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随遇而安汪曾祺
1、牙医分三次,在一周内,把他的十一颗牙全部拔掉,做了一副满口。等装上后,汪曾祺用得很好,不需要再做第二副。
2、岸边店铺内的陈设古朴、典雅,沿街店铺列廊下的餐椅,有木凳、小藤椅,让人有种穿越感。好想坐下来,叫上一壶美酒,慢慢饮。醉眼朦胧中或许遇上一位谦谦君子,手持摇扇、轻撩长衫坐在你面前,一起谈论夕阳,一起赏老酒的醇香、叹拍照女的放浪……。尽管是夏日,小镇并不热气逼人。坐在小船上,一阵阵微风划过脸庞,颇感凉爽、舒适。那灰墙黛瓦慢慢掠过,让人穿越、幻想,那绿水条石在水中亲吻,让人沧桑、坚强……。
3、这是一种汪式幽默,也是他与过去经历的一种和解方式。
4、人无完人,应该多一些沟通、理解和包容。
5、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6、人们身处其中,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内心都会被隐隐动摇,对自身的处境感到不安。
7、当时北京还是很原生态的,我们家住处前面有一个空场子,不大。那时候经常有骆驼从城外拉煤,还有驴队。驴队是运水果的,骆驼是拉煤的。经常有骆驼卸完货就在那卧着。他从幼儿园带我回家之前,没进家门就先去看骆驼,骆驼在那反刍倒嚼。还看驴打滚。驴打滚挺好玩的,半天翻不过去。后来他有一组写老家的小说,很短,《故里杂记》,其中有一篇《榆树》,里面有个侉奶奶,整天给人纳鞋底,唯一乐趣就是每天看小孩牵的驴在他们家空场打滚,一下翻不过去,两下翻不过去,第三下翻过去,驴很舒坦,侉奶奶也松了一口气。我怀疑他是因为看了家门口的驴打滚才写了这一段。因为我看他的文字里驴打滚的感觉和小时候在河泊厂的感觉一个样。
8、所有不能说出口的深情,都藏在每一天的晚安里。
9、人的一生是万里山河,来往无数客,有人给山河添色,有人使日月无光,有人改他江流,有人塑他梁骨,大限到时,不过是立在山巅,江河回望。
10、后来,他的牙坏了满口。
11、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漫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宴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
12、第二年,汪曾祺被划成右派。单位、住处都被贴满了大字报,措辞激烈,甚至还有侮辱性词语,这次的攻击来势汹汹。
13、(上世纪)80年代,在蒲黄榆家中
14、对于这件事,汪曾祺觉得非常满意,因为很少有人能一次性成功安装假牙。
15、“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我们无权指责,只有以包容的态度认同自己与对方的缺陷,接纳不同的声音,不强迫他人改变,才能在集体中得到认同和归属感......”
16、他内心通透,明白自己的处境,也理解他人的为难和不得已,大家都不过是受害者罢了。
17、汪曾祺爱画画,父亲就让他跟在身边看,虽不指点他,但是也发挥了审美启蒙的作用。见他的字写得好,父亲也给予了很多建议。
18、他甚至在文里陶侃自己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19、这四个字,正是汪曾祺的生活智慧。
20、对待儿子汪曾祺的学业,父亲关心,但并不强求。
二、随遇而安汪曾祺在线全文阅读
1、在下放农村改造期间,汪曾祺和真正的农民生活在一起,亲身体验到了真正的劳动。
2、他还说:“到了美国,我的第一感觉,是我绝对有把握活着回去,而且会活得很愉快。”
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变迁,许多旧有的生活方式被改变甚至被忘却。
4、苹果的优越感,是数据线给的
5、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是让黄永玉做的插图,当时出版社曾经有点为难,因为听说黄永玉很狂,老头儿说你跟黄永玉说给我的书做的,没问题。他们俩那时候关系很好。这本书的稿费,大概有八百多块钱,这个后来是我们家唯一的一笔存款,因为我们家都是月光族,1976年之后,他再有其他稿费以后,这才不再是唯一存款。
6、在《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一书中,收录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汪曾祺关于人生、饮食、花草树木的多篇经典散文,如《花园》《关于葡萄》《翠湖心影》《泰山片石》《果蔬秋浓》等。这些经典散文都具有流转生动的语言、真挚关怀的情感和自然旷达的思想,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似水空明淡泊,阔远生动的美好境界。
7、“城里有大街,有胡同”这样的短句,表达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和上下句子连贯起来,让人觉得像北京艺人说书一样,充满韵味。这样的语言特点在本文中到处可以感受到,不必一一列举。
8、梦里晓窗茶香,瓜熟蒂落,你叫着我的名字,轻轻地,如猫爬过屋檐。
9、直到1986年,汪曾祺作为中国作家代表之跟随作家访问团赴港。为了维持个人形象,他这才听从人家的建议去整牙。
10、1965年底、1966年初,又搬家了,跟着我妈他们单位改善住房,这回就搬到甘家口了。甘家口这段住得比较长,一直到1983年,是他在北京一个地方住得最长的一个地方,而且也是他的经历最曲折的时期。“文革”的时候被批斗、抄家都在这个地方,写样板戏风光的时候也是在这个地方,“四人帮”倒台以后他被清查也是在这个地方,在后来他写的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包括《受戒》《大淖记事》《异秉》,反正能说出名的,大都在甘家口这个时期。
11、汪曾祺作品的语言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是很有特色的。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本文语言平白、朴素,口语性强,富于表现力。比如开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12、有“最后一位士大夫”之称的汪曾祺,其文字真是令人百看不厌,有一种让人“心静自然凉”的魔力:淡定从容,不慌不忙,美好深情。
13、八十年代,汪曾祺去美国,需要倒时差。他十二点就睡着了,到五点就醒了,再也睡不着,中间醒了两次,显然是睡得不够好。可他心中并不烦躁,干脆起床。还给朋友写信说:
14、忽然想到一句话:“为民请命不能避,为国赴难不能避,临危受命不能避”。在疫情反弹的日子里,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大白”,他(她)们就是如你我一样的别人的丈夫、妻子、孩子……但是他(她)们选择了放弃小家去照顾大家,这种忘我精神——我很愿意称呼他(她)们为“贵族”——是很动人的。有了他(她)们的付出,更多的人家才可能“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15、作者大半生都在北京度过,耳濡目染了北京文化,对北京文化自然会流露出喜爱之情。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许多都是作者所推崇的,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已等,所以他能对此产生共鸣。但作者又不是一味地肯定、沉迷,而是有所批判,有所反思。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文化,给予理解,表达无奈。虽然知道它走向终结是必然的,但主观上是怀着伤感情绪的。
16、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今天,我们为什么怀念汪曾祺
17、如果时运不济,就试试勇气。
18、当时他写的一些东西,评价都还挺高的。他写的《早春》,一共是五首,很短的散文诗,第一首是《彩旗》,就两句话,“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后来他逝世十年的时候,老家高邮搞了一个纪念会,邵燕祥去了,邵燕祥是著名诗人,他说在汪曾祺眼里我们都不够诗人,他马上把《彩旗》背诵下来,他说就凭这两句,他就是一个诗人。
19、“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是汪曾祺父亲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20、当然,他自己也没去补牙。靠着还勉强能用的假牙,硬是凑合了好几年。
三、随遇而安汪曾祺读后感
1、这几句话完全是平直的描述,没有什么文辞的修饰,即使打比方,也充满生活气息,“像一块大豆腐”,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但是说出来却让人感到不枯燥,有滋有味;“四方四正”“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事物的特点描摹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言简字约,但是准确、生动。
2、其实,他们并没有变。只是结婚后,两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空间压缩,来自各自的原生家庭的生活习惯显现,生活在一起难免起冲突。再加上在同居生活中,个人私密性缺失,各自缺点暴露,在日积月累中被人为放大,才会让他们忽略了对方身上原本的优点。
3、所以作者经过那么多政治风波和人生挫折,还能保持平和的自我,不浮躁、不功利、不媚俗。其作者对胡同文化有所反思、有所批判。
4、当时,汪曾祺正想写一篇《城隍、土地和灶爷》,“这三个既不是佛教,也不是道教,但与老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老百姓最敬畏的就是这些。”
5、不读《红楼梦》,参不透长长的一生。
6、河泊厂胡同在现在的位置,原来还能找着,前四五年再去,陪一个电视台拍他故居的时候,一点找不着了。那个地方本来很好找的,周边都是特破的平房,它是一个小土坡上的四合院,找到那个土坡就能找到房子,但当时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后来看到有几个老头聊天,我就问这个地方,他们说你别找了,都在马路下边了。北京十多年前开了一条祈年大街,那地方就在祈年大街靠天坛那段的马路下边,全部给拆光了。
7、像是远山樵夫,遇见渡船行者,为你丢了满捆柴火。
8、他说:“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9、春天,父亲亲手做了风筝,带着几个孩子,在麦田里奔跑着放风筝。
10、唐人诗云:“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
11、《汪曾祺散文集》是2018年11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曾祺。内容简介:《随遇而安》经历过曲折岁月的汪老,用笔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随遇而安、恬淡安闲的美好世界。通过这些文字,去探寻人性中至真至善的一面,用温情和纯净来洗涤这尘世的苦闷、忧郁和惶惑,自在而活。《自得其乐》汪老写草花鱼鸟、生活琐事,总能从朴素生活中找到凡世之乐。正如汪老所言,“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活着多好呀》人生实苦,他却给生活加了一层糖衣,在平常中找寻趣味与美感。汪老写生活琐事、身边人物,幽默风趣又乐观积极,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仿佛人人可爱,事事可玩味。
12、在笔者看来,汪曾祺的生活哲学有二:一是“随遇而安”,体现在其作为右派被改造时的“逆来顺受”或者说是“甘之如饴”,这点笔者深有同感——人文学科的人似乎总想着体验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人的感受,即便这种体验在常人看来有那么点“苦不堪言”;二是“不能忍”,体现在对一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人的“非常讨厌”,笔者对这点非常理解——这正是中国传统文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品质。
13、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不经意的一瞥,已隔经年。
14、虎坊桥没有太多可说的,因为老头儿在那儿总共住了不到一年半。唯一的好处是他有了自己的书房,十平方米左右,有一个大书桌可以写东西,画大一点的画,但那时他的精力不太够了。
15、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对别人的称赞,也常说“算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
16、汪曾祺曾自信地断言——“父亲很喜欢我”。
17、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一生洒脱自由,不为红尘所扰,不为外界所困,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为座右铭。他爱人、爱物,爱着这个世界,始终保持一颗热情又平和、乐观又豁达的心态直面生活、直面人生。
18、●散文欣赏|孙逊《淡定是人生一种境界》
19、伴随而来的,还有不计其数的批判大会,这对谁而言,都是一种煎熬。
20、文章的主体部分描写了翠湖及其周围的景观,叙述了自己与翠湖有关的生活,其中不时夹杂着作者自身的感受。虽然记叙的都是些看起来算是琐事的日常情况,但却使人看过之后还愿回头再去看、去品味。虽描写的是平常老百姓的生活,但很吸引人。
四、随遇而安汪曾祺散文
1、如果有一天,你是那位走失迷途的路人,只需折一枝素梅,我必与你温柔相认,当作远别重逢。
2、如果她有经验,就会明白,或许不是鞋子的问题,而是因为穿新鞋本不适合爬山。鞋子只有穿过几回,磨合过了,才不会让爬山的脚受伤。
3、书名是“胡同之没”,序言自然围绕“没”字下功夫。文章分三个部分,先谈胡同的起源、发展,再谈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看似悠闲散漫,但其中的内在联系却是非常紧密的。
4、可以考证出来的大概就是这几个地方。比较确切的,而且我有印象的,首先是东单三条29号,东单三条29号和河泊厂13号都不是我记的门牌号码,因为我那时候太小,地方记得住,但是门牌号记不住,都是他自己写的自传材料里提到的,所以应该是比较确切的门牌号。东单三条那个院,一直到东方广场建的那一年才拆除,现在是东方广场的后身。现在的东单三条只有马路靠北边的房子还有,马路靠南边全都改建成东方广场,但是大体的位置我还有印象,靠近王府井工艺美术商店,把口儿那儿。
5、《汪曾祺回忆录》是——汪曾祺一生回忆文章的总结集。分7个主题:自报家门、昆明忆旧、后半生、文坛梨园、人寰、旅食集、创作记历。
6、评论:或十二时辰,或十五日,或以六月初一为期/何平
7、他还想写一个长篇,“从变态心理角度写汉武帝。我收集了一些材料,抄在一个本子上,塑料封皮,抽烟不慎,烧掉了,再也没兴趣收集那些材料了。”
8、汪曾祺极爱看《沈从文小说选》和《猎人笔记》这两本小说,父亲也跟着他看了沈从文的小说,对于这样新颖的写作风格,他存有犹疑,直接询问儿子“小说也是可以这样写的?”
9、在父权至上的旧社会,汪曾祺父亲的观念,不可谓不超前。
10、有一次,正准备出门的汪曾祺,撞上剧团里的武戏演员,对方在门外猛地一脚踹门,他的门牙遭了殃。
11、好像以前看过这样一句话来评价汪老的语言风格“亦俗亦雅、亦淡亦浓、亦庄亦谐的而以散淡平易为主的独特的语体风格。”
12、他并没有想把时间拉回去,回到封建宗法社会,归真返璞。他明白,那是不可能的。他只是希望在一种新的条件下,使民族的热情、品德,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能够得到新的发展。他在回忆了划龙船的美丽情景后,想到,“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的和平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能换个方向,就可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方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可是个费思索的问题。(《箱子岩》)”
13、当时正值桐花开放,“淡紫繁华,如同梦境”。
14、北方厨房——一个家庭的烹饪史/蒋韵
15、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16、1957年,汪曾祺因言论问题遭到抨击,单位还特地召开了几次批判大会。事后,他照常工作,出差。
17、这篇文章,是作者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作者久居北京,非常熟悉北京人的生活,对现代文明进步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充满复杂难言的感情。
18、词目随遇而安发音suíyùérān释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随寓而安,斯真隐矣。”示例不过能够~——即有船坐船云云——则比起幻想太多的人们来,可以稍为安稳,能够敷衍下去而已。(鲁迅《两地书》六)
19、只要爱还在,给对方一些时间,两个人齐心协力,心往一处靠,劲往一处使,路往一处走,生活必然会越来越好。这大概就是汪曾祺“适应、习惯、凑合”的生活哲学。
20、我习惯把难过的事说得云淡风轻,所以,大家总认为我从没有烦恼。当所有人都以为我过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我只是一个人走了一段又一段艰难的路。
五、随遇而安汪曾祺读书报告
1、(上世纪)80年代,蒲黄榆家里的“大厨”
2、1948年初到北京,汪曾祺与爱人施松卿
3、汪曾祺的随遇而安,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不消沉、无机,用温情和纯净来洗涤这个世界的苦闷,忧郁和彷徨,随遇而安,自在而活。其文章末尾的为政临民,者可不慎乎。"提醒当权者要谨慎施政,尤其是对待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的随遇而安,可能会葬送国家的未来"引人思考。
4、●散文欣赏|沈从文《时间》
5、《翠湖心影》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6、什么是文化?众说纷纭。比较公认的文化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的看法:“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7、不仅人与物的关系需要磨合,人和人在一起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合得来,处得顺,都需要给一点时间去接纳,更需要理解和包容。
8、我曾踏花而来,在炊烟袅袅的黄昏。
9、月球,俗称月亮,又称月,在中国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望舒,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自45亿年前就一直守护着地球,哪怕天体碰撞,哪怕宇宙空洞。所以,这世界上美好的情话是。希望我能做你的月球。
10、要说当代汉语世界里文字最质朴、有趣的作家,沈从文、汪曾祺师徒肯定榜上有名。
11、文章由此便自然地过渡到了翠湖。
12、●散文欣赏|老舍《我的母亲》
13、甘家口是两间房,蒲黄榆变成一个小三居,大概增加十几平方米。那时候我们家闺女快生了,也没房子,正好他们改善了,孩子就住在那边了。那也是新华社的房子。
14、本周为大家推荐《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馆藏地址:外借室。
15、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这是因循守旧观念在居住上的表现;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是独门独院生存环境之使然;有窝头,就知足了,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这是自满自足的心态……
16、我爱这人间烟火,爱生活本来的样子。
17、一边是祁连山的千年冰峰,另一边是昆仑山的恒古雪冠,隔着大草漠,两山遥遥相拜,白头偕老。
18、白岩松曾说:“一半海水一般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
19、他还写过一组人物散文,题目是《人寰速写》,总共三篇,有退休老头,有几个傻子,还有一群大妈,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每个人都活灵活现的,特别是《大妈们》那篇,把北京大妈的特点写出来,而且各是各的样,都不是坏人,但也有可乐的地方。他习惯观察最底层的人,对这些人有一种亲近感,不生分,不隔阂,不是说我要俯视你,我就是想描述你们的生活。用平视的视角,同时写得很平实,不人为拔高。
20、有人追逐成了风,有人守候成了景,风景真的在一起,还要仰仗一刻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