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太宗吞蝗
1、第“安人宁国”,删削繁苛。第“为官择人”,“唯才是与”。第“开直言之路”,兼听纳谏.第李世民非常重视法律的制定和实行。第恢复和发展经济。
2、唐太宗:吃虫不是“贝爷”的专利,为了百姓疾苦,我也可以!(设计台词)
3、李世民狠狠地批评随行官员。
4、每晚八点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5、闫文亮,文学爱好者、体育爱好者、资深记者、“资深家长”。20年记者生涯,北京晨报、竞报、北京商报。报道领域广泛。
6、大唐从公元618年开国到公元907年灭国,近三百年的历史。全盛时期的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也最强大的国家。
7、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8、唐初,唐太宗李世民要给谏议大夫魏征纳妾,魏征不以为然。太宗究其原因,魏征回禀道:“即使承蒙圣意,家中发妻不会善罢甘休。”太宗说:“孤宣她进宫,当面要她答应。”太宗摆好一桌酒席迎候魏夫人到来,指着酒盏对魏夫人说:“孤意已定,要给魏大人纳妾。夫人若执意不允,你面前是一杯毒酒,赐你一死。”魏夫人闻言后,仰脖将“毒酒”一饮而尽。太宗看着魏夫人怔怔等死的神态,忙笑道:“孤赐你的本是一杯陈醋也。”此后,唐太宗不再提给魏征纳妾一事。然而,“吃醋”一词却成为人们形容“争宠”的一条俗语。
9、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10、怎样算是“复习得法”呢?每天来做练习吧!
11、欢迎订阅2019年《读者报》
12、每天可以在朋友圈看到精心挑选的名言美段!
13、而李世民作为人间的皇帝公然挑战“蝗神”,居然取得了“胜利”。
14、对,就是民间故事里的徐茂功。因为立了很多战功,他被赐姓为李,从“徐世绩”变成了“李世绩”。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因为要避讳“世”字,“李世绩”就又变成了“李绩”。
15、唐太宗生吞蝗虫一事记载在《贞观政要》(吴兢撰写)之中。《贞观政要》主要记载的是李世民和臣下们谈论国家治理方面的言论、谏议和劝谏奏疏。也记载了皇帝与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对话和一些重要措施。
16、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蝗灾的出现是因为人类触怒了“蝗神”。
17、近年来,文言文阅读试题分值在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近30%。它既是考生的难点之又是获得高分的关键所在。只要复习得法,完全有可能获得满分。
18、之前我们讲的吃蝗虫的故事,至少可以证明,李世民是一位很重视民生的皇帝。不过,要治理好天下,光吃蝗虫肯定是不够的。
19、就在全球聚焦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之时,东非地区也在抵抗一场大灾难——4000亿只蝗虫灾害。自去年12月起,蝗虫灾害便在东非地区不断蔓延。到目前为止,1000万东非民众身陷蝗虫肆虐之地,他们面临着粮食严重不保的窘境。
20、这个故事出自《贞观纪要》,应该是确有其事。当然,唐太宗如此做,肯定有作秀的成分,史家记载的时候,具体的细节可能会有夸张,尤其是最后的结果“从此蝗虫不再成灾了”(“自是蝗不复成灾”)显然是荒谬的。蝗虫就是蝗虫,它们怎么可能因为唐太宗生吞了几只它们的兄弟就不再祸害百姓呢?
二、唐太宗吞蝗文言文答案
1、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
2、唐代的灾害主要有水、旱、蝗、地震、风雹灾、瘟疫等几种形式。这几种形式的灾难对社会生活的负作用主要集中在对劳动力的损伤和农业生产的破坏上。其中,水灾、旱灾、蝗灾被称为唐代的三大自然灾害。
3、贞观二年,京师旱,蝗①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②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4、贞观二年,京城一带大旱,蝗虫大起。唐大宗进园子察看庄稼,看到蝗虫,捡了几只诅咒道“人把稻谷•当作生命看待,而你却把它吃了,这是危害老百姓。老百姓有过错,责任全在我—。你如果有灵,只应来咬我的心,不要祸害老百姓。”说完就要吞食蝗虫。身边的大臣赶忙劝道:“这样恐怕要闹病的,千万不能。”太宗说:“我所希望的是把灾害移到我一个人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厂于是就吞吃了蝗虫。
5、皇帝吃蝗虫!身边随行的大臣慌了神。担心皇帝生病,有人劝阻李世民。李世民继而发话,老百姓正在遭难,我生个病又算得了什么?
6、一百多年后,大唐又一次遭受蝗灾时,著名诗人白居易有感于地方官救灾不力,在诗里提到了唐太宗—“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7、云南十八怪中“三个蚂蚱一盘菜”
8、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9、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10、这倒不完全是玩笑,时至今日,蝗虫真的变成了餐桌上的美食,在有的省份还成了像薯片、爆米花一样的休闲食品。
11、剪须烧药赐功臣,李绩呜咽思杀身。
12、顺便说一下,李绩的名字比较复杂,先后改过好几次,这在唐代倒也算正常。李绩原名徐世绩,字茂功。
13、你好,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盛唐开国之君唐太宗李世民仅仅活了50岁,享国23年,介绍李世民的文章比较通用的说法是因患痢疾而死,不过也有史家经考证,认为李世民的真正死因乃是服食丹药所致,太宗“服胡僧药,遂致暴疾不救”,此说也有一些间接的史料为证,何况唐承魏晋之风,服食丹药很流行,诸多唐帝均有此好。李世民服丹当非异事。
14、那么,“贞观之治”的好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5、直到现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仍然把“唐”和“中国”联系起来,“唐人街”就是最好的例子。
16、白居易的诗以通俗易懂著称,字面上的意思很好理解,但关键是这首诗的信息量太大,涉及很多重要人物,随便哪个人都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这里我们只简单讲解一下。
17、你将每天进步多一点,不知不觉,超越身边的人
18、太宗十八岁起兵反隋,率领大军平定了长安、洛阳两京;后来又平定王世充、窦建德,扫清四海,二十四岁立下赫赫战功;二十九岁登上皇位;三十五岁终使天下太平。
19、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20、亲自为受伤的勇士吮血医治,李思摩奋臂高呼,愿以死效力。
三、唐太宗吞蝗用了什么方法
1、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2、时当盛夏,农田本应生机盎然,然而此刻,大家放眼四望,却满目枯黄。枯黄的不只是植物的秸秆和枝叶,空中、地面,蝗虫无所不在,密密麻麻,个大体肥—这正是中国古代最令人绝望的灾难之一—蝗灾。
3、因为可食用昆虫有很多优点
4、因为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以为只要政治清明就不会有蝗灾,因而格外祈盼清官的到来,以保佑一方平安。在唐代几次重大的蝗灾记录中,唐太宗李世民“吞蝗”的举动可谓惊世骇俗。贞观二年(628),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5、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
6、《政要》记载,贞观二年(628年)关中大旱,引发蝗灾,祸及京师(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出宫视察灾情。当看到皇庄的蝗虫啃噬庄稼,眼看就要到手的收成几近毁灭。老百姓分幽怨不断,而官员们却无动于衷。李世民顺手抓起几只蝗虫就塞嘴里吃了。
7、①蝗:古时认为蝗虫有灵异,因为“蝗”“皇”同音,百姓不敢杀。
8、《唐诗里藏着故事②》与此前的第一本,大致是一个递进关系。这本书从故事的角度走近十二位唐代名家,通过五十个唐诗故事,让孩子身临其境了解唐代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政治生态,更好地理解诗人,再也不用为背唐诗发愁。
9、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10、白居易的这首《捕蝗-刺长吏也》讲述了大唐盛世发生的一起天灾的惨景,以及当时“文皇仰天吞一蝗”的精彩故事。
11、荒谬归荒谬,但这个故事起码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唐代灾难之多、灾难之盛。
12、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
13、为什么一撮胡须就让李绩感动成这样呢?这和中国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有关。古人认为,胡须也好,头发也好,都不能随便剪,否则就是“不孝”的表现。甚至还曾经有过一种刑罚叫“髡(kūn)刑”,就是把人的头发剃光以示侮辱。
14、自春秋战国以来的2600多年里,中国仅中原地区发生的较严重的蝗灾就有800多次,平均每三年发生一次,并且每隔5—7年就发生一次大规模的蝗灾。古代蝗灾来临的时候,景象是非常惊人的,蝗群遮天蔽日飞扑而来,轰轰烈烈如风卷残云般啃光一切庄稼、树叶等绿色植物,猛烈的时候甚至是袭击人类。蝗灾大规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代生态科学上来说,有缺少有效天敌的原因,也有久旱天气的原因,还有预见性不够、人工干预力度小、缺乏有效灭蝗方法等原因。
15、这种强大体现在不仅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一一臣服,就连东亚的日本、朝鲜,西亚的伊朗,南亚的印度,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等国也纷纷派出使者前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与大唐通好的国家据说有七十多个。
16、蝗虫不仅直接造成灾害,它带来的饥荒还引起了人类无数次的战争。每当蝗灾后必会有饥荒,腐败官吏的贪赃枉法、不良商人的囤积居奇,就和民以食为天的基本愿望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尖锐的社会矛盾就这样被激化。统治阶级的奢靡腐化、穷凶极恶,往往使得蝗虫成为社会矛盾的导火索,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保住统治地位,战争也就开始了。由蝗灾引发的战争在历史典籍中可谓“史不绝书”,仅《后汉书》便记载了许多。例如,汉帝因为蝗灾带来歉收,便派大将武力掠夺南越小国,将“蝗食稻”演变成为“蝗食人”的社会悲剧。
17、因为蝗虫肉质松软,营养高
18、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19、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
20、那时民间愚昧,视蝗虫为神虫,每每蝗灾来临,人民总是不做任何抵抗,任由粮食被毁,国民生产力严重受创。唐太宗旨在打破这一愚昧而且消极的传言,消灭神虫不可抗拒的神话,所以才有吞蝗之举,显示自己以身作则,以此来鼓舞人心。
四、唐太宗吞蝗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1、中国古代讲究“入土为安”,死者若得不到妥善安葬,不仅是对死者的不敬,迷信的说法还会对其后代不利。所以收葬遗骸这件事办得很好,让所有人都很满意。
2、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皇家庄园查看粮食的损失情况,(他)看到有蝗虫(停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3、老外之所以用“唐”来代表中国,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两个,一是因为唐朝国力强大,二是因为唐朝和外部世界交流频繁。
4、当然,不是像当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一样生吃,而是油炸后享受它的酥脆美味。
5、和孩子一起在唐诗中穿越历史
6、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
7、唐太宗登基不久,就发生了一场大饥荒,也就是我们在本书一开始说到的那场“逢旱必蝗”,旱灾和蝗灾接踵而来,很多百姓不得不把亲生儿女卖掉,以便换取一点口粮保命。
8、¥WaA31cHkfCp¥
9、我们知道,老百姓耕种庄稼,依靠天地自然的因素多。暴雨、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有时候避之不及。蝗虫会给农作物带来灭顶之灾,而在那个时代,科技很不发达,面对蝗灾,基本上没有什么办法。要把遍地的蝗虫吃光,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10、粮食是老百姓的命,你们却束手无策,无动于衷。如果是老天要惩罚老百姓,那就求老天来惩罚我吧。若果你们能够长久于世,那就吃掉我的心吧。
11、一场蝗灾之后,各种农作物遭受惨痛打击。在农业社会,粮食生产和储存技术相对落后,蝗灾必然导致粮食短缺,所以紧接着就会发生大饥荒,会有成千上万的百姓饿死。
12、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禹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徐懋公)秦叔宝
13、唐太宗目睹过隋炀帝时期民不聊生的惨状,因为修长城、开运河、伐高丽等造成沉重的徭役、兵役和赋税,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暴动四起,社会动荡不安,于是太宗与群臣论止盗中提出要减轻赋税、徭役任用廉洁的官吏的政策。
14、在贞观二年的时候京城周围发生了蝗灾,时常关注民间疾苦的李世民很是痛心。于是亲自到田野里捉住几只蝗虫并对它说:百姓把稻谷当成生命,你却把谷子吃了危害百姓。如果你有灵的话就啃噬我的心脏,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把蝗虫给吃了,这一次的蝗虫没有成为灾害。
15、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
16、未来替代肉类的优良蛋白质来源
17、公元628年,大唐长安城郊外,一位衣着华贵愁眉不展的大人物,在很多人的前呼后拥下来到一处农田。
18、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19、蝗虫原本是胆子很小、喜欢独处的昆虫,单只蝗虫不足为患,但成群的蝗虫则具有很强的纪律性,行动高度一致,而且无所畏惧。
20、唐太宗吞蝗虫是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故事,其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形象描写来表现了唐太宗的爱民如子
五、唐太宗吞蝗唐太宗什么精神值得肯定
1、至于李世民替灾民受罪生吞蝗虫发生在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当时京城长安遭遇了大的旱灾,蝗灾严重,李世民亲自到田间视察粮食受损情况,看到蝗虫在看啃食秧苗,进而十分痛心,顺手捉了几只蝗虫,说粮食是百姓的命根,事关他们的身家性命,但是你把它吃了,这危害了百姓的生命,若果是因为百姓有罪而上天将惩罚于百姓,那么所有罪过我一人承担,如果蝗虫有灵,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祸害百姓,于是就要把蝗虫吞下去,大臣劝说吃了蝗虫可能会生病的,皇帝陛下不能吃,李世民对大臣说自己愿意替百姓消除灾祸,我不怕疾病,随后就吃了蝗虫。
2、此外,唐太宗认为,死囚也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他和四百名死囚约定,允许他们和家人团聚,但必须在来年秋后自行归案。不少人很担心这些死囚借机逃跑。但到了约定的时间,四百名死囚一个不少地前来归案,唐太宗认为这些人信义未泯,于是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3、唐太宗李世民不仅亲自参与了统一全国的战争,而且开创了大唐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
4、关键是它们还可以极大帮助
5、据说那一次蝗灾虽然已经形成,但造成的危害并不是太大,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6、唐太宗亲民爱民,心系百姓,注重民生,深知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太宗吞蝗之举充分体现出一个心怀子民的帝王甘愿为人民承担责任、承载灾难的勇气和坚决消灭蝗虫的决心。
7、中国古代文献上有“旱极而蝗”的记载。从科学角度来说,旱灾和蝗灾确实有紧密关系。
8、李世民还有哪些功绩呢?有一首唐诗说了很多。
9、诗中还说了唐太宗和四位大臣的事。
10、对抗全球仍然广泛存在的饥饿问题
11、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了。
12、在古代农业社会,发生蝗灾是非常严重的事,意味着天下老百姓没有饭吃,流离失所,变成流民,甚至起来造反。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对蝗灾基本上没有什么好解决的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灾难降临。
13、联合国粮农组织还鼓励全世界人们都来吃虫子
14、白居易写这首诗,虽然是在夸皇帝,但不能简单理解为阿谀奉承。一来,太宗皇帝已经去世一百多年,溜须拍马也有点远了;二来,白居易在诗里说得很明白,之所以要歌颂太宗,其实是为了提醒现任的皇帝,大好江山得来不易,后代理应珍惜。
15、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16、其次是经济发展,集中表现在人口增长迅速。经过隋末的动乱,大唐初期,全国人口只有不到三百万户,而在贞观年间,人口以每年七万户的速度增加,很快就达到三百八十万户。
17、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即位后,统一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位二十三年间,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注重民生,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使大唐成为超级大国。后人称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8、即李世民。唐代皇帝,李渊次子,公元626—公元649年在位。隋末随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封其为秦王,任尚书令。曾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消灭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继帝位。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并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又修《氏族志》,发展科举制度。常以“亡隋为戒”,任贤纳谏。当时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史家誉为“贞观之治”。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击败东突厥,被铁勒、回纥等族尊为“天可汗”。曾发展西域的交通,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以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族的联系。
19、如果您还喜欢这篇文章,请您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并将它传播出去!谢谢您!
20、古往今来,夸赞皇帝的诗数不胜数,但像白居易这么直白的倒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