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步诗的作者
1、这是一场赌注,他在赌曹丕心里对亲情的那一点留恋。
2、主编:木子(相思枫叶丹)
3、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下两句是()。
5、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和“()”的诗句,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表达了离别之情。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此情此景,我们还想到了用诗歌来表达我们的送别之情:“()”。
6、A、王维B、王之涣C、王勃
7、A、红色B、花C、树叶
8、“()”这两句诗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杜甫听闻收复失地河南河北时那种归心似箭、轻快的心情。
9、对这两种不同意见的看法:
10、我倾向于后者。豆与萁同出于豆根,无谓再来“是”与“否”的判断。“本自同根生”(本来从同一条根生出来)这样陈述已够清楚的了。
11、其“本是同根生”与“本自同根生”:
12、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13、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dàn),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
14、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15、A、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16、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17、A、《秋思》B、《春日》C、《浪淘沙》
18、《漫叟诗话》(这是宋朝不著撰人的遗篇,仅有六十一条目,资料来源于百度网站)其中第十二条如是说:“一句辩:曹子建七步诗,世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云:‘萁向釜中燃,豆在釜中泣。’其工拙浅深,必有以辩之者。”
19、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20、“()”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不会倒流,我们要珍惜时间;“()”告诉我们今日事,今日毕。
二、七步诗的作者是什么朝代的
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2、为此,我写信给书法家张宗敬先生,问他有没有看到过类似的版本。他把从网上找来的资料寄给我,内中提到,曹植的《七步诗》原为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该资料还说“《漫叟诗话》和《三国演义》把它改为四句”。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4、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5、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6、曹丕听完这诗,仿佛听见了豆子的哭泣,刹那间心软了。
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的词句。
8、四步,五步,六步,七步。
9、▲点上方绿标收听课程讲解音频
10、A、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1、这首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
12、《三国演义》将七步诗改成四句,改得也不错,简单易记。但拿这样的当作曹植原诗以广传于世,特别是当作语文教材,还需慎重。
13、这首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14、元代;不同生物之间的融合;泰勒;职位分类制;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15、看到曹植如此轻率、随性,曹操为大局考虑,最终决定立稳重、寡言的曹丕为接班人。
16、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笔小神。又到了周末趣味文学知识小测验的时间啦!大家准备好了吗?我们马上开始!
17、(解析)A。A项分别是曹操和曹植,二者是父子关系。B项分别的杜甫和杜牧,杜甫生活在盛唐转中唐的时期,杜牧生活在唐晚期。C项分别是苏轼和苏辙,二者是兄弟关系。D项分布是晏几道和李煜。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8、诗中月是非常美好的,李白“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起多少人的遐想.请写出两句含有月的诗句:()、()。
19、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
20、赏析:这句诗出自《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诗人笔下的洛神婀娜多姿,体态轻盈,翩然起舞若惊飞的鸿雁,娇美若游动的蛟龙。她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她的风采如春风中的青松。优美、生动、形象的诗句,让一个风姿卓越的女神形象一下子跃然纸上。
三、七步诗的作者是曹植告诉人们什么的道理
1、身在异乡,每逢到了佳节便会加倍想念亲人的一句千古名句是:()。
2、江总书记同志最早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间是?
3、☑回复“基础知识”:小学语文人手必掌握的基础知识
4、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5、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遗传编译与物种演化是生物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8、A、高适B、岑参C、王昌龄
9、作家介绍:陳葆珍,女,1936年生,美籍华文作家。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永久会员、副监事长,纽约诗词学会、诗画琴棋会会员。已出版著作有文集《墨缘》、剧本《粵剧图兰多》、中篇小说《SARS新娘》、長篇小说《情感沧桑》《20年一觉纽约梦》《虎为媒》、散文集《雁过留声》、传记体文学作品《回眸》、诗词集《拾趣》、与人合著《微不?足道》。多次参加海内外诗文比赛,均获奖。名字入编《中华陈氏通鉴》《东方骄子—中国创新英才》《世界杰出华人风采录》。
10、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11、这首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这首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
12、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3、曹植略加思索,大笔一挥,写下了《登台赋》,把曹操夸得都不好意思了。自此,曹操更加器重曹植,还有意将自己打下的江山传给他。
14、对这三方资料的看法是:应以《世说新语》的为准,且已经出书的《世说新语》版本可信度大些,因网上一些资料的可信度往往比书本的逊色。
15、A、天地B、天下C、天涯
16、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7、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8、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9、曹植对文学的最大贡献,是他在乐府诗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五言诗,并在诗中将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使得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作者曲折的心里感受。大大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功能,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七步诗的作者是曹操的儿子曹丕
1、曹植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2、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3、“()”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写出了敬亭山的百挑不厌。
4、而曹植底气十足地回答道:“我一下笔,文章自然来。不信我写给您看。”曹操高兴不已。
5、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意境相同的诗词是:()。
6、☑回复“手抄报”:2万张手抄报版面,孩子们办手抄报不用愁了。
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等到“()”的时候,预示着夏天已进入尾声了。
8、A、花重绵阳城B、花重锦州城C、花重锦官城
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华书局出版):“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11、诗人李白这么多的诗句中,“()”这句最能体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12、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4、七步诗中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其煎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曹植内心的悲愤.七步诗作者:曹植(三国魏)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5、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16、|绘画书法摄影|戏曲曲艺电影|
17、《聆听经典》(朗诵录音带)也非等闲之物,乃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重点音像出版项目。它也主张七步诗有六句,但个别诗句与《世说新语》有出入。这出入之处为:它说“漉豉以为汁”而《世说新语》说是“漉菽以为汁”;它说“本是同根生”而《世说新语》说是“本自同根生”。
18、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太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19、就是哭泣的意思《七步诗》的诗意: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2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五、七步诗的作者是谁 是哪代诗人
1、赏析:这两句诗出自《赠白马王彪·并序》,是一首赠别诗。“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人生之短暂,犹如早晨的露水一般,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它很快就逝去了。岁月如同在桑榆之间走过一样,太匆匆,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把握好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编制)事业单位招4928人
4、至于说“《漫叟诗话》和《三国演义》把它改为四句”,皆不尽然。《三国演义》确实把它改为四句,有书为证。但这之前有无先例,则不可知。而从《漫叟诗话》仅存的资料中,无法证实它也把七步诗改成四句。书中只说:“曹子建七步诗,世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云:‘萁向釜中燃,豆在釜中泣。’”这里并没有说由六句改成四句。
5、听了荀攸这番话,曹操心中大喜,决定建一座气势恢宏的铜雀台,来彰显自己平定四海之功。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8、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1)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2)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9、诗人,歌咏边塞的诗歌最著名。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其人是?
10、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2、赏析:这几句诗出自《当欲游南山行》,全诗是一首感怀诗。“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东海之所以宽广深邃,是因为它谦恭地接受每一条河流;五岳已经很高大了,但是依然不放弃放弃每一点灰土和尘埃。人君作为天下共主,也应当效法自然,有容人之量,唯才是用,这样才能国祚绵长。诗人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13、“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14、“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王昌龄发出了“()”的满脸豪情,而丘逢甲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却这样悲叹“()”。岳飞则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15、两步,曹植看见哥哥的笑脸,心中一阵寒气,这是那个从小一起吟诗作乐的哥哥吗?
16、A、曹植B、曹丕C、曹操
17、曹植从小就很聪明,10岁左右,就能诵读《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是很多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1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9、(作者)曹植(朝代)三国·魏
20、当局者迷,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