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谥号桓
1、这后一个齐桓公名叫田午,是田姓篡夺齐国江山的第二代国君。第一代照例称为“太”,叫田和,是他从姜姓齐国最后一代国君齐康公姜贷手中夺取了政权,得到周王室承认后的第二年去世,田午继承父位当了齐国国君。桓公在位六年,从他父亲把康公贷迁到海滨算起,前后共计十三年(公元前391――378年)。从别人手中夺过政权,君位坐得再稳当也不能不说是“乱”,到了田午这一辈,大概齐国内外都对这个政权认可了吧?因为韩国有战事向他求救了,他也对外用兵了。如果齐国不“治”,田午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利用韩国和秦、魏交战的机会,齐国趁机出兵袭击燕国,占领了桑丘,最后一年救援过卫国,这样给田午算算,给他个桓公的谥号似乎还靠点儿谱,尽管前面有了一个“齐”字让人觉得不是那么舒服。
2、此话从何说起?“桓”不是恶谥,而是美谥。题主会觉得“桓”是恶谥,可能因为汉桓帝吧,其实那是误解了。
3、老将黄忠自归顺刘备以后,表现一直很抢眼。每次打仗他带头冲锋陷阵,勇毅冠绝三军。刘禅赐他刚侯谥号,是恰如其分的。刚者,威武不屈,利禄不惑,老迈不服。看来,刘禅的确是黄忠的一个知音。
4、桓荣:齐桓公后裔,龙亢六世祖,为东汉经学大师。公元43年,汉光武帝刘秀请桓荣入宫教授太子刘庄,从此恩遇日隆。桓荣与子郁、孙焉教五位帝王经书,被誉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师”,在历史上成为美谈,儒家成为佳话。从此桓氏家族成为龙亢的望族。历经东汉、三国、西晋、东晋三百六十多年,十一世都有文官武将在朝供职。东晋桓荣十世孙桓温为大将军、大司马,三次北伐为东晋名将。末三代有十七位将军握兵权、守重镇,声势显赫。桓荣的第十一世孙桓玄,篡东晋自立为帝。公元404年兵败为刘裕所斩于江陵。自此,大江南北桓姓灭嗣绝伦,被抄斩者众,侥幸活命者,更名换姓远逃他乡。
5、匡晋堂:晋朝桓氏有十一个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来匡扶朝廷,因称“匡晋堂”。
6、五虎将里数赵云的人缘最好,人气最旺,后世喜欢、敬仰、崇拜他的人远远超出其他四位。大概是因为他相貌俊美,智勇双全,品行高贵的缘故吧。对这位救命恩人,刘禅追封了顺平侯的谥号。慈和遍服曰顺,执事有制曰平。阿斗充分肯定了赵云做事规矩、待人亲和的品质。有人认为这样的谥号不足以反映赵云一生的功绩。其实,刘禅并没有点避重就轻,而是高度概括了赵云的人生特色。
7、光武帝——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
8、古代桓氏素有“荣由稽左,志在尽忠”之谓,说的是汉代有桓荣,世居谯国龙亢(安徽省怀远西)人,官少傅,赐车乘号,谓诸生曰:“今日所蒙,稽左之力也”;晋朝时有桓冲官荆州刺史,尽忠王室。
9、(2)现在如果竭尽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就不合乎抚慰百姓的道理,明年一定和诸位夺取它。(句意通顺2分,“穷”“吊”“共”各1分)
10、带有“光”字的天皇
11、另外需要注意,谥号是发给两类人的,一类是前朝君王及其近亲,不管这些人生前表现如何,都会给他一个谥号;另一类是已故的朝中重臣,通常都是业务水平极其出色、在某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这贡献有时候是建设性的,有时候是破坏性的。
12、推荐理由:打开历史背后的真相,寻找尘封在书卷的秘密,带您轻松幽默,看懂世界!
13、可,简称高皇帝,又容易跟前朝那些个朝代混,你是哪家的高皇帝?
14、参与投稿/提建议/加入全国语文教师群
15、唐朝——元朝:朝代名+庙号
16、(成)能给老百姓安全感,国家总体运行得还不错。
17、C.蠕蠕: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即柔然。《南史》云:“蠕蠕为族,盖匈奴之别种也。”
18、(桓)以霸气的方式把别人的土地变成自己的,别人却没有太多怨恨;也比较受自己的人民的尊敬。
19、(安)老好人,容易相处,但不够果断。
20、(灵)任性,不靠谱,想一出是一出;行为非主流,不守规矩,常做惊世骇俗之举,不疯魔不成活。
二、汉桓帝为什么谥号桓
1、严格的讲他不是元朝的皇帝,是蒙古的大汗孛儿只斤·蒙哥(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蒙古帝国大汗,史称“蒙哥汗”。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长子,其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母唆鲁禾帖尼。即位前曾参加拔都统帅的长子军西征,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进攻古罗斯等地。即位后主要致力于攻灭南宋、大理等国。并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亚诸国。1259年死于合川东钓鱼山下。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号桓肃皇帝。
2、代表人物:秦穆公,岳飞(武穆)
3、(夸)吹牛皮,说大话,实际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
4、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
5、那年头,没设备,也没设置备注的功能,你让大家怎么称呼?但也无奈,只能老老实实跟着换年号,今年是天册万岁元年,明年冬天就成万岁登封元年了,毫无人性化可言。不过话说回来了,武则天的确是改昵界的始祖大亨。
6、大臣的一般是文X或者X武或者忠X。
7、克定祸乱曰武,比方说南宋岳飞谥号武穆,后人称之为岳武穆,说明此人克定祸乱(足以平定乱世),而且是个很严肃的让人崇拜的人(穆)。
8、(献)知道自己不行,所以让行的人上,有自知之明。
9、在西方国家里,如“鲁邦三世”(这个例子不太恰当)这样,数代人用同一个名字的情况很多,不过日本天皇并无这样的习惯。假如醍醐天皇的第四代称作“后后后醍醐天皇”倒是会很有趣。
10、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称’为谥号。谥号的字大致分为: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憨”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如周厉王是一个昏君,“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下谥。
11、B.韩茂膂力过人,擅长骑射。十七岁那年,太宗亲征丁零翟猛,他担任中军旗手。大风将各军旌旗吹倒,只有他在马上举旗没有被吹倒,从而受到太宗注意。
12、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全片的核心。也是正反双方争斗交战的焦点。
13、上联典指晋代冠军将军桓石虔及其弟桓石秀,两人都曾任过太守,有政声。下联典指晋代桓冲及其子桓谦。桓冲,有武功,累迁振威将军,桓谦累拜骠骑大将军。
14、各个朝代关于谥号规定也不太一样。
15、战国的时候也是有谥号的,但是秦始皇就没得,始皇帝陛下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就给废除了。汉朝的时候又开始使用了。一直使用到清末。
16、桓氏首一位出现于历史上的桓氏著名人物,便是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魋;战国秦有将军桓齿;晋朝十一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他们辅佐晋王朝治理天下,付出了很大的贡献;西汉有汝南名士桓宽,桓宽以小巧玲珑满腹经纶而扬名几十年,其大司马桓温、荆州刺史桓冲、右将军桓伊、江州刺史桓玄等就是代表,唐有宰相桓彦范……等。
17、有个比较好玩的事,楚成王,打算废掉太子商臣,商臣率兵围王宫,成王望救不得,遂自缢。死前问谥号,回答是“灵”,不满意;于是又回答是“成”,才肯自杀。另一种说法更神了,开始定为灵,成王一直不闭眼睛,改了之后才瞑目,这个你是有多执念啊。
18、隋朝最初25年,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储积粮食、布匹。著名的有含嘉仓、兴洛仓、山阳仓等。隋文帝即位之初,府库空虚。十多年以后,政府的府库已容不下各地征调的绢帛,而需要建立新的府库。到隋文帝末年,西京和各地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多的达到千万石,少的也不下数百万石。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用尽。
19、周平王姬宜臼二十六年(晋昭侯姬伯元年,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公元前746~前739年在位)把桓邑(曲沃,今山西曲沃)赐封给叔父姬成师,其后号为“桓叔”,亦称“桓侯”,时年已经五十八岁了,因他“好德”而得甚得封地民心。
20、共有神武、武烈、天武、文武、圣武、桓武等计6人。根据《周书》的说法,“武”有着“强盛的武力”、“成功地平乱”、“以法治国”等含义。有着日本建国及东征神话功绩的神武天皇,指定了严峻法律(虽说被认为对自己很宽松)的武烈天皇,壬申之乱的胜者并指定了飞鸟净御原令的天武天皇、制定了大宝律令的文武天皇、镇压了藤原广嗣之乱并建立了东大寺和国分寺以将日本转变为佛教国家的圣武天皇、任命了征夷大将军讨伐日本东北地区并迁都至平安京的桓武天皇等,几乎都是符合字面要求的天皇。此外,都写下了值得在自己的时代上大书特书的一笔(除了武烈天皇),简单地说,都是“伟大”的天皇(还是除了武烈天皇)。
三、谥号桓不得善终
1、(肃)金口不常开,一旦说了就一定会做到。
2、韩茂,字元兴,安定安武人也。父耆,字黄老,永兴中自赫连屈丐来降,拜绥远将军,迁龙骧将军、常山太守,假安武侯。仍居常山之九门。卒,赠泾州刺史,谥曰成侯。
3、随着让位的增多,使用追号的天皇也变多了。自平安后期开始,从原则上采用追号来称呼历任天皇。让我们来浏览一下追号的各种由来吧。
4、(惠)温和,质朴,仁慈;喜欢帮助别人,有雷锋精神。
5、回想一下,你是不是经常想自己的祖先都是怎么称呼的?
6、(睿)有远见,洞察力强。
7、又作桓脩,桓冲之子,晋朝人,桓荣之11世孙,官护军将军,爵“长沙侯”。后徙居丹阳张官渡桓家村,桓修成为丹阳桓姓始祖。唐朝时,桓荣之19世孙桓彦范,任至宰相,挟正敢言,为武三思所谗,因受诬谋逆而惨遭极刑。睿宗即位后,为其冤案昭雪,赐谥“忠烈”。
8、隋文帝善于纳谏,改革制度。
9、或许是京城的地名本来就很优雅吧,也可能是历代天皇给京城命名了优雅的地名吧。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例子,不过天皇的追号无一不显现出其风流雅致。
10、“在看”不好意思,那就点个赞吧
11、上联典指东汉·桓少君嫁鲍宣为妻,赠嫁甚盛,鲍宣不悦,桓少君悉归侍御服饰,与鲍宣共挽鹿车以归乡里。下联典指汉·刘长卿妻桓氏,夫死于夭,乃割耳自誓,朝廷嘉其行,赐号“行义桓嫠”。
12、但如果你是皇上,那么你的家庙也就不叫家庙了。
13、身边儿又有一帮小白脸,争宠什么的,投其所好,动不动就给她上个尊号啥的。当然,一开始当着唐高宗的皇后的时候,武则天就天天劝李治给自己加尊号,第一次加的是“天皇大帝”。
14、生前的住所(地名、寺院名等)
15、C.韩茂从驾出征,屡建功勋。他随世祖征讨赫连昌,进攻统万,平定平凉,出征蠕蠕,讨伐和龙,平定凉州,破薛永宗,征伐悬瓠,都能打败敌人立下战功。
16、桓: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看来谥“桓”的大多跟武力有关,这些君王多是开疆拓土者。
17、桓(Huán)姓源出有:
18、用碎片化的细节撬开你所不知道的各类震惊雷人的历史真相事件
19、淘宝店:ymanz.taobao.com
20、前一个桓公名叫小白,姜姓,很有名,历史上说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所指并不一致,但这个叫小白的齐桓公为历代史书所公认,且大多数列为首位。
四、谥号桓是褒义还是贬义
1、西乡:县名,在今河北涿县西北二十里,是张飞的故乡。桓侯: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
2、岑参,其人资料缺乏,故很难从他本人身上得到有效信息。已故文史学者蒋逸雪先生认为“岑有高峻义,故连类相属,名参商之参”(王骧:《痛悼蒋逸雪前辈》,《镇江史志通讯》1985年),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来进行推断,岑参以“参”为名,其前贤以此为名者——曾、曹,假定岑参取名是取效曾参的。笔者查到他曾祖文本、伯长清、父植,特别是兄岑况颇有文名。刘长卿写过五绝《曲阿对月别岑况、徐说》,杜甫诗赞曰;“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幼年丧父,由兄教养长大30岁,应举登进士第。与哥哥取名“况”(效法儒家荀况,或者“况”作“比况之况”义)相联系,岑参之“参”(效法儒家曾参,或者参有“比勘、验证”义。《荀子》“参稽治乱通其度”)
3、这两人的下场都很惨,让人同情,却都有咎由自取的成分,所以谥号为“闵”。
4、张飞谥号桓,:“桓指武定四方。”这也是说张飞勇力过人,几乎一见“壮以有力”这个词就能想到直爽的莽汉张飞,和赵云关羽不同,张飞太过简单了,他既没有关羽的恃才傲物也没有赵云的完美无缺,和《水浒传》中的李逵有一样的人格魅力。
5、在世的元号(年号)
6、宋闵公一生充满各种悲剧,当然大部分都是自找的,不细说……其结局,是因为下棋时说了几句玩笑话惹毛了自己的员工,员工一时发飙,用棋盘朝宋闵公的脑袋上拍了一下,当场把他的脑袋给拍瘪了。
7、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桓阿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时期,在北魏王朝的部众中有鲜卑桓阿氏部落,这在史籍《姓氏寻源》中记载:“后魏桓阿氏,后改鹿氏。”其实,所谓“桓阿氏”就是《姓纂》中记载的“鹿桓阿氏”,实际上应当是“阿鹿桓氏”,这在《通志·氏族略》、《姓氏辨证》等其它史籍中皆有勘误,正确的应当是“阿鹿桓改桓氏”或“阿鹿桓改桓氏,阿鹿孤改鹿氏”方为正确。
8、但如果你是皇帝,你将这样称呼你的祖先:
9、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10、文:有文化。比方说范文正公范仲淹,欧阳文忠公。
11、这就好比北京地界上的足球队叫“国安”,球衣上不能写“北京”,而应该写“国安”,但是在非正式场合可以勉强叫“北京队”。
12、不光给自己改,还给别人改。
13、隋文帝重视农业发展生产。
14、也有不懂规矩的,曹睿(曹丕的儿子,他干了一件事,托孤司马懿,主要成绩是顶住孔明先生多年进攻)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被笑了个半死。
15、代表人物:宋庄公,清孝庄文皇后
16、古文传记|高闾:文才俊伟,下笔成章(文末附合集资料领取方式)
17、C.世祖崩/刘义隆遣将檀和之寇济州/南安王余令茂讨之/至济州/和之遁走/高宗践阼/拜尚书令/加征南大将军/
18、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釐王(安)、赵惠文王(惠文),汉武帝、隋炀帝等。“谥号”和“庙号”其实是同时存在的,一个皇帝同时拥有庙号和谥号,比如魏文帝曹丕,他的全部称号是“高祖文皇帝”(高祖是庙号,文皇帝是谥号),简称为“文帝”。但是到了唐朝之后皇帝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因此称谥号会很不方便,所以唐朝以后的皇帝多以庙号称呼,而唐朝之前的皇帝则多以谥号称呼。谥号是帝王死了以后对其进行的称呼,现在某些电视剧和文学作品将人活着的时候就称呼其谥号这是不对的,千万不能称呼活着的人为某某公。
19、“古人自称用字,称人用名”不正确。古人自称用名,称人用字。
20、刘禅作为亡国之君,一直以来都受到后世的鄙视,当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故国,刘禅居然回答的是:“此间乐,不思蜀也。”他这种醉生梦死的态度实在可气。可怜昭烈皇帝戎马半生开创蜀之基业,更有诸葛孔明鞠躬尽瘁,为蜀汉战至最后一刻,姜伯约继承武侯遗志九伐中原。蜀地虽少名将,而无不为了蜀汉基业抛洒热血。然天不佑蜀,到头来败在了庸主手上。但是刘禅真的“傻”吗?并不尽然,他只是没有作为一个君主的“自觉”与“傲气”。从对五虎上将加封的谥号来看,刘禅对当世之事还是有所认识的。刘禅究竟是真傻还是假傻,为何说看一下他赐给五虎将的谥号就知道了?
五、谥号桓公
1、古文传记|出谋划策,颇有军事才能的安同(文末附合集资料领取方式)
2、你好,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谥号靖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希望对你有帮助。
3、等武则天自己当了皇帝,给自己的尊号是“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意思就是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圣神仙。
4、关羽谥号“壮缪”,“壮是说屡行征伐,武而不遂。”“缪是说名不副实”翻译过了就是说关羽善于出力但不善于用兵,因为他刚愎自用所以生前各种美名名不副实。关羽的战绩流芳百世,不必多讲。关羽刚愎自用,不善察纳雅言也是事实,如果不是他不听劝言擅自发动襄樊战役,也不会有失荆州的危险,如果他在错一次以后就学会听取意见,而不是一错再错,也不会死于吕蒙手下。
5、不过,正如“讳”此字的意义,一般倾向于避免直称天皇之名。对于现在在任的天皇一般用“今上”、“主上”等来称呼。而对于皇子或皇女直呼其“讳”也是很失礼的举动,由此,多用“〇宫”的称号来进行称呼。例如今上以前的称号是“继宫”,而皇太子以前称“浩宫”想必大家也还记忆犹新吧。这些“讳”和“称号”以前是由当时的学者来选定,并获得天皇的认可后才使用的,现在这些事则是由宫内厅来负责。
6、最初都是一个字或者两个字,唐朝以后越来越多,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弘文定业高皇帝。你们这么玩就不合适了啊,节操何在,而且也记不住啊。这样就已经失去谥号原来的意义了。于是大家就不叫谥号了,改叫庙号,就是高祖太祖列祖啥啥。
7、从两位天皇的谥号中各取一个字
8、QQ:756652938
9、桓常。桓氏之源,根据《姓氏考略》载,最早在远古黄帝时,黄帝就有一位大臣名为桓常,他的后人就以桓字为姓氏,称为桓氏。由此可见,桓氏是一个出现比较早的姓氏。故桓氏后人奉桓常为桓姓的得姓始祖。
10、武这个谥号属于比较高端的,能用的人不多,最有名的可能是汉武。逸周书谥法解上,武的解释是,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还有别的一些解释,简单的说是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比较能打的。昭是光明正大的意思,武而不遂曰烈,有功安民曰烈。烈呢,就是也能打,但是贡献不够突出。就是后世认为孟德比较能打,皇叔一般能打(比较客气的说法,实际就是不能打)。参考两个人的战绩,可以认为孟德基本上是符合武这个词的,不过皇叔不要捉急,你还有个昭呢!你比孟德光明正大。
11、另外,说明“桓”是美谥的证据,我们还可以举两个例子,都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是著名的小霸王孙策。孙权即位后,追谥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虽然有人觉得孙权不厚道,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孙权的地位是孙策给的,应该追尊孙策为皇帝,而他仅仅给了个“王”。但对孙策的“桓”字谥号是没有异议的。孙策在父亲孙坚死后,扛起大旗,打下江东基业,才有了后来的东吴,称得起一个“桓”字。
12、(明)心里啥都懂(但未必说出来),有危机意识,知道哪些事情不可以干,于是就不干。
13、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4、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范仲淹字希文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15、在蜀汉政权以刘禅为首的君权和以诸葛亮为首的相权两股势力暗流涌动的形势中,赵云坚定地跟随在诸葛亮的身后,为诸葛亮治国大略的有序展开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倾向于诸葛亮,是清醒认识到只有诸葛亮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这也是他执事有制的一种信念上的选择吧。赵云作为元老级人物,不搞拉帮结派,不分亲疏远近,对每件事都按规矩出牌,对每个人都用公心对待。在互相倾轧、斗争激烈的蜀汉集团内部,赵云可谓出尘不染,被当时的舆论推崇为温良恭俭让的典范。
16、关于天皇的谱系,本文基本以《本朝皇胤绍运录》系统的谱系图为准;关于天皇的代数,则是基于明治政府所定。
17、带有“德”字德天皇
18、日本人原本都是没有姓氏的,后来天皇给他身边的部族以及地方豪族分别“赐予”了姓氏,这就是日本姓氏的起源,而作为赏赐的一方的天皇没有自己的姓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此外,日本天皇与其他国家不同,从未发生过王朝的交替(姑且当成是这样),或许这也是理由之一吧。盖因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拥有姓氏的其他毫无关系的人担任天皇的事情,无须对此进行区分。到了现代,没有姓氏会使人觉得很不自然,不过仔细想想,直到明治维新为止基本上所有的日本人都没有姓氏,也就坦然了吧。
19、(僖)乐天派,没心没肺,不求做什么事业,开心就好。
20、觉得不错,底部随手点赞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