骚扰,文帝发兵讨伐匈奴,晁错借此机会又写了一封奏疏叫《言兵事疏》,主要讲述晁错在军事方面的一些看法,比如怎么领兵打仗,怎样对付北方的匈奴等等,晁错把匈奴和汉军的优劣势分析得很透彻,文帝看后非常满意,亲赐晁错一封玺书,表达对他的赏识。

6、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底厉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心。”繇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7、晁错墓侧,是烈士陵园,相得益彰:

8、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

9、同,都从国家仓储不足的方面论证了积粮的重要性。都主张“重农抑商”,将百姓束缚在土地上,以便于国家控制。异,贾谊只论述了积粮的重要性,但没有指出如何增加粮食产量,其更注重节流。晁错指出了通过提高粮价来鼓励百姓从事粮食生产,其更重开源。

10、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景帝的削藩效果十分显著。借助着这次削藩景帝不但趁势收回了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使大多数的诸侯国都只剩下一郡之地,据相关统计,汉朝通过这次削藩使直辖的郡从15郡增加至44郡,而诸侯国所辖郡也从42郡减为26郡。同时景帝还趁机收回了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此后“诸侯王不得复治国”,诸侯王再也没有过问封国政事的权力,封国所有政事均由朝廷派去的官吏负责,而后“诸侯皆赋”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保有“食租税”的权力,即诸侯王只能按朝廷所规定的数额来收取封国的租税,以此来作为俸禄。

11、晁错的理由是大军交给别人,不可信,所以让皇帝亲征,自己留守。这确实不妥,怎么说自己也要跟着亲征嘛。但这似乎也不能构成死罪。当时晁错权势盛于丞相,丞相等弹劾他,显然是景帝授意。

12、景帝登位,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经常请求皇帝个别听取他的进言,皇帝总是听取,宠幸晁错胜过九卿,法令多由他改定。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却无力加以伤害。内史府处于太上庙内墙外的隙地上,门在东边,出入不大方便,晁错就在太上庙南面的外墙上开了两个门,由南面出入。丞相申屠嘉知道后,非常愤怒,想以这个过错写成奏疏,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风声,当夜请求皇帝单独召见,详细地说明情况。丞相奏上这事,陈述晁错擅自凿开庙垣为门,请求交给廷尉杀掉。皇帝说:“这不是庙垣,而是外墙,不算犯法。”丞相谢罪。退朝后愤怒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斩后奏,却先奏请,被这小子出卖,实在错误。”丞相很快发病而死。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13、于是袁盎找到汉景帝,提出只要杀了晁错,赦免叛军之罪,恢复他们的封地,可以不用费一兵一卒平息叛乱。

14、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

15、但苏轼也不否定晁错的赤胆忠心:

16、以此为契机,晁错开始崭露头角,先后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升迁为博士,深受汉文帝的器重,被委任为太子家令,即当上了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的老师,一时风光无两,恩幸受宠,优渥备至,“以其辩得幸太子”,深受尊重,号为“智囊”。

17、晁错也是汉初政治家,曾在文帝、景帝时期任职,主张中央集权。散文《论贵粟疏》论述了农业的重要性,见解精辟。

18、(吴王)发使遗诸侯书曰:……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系讯治,以僇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史记*吴王濞列传》

19、现如今,传统观点认为晁错会被腰斩是因为汉景帝为了让吴楚等七国没有反叛的借口,从而占据大义,以此来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当时“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时,景帝曾问策于曾担任过吴国国相的袁盎该如何解决这件事,为此袁盎献策:“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汉书.袁盎晁错传》),袁盎认为吴楚等七国叛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诛杀晁错,恢复原本的封地,所以只要斩杀晁错,然后派使者前往七国宣布赦免各国诸侯王,同时恢复其被削夺的封地,这样就可兵不血刃的平定叛乱。

20、此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眾大臣放下各自的政治理念,團結合作,共渡難關,只要頂住叛軍的早期進攻,就贏得了喘息之機。到那時,外有周亞夫等名將,內有各團結的文臣,結束叛亂,難度並不大。之後,更可以一舉將大權集中在皇帝手中,實現真正的中央集權。各位大臣本身的權力也能水漲船高。

四、晁错传翻译

1、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2、正如苏轼所言:“使错自将而击吴楚,未必无功。唯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晁错论》),先不说晁错这般将景帝置于危险境地之中,而自己却是躲到后方“自固其身”的做法已经让景帝十分不悦,就单单是他想以“御史大夫”的身份去行丞相之职权,从而统领百官的做法就已然将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中,要知道此时晁错和百官已经是水火不容,晁错之前擅自修改国家法令,枉顾三公九卿等重臣的存在就已经为百官所不容,现在他又想妄图去领导他们,这就更让他们为之憎恨。

3、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4、古代的博士跟如今的有所区别,今天的博士只是个学衔,而古代的博士主要负责编撰著述,以及保管朝廷的文献档案等方面的工作。

5、回过头来看,汉初人物,还是张良最能洞察人性,见陕西41——张良庙。

6、『以一己之身,對抗戰爭狂潮的墨子│75』

7、只是晁錯一時沒找到什麼確鑿的證據,只得將這個想法暫時壓下來。

8、班固在《漢書·晁錯傳》中贊其為:“晁錯銳于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錯雖不終,世哀其忠。”

9、虽然,兵,匈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卬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10、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11、后十余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慰欧劾奏错曰:“吴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今御史大夫错议曰:‘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制曰:“可。”

12、(学者出身的政治家)晁错年轻时师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法学思想,他的不少同学都在司法部门找到了工作

13、首先,晁错针对汉初国力疲乏的现实情况,主张重农抑商,将“劝农力本”提升到稳固国本,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晁错上《论贵粟疏》,认为:“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汉书·食货志》)为此,提倡“贵粟”“贵五谷而贱金玉”,通过重农抑商、入粟拜爵、输粟除罪等途径与方式,以“务农桑,薄赋敛,广畜积”,富国强兵,为从事战争行动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14、縱覽上下五千年文史的隱秘幽微

15、太史公说: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后来掌握大权,进行不少变革。诸侯发动叛乱的时候,不赶紧挽救国家的危局,却企图报个人的私仇,反而送了性命。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不是断命也要垮台。”也许说的就是晁错这种人吧!

16、本来一切缓步推行,吴王年高(起兵时62岁),不久就会离世,消灭同姓诸侯只是时间问题。

17、邓公,成固人也,多奇计。建元年中,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先。邓先时免,起家为九卿。一年,复谢病免归。其子章,以修黄、老言显诸公间。

18、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①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19、等到文帝(即太宗)位置坐稳,渐渐发现诸侯王(江苏20——南博“兄弟王”特展)开始尾大不掉,成为帝国的隐患。于是他采纳贾谊的建议开始逐渐肢解诸侯:

20、错复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曰:

五、晁错传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1、结果杀了晁错并没有让七国退兵,景帝这才醒悟,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叛军的目标是他而不是晁错。

2、法家的实际开山人物,当首推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其《法经》的颁布、实施及其理论阐发,标志着法家作为学派的诞生。被称为“前期法家”的,除李悝外,主要还有商鞅、吴起、申不害、慎到等人。战国晚期,韩非子综合前期法家各流派之长,融会贯通,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3、晁错所处的文、景时期,西汉王朝所面临主要挑战有二个,一是匈奴的袭扰与内侵,二是地方同姓诸侯王的尾大不掉、威胁中央集权统治。前者,应付之是谓“攘外”,后者,应对之是谓“安内”,晁错按照“攘外必先安内”的逻辑,自然将“安内”,也就是回击诸侯王的挑战,列为首要的任务。他的策略很简洁也很致命,即鼓动汉景帝当机立断进行“削藩”,而且说得斩钉截铁,毫无圆融变通的任何余地:“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4、歡迎轉發,長按二維碼訂閱本公號

5、小题1:D小题1:C小题1:(1)认为……好;(2)恢复(3)穿(4)遗憾小题1:(1)这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2)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小题1:D中“以”是凭借;而其他的都为表目的的连词。小题1:吴楚七国之乱不是晁错削弱诸侯的原因。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关键词:“是”“数”“寇”“御”“猝”“内”“杜”“外”的理解)

6、晁错是颍川人(今河南禹县),生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错年少时拜张恢为师,学习“申商刑名之术”,即法家思想。

7、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盎进曰:“丞相何如人也?”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本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诛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盎曰:“吾与汝兄善,今儿乃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就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请室,诸公莫敢为言,唯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8、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

9、A.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10、结果景帝相信了,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大概过了十几天,景帝自导自演了一出戏,他指使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殴联名上书弹劾晁错,以“亡臣子礼,大逆无道”的罪名,要求将晁错满门抄斩,然后自己再批准了大臣们的奏章。

11、文帝在位时,鼓励民众铸钱、煮盐,当时吴国管辖的地方有一座铜山,吴国开采铜矿铸钱致富。根据《史记》记载:“吴、邓氏钱布天下。”加之吴国靠海,煮盐又是一笔不菲的财政收入。

12、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言兵事疏》

13、对外晁错提出一系列政策防御匈奴,对内他提出削藩策巩固中央政权,可以说刘姓江山能够长治久安,晁错功不可没,然而深受汉景帝信任的晁错,却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景帝非杀自己的老师不可呢?

14、法家的思想渊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当时各诸侯国为了稳定统治、整顿秩序,富国强兵,纷纷颁布法律,如郑国子产作刑书,邓析作竹刑,晋国铸刑鼎,等等。可见尊君权,重法治,禁私学,已成为当时社会现实政治之大势所趋,而法家之学不过是把这种社会要求加以理论化、体系化。

15、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16、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难:反对

17、(1)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以为陛下不该这样。(“内、外”名词作状语1分,“始”“窃”各1分,句意2分)

18、文帝知道太急不行,所以不同意。而景帝对“智囊”晁错言听计从,景帝继位不久,哥俩开始找茬削减诸侯封地,诸侯们不愿坐以待毙,于是联合起来以“诛贼臣”为名起兵:

19、晁错,颍川人(颍川往事见河南23——汉魏许都故城),本习法家(河南18——上蔡李斯墓)。因为秦乱,到汉文帝时,《尚书》失传,唯独济南伏生藏书壁中,当时伏生已经90多岁,没法到长安(陕西25——汉长安城遗址)任职,于是朝廷派晁错前往济南学习《尚书》,学成归来,被文帝任命为太子家令,开始了与汉景帝(即太子)的恩怨一生。

20、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

点击展开全文
九九重阳(九九重阳节的 个性说说

九九重阳(九九重阳节的

一、九九重阳 1、登高、插茱萸: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风俗习惯早在唐代时期盛行。 2、食物便是那一浇块垒的媒质。 3、醉花荫(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
咏雪诗句(咏雪的诗句古 个性说说

咏雪诗句(咏雪的诗句古

一、咏雪诗句 1、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2、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3、莫道冬日凋零,冬日自有风情。 4、张说的“山如银作瓮,宫见璧成台”, 5、赴京途中遇雪.孟浩然...
爱国诗词(爱国诗词书法 个性说说

爱国诗词(爱国诗词书法

一、爱国诗词 1、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2、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3、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4、《州桥》(宋)范成大 5、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6、...
桃源图(桃源图韩愈) 个性说说

桃源图(桃源图韩愈)

一、桃源图 1、本文纯粹是作者突发奇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2、这是杨凡作为藏家的实力。 3、试题答案:小题1:C小题2:D小题3: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
讨武氏檄的诗人(讨武氏 个性说说

讨武氏檄的诗人(讨武氏

一、讨武氏檄的诗人 1、(这么一对比,我忽然发现好像王勃的情商还不是四杰里最低的那一个……) 2、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遂州长江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
破阵子(破阵子为陈同甫 个性说说

破阵子(破阵子为陈同甫

一、破阵子 1、流水高山声咽,知音难觅伤情。 2、凡志只求立命,雄图当为斯民。捷报频传非注定,安得花开万载春。星垂滑铁村。 3、走过春秋冬夏,备尝雨雪霜风。 4、工作一丝不...
关于端午节的四句诗(关 个性说说

关于端午节的四句诗(关

一、关于端午节的四句诗 1、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2、第二首:减字木兰花·竞渡 3、明明是忠言,却不被楚王采纳,最后落得个沉江而死的下场,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