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虞允文
1、通过与士兵们的交谈,虞允文得知将士们并不是不愿意抵抗,而是没有人组织他们杀敌。所谓军机刻不容缓,再等新帅必败无疑。此番局面让虞允文再也坐不住了,他虽然是一介书生,却有一腔报国情怀,誓死杀敌的决心,他主动站出来劝说士兵们振作起来抗击金军。
2、但是虞允文却在关键的时刻向宋高宗进言,不仅直接严明金国意图而且建议皇帝立刻召集朝中重臣共商防金良策。
3、就拿现今对明星的偶像崇拜一样,为什么有稳定的“人设”(当然,我相信也有很多人并没有人设),就是因为他们最需要一种持续的、长久的吸引力,来一次次稳固“粉丝”群体对他们的喜爱。
4、映水林峦影颠倒,济川舟楫势峥嵘。东行万里欲乘兴,更待一篙春水生。
5、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11月初,金朝第四任皇帝完颜亮率四路大军侵袭南宋,企图一举灭宋,“立马吴山第一峰”。而此时的南宋,已经垂垂暮年的宋高宗赵构54岁了,惊慌失措,甚至打算“散百官”,再一次逃跑。不过这一次,大臣们(主要是陈康伯)将他劝住了。
6、昔赤壁一胜而三国势成,淮淝一胜而南北势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转危为安,实系乎此。(脱脱、阿鲁图等《宋史》)
7、《宋史》:①允文姿雄伟,长六尺四寸,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动有则度,人望而知为任重之器。早以文学致身台阁,晚际时艰,出入将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无二焉。②允文许国之忠,炳如丹青。金庶人亮之南侵,其锋甚锐,中外倚刘锜为长城,锜以病不克进师。允文儒臣,奋勇督战,一举而挫之,亮乃自毙。昔赤壁一胜而三国势成,淮淝一胜而南北势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转危为安,实系乎此。及其罢相镇蜀,受命兴复,克期而往,志虽未就,其能慷慨任重,岂易得哉?次膺力排群邪,无负言责,涖政不烦,居约有守。晚再立朝,謇谔尤著,南渡直言之臣,宜为首称焉。
8、瓜洲战役没开打,完颜亮就被自己人杀死
9、这个人就是虞允文。在当时如此危急的局势之下,他勇于承担责任带领南宋军队力挽狂澜。当时南宋军队在他的带领之下团结起来共同抵抗金国军队的入侵,最终以2万将士大胜敌国的15万将士。可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10、宋克成一共有三兄弟,上面的两个哥哥都到外埠闯天下了,他原先也盘算着出去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但母亲却制止了他,说:“宋家守了几百年的丞相坟,以后全赖你了,你要把坟看好了。”
11、本期探秘发现,就让我们再次走近他,探寻作为一介书生的虞允文以及他留给世人的巨大影响。
12、但“隆兴和议”对两国递交国书的礼仪等细节问题依然延续二十多年前的“绍兴和议”,即“凡金使者至,捧书升殿,北面立榻前跪进,帝降榻受书,以授内侍”,宋孝宗视这种不平等的甚至带有屈辱色彩的礼仪形式为奇耻大辱。
13、而章太炎之所以把虞允文与岳飞齐名,是因为虞允文带领南宋的军民赢得了对南宋至关重要的一场抗金战役。可是一介文官虞允文为何能救南宋于生死存亡之际呢?
14、虞允文到采石矶时,接替王权担任主将的李显忠尚未到达,军中群龙无首,士气低落,宋军大有崩溃之势。
15、屈大均评虞允文:“汉唐以来善兵者率多书生,若张良、赵充国、邓禹、马援、诸葛孔明、周瑜、鲁肃、杜预、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经,翩翩文雅,其出奇制胜如风雨之飘忽,如鬼神之变怪。”
16、然而,采石之战后,在虞允文的有生之年,宋朝却再也没有兴兵北伐。
17、“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8、碑左侧五米处有黄砂石碑一通,长方形平顶,碑高两米三宽一米二厚二十四厘米,据守墓人称此碑原本有字,文革间铲除无余。封土前原有石人、石猪、羊、牛、马等祀物,以墓碑为中心,前十六米左右各十九米,后至山脚范围原有矩形乱石围墙,现仅存乱石围墙基础。
19、北京佘家守墓是否真实,这里姑且不去说它,只说另一个同样是替历史名人守墓,却远没有北京佘家名气那么大,甚至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另一户人家。
20、而且他所做的准备主要就是调兵、准备粮草、建设战船这些。作为长期在草原上活动的北方游牧民族,完颜亮并没有对水战和战船进深入的研究,也没有针对水战和战船做出相应的准备。
二、虞允文
1、虞允文南宋时期将领,完颜亮听闻柳永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便向往江南美景率十五万大军发动侵宋战争,在采石矶,虞允文率领一万八千士兵渡江大败之,采石矶大战是南宋唯一一次击败金渡江的战役
2、虞允文的一生,是一种人格,一种理想与时代的抗争,正是他的担当,让他与岳飞、毕再遇、孟珙、文天祥诸人并肩,成为了整个士人阶层的先驱者,昏暗时代下的闪闪光亮,足以照耀整个王朝,流芳百世。
3、绍兴三十一年的十一月,金军逼近采石,临安来了一个风尘仆仆的书生,来到了南宋的一个小城市。这个书生虽说是文官,但有着与武将无法相比的坚韧。这个文官叫虞允文。
4、众所周知,北宋是金国灭亡的。赵构在南方建立史称的南宋后,金国一直磨刀霍霍,把消灭南宋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5、宋家与虞家大致有三种可能的关系:一是宋氏家族的先人曾是虞丞相的部下、同朝为官,且钦佩虞允文的官品、人品;二是宋氏先人本是虞家仆人;三是宋家就是本地人,忠厚老实,受当地官府指派为虞允文守墓。
6、完颜亮发动的战争不仅遭到了金国百姓的强烈反对,而且完颜雍还趁机夺权,划走了黄河以北的地区。完颜亮出征在外,但是后院失火,不仅失去了大后方的支持而且还怒火中烧失去了理智。
7、可喜的是,虞允文凭借此役的重大影响而名扬后世,远超诸多前辈及同僚,甚至自己的君主,成为了“以少胜多”战役、“力挽狂澜”等等名词的经典例子。
8、十月,虞允文奉命出使金国,见到金国一派繁忙,运粮、造舟者众多,感觉金国有进攻南宋的迹象,完颜亮更是用骄狂的神态说:“我将观花洛阳。”金人欺负虞允文是一名书生,故意提出来要和他比赛射箭,没想到他丝毫不畏惧,张弓一箭射中靶心,金人佩服,才以礼相待。回朝后,虞允文将金国运粮、造船策划南侵的情形一一奏明,再次提醒高宗赶快在淮河及沿海作应战准备,而高宗及部分主和派官员却宁愿相信曾经的一纸合约。
9、宋克成说,自己惟一的一次出远门,是在2000年去河北看望女儿。那一次,走得实在是不放心。就因为虞允文是个历史名人,盗墓贼总是惦记着里面有什么好宝贝。而早上世纪80年代初,仁寿县文物机构考虑到盗墓贼比较猖獗,专程给他家配备了一支火铳。这支火铳曾在1999年夏天的某个夜里用过一次。当时,六个盗墓贼到虞允文的坟场盗墓。宋克成大喝了一声,朝天放了一枪,盗墓贼落荒而逃。
10、(采石之战示意图,取自网络)
11、当时朝野普遍认为:移骑军屯于建康,以为出师之渐。
12、宋乾道九年农历10月间,两次向金提出受书礼仪平等的要求,都被拒绝。宋孝宗即以密诏催促虞允文发兵,虞允文由于军需未备,并向宋孝宗提出:“机不可为,但令机至勿失耳。植根本,国富强,待时而动可也,安敢趣师期为乱阶乎。”引起宋孝宗的不满,虞允文也知道宋孝宗的心情,为了不负厚望,更加积极备战,日夜奔忙,“戴星乘马,冰满鬓髯”而不顾,终于因此得病。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农历2月辞世,病逝于成都,终年六十四岁。后移葬于仁寿县中山乡。虞丞乡因虞坟而得名。赠太傅,赐谥号“忠肃”。
13、在关键的时刻,一位书生竟然挺身而出。金国皇帝完原料准备掉级全部的军队,大概有60万的士兵,这些士兵分成四个部分,准备像南宋发起进攻这个消息传来之后,朝廷上都为之震惊。如此打仗一定会失败的。面对金军的宋高宗想解散百官,但是,经过此时想乘胜追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个书生挺身而出了。就是虞允文,将金军击退,保住了南宋王朝。
14、但是金军和宋军在水上较量,那就真的不行。宋军的装备是艨艟巨舰。舰上配备霹雳炮,拍杆。而且宋军南方人居多,多熟悉水战和驾船。金军虽然人多,但是装备不好,船只小且杂,基本只能当渡船,不能当战船。遇上宋军的艨艟巨舰,只能靠船去短兵相接。可是你小船离得远了我用霹雳炮轰你,用弓弩射你,离得近了直接用拍杆,一拍沉一个。
15、孝宗和虞允文制定了一个北伐大计,第一步就是将马军移屯健康,为将来出兵做准备,第二步,虞允文前往四川,整顿兵事,第三步,虞允文领军从四川出击,吸引金军主力,同时,孝宗则御驾亲征,统领移屯到建康府的马军和其他部队北上,然后,两军会师于中原,将金军逐出故土。
16、虞允文苦于抗金壮志难酬,八年八月辞去相位,朝廷授予他少保武安节度使、四川宣抚使职务,封为“雍国公”,并赐他家庙祭器和钱财。临行时,宋孝宗斟酒作诗饯别,嘱咐虞允文回川后整治军队,等待朝廷命令,在河南会师。虞允文回川后,看见军队补给很差,立即捐赠了个人俸禄作为补贴,部下有人送他内藏金器的附子和内杂珍珠的酒酿,他坚决不收,并加以训诫。虞允文在到任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筹划由四川出师北伐,以图光复中原,最终积劳成疾,淳熙元年六月十八日病卒,终年64岁。
17、绍兴三十一年(1161),中书舍人虞允文以8万兵力与15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
18、而这时候因为是在长江边上,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女真人,在船上根本就没有办法正常打仗。他深知金兵不会水战,才想到在江中击败对方,所以不习水性的金币遭到了宋军的殊死抵抗,加上宋军大船优势,他们的船只被撞沉,不管他们在陆地上有多么勇猛,在水里就是待宰的羔羊,只能任人宰割。所以采石一战金兵大败。
19、1149年完颜亮发动政变自立为帝后,被南宋的繁华所吸引,便决心要一举拿下南宋。
20、海陵王完颜亮是金朝的第四代君主,他对汉文化学习较多并且野心很大,一心的想要一统中原,称霸天下。海陵王完颜亮一上位,大力发展军事,铸造兵器,招募士兵。海陵王,虽然他的野心很大,但是他的政策却使得本来已经慢慢的金朝经济遭到了破坏,他不顾民生经济,将百姓强行招募入伍。所以他再挥师南下的时候,军中很多人就已经“消极怠工”,半路逃回,士气上要远低于宋军。
三、虞允文简介
1、其实虞允文之所以能救南宋于生死存亡之际,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虞允文关心国家军事安全,二颜亮增加了虞允文获胜的机率,三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说服才能"。
2、墓封山坐东向西偏北十度,呈椭圆形,高三米长十九米宽十一米。封土前五米处有青砂石质碑一通,长方形平顶,碑脚两侧有丁字形抱鼓支撑,鼓面饰万字文,外饰浅浮雕花卉,碑高两米三宽一米一厚十九厘米,碑文为“宋丞相虞忠肃公墓”。阴刻隶书,碑文左侧为上款“光绪十九年癸巳孟冬”。碑文右侧下款题为“知仁寿县事何肇祥重建”。
3、而被杀死的梁汉臣本在北宋为官,后投降金兵,这次渡江作战计划就是他提出来的。不过,为金军造船的两名工匠死得有点儿冤,你打不过人家,赖我造的船不好?
4、虞允文,字彬甫,四川省仁寿县人,绍兴24(1154年)年进士,次年入朝,任秘书丞。1161年秋天,金主完颜亮亲率60万大军,水陆并进,扑向江南。危急关头,虞允文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的身份,到采石矶犒军,看到军无主帅,军心涣散,便将尚未逃离的将领召集起,重新部署,抗击金兵。虞允文命人以海鳅船猛冲金船,并用霹雳炮(这是虞允文发明的)猛击,将渡江之敌歼灭了一大半,打退了金兵的多次进攻,金兵大败而逃,宋军大获全胜,创下了我国历史上以1万8千人战胜60万人的辉煌奇迹。
5、半斤八两,二人其实能力不相上下。只是岳飞没有得到一个好的下场。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後便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心,从此不再打算收复中原。但虞允文的报国事迹仍广为人传颂,名留青史。
6、魏文侯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好去打猎。那天,(魏文侯和大臣们在宫中)喝酒喝的很开心,天下起了雨。魏文侯将要出去。大臣们说:“今天喝酒这么快乐,天又下大雨,大王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去打猎。虽然现在很快乐,(我)难道可以不遵守约定吗?”魏文侯于是前往(约定的地方),亲自取消了这次活动。
7、虞允文是南宋时期的名臣、名将, 他的书法传世作品不是很多,均为行书尺牍。目前能见到的,其中墨迹有《适造帖》和《病久气嬴帖》两种。
8、▲南宋皇帝写给虞允文的手诏。
9、但宋克成毕竟已经老了,眼睛也不好使,腿脚也不利索了,而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则守墓重任就落在儿媳邓建裙身上了。
10、PHOTOBYWILSON
11、因而刚刚登基就火急火燎地想要发动侵宋战争,所以他准备的很仓促。从完颜亮开始准备到最后发动战争,一共就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12、当时情况危急,金国大军遮天蔽日,准备渡江;宋朝军队却群龙无首,将士脱去盔甲,战马解下座鞍,士兵们三五成群地坐在路旁。由于虞允文抵达采石时,前一任主帅已经擅自离去,新任的主帅李显忠又未到任,军心涣散,秩序十分混乱,到处都可以看到士兵在游荡。看到眼前的情况,虞允文心急如焚,他一边前行一边询问路边的将士,为什么金军都要渡江了,他们还不做好战斗的准备,反而毫无目的地四处游走。士兵们告诉虞允文,他们原本是骑兵,前任主帅让他们弃马过江,现在没有了战马,加之主帅已经擅自离开,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是好。
13、此时,率领这支宋军的主帅已经弃军逃命去了,而正是这个本无守土之责的书生,在上演了一番精彩的临战演说之后,率领不到2万宋军,与百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并最终赢得了大捷。战后,南宋名将刘琦激动的说:“朝廷养兵千日,竟使书生立功!”
14、虞允文一边给皇上报捷,一边犒赏三军,不过在庆功宴上他说:“金兵大败,明天会来袭营。”半夜,吃饱喝足的部分宋军逆流而上,在上游埋伏。另有部分水军向北岸金兵渡口发动攻势,当然这是佯攻,目的是麻痹金兵。
15、消息传来,中外震恐,宋高宗便想航海开溜,但遭到了满朝大臣的反对,最终宋高宗命枢密使叶义问总领江淮军队,虞允文为参谋军事
16、采石之战完胜后,虞允文再接再厉,率水军直抵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追杀敌人。完颜亮被迫移军扬州。他恼羞成怒,强令金军从瓜洲(今江苏扬州南运河入长江口处)渡江,部下不堪忍受,将其暗杀。树倒猢孙散哦,四路入侵金军全面溃败。南宋再度转危为安。
17、杨万里评虞允文:“食必观书,为文立成,不雕而工。”
18、虞允文身后第四年(公元1178年),宋孝宗亲自下诏指定,由宋克成老人的祖上为其守墓。
19、完颜亮可不听这一套,你小子给我泄气,杀了!这名将领反复谢罪哀求,完颜亮最后决定,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给我鞭打这小子50下。这下消气了吧?连命也报销了——当天,完颜亮被他的部下杀死。是啊,谁也不想明知是死,还要主动送命。
20、宋克成已经将近八十岁了,老伴李正男也七十多了,但是他们已经为虞允文守墓了六十年。虞允文曾经以中书身份去看望采石驻军,但是当时的部下十分散漫,虞允文立即召集军队,让他们死里求生,整顿了队伍之后,命令他们登船,共同抗击金队。金军战败,登船向北逃走,虞允文又派出船队去北岸打金军。这场战役是南宋唯一的一次打败金军的战役,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之后就将虞允文看做是一个大英雄。
四、虞允文采石大战
1、影视剧《精忠岳飞》宋高宗形象
2、宋高宗听闻,又打算去海上飘着,众臣极力反对,高宗无奈,就派李显中代替王权,派虞允文去长江南岸慰问。
3、虞允文墓由世袭护墓人宋氏历代守护。虞允文死后第四年(公元1178年),宋孝宗下诏,指派宋氏家族开始负责守墓。从那时起,宋家世世代代为虞允文守墓。在宋家的传人叫宋克成,是已逾古稀的老人,他的爱人叫李正南,他们的儿子叫宋健彬,他们守墓已有六十多年了。皇帝下诏制定的,所以虞允文后代不姓宋。
4、这个情形下,虞允文挺身而出。他把所有将士召集起来,共有一万八千人,马数百匹。他在诸将士面前慷慨陈辞,勉以忠义,指着带来的犒军物品道:“金帛、告命皆在此,以待有功。”这些将士多是爱国志士,见这位参谋军事挑起重担,纷纷表示道:“今既有主,请死战。”
5、虞雍公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与张魏公相上下。(杨慎《太史升庵文集》)
6、岳飞(1103—1142)虞允文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也就是岳飞死时虞允文只有15岁,虞允文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所以,虞允文当官时岳飞死了
7、金兵果然如期渡江,数百艘船浩浩荡荡驶过来。尽管宋军水师在江面阻击,仍有七十余艘敌船冲过江登陆。金兵登陆后,发动猛攻,宋军防线招架不住。虞允文见势不妙,驰入阵中,勉励宋军统制时俊说:“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耳。”时俊听罢,当即挥舞双刀,身先士卒,奋勇前驱,遏制住金兵的攻势。
8、公元1141年,南宋与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并每年上贡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从此,宋金20年未有战事。
9、只剩半壁江山的宋朝,已经是岌岌可危了。这个时候,一个书生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南宋督视江淮军马府参军,前往长江沿岸的往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犒师。
10、这样,宋克成放弃了外出的想法,从母亲手中接过了看管陵墓的担子,这一守便是65年。连北京的外孙娶亲,他也没去成。
11、虞允文一看这好办,命弓箭手一路追袭。冲杀上岸的4000多名金兵被杀,内有2个万户长,还活捉5个千户长、500多名士兵。一些没能上岸的金兵驾船往回跑,他们没死在宋军手上,被愤怒的完颜亮斩杀:我让你们是去打仗的,不是驾船一日游的。
12、宋军被激励得个个奋勇向前,又结合民兵海鳅船冲锋,终于将金军在长江水面半道上击退。第二天,虞允文又派人去烧毁了金军的剩余全部船只。金军渡江不能,只好移师瓜州。就是在瓜州,完颜亮被弑。金军撤退,两淮沦陷之地随后也被宋军趁胜收回。
13、绍兴三十一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率领百万大军攻宋,横越淮河,进迫长江。金国大军势如破竹,宋朝政权岌岌可危。十一月初虞允文以中书舍人的身份被派往采石矶犒师,而金海陵王大军亦正图谋由采石矶渡过长江。当虞允文赶到之时,原来负责督军的主帅李显忠还未赶到,军队将士三五成群地散坐在路边,士气十分低落。
14、就在完颜亮遣使去汴梁之时,其实侵略南宋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可是南宋的使者王纶却谎称金国并无恶意,丞相汤思退也不想与金发生战争。
15、仁寿的文学青年听虞允文守墓人宋克成讲故事。
16、虞允文的著作十分丰富,他博通经史,“不失为一大名士”,他为《唐史》《五代史》注释,并著有诗文10卷,经筵春秋讲3卷、奏议22卷、内外志15卷,传颂于世。虞允文还监修《乾道四朝会要》300卷、乾道重修敕令格式120卷,以及《经筵春秋讲义》3卷、《唐书注》等。《宋代蜀文辑存》收录其文八十五(85)篇,《宋诗纪要》收录其诗二(2)首,很受后人的喜欢,杨万里《虞公神道碑》称其终生好学,“自秉政至蜀,食必观书,为文立成,不雕而工”。明代文艺评论家王世贞说:“《停云馆帖》第六卷,为南宋名臣书,如虞雍公之俨雅,皆有可采。”
17、虞允文是南宋名臣,一生都在坚定不移的呼吁收复失地并为此鞠躬尽瘁,这里补充两件孝宗时期虞允文所做的要事:
18、虞允文能够留名史册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主持了采石之战。
19、孝宗和虞允文的这次移屯兵马,正是为了日后的北伐大计。当时有内侍从建康回临安,称:官家爱惜士卒,它日调发,止过一水,便可接战,免得临时道塗之劳。
20、而把这个似乎不搭噶的例子套用到虞允文身上,就是想说:初识史书中的虞允文,是因为采石之战,但真正能让人真心喜爱甚至研究“虞允文”这个人(或者说是史料中的虞允文),靠的可不止是采石之战。
五、虞允文 南宋
1、对于当时的金国皇帝完颜亮来说,此战意义尤其重大,完颜亮篡位称帝,皇位本就不稳,而且完颜亮继位后在朝堂和贵族只用掀起了一阵血雨腥风。使人人敢怒而不敢言。更关键的是,完颜亮是一位汉文化发烧友,非常推崇汉化,继位后大力推广汉化,强化中央集权。这样做严重损伤了金国其它贵族的利益,皇族宗亲中反对完颜亮的呼声非常高。
2、虞允文书生退敌公元1161年九月,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带领全国兵力共计六十万,进攻南宋,前线的宋军将领闻风而逃,金国军队毫不费力就打到了采石,南宋朝庭派一个中书舍人的文官虞允文去采石慰劳将士
3、虞允文(1110—1174),汉族,南宋隆州仁寿(今属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人,字彬父,一作彬甫。绍兴进士。绍兴三十年(1160)使金,见其大举运粮造船,归请加强防御。次年,以参谋军事犒师采石(今安徽当涂境内),适主将罢职,三军无主,而金完颜亮正拟渡江,遂毅然督战,大破金军。三十二年,任川陕宣谕使,与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乾道五年(1169),为相,任用胡铨、王十朋。八年,再任四川宣抚使,淳熙元年卒,年赐谥忠肃中文名:虞允文别名:虞彬父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出生日期:1110年逝世日期:1174年职业:军事家,丞相主要成就:以少胜多大败金兵
4、真逃兵假援兵,吓退上万金兵
5、沿途打败了小股敌军。10月27日抵达金国水军驻地唐岛,李宝先下令火箭袭击,然后指挥舰队奋勇插入敌阵,命令士兵跳上敌舰与金兵展开白刃战。结果金国舰队除统帅苏保衡只身逃脱外,全军覆没。
6、难能可贵的是,虞允文不仅文采风流,诗文出色,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书法家,他的笔致含蓄,于奇崛处见俨雅;在不经意处显功夫,在宋代书坛是比较有个性的,他传世的墨迹有《适造帖》《钧堂帖》等。有评论家认为,虞允文受颜真卿书法影响甚为明显,结字朴茂自然,稍有篆籀之气。明代书法家吴宽评论说:“观其手帖,词语详雅,气象雍容,乃真一书生耳。”可以说,虞允文是一位在政绩上颇有建树,而又有良好的学术素养与文学修养的名卿大臣,他虽不以书法名世,传世书迹也并不多见,却是后人“书如其人”的典范。
7、当虞允文到了采石时,发现形势比想象的要严重一万倍。金人已经把采石作为渡江登陆点,金帝完颜亮亲自押阵,在对岸已集结四十万大军,随时可能渡江。而采石的守军群龙无首,全无斗志,毫无军纪章法。
8、采石之战,虞允文横空出世,客串三军主帅,证明不仅能文还能武,无论是战役还是战略,都是一流的。为什么一介书生能打败久经沙场的完颜亮?
9、完颜亮率60万金军杀来
10、公元1161年,完颜亮率领60万大军,号称百万,一路南下侵宋。
11、虞允文是文官的身份取得夺目的军功,这是宋朝的特色,宋朝还有范仲淹、文彦博、韩琦等人也有立军功的事例,但都不够炫。推荐南朝陈庆之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陈庆之身体文弱,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以数千之众北伐,击破敌军数十万,夺城百余。是一位深得众心的儒将。
12、第一个就是动情的演说。在金军到达采石的时候,虞允文跟着李显忠也到这里了。看到宋军的精神面貌那不是一般糟,那是相当的糟糕。他知道这样下去的话,宋军肯定完蛋了。所以,他就发挥了一个文人的特殊之处,就是演讲,丝丝入扣地告诉宋军,要是失败了,我们就无家可归了,要是赢了就获得了绝对的胜利,可以回家团聚了。鼓舞了士气。
13、所以,看到这封信后他马上发现漏洞,得出结论:“这是完颜亮反间计。”就写了一封回信:“王权已被军法处置,新帅叫李显忠,我劝你不要玩阴招,还是战场上面对面一决雌雄吧。”潜台词是就你那点儿墨水,还搞文攻?是不是明着打不过我们啊?
14、可叹的是,虞允文一般为人所知,仅限于此役。你如果问大部分知晓“虞允文”这个名字的人,他有什么成就,估计除了能说出“采石之战”这几个字以外,也只能挤“抗金”、“爱国”之类的词汇了。
15、南宋时期的丞相虞允文没在人们读的武侠小说里是一个非常受敬重的人物,也曾受到高度的赞美,其实,虞允文默默守墓的宋氏家族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在清明节前一段时间,在四川,有一个老人去玉屏山的一个墓地,拿着酒和纸钱去上香,这种习俗在很长时间之前就开始了,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个老人就是虞允文的守护者宋克成,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都为他守墓呢。
16、之后,虞允文因病死在成都,但是又有人说是因为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话,误杀了虞允文。后来又有人想要盗墓,所以宋克成和老板就商量,两个人每晚都要陪着虞允文谁,没想到这么一守就到了十月份,后来又有人来盗墓,宋克成就在空中开了一枪,吓跑了他们。之后宋家就决定只要还有人,就要一直不停的守墓,这样就一直持续了好几代人。
17、虞允文算是书生救国第一人,他在采石大战中用8万宋军大败完颜亮40万金军一战成名。这场战争能够顺利他是有很大的功劳的,在这个危急时刻,他召集诸将整顿败兵,积极备战,每个士兵都是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去的,其次虞允文深知金兵并不擅长水战,所以想出了在水中击败金兵的方法,后面又把他们的退路给堵死才能够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18、《宋史》评虞允文“出入将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无二焉。”
19、时俊听完虞允文的话,挥舞双刀,率兵冲向金兵。史料对时俊的记载很少,唯一的这次亮相就青史留名了。还记得那艘驻扎在中游小岛上的战船吗?那是艘“海鳅船”,虽然小了点儿,但非常灵活,藏在舱内的精兵专门搞“暗杀”。
20、稳定军心后,虞允文率领诸将到江边察看敌我双方态势,发现两军的兵力十分悬殊,采石宋军仅一万八千余人,然而,金军已在江北云集部队60万大军,虞允文与将士们商议决定,依靠长江天险,通过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阻止敌人渡江,消灭敌人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