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行漫记
1、在斯诺眼中,周恩来“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具有“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
2、《西行》是《六国之行》第一首诗,是一首典型的隐喻诗,它的每个表象和直呈背后都有所暗隐和喻指。它以大鹏作为核心的隐喻型意象,以风雷作为革命运动和世界动荡的象征结构该诗。诗的大气磅礴正在于这两个大气磅礴的喻象的运用。另有同名电影和日本俳句家。
3、1979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西行漫记》(左)与201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10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4、工作人员可以培养,但在特殊的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深厚友谊,又去哪里培养呢?
5、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种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的确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着一种自信的感觉。
6、《西行漫记》最大的特点便是真实,它真实为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它真实地为我们展示了革命苏区最真实的没有被妖魔化的生活现状;它真实地为我们展示了共产党领袖们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它真实地为我们展示了革命苏区的地方政策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战略思想。《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7、他观察到红军战士们虽然来自全国各地,但是并非按“省份不同分别编制的”,纷飞战火让许多战士家庭都遭遇过失去亲人的创伤,但战士们却“没有太悲伤”,反而十分乐观。
8、《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所以是同一本书,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9、如果日本与中国开战,德国和意大利会帮助日本吗?
10、一九三六年六月至十月,斯诺排除国民党阻挠,在我国西北的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向全世界做了真实的报道。
11、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12、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13、资深名著阅读推广人和金牌讲师
14、《西行漫记》由郝云演唱的歌曲,是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大金牙角色宣传曲。夏雨颠覆性演绎的大金牙让这个人物有血有肉,音乐顽童郝云的《西行漫记》作为大金牙宣传曲,将会令其更有灵魂特色。
15、《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16、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17、这时一个人出现了,是一个非常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的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Hello,你想找什么人吗?”斯诺单独指出,这位仁兄是第一个用英文向他打招呼的人。斯诺瞬间就反应了过来,他之前还是做了功课的,他遇到了周恩来,其实周恩来在这里等他。
18、对于毛泽东的记述,但有一个核心的点希望大家了解的。他是这样形容毛泽东:“首先切莫以为毛泽东可以做中国的‘救星’,这完全是胡说八道,绝不会有一个人可以做中国的‘救星’。但是不可否认,你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困、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的迫切要求做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假使他们的这些要求,以及推动他们前进的运动可以复兴中国的动力。那么在这个极其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上,毛泽东也许可能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19、音频来自博雅小学堂APP《名著精讲》
20、1936年,斯诺(右一)在陕北革命根据地(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二、西行漫记的作者
1、“啊,可是你一定要知道,”年轻人开始解释,“报纸编辑不能不把它称作土匪,因为南京命令他们这样做。他们要是用共产党,或者是革命者的称呼,那就证明了那个编辑自己也是共产党,于是就会有麻烦。”
2、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3、“直到吃晚饭的时候毛泽东才来,他用劲和我握了握手,以平静的语调寒暄了几句,要我在同别人谈过话后,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认识方位,然后去见他。说完之后,他缓步走过挤满农民和士兵的街道,在雾霭中散步去了。”
4、图:埃德加.斯诺(左一)与毛泽东主席在一起作者供图
5、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6、他有两个小时回答这些问题。不好意思,事实上他是从早上十点钟开始到下午很晚的时候,讨论才刚刚结束,并且没有得出什么结论。
7、我在一九三二年的淞沪战役中就知道,中国人同任何别国的人一样能打仗。……红军在建军的教育工作方面的成功,使他们能够抵抗得住敌人的在技术上和数量上的巨大优势。
8、《西行漫记》最后一章写的是西安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前夕,蒋介石飞往西安督促张学良“剿共”,但奉系东北军将领张学良与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两人为了民族大义,用“兵谏”的方式逼蒋抗日……后经中共调停,此事得以和平解决。张学良也因此被蒋介石软禁,直到上世纪末才被释放。
9、“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
10、经过四个月艰苦采访,斯诺写下大量通讯报道,最终集结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他还动情地向北大、清华、燕京的师生们介绍在陕北的所见所闻,放映了他在延安拍摄的影片资料,让人们第一次见到红军领袖的形象。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毅然将《红星照耀中国》交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三个月后新书问世,立即在国际社会产生巨大轰动。西方媒体热评“此书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震惊世界!”
11、全书共十二章三十万字,为了赶时间早日付梓,胡愈之将原书拆开让十几位同人分别翻译,大家都是高手,不到一个月就大功告成。印书经费哪里来呢?胡愈之想出两个方案:一是每位译者各人捐几十元,二是向读者发售“预定券”。每本书定价二点五元,如用预定券购买只需一元,这样就解决一部分出版经费。当时商务印书馆已经内迁湖南,印刷工人也都下岗回家,胡愈之便寻找熟悉的排印工人。在如此艰难环境下,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翻译、校对、设计、筹资、印刷、装订等全部工序,中文版《西行漫记》还新增了英文版没有的照片。当斯诺拿到中文版的《西行漫记》后高兴地大呼:“我虽然是这本书的作者,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者创造的啊!”
12、谢谢你采纳我的建议,但你那样的行程还是太紧张.建议在五台山多停一天甚至两天,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从太原或大同到五台都需半天时间,而五台景点最少也得游一到两天.最后到阳泉后,欢迎你去娘子关藏山看看!在阳泉老家过得高兴!
13、作为一个力求客观报道事实的记者,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段不仅未影响其文字的客观性,反使读者对这事实有更真实的了解与把握。修辞手段的运用,成为传达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有效方式。该书中出现的比喻按有无喻词及本体是否出现的标准,有明喻、暗喻、借喻几种。《红星照耀中国》的文体是纪实报告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14、第三篇在保安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文中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15、毛泽东对于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有评价。他认为这两人是走江湖的骗子。但同样是骗子,墨索里尼要相对能干一些,是一个权术家有历史知识。希特勒是一个资本家,没有意志的走狗,是傀儡。毛泽东还读过很多关于印度的书,他对这个国家有一定的看法,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认为印度不经过土地革命,是永远不会取得真正的独立的。他问到斯诺关于甘地、尼赫鲁、查多巴蒂亚,以及我所了解的其他印度领袖的情况。
16、《红星照耀中国》是由王冀邢执导历史革命题材片,柯南·何裴、王鹏凯领衔主演。该片于2019年8月8日在中国上映。
17、驻华使节团参观陕西延安红星园(2021年6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泽摄)
18、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的垂着穗的玉米田。
19、斯诺还发现,这支部队乐观自信同时也纪律严明。
20、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三、西行漫记作者简介
1、因此该书虽秘密印行却不胫而走,大受欢迎,短短十个月即印行4版,发行5万册,轰动了国内及国外华侨聚集地。许多读者冒着极大风险争相传阅乃至辗转传抄,一些进步青年则怀揣该书奔往红星升起的革命圣地延安,投身到抭战的时代洪流中。为扩大影响和携带方便,《红星》还曾以节译本和抽印本——将第第5两章更名为《毛泽东自传》与《二万五千里长征》单独出版,大量翻印发行。
2、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3、周恩来26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做了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布留赫尔将军当时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号俄顾问,现在是苏联远东红军司令。对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来说,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是个克星。但是还是不得不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那是因为周恩来在激进的学员中间影响很大。
4、作为一名文笔很好的作者,斯诺经常会记录一些让人一开始会会心地一笑,然后让你迅速陷入思索的一些场景。比如他在讲通向西安之路的时候,在坐着很不舒服的狭矮的火车里,他介绍了两位旅伴,一个年轻人和一个面目端正、留着一绺花白胡子的老人。
5、第十一篇回到保安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6、1936年8月,红军在宁夏与国民党军对峙。时任红一军团教导营党总支书记的谢立全率领两个连,军团侦察科长唐子安和营长何德全率两个连,夺回了国民党军掠走的200只羊、100多头牛和40多头驴驮的布匹、棉花等军需物资,并营救出被俘的多名红军战士,此外还缴获了400多匹马和部分武器弹药。
7、Forsheerdoggedendurance,andabilitytostandhardshipwithoutcomplaint,theChinesepeasants,whocomposedthegreaterpartoftheRedArmy,wereunbeatable.
8、故事要从1928年的中国讲起,这是一个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黑暗时期,当时有着数十万人因为是共党、通共人员的罪名被抓被杀。此时,美国有志青年埃德加·斯诺正通过旅行来到了中国,为了在中国谋求生计,他选择了当一名记者,要求是必须写一些赞扬当时中国统治者的文章。然而,出生牛犊不怕虎,斯诺拒绝了这一要求。
9、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10、也曾有人和他谈起当年拍摄照片的往事,但谢立全并没有声张。直到1972年,将军得知身患癌症,才请秘书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放大出数张照片,留给子女们,并在告诫子女的信中说:“这张相片登载的是历史的产物,你我知道就行了。总之,人怕出名猪怕肥,如果不虚心谨慎、戒骄戒躁,就是要跌跤的”。这位将军依然保持了当年的红军本色。
11、中美交往的起点,当时正处于蒸蒸日上,新锐的资本主义国家当中的后起之秀美利坚合众国,有一个记者用自己的眼睛和笔触记录了黄土高原的窑洞里,一群经历了两万五千里艰难困苦行程的人们,他们内生的动力和深层的机制即将缔造一个新的中国和世界。
12、《红星》的巨大影响,使日本驻上海宪兵队惊恐万分,他们严加查禁,并千方百计搜寻“复社”成员的下落,逮捕拷打进步文化人士,虽绞尽脑汁,仍一无所获,直至1945年战败投降,也始终没能搞清“复社”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国统区,当局也对此书和斯诺的不少著作,严加查禁,不准发行。
13、战争年代里照相只是偶尔为之,枪林弹雨才是常态。戎马倥偬的谢立全没有看到斯诺写的书,更不知道“红军小号手”的形象早已传遍全世界。
14、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11—19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15、EdgarSnow,RedStarOverChina,1939,RandomHouse
16、1938年2月,该书中译本在上海问世,鉴于形势,易名为《西行漫记》。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版的《西行漫记》中,“抗战之声”被用作封面和书中的首幅照片,那位英姿勃发的小号手成为一段历史和一个时代的象征,为世人所瞩目。
17、正在北京出席海军常委扩大会议的谢立全看到后,立即写信告诉妻子苏凝,那个小号手就是他,并简单讲述了拍摄过程。但是,他并没有对外声张。
18、在1936年前后,斯诺通过一条很神奇的路径,从上海到西安,进入了陕甘宁边区。然后在张学良身边某些人的帮助下,比如说邓发,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地下党员。
19、历史的转折点出现了,1935年,红军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共产党人当时面临一个情况,跟大家想象的不一样,中国共产党人其实历来很重视跟世界的沟通跟交往,也非常重视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蒋介石因为有早期跟共产党人合作的经验,在这方面防得非常死。有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西方人士大概知道在中国是有共产党的,知道有支军队叫红军,但是究竟红军长和共产党人是什么样,他们能够了解的信息来源,是被国民党严格控制的。
20、1936年,毛泽东(右一)与斯诺在陕北合影。资料照片
四、西行漫记在线阅读
1、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2、白求恩在给友人的信中写到,“要问我为什么去中国,请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索尔兹伯里,他以76岁高龄沿着长征路线实地采访考察14天,最终写成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也在书桌上摆着《红星照耀中国》。
3、埃德加•斯诺来中国时,正值国共对峙时期,关系紧张,在去延安的路上,一路上受到很多阻碍。冒险去中国西北采访的外国记者,斯诺是第一个!与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形成鲜明的对比,斯诺在延安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热情招待,双方的反差可见一般。历史自有其规律,多年后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结果,或许从这里就能窥见一点。
4、斯诺采访了很多共产党的领导人,为毛泽东拍过照、采访过周恩来……如书中记载,在根据地的那段时间,作者很快乐。但生活条件确实艰难。书中有一段记载感触很深。作者有一次很想吃蛋糕,但又找不到哪里有,于是只能自己做。而最惊讶的是在动手之前竟然先写了要两个鸡蛋的申请书……是啊,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上哪儿去找两个鸡蛋呢?
5、所以,《西行漫记》封面上的号手并不是一名真正的号手,斯诺想向世界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必胜的信念。
6、《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长大后成为一名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7、而第一次他想起在陕北窑洞里,当时中国的革命还在黑暗当中摸索,前景还不明确。但是领导人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已经有了清醒而坚定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他为何走向成功。
8、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9、《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10、HehadspokeninEnglish!
11、1937年在陕北根据地,红军和农民在一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2、张学良对共产党及红军的认识由不了解,看不起,到了解之后的由衷佩服,认为共产党太厉害了,有共产主义信仰,能够团结一心,不仅渗透,统战工作做得好,宣传工作深入人心。
13、0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4、当时西安事变刚过,蒋介石惊魂未定,国内政局扑朔迷离,出版革命书籍谈何容易?胡愈之左思右想,先联络十几位文化宣传界有识之士,商议出书之事。胡愈之慷慨陈词:“国民党封锁苏区内幕,大肆污衊中共,使民众对共产党、长征、红军、苏区大有误解,现在提倡国共合作抗日,这本书如能在沪上出版,必能帮助广大民众真正了解中共和红军长征真相,为全民抗日产生强大精神动力!”
15、斯诺问毛泽东苏维埃是否主张取消不平等条约。毛泽东回答,那些援助中国或者并不反对中国独立和解放战争的国家,应该请他们同中国保持密切的友好关系;那些积极援助日本的国家,当然不能给予同样的待遇。在当时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对于友好国家,中国愿意和平谈判互利的条约。对于其他国家,中国准备在更广泛的范围上跟他们保持合作。后面有一段给我巨大的震撼,因为他挑战了我的整个认知结构。
16、Mao’sfoodwasthesameaseverybody’s,butbeingaHunanesehehadthesoutherner’s‘aila’,or‘loveofpepper’.Heevenhadpeppercookedintohisbread.Exceptforthispassion,hescarcelyseemedtonoticewhatheate.
17、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18、1917年,谢立全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樟木山源坑村一个贫农家庭里。和许多贫苦出身的将领们相似,谢立全参加红军也缘于受地主压榨进而奋起反抗。长征路上,水土不服、粮食缺乏曾折磨得他腹泻了将近40天,然而他依然坚持跟着爬雪山、过草地。这位将军也可谓是“福将”,敌人的手榴弹曾经落到他的身边,他乘导火索还未燃尽,把手榴弹扔了回去,炸死了数个敌人,自己却安然无恙。
19、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得跟在他旁边走得“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
20、说到这里,后面有一段很传神的描写,年轻人不安地看了老人一眼,老人坐在那留心地听,但有些好像又显得并不在听的样子。写到这,一些读者可能会认为,“农民太无知了”,“他们不懂得红军不过是要利用他们”,“他们以为红军说话是当真的”。很明显这个小年轻知道一点红军说的话,但是又不完全了解。
五、西行漫记讲的是什么内容
1、因为这本书,“红区”和中国共产党慢慢被全世界的人所了解,改变了共产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因为这本书,许多国际人士也冒险来“红区”考察,比如来中国救治伤兵、创办卫生学校的加拿大的胸外科医生白求恩。
2、大公网丨微香港丨晨读香江
3、1905年,斯诺出生在堪萨斯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年轻的时候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新闻,并在《堪萨斯城星报》和《纽约太阳报》崭露头角。之后又跑到开往外洋的货船上当了海员,历游中美洲。后来他到了夏威夷,一边当海员,一边继续给美国报纸写稿。
4、机缘巧合,中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应斯诺后人的请求,有关部门经过多方协调和沟通,才有了红军后代和斯诺家人的这次会面,一段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谜团终于得以揭开。
5、赏析:文章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使文章结构谨严。
6、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StarOver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7、当他从西安到北平的时候,正值西安事变的爆发前夕,他为北平的英美报刊写了很多一线的报道。报道引发巨大轰动,这是外国记者第一次系统性的在苏区收集到如此多的一手材料,尤其是斯诺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主要领导干部都有谈话。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斯诺在北平完成了一本书,叫做《红星照耀中国》。
8、gaunt(ɡɔːnt)adj瘦削憔悴的
9、1972年年底,谢立全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以后,请人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将这张照片洗了几份,留给儿女做纪念。谢立全逝世后,为了却其心愿,也为了永久纪念,家人将这张照片嵌于骨灰盒上,一直存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10、0只内战,不抗日,难道这是爱?——张学良
11、斯诺进了苏区以后,先到达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与毛主席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前往宁夏南部的预旺县,是当时红军跟国民党中央部队犬牙交错的前线。之后,他冒着炮火重新回到保安,再从保安回到了西安。
12、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诬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13、EdgarSnow,RedStarOverChina,1972,PenguinBooks
14、几百年来,中的文人一直要努力凌驾于人民至上,跻身于高高在上统治人民大众的一小批官僚阶级之列——所凭借的手段就是把象形文字和仅有的一些知识据为己有,以此来作为控制乡村的愚昧的武器,而不是用来启蒙。但是新的孕育却产生了一种现象——这个婴儿不但要同“愚昧的大众”共享知识,而且甚至要把大众理想化。
15、Theyseemedtobefairlyhappy,andperhapsthefirstconsciouslyhappygroupofChineseproletariansIhadseen.PassivecontentmentisthecommonphenomenoninChina,butthehigheremotionofhappiness,whichimpliesafeelingofpositivenessaboutexistence,israreindeed.
16、这种交往和接触,有效地克服了意识形态偏见所带来的刻板印象,超越了狭隘的意见认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居高临下的那种观察,从而最大限度的在他能力范围和条件所及,还原出了一个真实的场景。这个真实的场景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影响了普通的受众,它对于美国政府的决策者也产生了影响。
17、1979年12月北京同时出版两种新的重要译本:一是由人民出版社所出、经吴黎平整理定稿具有文献性的版本《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另一重要全新译本系三联书店版、出自资深翻译名家董乐山之手的《西行漫记》。
18、在斯诺跟毛主席的交谈当中,包括毛泽东的年谱,中间重点记述过一段是,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毛主席说:“我们对于外国的希望是什么,我们希望友好各国,至少不要帮助日本帝国主义,而是采取中立的立场,我们希望他们能够积极帮助中国抵抗侵略和征服。”而对于世界的看法而言,尤其是包括如何对待世界友好的国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的看法是全面的、立体的、丰富的,而不是一刀切的。
19、《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20、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在一些特定的历史节点总会“蹦出”一些人,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为推动历史的前行做了贡献。在20世纪30年代,一个叫埃德加·斯诺的人,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了历史。他留下了一段影像。这段影像能够让我们带回到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