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桐城派散文
1、民国以后,王用宾直接参与筹划或参加了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和国民党山西省支部及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历任地方和中央政府要职。1937年,王用宾在贵州视察时,获悉自己司法行政部部长之职已被卸任,改迁它职。对此情况,王用宾似未上心,开始出人意料地以“半隐”自居,在陪都重庆过起诗酒酬答、结社唱和的悠闲风雅生活。今所见《半隐园诗草》,便是王用宾彼时所作之结集。
2、王用宾为人刚强耿直,书法性格亦颇随其人,我眼前这件扇面上的七十二字,笔力遒健、墨色深亮,点画勾提之间,尽显书者爽辣劲涩的气韵精神。细味所书内容,亦颇足赏会:“策杖观山忆去秋,落花时节又郊游。僧闲野寺人来少,兵退残垣燹尚留。暇便登临成技痒,心无挂碍独耽幽。藤床小坐习禅定,云水空濛共一楼。”
3、小时候每过中秋节,少不得要听长辈们煞有介事地讲述一些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当时最耿耿于怀的莫过“吴刚伐桂”。这个可怜的学仙者不知因为什么事触怒了上帝,被罚去到月亮上砍伐一棵能够自愈创伤的桂花树,只有砍倒这棵树,吴刚才能重返人间或获得仙术。我曾闲得无聊为吴刚设计出N种方案以应付桂树自愈伤口的情况发生——可惜终于无法验证。现在想来,虽觉有些可笑,但也为自己那时的执拗暗自叫好。
4、清王朝系满人以异族入主中原,在统治全国268年中,虽然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但也为祖国创造了空前大统一的政治局面,使清代成为封建文化大融合、大总结、大繁荣、大成熟的时期。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出发。清朝统治者文化政策的特征是在大兴文字狱,残暴镇压汉族知识分子的同时,又千方百计拉拢、网罗人才为其服务,表现出对各种人才的作用具有颇为宽松的包容性。同时,康熙着力推崇程朱理学,以表明其治国策略与汉族历代王朝在政治思想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因而具有正统性,从而达到彻底征服人心的目的,史实证明清朝统治者是靠励精图治发展壮大起来的。康熙提倡程朱理学,而又非常注重
5、此外还有一些桐城人,在异乡或为官,或办书院,讲学授课、传承学术。特别是吴汝纶,提出了废科举,兴“西学”,办新式学校的主张。他在家乡创办桐城学堂,聘请国内知名学者和日本教师教习中学和西学,成为晚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他为桐城学堂亲撰楹联:“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匾额“勉成国器”。
6、江督尹文端三踵门求见,以疾辞,又以先世未迁葬不遑家居,寄食僧舍中,葬乃返。始建宗祠,定祭礼,作祠规、祠禁,设祭田,以其余周子姓窶难及嫁娶丧葬之不能举者。明年就医浙东,作雁荡天姥之游。
7、清初三家,虽说在唐宋载道之文的传统上又有所发展,但侯、魏的文章,仍有明人使才好奇的余习;汪琬虽说比较雅正,但除了重复前人的主张,根本没有新的理论。随着清王朝统治的稳定和思想控制的深化,为了满足这一“盛世”的需要,由方苞提出的程朱理学为内核,以《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及唐宋八家古文为正统,以服务于当代政治为目的,在文章体格和做法上又有细致讲求的、系统化的古文理论,并以具体的作品与之配合。因为方苞和接续该理论主张的刘大槲、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之为“桐城派”。在姚鼐的带领和努力下,“桐城派”很快便成为了全国影响最广泛的宗派,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
8、资料来源:《桐城桂林方氏家谱》、《清史稿》等。
9、曾国藩是桐城文派的中兴者,他提出了改造桐城派的主张,形成了湘乡派,但他并不能算是最后一个,后有吴汝纶。
10、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 桐城三祖 ”,其中,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
11、投稿邮箱:3252281753@qq.com
12、遇父母兄弟忌日必废食,得任子恩授兄子道永,诫子侄每遭期功丧必准古礼宿外寝。
13、从“名城”桐城走出来的“院士”们
14、桐城“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秦为舒县,隶九江郡。西汉初为枞阳县,隶庐江郡。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为桐城县,隶盛唐郡,此为桐城县名之始。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县级),由省直接管辖,委托安庆市代管。
15、形成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新校区整体设计以灰白为基调,端庄沉稳,尊贵大气,既体现师范教育的气韵,又彰显桐城人文的特质。桐城派与桐城文化在桐城师专校园里有形可塑、有神可见、有事可为、有人可表。形成了具有高职高专院校共性又独具地域文化个性的特色校园文化。
16、元丰五年似乎是个平凡的年头,对东坡来说却并不寻常。这年春天,他向黄州当地的长官徐君猷申请到了废弃军营里素号“东坡”的一块地,躬耕其间,以所得补贴家用,窘境稍解。要是将这艰苦劳动的过程想当然地理解为放松身心、自得其乐,恐怕会令东坡叫屈,当年他收拾这几十亩废地的真实境况是,“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东坡”因了东坡的垦荒和开辟而重现生机,这仿佛正象征他生命状态的自我拯救和蜕变。东坡的别号不仅由此而来,他的艺术和人生也因此正式进入了“东坡时代”。
17、其自视常若下于恒人,视隶圉臧获爱亲敬长一事一言之善,辄反躬自责,愧不能行。有以过规,则诚心德之,与朋友责善亦甚严。尝面折人过,多人所难受。
18、专辑:谁不说咱家乡好!
19、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他说的“义法”讲的是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的规律。
20、按《聂隐娘》文本所述,其名并非拜师、嫁人后所得,更不是民间、江湖上和“后世”赠送的称号,而是得自父母,寄托的应为一种主流的价值倾向和美好期望,所以,隐娘之“隐”,是恻隐之隐,而非隐藏之隐。《孟子》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隐,是仁人的品质,是为儒家所称道的,聂隐娘故事发生的背景,正在“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时代,极似周秦之间的历史状态,乱世之中如何选择、如何面对价值,显得尤为重要。隐娘的“隐”,正代表了作者对古典精神的一种期待和向往。
二、桐城派散文出现在什么朝代
1、最新公布!河北2市多人任免
2、不唯抗争的斗志尽失,中国文学中的受难者与受罚者还在不断谋求来自僭主或施罚者的谅解与招安。按《西游记》的描述,原为天庭卷帘大将的沙僧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就被玉帝打了八百大板、贬下界来,“又叫七日一次,以飞剑穿胸胁百馀下方回”。这种极为严苛与变态的惩罚方式与沙僧的过失完全不能对等,更何况这“七日一次飞剑穿胸”的严刑是持续无尽的。最终,沙僧选择了合作,离开血漫千里的流沙河,成为取经队伍中的一员,开始了一段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新”生活。
3、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作家多、分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槲、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今桐城文化圈包括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部分地区),故名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4、戴名世是桐城先驱;方苞为桐城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桐城派的代表作家还有:梅曾亮、管同、曾国藩、张裕钊、林纾等。
5、1938年以后,王用宾的诗几乎每首都有忧时感世的字句,情感亦往往秾烈特甚,每逢元日、中元、中秋、重阳等重要的传统节日,王用宾以诗抒怀时候,都或多或少涉论时艰,如“渡江怕说中原事,击楫欲歌出塞行”,“百年人死秋还祭,一战国殇魂尚游”,“客里中秋草草过,音尘久断尚干戈”,“汉水玄黄馀战血,珠江幽咽滚愁波”,“移山使欲填瀛海,驱日翻思倒鲁戈”,“年光如逝河山改,两京三镇都安在,哀鸿遍野日嗷嗷,大陆半边沉入海”,等等,读来移人心目于彼时世局,不能不为之哀泣。
6、老板两手递给我:“清朝的进士,你们安徽怀宁人。在台湾做知府喔,不得了的!”
7、为桐城增光添彩的人文之最
8、pangjie@meiwen.com或maqian@meiwen.com
9、正如前面引述《孟子》中的那段话,“忍”和“隐”是一组对立的情感和观念,而《聂隐娘》全篇都充满着“忍”与“隐”的对抗,以及作者对“隐”的倾重、对“仁”的皈依。
10、桐城派发展到了后期,有林纾,严复等人。这些人面对清朝末期时西方的冲击,已经不仅是创作散文了。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在中国出版时叫作《天演论》;林纾翻译了许多外国的小说,使得小说在清朝时蔚为大观,比如西班牙塞万提斯著名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就是由他翻译为《魔侠传》的。
11、人文桐城:天下高文归一县
12、对月伤情,良有以也。千百年来,我们的幽思甚至根本逃不出谢庄、李白、张若虚和苏东坡所抒写的那些文字内外的情愫。宇宙之事无外时间和空间,在月光之下,我们既能敏感空间的浩阔与逼仄,又能悲慨时间的无尽与速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吴刚伐木丁丁万年无休,似乎是一种人生的隐喻:明知一些改变无济于事,但仍然继续着——这既是因那莫名的“原罪”所带来的惩罚,也是生命最根本的形态与最本来的面目。
13、(答案)BCD(答案解析)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中最大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是清代安徽桐城人,因此得名。侯方域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合称“明末四公子”,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三大家”。
14、人文桐城|曾国藩与桐城派
15、顶流桐城,“名城”里的“国字号”
16、文|裴世俊来源|中国文学史
17、一是家族文化传承,在数百年间都有着非常稳定的延续。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等原因,许多徽州、江西等文化水准更高地区的移民纷纷落户桐城。经过数代人的耕读传家,通过科举入仕,这些移民逐渐发展成为声势显赫的名门望族。诸多望族的联袂共生,为明清时期桐城文学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一个流派,因为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后人名之曰桐城派。
19、金坛王编修澍闲入狱视公,至则解衣般礴咨经咨史,旁若无人。同繋者或讽曰,君纵忘此地为圜土,身负死刑,奈旁观姗笑何。爰书上同缤者皆恟惧,公阅礼经自若,或厌之,投其书于地曰,命在须臾矣。公曰,朝闻道,夕死可也。
20、投稿:tcts3869@1com
三、桐城派散文主张
1、月中吴刚、西西弗斯与少林扫地僧
2、如果单从技术层面而言,隐娘完全不是空空儿的对手,空空儿的神术怎样厉害呢?“人莫能窥其用,鬼莫得蹑其踪。能从空虚而入冥,善无形而灭影,隐娘之艺,故不能造其境。”这段话是隐娘的描述,一般技术认定主要参考的是同行评议,而隐娘对于这位同行兼对手是非常忌惮的,自己并无信心战胜,故说全看刘督自己有无福分,让他用于阗玉戴在颈上防护。隐娘自己所能做的,只是化为蠛蠓,潜入刘氏肠中听伺,“其馀无逃避处”。
3、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4、桐城派千余人的创作队伍,其散文作品可谓汗牛充栋。2000余种作品既体现了桐城派文论的共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又各具特色。清代以降,编辑出版的桐城派本籍作家文集450余卷,非桐城籍桐城派作家著作,更是不胜数计。不少名篇佳构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薛福成的《观巴黎油画记》等,一直选作大中学校文科教材。而现当代文化名人如胡适、郭沫若、钱钟书、朱光潜等,都受到过桐城派散文的潜移默化的润泽。
5、清代“桐城派”的创始人是方苞。他提出的主张是“义法说”,义,即言有物,文章的中心思想,实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出发的基本观点。法,即言有序,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运用材料、语言等等。
6、桐城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木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持续时间之长,作家人数之多,流衍区域之广,影响熏染之深,实为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桐城文派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木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7、康熙己卯领乡试解额。辛巳百川卒,执丧过礼期,犹不复寝,父曰,亲亲有杀,与父在为母无别矣。丙戌成进士,未廷试,闻母疾遽归,李文贞驰使留之不得。
8、丁亥丁父忧,公以母老疾,酌礼经筑室宅西偏,奉母三年,不入中门。
9、其实,唐人传奇中并不鲜见女侠形象,不过她们的名字都比较简单,比如贾人妻、车中女子、谢小娥、歌者妇、红线、红拂等等。聂隐娘则不同,她的名字识别度更高,也更有内涵和意义,其名中的“隐”字最能见到作者的用意所在。
10、吴刚是一个出身来路不明的半仙,在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的记载之前,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线索可循,吴刚的命运从此仅和月亮紧紧绑在一起,其手持大斧伐木不止的Woodcutter形象更因此完全固化,嗣后我们甚至找不到任何吴刚在月亮以外活动的踪迹及其记录。
11、桐城派的散文理论,是对秦、汉历代以来史传文学写作经验的吸取和总结。其散文理论滥觞于戴名世,正式提出的是方苞,又经刘大?的补充,至姚鼐发展而完善。应该说,早在明代本邑“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方以智、著名诗人钱澄之等,即推崇左、庄、马、班的文章,对桐城莘莘学子无疑有一定影响,对桐城派“四祖”尤其是对生于明末的戴名世,
12、至于这件扇面的书写者,乃是民国间一位诗名颇著的军政界人物,与清人王用宾同名。热心的老板只知王用宾其不知王用宾其遂致“民冠清戴”之讹。
13、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作家1200多位、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形成了“天下文章出桐城”的历史奇观。桐城文化“孕育于唐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延续至当代,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标本。”桐城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以儒家学说为精神支柱,以人伦关系为核心关注,尊奉孔孟之道与程朱理学,倡导忠孝节义;其最大的亮点是承继唐宋八家文统的桐城文派。桐城派孕育于桐城文化沃土,因创派作家为桐城籍而得名,又因代表作家授徒四方而传衍全国。
14、桐城派与桐城文化是中国优秀地域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为指导而形成的事功、忠孝、民本、礼让、竞进、勤俭、义勇等思想精华,成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哺育和影响着一代代桐城子民,也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成为激励桐城人民和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创新创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智慧源泉。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桐城派故乡,百余年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桐城文化营养,学校把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研究和传承提升内涵建设、特色办学的重要内容。
15、庚戌诏大臣各举学行之士当事。问公,公举南昌龚纓、歙余华瑞、嘉善阿煜、湻安方楘如应之。
16、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桐城派的散文,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17、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切合古代散文发展的格局,遂能形成纵贯清代文坛的蔚蔚大派。姚门之后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梅曾亮在姚鼐后“最为大师”,方东树继续鼓吹“义法”理论,使桐城派声势更甚,许多“文宗桐城者”幷非都是桐城人,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为我国文学史所少见。
18、关于隐娘的姓氏,也不可当成作者随意所取而匆匆看过。小说中,魏博大帅与陈许节度使均可考实,分别为田季安和刘昌裔,聂锋、聂隐娘则史无其人。按照卞孝萱先生的看法,作者赋予隐娘聂姓,用意在于“肯定她继承了中国古代著名刺客聂政的‘义’的传统”,在这一点上,孙光宪笔下的荆十三娘与之同构,乃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关于刺秦勇士荆轲的阅读联想。
19、公与徐文定公承修乐律。上命与诸皇子游,自诚亲王以下皆呼之曰先生。时诚亲王为监修官,性严,承事者多被谯呵,公遇事持正,王敬之,延为王子师。公南面坐,移王子坐东向,始就讲。
20、《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是明代的散文家,不属于桐城派。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刘大槐。
四、桐城派散文创作理论主张
1、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
2、桐城派历时长久,作家众多,故各家文风也不尽相同,但作为一个流派,还是有其共同特点的。这些特点可由桐城三祖一一方、刘、姚的理论与创作中去探寻。
3、姚鼐的古文以韵味胜,偏于阴柔,他生活于“干嘉盛世”,坐而论道,雍容俯仰,晚年以授徒为业,弟子遍及大江南北。他没有方苞的遭遇,也没有刘大櫆的不平,但学习传统眼界宽,对古文艺术体会深,散文成就比桐城派其他作家要高。《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泰山道里记序》等文,虽寓考据于辞章,却文法考究,内容扎实,语言凝练简洁,刻画生动,颇有文采,如《登泰山记》,写日出一段:
4、我看看他,接过来细赏。扇面上的书法拙巧相参,不似清人笔墨,更与进士所擅之“馆阁体”无涉,复观落款,乃见“晓愚先生吟政王用宾”数字。
5、“大忍者”空空儿及其他
6、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今桐城文化圈应包括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地区),故名。桐城文派理论体系完整,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影响深远。
7、家贫甚,日尝不再食。兄舟为讲诸经注疏,相与博究群书,更相勗以孝弟。弟林早夭,公以弟服未终过时不娶,父母趣之,时弟丧已七阅月矣,公入室而异寝者旬余,族姻大骇,乃勉成婚,犹终身病之。
8、从明朝中叶开始,桐城学术兴起,士人多结社讲学,“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派三祖,他们对桐城派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9、方苞首标“义法”,作为文章纲领。如方苞的《狱中杂记》记事。
10、姚鼐是桐城派的核心代表人物,他是刘大櫆的学生。他主张,要在内容合理,材料确切,文词精美,三个方面下功夫,同时还要在学习方法上注重: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这八个方面。
11、寻命选四书文颁示天下,充三礼义疏副总裁。又疏陈食货丰耗之原,请禁烧酒,禁种烟草,饬佐贰官督民树畜,禁粟米出外洋,令绅士相度浚筑水道。
12、桐城派的基本理是从方苞开始建立的。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跟形式技巧。他对于文章,要求的是“雅洁”。
13、桐城派先驱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安徽桐城人。主张为文以“精、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答赵少宰书》),提倡“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己卯行书小题序》)他铺石开路,为桐城派理论的发轫。
14、一庙传承、一街风韵、一巷底蕴,尽展桐城教育与文化的良性循环。皖中名邑、江淮明珠、千年古城孕育出深厚的文化传承。不由使人感叹:美哉桐城!
15、但是,从没有一个如此孤独的人,能够得到如此众多“粉丝”的倾心和祝福。
16、不傍桐城门户、具有明代小品文风采的是袁枚、郑燮和沈复等。
17、李文贞以直抚入相,公问自入国朝以科目跻兹位者凡几,文贞屈指得五十余人,公曰,甫六十年而已,得五十余人,其不足重明矣,愿公更求其可重者。时魏公廷珍在坐,退而曰,斯人吾未前见,无怪人多不乐闻其言也。
18、(声明)本文载于《中国社会报》(民政部主管)2021年3月15日第7版。
19、与之迥然成异的是,古希腊的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在编写有关普罗米修斯的作品时,有意让这位盗火的伟大英雄走向痛苦的毁灭。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让他经受烈日暴雨的折磨,更有一只嗜血之鹰每天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夜晚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会自动复原,次日再被啄食——其苦楚程度与频率远在沙僧之上。这样日复一日地受惩,普罗米修斯仍未屈服求饶,最后因为宣扬有关宙斯被推翻的预言而被雷霆打入万丈深渊。在段成式以后的文人笔下,中国的吴刚似无与施罚者决裂的勇气与行为,却在不少帝王和游人造访月宫时扮演了知客和东道的角色,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亦可为证:“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20、所著有周官辨、周官集注、周官析疑、春秋通论、春秋直解、礼记析疑、丧礼或问、仪礼析疑、春秋比事目录、左传义法举要、删定管子荀子、史记注补正、诗义补正、离骚正义、删定通志、唐宋元经解及望溪文集行于世。
五、桐城派散文家有哪些
1、在台北逛古玩市场,常去一家专营高古瓷和书画的店铺,与老板“混”得熟了,茶烟之际遂得天南海北地神侃。
2、夫人蔡氏卒,熊尚书一潇欲妻以女,其子本,公同年生也,公语本曰,某家法,亡妻偕娣姒日夙兴精五饭酒浆奉卮匜二亲左右,贵家女能之乎。本咋舌而止。
3、这山头的孤鹤,分明就是桀骜高蹈的东坡自己。
4、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以方苞、刘大槲、姚鼐为代表人物。因这三人均系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发端于清康熙年间,衰微于清末民初,其流行地域之广,几乎遍及全国,在清代文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桐城派之所以能成为纵贯清代文坛的蔚蔚大派,是因为它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正好与清朝统治者尊崇程朱理学的国策相适应。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有所贡献。
5、散文名篇有: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记》。辞赋大师潘承祥先生评价道:“桐城古文运动,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继续、发展、终结。”
6、桐城派非政治集团,而是学术流派。虽尊崇程朱理学,但更主张“文无古今,随事以适当时之用而已。”清王朝的文化政策首要的是强调文章要为其政治服务,而桐城派则更坚持文学家和文学本身的主体性,且通过艰苦的创作实践,创立了系统完整的文学理论。这是桐城派之所以兴盛、发展的最根本性的内因。
7、万征士斯同语公曰,子于古文信有得矣,然愿子勿溺也。唐宋诸家,惟韩愈氏于道粗有明,其余资学者以爱玩而已,于世非果有益也。公辍古文之学,一意穷经自此始。凡先儒解经之书,公一一详究,乃知穷理之精,未有如宋五子者也,遂深嗜而力探焉。姜西溟宸英,王昆绳源尝与公论行身祈向,公曰,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其庶几乎。
8、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木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持续时间之长,作家人数之多,流衍区域之广,影响熏染之深,实为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桐城文派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木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9、主要内容的“义法”说,总结了我国古文创作的历史经验,极大地促进了清初古文的发展。
10、融入人才培养,培养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
11、磨镜是一个暧昧的词汇,也充满禅机,禅宗灯录有“磨砖作镜”的公案,是迷悟和破执的辩证。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磨镜不仅仅如我们常想到的那样是提供有关性的暗示,也同时链接和代表着“市井”与“方外”、“无用”与“大用”两极。
12、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疑。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13、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14、不过,禅宗让我们乐于接受扫地作为一种修持绝非仅仅是“惩罚”,此亦禅学得以生活化之可能所在。因此,我们在深通佛理的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里,看到一个神一样存在的无名扫地老僧:他数十年间一直在藏经阁扫地,闲暇时翻阅经书和武功秘笈,潜移默化之间,自然而然地成就高深武学和精湛佛学,并以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方式化解了几家的仇怨,甚至客观上消弭了几个政权之间可能产生的对抗与战争。扫地僧符合我们对于生活最理想的想象:在长久如循环往复地做同一件事的行为本身中发现与发掘修持的质素,以此自然提升生活的质量、消解生活的“荒诞性”。
15、宗伯公讳苞,字灵臯,号望溪,南董公仲子也。生四岁,父口授诸经。尝早起以鸡声隔雾命对,即应曰,龙气成云。偶窃效为诗,父恐耗有用之心力,止之,遂绝意不复作。
16、此书选录从先秦时代到清代的古文名家散文、辞赋作品七百余篇,按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每篇文章都略加校勘和点评。
17、安徽人与宝岛有缘,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就是合肥人;两个甲子以前,与将台湾割让日本一事至为密切的李鸿章李中堂,偏巧也是合肥人。我知道,确也曾有一位叫王用宾的官员被道光帝任命为台湾知府,但他却并未渡海登岛,史载其于赴任之前便被令与江西吉安知府裕铎互调。因此,裕铎成为了台湾省名义上第九十七位、事实上第九十六位知府。
18、二是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奠定了桐城派兴盛的深厚人文底蕴。清朝以来,桐城许多有识之士秉承“穷不丢书”的优良传统,回乡兴办了培文书院、天城书院、丰乐书院、毓秀书院和白鹤峰书院,培养人才、泽被乡里。
19、游太学,李文贞公(光地)见公文,叹曰,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矣。时公卿争相汲引,公非先焉不往。
20、《槐聚心史》以入编“华人的人观与我观”系列心理学丛书出版,故不得不多费口舌谈议钱锺书之“心理世界”,强论“自我”、“本我”、“超我”,这既是此书特点,视为蛇足亦可。钱锺书谓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logic不同,盲目效法虽多智能,然少情感,《槐聚心史》这种“有方法的写作”则似与此言成一“乌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