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垂钓古诗解释
1、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2、古诗按照现代文直译如下:
3、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小儿垂钓朝代:唐代作者:胡令能原文: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译文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注释⑴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⑵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⑶借问:向人打听。⑷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4、“解诗题”即了解诗歌标题的意思,很多古诗从标题中就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5、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拓展资料:作者简介
6、章雪峰,出版人、历史写手,现供职武汉。主要写作方向为隋唐史、出版史,先后发表论文近百篇,已出版《中国出版家·章锡琛》(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唐诗现场》(山东文艺出版社2017年12月)、《一个节气一首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11月)、《隋唐韬略》(合著,崇文书局2018年1月)等多部作品。
7、这两首诗都刻画了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两首诗都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给人留下了神深刻印象
8、尤其是这后两句,通过描写稚童回应路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让读者仿佛看见这个垂钓的稚童就在眼前。
9、www.365xuet.com
10、这一天,他给自己放了一个假,去湖边走走。《小儿垂钓》就是这个时候写得,他看到了怎样优美的风景呢?我们看看这首诗中是怎样描写的吧?
11、小儿垂钓朝代:唐作者:胡令能原文: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2、中间还出现点小意外,小孩的神态动作栩栩如生。
13、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14、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怎么读了。组词发:组好的词是一组,要一起读,单独的词是一组要单独读。
15、总的来看,《小儿垂钓》这首诗就像一个来自唐朝的短视频:短短几分钟,一大一小两个人,一个问路,一个不敢回答,只敢摇手。
16、注释蓬头:头发乱蓬蓬的。稚子:年龄小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小草。苔:苔藓植物。借问:向人打听。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映:遮映译文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17、遇到行人(诗人)向他问路,他老远就频繁招着手,因为担心鱼儿被吓跑而不敢大声回答。
18、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19、这两句话描写的十分生动传神,让一个聪明、狡黠又认真的垂钓孩童的形象跃然纸上,充满意趣。这在唐诗中也是不多见的。这首诗多用白话,没有过多修辞手法,在文采上也称不上大家,但它好就好在用平白朴实的语言,将稚童垂钓、路人问路的场景描述得栩栩如生,将稚童聪明、狡黠的形象刻画的如此传神。
20、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二、小儿垂钓古诗解释蓬头稚子是什么意思
1、小孩赶紧向胡令能远远地摆手,好像在说“别吵!别把我的鱼儿吵走了!”然后撅起叫嘴巴“嘘……”小孩心里想:“我不能答应你啊!要不然小鱼就被吓跑了。”
2、“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3、作为半个钓鱼爱好者,并且水平一直处于新手阶段,个人认为作者胡令能也是一位钓鱼高手,否则写不出初学钓鱼的小儿这么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活动。
4、一句话总结,我们今天的小朋友,要学会做诗,要学会知识,还得从今天做起,还得从眼前课本中的每一行字学起。所以,别做梦了,去读书吧。
5、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发出声音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儿聪明。小儿之所以用动作来代替语言,是害怕大声说话把鱼惊散。
6、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小溪边。阳光把它的身影照映在青草地上。原来,这个小孩子放假后是在学钓鱼呀。
7、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文解释)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8、看动作,招手不答,机警聪明;
9、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10、第11首丨第12首丨第13首丨第14首丨第15首
11、那么,胡令能这样的手工业工匠,怎么会具有如此才华,写出《小儿垂钓》这样的名篇呢?史料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12、看外貌,自然可爱,幼稚顽皮;
13、前两句诗,写的是小儿垂钓的环境;后两句诗,写的是小儿垂钓时专心致志的可爱神态和唯恐鱼惊的心理活动。
14、▍主讲人:玉笙老师,小学语文签约老师。
15、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小二“侧坐莓苔”有何作用。
16、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17、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四时田园杂兴》
18、在故事的最后,胡令能如愿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小儿垂钓》也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唐诗中描写儿童的代表作之一。
19、《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20、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三、小儿垂钓古诗解释作文
1、再来品读下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诗人之后是否走近问路,和这位可爱的小儿如何交流,是诗隐藏的意味了。
2、有人向小孩子问路,小孩子怕吓跑水中的鱼,连忙向路人招手,让他不要大声说话。
3、翻译: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原文:《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朝代)唐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古诗赏析|悯农(其二)
5、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6、《小儿垂钓》古诗的意思: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小儿垂钓》胡令能〔唐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学垂纶——侧坐——映身——招手
8、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9、《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与小女》: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0、今天我们将要和玉笙老师一起学习第四十首古诗——《小儿垂钓》,这是一首抒写儿童题材的诗歌。全诗描写朴实、自然,一个真实可爱的垂钓小儿的形象跃然纸上,可谓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11、听诗、读诗、背诗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我们华夏民族流传千年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早期的诗歌启蒙,不仅可以让他们领略中国文字和古诗词的音节之美,更可以锻炼孩子的吐字、用气,提升他们的语音语感,对这个时期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12、唐诗需要细品(当然有可能后来人都歪解了诗人的愿意)
13、第二句,“蓬头”写小孩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14、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15、到了秦汉时期,钓鱼已成为贵族阶层的娱乐活动之一。也就是在此时,钓鱼开始进入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诗经》中的《国风·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6、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这里是从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的机警聪明。整首诗洋溢着一种童趣美。
17、儿童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使孩子终生受益,好处数不胜数。
18、《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
19、小儿垂钓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原文如下: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 (唐)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0、“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只是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四、小儿垂钓古诗
1、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2、péngtóuzhìzǐxuéchuílún,cèzuòméitáicǎoyìngshēn。lùrénjièwènyáozhāoshǒu,pàdéyújīngbúyīngrén。《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借问:向人打听。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译文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3、那整体情感是怎样的呢?
4、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唐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真纯、无限童趣.
5、第26首丨第27首丨第28首丨第29首丨第30首
6、“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7、小儿垂钓古诗的译文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这首诗的原文是: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垂纶意思就是钓鱼,纶是指钓鱼用的丝线。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8、《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诗曰:“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9、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10、这首诗的作者就藏在诗中,就是诗中的“路人”,胡令能特别了不起。写诗只是他的副业,他的主业是修补锅碗盆缸,什么样的器具到他的手里都能修好,人称“胡钉铰”,诗浅俗而构思巧,惜仅留存四首。
11、译文: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在学钓鱼,斜身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12、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玉笙老师讲解音频
13、垂纶(lún):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14、看心理,小心翼翼,别有情趣。
15、第16首丨第17首丨第18首丨第19首丨第20首
16、《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17、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突然遇到有人向他问路,他却老远就朝人家摇着小手,怕惊了水中的鱼儿,不敢应答。
18、(点击灯泡查看答案哦~)
19、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20、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五、小儿垂钓古诗解释 全诗
1、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2、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写出了小儿很会选取钓鱼的地点,同时也为后面写“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
4、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遇到有人问路,他远远地摆手,生怕水中的鱼儿受惊吓不上钩。
5、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6、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7、“小儿”,是唐朝那时候,对小朋友的爱称之一。“垂钓”,就是第一句诗中的“垂纶”。“纶”,是钓鱼所用的丝线的书面用语。这首诗所描绘的,就是一个唐朝时与读者诸君差不多同龄的小朋友,学习钓鱼的情景。
8、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正在河边学钓鱼,他侧身坐在河边的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9、(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10、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全诗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
11、因为太兴奋,也顾不得自己乱蓬蓬的头发了,到了河边,找到一个位置,也不管“莓苔”(就是长苔藓的地方)脏不脏、滑不滑,一屁股就侧身坐下了,周围的草那样的茂密,一下子遮掩了他(这就是草映身的意思)。
12、第二句,“蓬头”写小孩的外貌,“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13、同步课程指导,经典内容拓展
14、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地描景之笔。
15、胡令能诗中的小朋友是在学钓鱼,钓鱼是一项可以亲近大自然,陶冶情操,古往今来受到人们广泛喜爱的户外运动。我们在假期里,也可以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体验垂钓的乐趣。
16、第36首丨第37首丨第38首丨第39首丨第40首
17、第31首丨第32首丨第33首丨第34首丨第35首
18、据《唐诗纪事》《云溪友议》等唐朝史料记载,胡令能“少为负局锼钉之业”“少为洗镜铰钉之业”,所以人送外号“胡钉铰”。所谓“钉铰”,是指修补冠带之上金属饰品,修补铜镜铁锅之类的活计。
19、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0、多么完整的故事情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