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入世的诗句(后人写苏轼的诗)

时间:2023-07-2300:29:47 苏轼入世的诗句(后人写苏轼的诗)已关闭评论 59 阅读

一、苏轼入世的诗句

1、后来以衰暮之年被贬惠州,比韩愈所去的潮州更加偏僻荒蛮,他也一样淡然处之,于《进谢上表》中说:

2、④樽:酒器。翠眉:用黛螺描画过的眉。颦:皱眉。宋代官吏宴饮,多有官伎歌舞侑酒,这里表面是劝歌伎不要悲伤,实际上是劝慰友人不必哀愁。

3、居贫岂无食,自不安畎亩。

4、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清欢”,确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5、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已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作者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仍执着人生,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6、而宋代不杀文臣,窜谪岭南已是最惨之处境,从宋真宗朝起,70多年来,苏轼是第一个被贬到岭南之人,却能镇定如斯,怎不令人高山仰止!

7、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8、其实,聊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无非是,才华之外,苏轼身上之所以还具备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或许正因为这一份“心灵归隐”的智慧——

9、(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讽刺的是,八年后章惇为相,又罢差役法而起用免役法,叫得最响、行动最快的依然是蔡京——管他什么法呢,哪个利于老子升官发财,老子就站哪个法!

11、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苏轼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通过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表达了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

12、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

13、面对大自然的风雨,同行“皆狼狈”,苏轼独“一蓑烟雨任平生”,泰然自若、笑傲人生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大自然阴晴风雨变幻无常,人生亦然。只要你心中无雨无晴,就会宠辱不惊、超然物外。整首词表达了苏轼豁达、洒脱、乐观的态度。

14、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15、他是旅行家,走遍了当时的大江南北,南到海南,东至蓬莱;

16、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17、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极富浪漫色彩。

18、1081年中秋,没心思作诗。

19、人生真可谓百种滋味在心头。

20、对自己的遭遇不介怀,不怨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调适自己,安贫乐道,随缘自适,这是苏轼,一个“以出世之道做人”的苏轼;积极投身社会,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呼吁,先天下之忧而忧,不怕批评,以身犯险,这也是苏轼,一个“以入世之道做事”的苏轼。

二、后人写苏轼的诗

1、初在凤翔为官,也不时惦记此事:

2、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3、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4、天资聪颖如苏轼者,对这样的政治态势能看不懂吗?

5、闲来就四处漫游,反正大把时光。比如在寺院清坐终日,看树影,听钟鸣:

6、所以,沿着苏轼笔下5首中秋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成熟苏东坡的诞生,从多愁善感到豁达开朗,从不合时宜到随遇而安,从徘徊犹豫到进退自如,而这种成熟,源于一场灾难之后,源于灭寂后的再生,源于穷乡僻壤,源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这是不是印证了“假如事与愿违,一定是另有安排”的道理呢?

7、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8、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9、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10、其实,“客少”还有另一层意思,当时的苏轼已成为罪人,其处境十分堪忧,或是苏轼不想牵连友人,或是友人不愿登门,所以,苏家才会门庭冷落。是怎样的情况,能让诗人在秋夜里写出如此萧索之词呢?苏轼创作时一定是孤单寂寞的,满腔愤恨无处抒发的情况下,他只能与明月“对影成三人”。

11、赏析这首词是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12、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13、一到黄州,还没下车呢,吃货特质又藏不住了:

1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春景》

15、做文人,是出世好还是入世强?

16、你看,一个两度制胜科场、名动京城的有为青年,一个被皇帝亲口盖章说有宰相之材、前程不可估量的官场新星,居然口口声声叮咛弟弟将来不要贪恋高官厚禄:

17、要知道,王安石变法之初,急于搭建变法班子,凡趋炎附势、赞同新法者,升官就像坐火箭。比如曾布,因参与谋划新政,三天之内居然升了五次职。

18、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

19、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0、苏轼的浪漫又回来了。同样的玉宇琼楼,同样的起舞徘徊,同样的举杯邀月,同样的乘风归去,只不过多了几分成熟,多了几分苍凉,多了几分旷达。因为黄州四年的历练,苏轼已经完成了思想上的突围,他终于能理解了离别,不再执着于圆满;终于能接受了平淡,不再痴迷于绚烂。

三、苏轼积极入世的态度

1、此词借雨中潇洒徐行的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和思想上的升华。当苏轼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也就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这是一种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家认为“世间万物本不可得”,苏轼已然看破了从前他所执着的“当时之志”,不过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苏轼的人生是入世的,从首次出川科举入仕,到人生的终点,虽然历经坎坷,几经被贬和几度东山再起,他始终没有退隐山林,消极避世。

3、0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4、(8)徐定辉,冉阳.武陵学术(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

5、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6、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7、苏轼的入世是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出世是指对世俗之事不关注的思想。

8、写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9、“入世”就是步入社会;在这里是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0、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虽然他已经逝去,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11、苏轼在文章中极少表露过自己遭贬谪的心情,而我们也只看到他的豪放大气,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前半部分苏轼一直在赞扬周公瑾的年少有为,直到最后才表达自身的怀才不遇,这种表露也是十分隐晦的,多情应笑我,几分自嘲,几分无奈。

12、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3、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14、历经劫难以来,苏轼犹如做了一场大梦,梦醒之后发现,世道险恶,人走茶凉,往日亲密的朋友大多远离了,没有了左拥右蔟的感觉,他不敢动笔再写文章,更不敢发表评论,中秋之夜,只剩自己在微弱的灯火下,回忆从前。整首词突出一个“凉”,这是苏轼对现实人生的思考,抒发人生的悲凉和感到现实的沉重。

15、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之苏东坡,秋夜泛舟赤壁,写下了传诵千古之《前赤壁赋》。此赋成就多样,然于我看来,其最有价值之处,除了直接向我们展示苏轼那广阔无垠而又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还让我们在咀嚼那股浓重的人生空漠感之余,隐约听到了北宋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追求,在失落,在绝望与希望边缘徘徊的足音。

16、他少年得志,富有旷世奇才和爱国之心,却因一次次被卷入政治是非,而阔别了自己的理想抱负。

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8、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9、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20、“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四、苏轼出世入世的诗句

1、离京后数度调遣,中年苏轼悟老庄

2、嗟我独何求,万里涉江浦。

3、就算人生低谷的黄州惠州儋州,自己都被人虐成狗了,那也是拯救溺婴、造桥铺路、普及文化教育,从没停止过为国为民发光发热……

4、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5、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

6、臣与故相司马光,虽贤愚不同,而交契最厚。光既大用,臣亦骤迁,在于人情,岂肯异论?但以光所建差役一事,臣实以为未便,不免力争。——《乞郡札子》

7、■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8、翰林学士从中唐以来就有“内相”之称,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都由此职位晋升至副宰相。

9、■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10、苏轼幼怀报国之志,饱读经书,满腹才华,渴望辅君治国。因政见不同调任外地,虽白霜染鬓,但仍豪情万丈,他看到边境防守虚弱,希望能像战国时魏尚那样杀敌卫国。

11、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12、鼓乐声惊醒了冬眠的山岭,草木在欢歌笑语中摇动。野餐用的箪瓢遍野都是,前来捡食的乌鸢像驯养熟了一样全不避人。

13、就算是过客,也会有足迹留下。

14、陈景润丨陈独秀丨汪曾祺丨丰子恺丨李叔同

15、苏轼长于豪放,亦擅婉约,再看这首《蝶恋花·春景》:

1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17、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18、然而流放归来,他却本色不改,怼起司马光来也毫不留情:

19、翻译:各位天神散花百神喜悦,是因为知道了圣人刚刚出生。

20、“气”是风度,是修养。饱读诗书,修炼的是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智慧和境界。

五、苏轼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1、对古代文人来说,最为清贵荣耀之职,莫过于此。天才狂傲如李白,也视帝王师为自己的终极政治理想。

2、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仕与隐。

3、苏轼虽被称作“不可救药的乐观派”(林语堂),但乐观并非天生,是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的。苏轼在面对人生的坎坷时也有常人的惊慌、孤独,但他能想办法愉悦自己,调适心态。这样避免了人物简单化、脸谱化。各位同学正值青春期,难免会遇到各种烦恼,苏轼这种超然物外的出世心态对大家良好个性的养成也是很好的借鉴。

4、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5、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6、这是一首写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品评,苏轼笔下的西湖有着光色流转却又朦胧迷离的景象,是咏西湖的千古绝唱。苏轼把对山水的热爱蕴藏其中——亲近自然,享受自然,这既可以看成是传统知识分子对于山水美景的热爱,也可以窥见老庄道法自然的思想已深深地印烙在了苏轼的心灵深处。

7、时任开封府尹的蔡京(后来带歪徽宗的那位),知道司马光要恢复差役法,便在五日之内拉来千余名百姓充当差役,力证此法可复。后果得司马光称赞,顺利升官。

8、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沉寂郁闷,只有这一刻的简单平凡。“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味地追求诗和远方,却不知道真正的生活就在身边。

9、品读群星闪耀·体验非凡人生。

10、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1、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12、“出世”指对世俗之事不关注;这里指抛开世俗杂事、欲望,一切随缘行事,与周围的人、事没有矛盾,达到精神超脱。

13、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4、但身陷逆境,苏轼却总能在满目疮痍的日子里挑出快乐,将他人眼中的苟且,活成自己的诗和远方。

15、答案就藏在苏轼的《宝绘堂记》中:

16、彼时正值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军大举进攻环、庆二州,短短四年占领了抚宁诸城。苏轼借该词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带兵征讨西夏。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唐代诗人多有此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苏轼最后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17、王定国是被苏轼当年的“乌台诗案”牵连最深的一个人,他被贬时,歌妓柔奴毅然选择跟随他,义无反顾。

18、通明殿臣子们鹄鸟般伸颈肃立,此刻捧天帝的是一簇红色云朵。

19、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

20、此首词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日子虽然在一天过去,但每一天都值得我们珍惜。

点击展开全文
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对 个性说说

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对

一、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 1、他的挫折人生可以用"时乖运蹇,忧谗畏讥,流离颠沛,疲于奔命"来形容。他"历仕五朝,三忝侍读,再入翰林,两除尚书,八典名郡,贬谪三州,一入大狱...
有关苏轼的诗(有关苏轼 个性说说

有关苏轼的诗(有关苏轼

一、有关苏轼的诗 1、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2、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3、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
描写秋天丰收的景象(描 个性说说

描写秋天丰收的景象(描

一、描写秋天丰收的景象 1、田野一片金黄,好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给人一种“春华秋实”的感受。到了秋天,菊花盛开,各种各样的菊花都不甘示弱,千姿百态,尽情绽放,菊花的...
描写秋天丰收喜悦的诗句 个性说说

描写秋天丰收喜悦的诗句

一、描写秋天丰收喜悦的诗句 1、秋姑娘来到了庭院。你瞧。菊花争奇斗艳,红的像火、黄的像金、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走进果园。看到了含多种营养的鸭梨;一串串珍珠似的葡萄由...
形容夏天丰收的诗句(关 个性说说

形容夏天丰收的诗句(关

一、形容夏天丰收的诗句 1、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2、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3、雨过山村六月凉,田田流水稻花香。——宋代戴复古《山村》 4、待到重阳日,还来...
赞美丰收的诗句古诗(歌 个性说说

赞美丰收的诗句古诗(歌

一、赞美丰收的诗句古诗 1、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2、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3、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宋代:范成大 4、第...
关于秋收时节的诗词(关 个性说说

关于秋收时节的诗词(关

一、关于秋收时节的诗词 1、谁道秋深一目苍,枫红胜火好颠狂。 2、藏在里边饱满的果粒探头探脑 3、万斛精神一握身,清吭宛转欲飞尘。 4、释义: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