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借代的句子
1、“烽烟”借代“战争”。
2、④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3、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口舌”指代辩说、口才。
4、(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题干要求明确,“以人生为对象,依照例句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相近,字数与结构相同”;在考察仿写的同时,也考查了修辞。例句是“如果把人生比作季节,那么,便会有寒暑往来,草荣草枯,花开花谢”,主要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5、○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6、社稷、轩辕:国家
7、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8、用事物特征代替本体事物: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鲁迅《药》)“红眼睛”指代牢头阿义。
9、释义: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35斗》)
10、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了锅。
11、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12、借代——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eg: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两耳,没有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此处作者就是以丝竹代指音乐。
13、联系上下文看:枯叶成了杰克·弗罗斯特先生手中的名片,每年光临前,他会先让北风老公公前来分发名片,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欧·亨利以风趣幽默的笔触,连续运用比喻、借代和拟人修辞手法,巧妙串联枯叶、北风和房客,将霜冻这一自然现象写得风度翩翩,跃然纸上,令人莞尔。
14、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5、持戟、旌旗:军队
16、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17、综上,当难以辨别二者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8、借代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词汇类别。
19、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20、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二、借代的句子有哪些?
1、有些人无需说忘记,稍不留神什么也记不起了;有些人即使想忘记,犹如生根发芽在脑海里,抹也抹不去。
2、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⑤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刘心武《班主任》)
4、②阐明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5、我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红领巾。
6、操场上,同学们有的打篮球,有的跳绳,有的在踢足球。(排比修辞手法)
7、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8、〔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9、|QQ粉丝群/486878222
10、○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11、○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周邦彦《苏幕遮》)
12、“巾帼不让须眉”,单单用客体“巾帼”“须眉”表达为“头巾、发饰不让眉毛、胡须”肯定不通;“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单用客体表达为“她希望长大后当社会上白衣服的天使之神”也不通。“买一瓶洋河”“大金牙也在看《史记》”“红领巾们越干越欢”也是如此。
13、“朱户”即朱门,代指富贵人家。
14、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全词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及怀念,构成了豪放的基调。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是挂帆的桅杆;“橹”,是一种摇船的桨。“樯橹”,在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可以想见,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
15、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16、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
17、○玉勒雕鞍游冶处(欧阳修《蝶恋花》)
18、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19、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④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20、如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李商隐《马嵬》红粉代指美女.
三、用借代的句子
1、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2、她希望长大后成为白衣天使。
3、晋阳之事,寡人危,社稷殆矣.——《韩非子•难一》社稷代国家
4、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干戈代指战争
5、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假如无缘无故地叫小鸟去访问鱼儿,鱼儿飞到天上去找月亮,这样的写法就很难认为是成功的。
6、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传说中发明酒的人“杜康”借代酒)——两汉·曹操《短歌行》
7、你眼中是江湖,我眼中是你
8、比拟可以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1、○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12、复迭即把同一字词接二连三用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复迭分迭字和迭词两种形式。
13、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14、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借代往往成为中国读者正确理解英语新闻报道的“拦路虎”。
15、(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16、一夜东风,吹散愁多少?
17、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18、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知识点,请回复“rj202”
19、(1)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2)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0、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修辞:层递
四、借代有哪些句子
1、“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代指船。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丝”指代弦乐器,如琴、瑟琵琶、箜篌等,“竹”指代管乐器,如笛、箫等。“丝竹”代称音乐。
3、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4、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5、例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陈涉世家》)该句借抽象的“坚”和“锐”来代指具体的盔甲和武器。
6、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7、用事物的一部分代替事物的整体: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指代所有的物品。
8、例(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句中的“干将”本来是一个善于铸剑的工匠的名字,这里用其代指锋利的宝剑。(译)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发出耀眼的光芒。
9、⑨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10、用抽象事物代具体事物。
11、(2)四海忧黔首,中原皆绿林。
12、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伟业《圆圆曲》红颜代指美女
13、数声啼鸟,梦转纱窗晓。
14、诗句: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15、把非生物拟人化。例如:
16、二者的效果:设问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加强印象;反问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语意的表达。
17、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
18、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9、因此,必须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以让人对原本不认识的事物得以认识,绝不可用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熟悉的事物,更不可用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去比喻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则否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20、他们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语用推理本质上都是借代,因此间接言语行为可以用借代模型来描述。
五、借代的句子5个
1、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2、用“缙绅”借代做官的人,达官贵人。
3、以传说中发明酒的人“杜康”指代美酒。
4、人面兽心如虎添翼如胶似漆丧家之犬
5、(8)不拿大众1针1线,是3大纪律8项注意中的1条。
6、(4)你们杀死1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1多《最后1次报告》)
7、⑦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8、反复:相同词语、句子的重复。效果:突出、强调思想感情,加强节奏感。
9、⑩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10、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诗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2、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13、古文|唐诗宋词|国学经典|古代风俗
14、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15、虚怀若谷门庭若市如火如荼如饥似渴
16、○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高适《燕歌行》)
17、“钟鼓馔玉”,鸣钟鼓,食精美的食物。代指富贵利禄。
18、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19、 7小花的笔记本是高亮屏,夜里一开机,整栋楼都不用点灯了。
20、④祖国大搞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兴奋地赶来参加,你的领队是数、理、化,理、工、农、医都是你的战友和部下。(高士其《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