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写儿童放牧的古诗词
1、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赏析)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诗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诗人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3、闻笛翁出迎,儿归牛入圈。
4、小沟里的水流倒映着清晨的阳光,上学的小孩穿着短衣服。
5、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6、赏析:小孩子撑着小艇,偷偷摸摸地去采白莲,但是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虽然已经很小心了,但是他离开的时候,身后留下了一大片被划开的浮萍。笔墨细致逼真,主人公天真幼稚、活泼开爱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7、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8、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9、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10、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出自清代:高鼎《村居》
11、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1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13、赏析:篱笆外面有个人家没有系船,随着春风驶进钓鱼湾。小童看到了,以为是来了客人,急忙去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14、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15、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16、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7、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18、(赏析)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19、注释牧竖:牧童持:穿戴傲然:神气的样子▲
20、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二、试着写出一首关于儿童放牧的古诗
1、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3、——(宋)杨万里《雨后田间杂记》节略
4、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5、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7、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8、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9、赏析: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10、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11、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2、《牧童诗》宋代:黄庭坚
13、小儿倒捻青梅朵,独立茅檐看客行。
1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5、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
16、篱落疏疏一径深,村头花落未成荫。
17、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18、赏析: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才刚能听懂大人讲话,就咿咿呀呀地学着说话了。因为贪恋小车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休息。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的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19、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碰见人故意装得很神气。
20、——(宋)王禹偁《寒食》
三、描写放牧儿童的古诗句
1、——唐·贾岛《宿郑州》(节选)
2、白话文释义: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牧童: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舟过安仁: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清平乐·村居: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5、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6、田园牧歌,俨然已是现代人回不去的精神家园,而构成这一美好幻象的典型场景就是:牧童、牛儿和短笛。牧童们形态各异:牛背坐卧的、专心吹笛的、间隙小憩的、牧归饱饭和衣而卧的......感谢诗人们,将古时儿童本是承担家计的劳动活动,抒写得那么唯美和悠闲。
7、书斋外有青山绿水,为何不让我去亲近?先生假如让我去放牛才中了我的心意。
8、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9、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10、(赏析)“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词的下片充满生活气息。
11、回家的时候山翁醉倒在车上,满街的儿童在嬉笑玩耍。
12、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13、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14、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5、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16、诗中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诗中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
17、无论是久居客地的回乡老翁,还是初来乍到的外乡羁客,就连偶然路过的陌生路人,都无一例外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相迎,或友好关注。他们的彬彬有礼,而又好奇活泼,令人心生喜爱。
18、儿童趁节欢如沸,父老伤春涕欲零。
19、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20、滕王阁序(节选)唐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登蓬莱阁观澜亭柳倩波涌千层逐浪翻,无端独自莫凭栏。海风拂拂催秋老,长岛遥遥落日残。众屿横陈安水域,峰山纵列属仙班。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写出一首关于儿童放牧的古诗
1、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任何时代都不外如此。抓蝶、捕蝉、挑蛐蛐,摘花、斗草、玩泥巴,秋千、风筝、捉柳花,即使一阵水滴芭蕉的声音,也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一个个快乐天真,跃然纸上。
4、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5、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6、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7、鸣蝉:鸣叫的知了。
8、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9、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0、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11、(赏析)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12、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13、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14、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15、(赏析)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小女孩越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16、《题竹石牧牛》宋代:黄庭坚
17、牧童唐代: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18、译文: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19、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0、白话文释义: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五、关于儿童放牧的古诗有哪些
1、正是用一颗被唤醒的童心,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仲夏》唐·樊旬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孟夏》唐·贾龠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3、译文: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然不懂耕织,但已学着种瓜了;为了钓鱼,敲打母亲的缝衣针来做钓钩;弟兄几个各司其职,锄豆的、编鸡笼的,最小的也不是无所事事,正躺在水边剥莲蓬呢!
5、“欢乐和自由,是童年时代的纯真信念。”
6、译文: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7、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8、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把撑船的长竹篙收起来,坐在船里。
9、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10、关于儿童放牧的古诗:
11、“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1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3、白话文释义:仲春时节我经过南阳县西,村庄里的桑树都长出了嫩芽。和风吹拂着依依垂柳,点点细雨滴在曲折的池塘上。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穿着红裙的少女隔着篱笆偷偷张望。我走进农家脱下半湿的衣裳,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我。
1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5、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16、▲白天在锄草,夜晚搓麻,村里的男男女女都有劳动。小孩子虽然还不会耕田织布,但也在桑阴下像模像样地学着种瓜。农村的孩童们虽然年纪尚小,但是也自己学习农活。一个“也”字,刻画出一个孩童“有样学样”的天真形象。
17、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出自清代:袁枚《所见》
18、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9、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20、——(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