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

时间:2023-04-2808:48:09 不畏浮云遮望眼(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已关闭评论 59 阅读

一、不畏浮云遮望眼

1、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对高的向往,是一种扎根于历史深处的记忆。高远辽阔的天空,高峻凌冽的山峰,高耸入云的楼阁,每每都能引起人们的憧憬和慨叹。有的时候,是小心翼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的时候,是诗情豪壮:“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下一句:自缘身在最高层。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处: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

4、第一句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描绘了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了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5、这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

6、“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是一首老歌,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会记起它的旋律。

7、杭州灵隐寺前有飞来峰。王安石三十岁那年,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也曾途经杭州,所以有人认为此诗即写灵隐飞来峰。但灵隐飞来峰上并无高塔,而且登上峰顶所见也不甚远,所以李壁对此表示怀疑(见《王荆公诗注》卷四十八)。

8、“自缘”的意思是自然是因为。“缘”是因为的意思。

9、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此诗句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1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杜甫的《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綦毋潜《春泛若耶溪》: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王维《老将行》: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11、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12、今天我们用高这个字,常常用来表示与下相对的位置、高度,或者形容高高的地方。这当然是由本义引申而来的。《说文解字》解释高,说“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也应当是引申之后的意思。有学者认为,高的甲骨文字形,好像是高地穴居之形,字形中包含着高地、穴居之室、遮盖物(即屋顶)等部分。《易经》里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古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确是经历了一段穴居、半穴居的生活,那个时候人们大多逐水而居,但是会将房屋建造在高处,这样河水上涨也不会淹没自己的家。西安半坡的房屋,就是半地穴式的,人们先挖一个浅穴,并直接在上面盖上屋顶,虽然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会觉得通风透光差、低矮又潮湿,但在当时这样的房屋已然是了不起的创举了。

1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

14、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1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登飞来峰》。全诗如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16、|勇|武|骨|气|法|

17、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8、日有闲暇,品味读者文摘杂志(ID:DZWZZZ0606)——

19、本句为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表达了作者为追求家国富强,坚持高洁品行而不怕千难万险、纵死也无悔的忠贞情怀,后来人们在表达坚持理想、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时常引用这一名句以表达心志。

20、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坚强有力的领导,离不开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矢志不渝的奋斗。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向着“两个一百年”目标进发,必须坚定信心和决心,保持战略定力,排除一切干扰,把“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上,坚定不移跟党走。

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

1、点击查看其他字↓↓↓↓

2、市:于闹市中听静于市井中洞见

3、行乐直须年少,莫伤残柳迟翁。

4、当然,对王安石这首诗中“浮云”的理解,也可不限于“小人”之说,大凡蔽塞心智的短视邪念,都有如浮云,如果自己立足高、持身正,自能高瞻远瞩,不为所扰。全诗句句双关,耐人寻绎。

5、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6、荀子早就说过,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有博见,其实就是站得高看得远这样浅近的道理。文人们在登高之后,睹物兴情,情以物兴,饱满的情感被登高触发,于是就有了一篇篇诗词歌赋,流传开来。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将情感深埋在心底,日复一日,不断积淀,然后遇上一个登高望远的机会,一个登临送目的契机,便喷薄而出,化作一首首响彻高空的诗。

7、清泉隐山谷,危石入天宫。

8、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诗运用了典故。

9、自缘(yuán):当然是因为。身:指自身、自己。最高层:指塔的顶层。

10、不畏”这两个字表达出作者内心的不畏惧奸邪的勇气。

11、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12、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13、我觉得可能是借用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最后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而且是反其道而用之。李白的凤凰台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他因政敌排挤而离开了长安,四处游历。来到金陵登上凤凰台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诗中透出了一种郁郁不得志的伤感。而王安石的这首《登飞来峰》作于宋皇佑年间,此时的王安石三十出头,初入宦海,正是踌躇满志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所以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自信豪迈的情绪,和李白的凤凰台正好是鲜明的对比。附上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全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4、翻译为:不怕高处的云彩遮住眼睛,因为我在最高层可以以不怕艰难险阻(去完成一件事),(把浮云比如成什么),因为我很坚强,斗志强通过不怕什么,来体现一种品质和精神

15、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16、不畏(wèi):不害怕。遮(zhē)望眼:挡住眼睛的视线。

17、登高望远,使人心悲。这种悲伤,大概来自于距离的怅惘,因为知道极目所望的不可及,放眼所见的不能至。伤春、悲秋、思乡、怀人、发思古之忧情、抒身世之感慨……在登高写景之外,诗人们反而更多地表达了这些情感。杜甫的《登高》,写自己在高处远眺,眼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与自己内心的情感相结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家乡之远、漂泊之久,羁旅之愁、孤独之感,蔓延成一地悲秋。柳永的《八声甘州》,写自己“不忍登高临远”,因为看到故乡渺邈,只会让自己“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18、城: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

19、诗君好,“飞来山上千寻塔”的飞来山在哪里啊?

20、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是哪位诗人的诗

1、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

2、用诗歌阐述政治观点、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5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首诗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今天再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邃,豪气满怀。

3、《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朝代:宋。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4、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宋仁宗皇祐二年夏,诗人王安石在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是他他初涉宦海的作品。当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宽阔情怀和远大的志向抱负。

5、复: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6、不光是一切陈腐的陈规陋习,就连那些闲言碎语都可能成为遮挡人的视线、妨碍认清方向的“浮云”,自然界的浮云有消散之时,可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的阴霾却不会轻易地被驱净。

7、|斗|公|私|小|康|

8、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9、王安石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王安石的政论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他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其言简练明快,却无害于笔力雄健。

10、这里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11、|初|心|方|始|得|

12、灵山天未晓,野径乱重重。

13、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年),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4、原意是: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15、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16、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登飞来峰》。全诗如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17、点击大美八门城关注我们

18、|谦|虚|算|数|情|

19、例如西汉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意思是奸邪之人当道,使圣听闭塞,贤者便不得其任,甚至遭受诬陷与迫害,就像天上的浮云遮住太阳,使光明不能普照。

20、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四、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赏析

1、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2、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3、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心中梦想是照亮前路的光芒。梦是民族的仰望,凝聚的共识,奋斗的目标,行进的方向,也是为着实现那一梦想而生发出来的热情、动力和担当。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编织的伟大的复兴之梦。我们都是“追梦人”,要敢于有梦、勇于逐梦、勤于圆梦;我们都是“赶路人”,要风雨无阻、风雨兼程、风雨同舟,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靠锲而不舍的精神成就无悔人生,成就水乡人民的幸福美好。

5、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6、故: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7、释义: 这是一首借景言志的好诗。站得高就不怕浮云遮眼,就能看得远。表现了诗人高瞻(zhān)远瞩(zhǔ)、胸怀宽广、不怕困难的豪迈(mài)气概和坚强意志。

8、“不畏浮云遮望眼”下一句是:自缘身在最高层。

9、是出自北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这句话在这首诗的意思是指,诗人拥有远大的抱负,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现代可以理解为登山人在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会遇到许多遮望眼的“浮云”,但并不畏惧,因为站的足够高。

10、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翻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1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自缘(yuán):当然是因为。身:指自身、自己。最高层:指塔的顶层

13、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用简单的自己游山洞的经历说明了大道理。

14、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15、明天我们学习的是《夜直》。

16、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7、别: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

18、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说:“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站得最高。”

19、“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高望远,有广阔的视野,居高临下,有旷达的境界。这是眼界的开拓,也是自身境界的升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施希茜)

20、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的说法,而诗人却说“不畏”。表现了诗人在官场不畏奸佞的勇气和决心。

五、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

1、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自缘”是什么意思呢?

3、《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登飞来峰》。全诗如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6、兰: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7、本意是说,尽管天空中有朵朵浮云,可是我也不必害怕它挡住我的眼睛。因为只要登高就能望远,现在我站在塔的最高层顶,什么都遮挡不住!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

8、“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诗看上去似无深意,其实是运用了历史典故。西汉的文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9、遥指万重云动,踟看千壑枫红。

10、您把王安石和苏轼的诗混在一起了,“不畏浮云遮望眼”是王安石的诗,“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苏轼的诗。“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下一句应该是“只缘身在最高层”。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对应的王之涣的诗应该是其《登鹳雀楼》中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即使我死九次也不后悔,为了自己的清白,即使死也要死得诚实和正直。

1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是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他写的诗文各体兼擅,词虽然不多,但是也都算是擅长。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13、该诗反映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4、极目三千里,晴岚锁冷峰。

15、▼古今中外家长里短是非成败爱恨情仇

16、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

17、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18、这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19、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含义是人不能只被眼前的利益遮住双眼,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看世界,只有放眼大局和长远,才能够获得成功。这句诗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中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20、“不畏浮云遮望眼”诗句是王安石的作品,不是李白。

点击展开全文
积雪浮云端(积雪浮云端 个性说说

积雪浮云端(积雪浮云端

一、积雪浮云端 1、《人民日报》(2013年03月13日24版) 2、山上还没有下到银装素裹,但是会下雨,比较冷,积雪要看你爬多高了,8号左右高速不太会结冰的。但是黄山下边没下雨的时候,可能山...
不畏浮云遮望(不畏浮云 个性说说

不畏浮云遮望(不畏浮云

一、不畏浮云遮望 1、|梦|想|真|实|正|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高望远,有广阔的视野,居高临下,有旷达的境界。这是眼...
玉垒浮云变古今(镜江春 个性说说

玉垒浮云变古今(镜江春

一、玉垒浮云变古今 1、那么玉垒山是如何得名的呢?《彭县志》记载,三口锅就是狭义的玉垒山,又名背光峰,其有左右两臂,横亘如军中壁垒,其中右臂燕子岗又有玉石岩产玉,故...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个性说说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一、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1、“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
浮云终日行(浮云终日行 个性说说

浮云终日行(浮云终日行

一、浮云终日行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 3、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4、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5、滴水能把石穿...
小儿不畏虎(小儿不畏虎 个性说说

小儿不畏虎(小儿不畏虎

一、小儿不畏虎 1、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2、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愚公移山》: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相见故明月(相见故明月 个性说说

相见故明月(相见故明月

一、相见故明月 1、万物随春醒,亭檐柳色新。 2、每日一题丨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4、一句话就将刚才那一阵尴尬的气氛给扫清了。 5、念稚,你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