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中有对偶句的句子
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2、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3、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4、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特点:(1)上下句字数相等。(2)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3)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例如:石间溪流脉脉,如线如缕;水塘碧波闪闪,似锦似缎。例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7、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8、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入彭蠡湖口》)
9、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诗》
1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李白:《望天门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诗中江)。
13、■□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14、在唐诗宋词中,流传下来许多唯美、经典的对偶诗句,今天,就跟着诗词君来读一读这些优秀的对偶词句吧!
15、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16、以上所云大概就是对偶句在诗中发展的轨迹吧。
17、比拟可以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18、■□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可以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19、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0、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二、其他古诗的对偶句
1、(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鹤雀楼》)
2、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3、“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4、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并能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5、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6、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7、“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9、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
10、小楼周刊(244):2021年第二十六期
11、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12、综上所述,对联起源于诗歌,成熟于唐代律诗,唐以后才出现单独使用的对联。唐以前或许有单独存在的对联,但不成熟,只是偶然为之,谈不上广泛使用。
13、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14、今日诗讯:《小楼听雨》诗词平台创作基地在临海博物馆挂牌
15、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1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18、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9、■□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20、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三、是对偶句的古诗
1、■□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2、上二例中,“汗漫”和“苍茫”,是叠韵相对,“淡荡”和“斑斓”,是双声对叠韵。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6、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7、到战国时的《楚辞》,对偶句较《诗经》稍多,屈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对偶句。但此时的对偶句句中或句末有些加上了一些虚词作音节衬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对偶。如《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国殇》中“庭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涉江》中“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等等。《楚辞》中的对偶句具有楚地的地方色彩,因加上了一些句中助词,音韵比较和谐,便于吟唱。
8、谢灵运开启了一代新的诗风。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审美情趣,“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这几句大意是:讲究全篇的对偶辞采,争取一句的奇特警策;在情景上一定尽力刻画形貌,在用辞上一定尽力求新颖。这种新的特征,“俪采百字之偶”,诗中对偶句的出现,是功不可没的。
9、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1、从形式与内容两个角度简要分析下列对偶句的类型。
12、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13、■□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14、一首律诗的成败,对仗的优劣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仗的优劣,又和读书多寡和对生活的体悟的深浅有关。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语),此之谓也。
1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6、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17、如果让星汉说句倚老卖老的话,那就是当今年轻人学写律诗,必须多读前人名作,多接地气,方能成就自己的诗词创作。
1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9、■□双关也称隐语或者谐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20、■□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
四、带有对偶句的古诗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上下两句又构成对偶句。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用春蚕吐丝,丝尽而死,蜡烛燃烧,烧尽泪止,比喻相思之苦和爱情的至死不渝。同时上下两句也构成了对偶句。
5、诗中自觉使用对偶句,成熟期应是唐代近体诗产生的时期。此前诗中的对偶句,经过了一个从不经意到有意为之,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6、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就是正对。如(7)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就是反对。如(8)写出了广大士兵浴血奋战、伤亡惨重和将帅们纵情享乐、不恤士卒的事实,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主题。串对又叫流水对,起句与对句的意思是紧密连贯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承接、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如(9)上下联是承接关系,写杜甫行经巴峡巫峡,再过襄阳,直向洛阳,写出急欲出蜀的喜悦心情。(10)上下联是前果后因的因果关系,欲穷尽目力,就必然要继续登高。古诗文中以正对居多。
7、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8、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9、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0、反对的上下联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反对能以正反对比的方式突出事物特征或道理。(13)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否则,到老将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以对比方式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催人奋进。
11、在诗词中,对偶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对偶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
12、上二例中,“艰难”和“潦倒”,叠韵相对。“荏苒”和“萧条”,双声对叠韵。
1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4、■□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15、山外有山知汗漫,客中送客感苍茫。(《黄鹤楼送玉奎吟兄归马来西亚》)
1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7、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18、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19、《诗经》中所用对偶句极少,只有零星可数的几例,可见当时的作者是无意为之。“靓闵既多,受侮不少”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它出自《柏舟》(邶风)篇。“靓”同“遘”,“闵”同“悯”,全句为:遇到的痛心事已经很多,受到的侮辱实在不少。还有如《小雅·采微》诗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也是极为工整的对偶句。
20、按构成对偶的句子数量,对偶句可分为单句对偶、偶句对偶和多句对偶。
五、其它古诗中的对偶句
1、《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谢灵运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残红被径隧,初绿杂浅深”(《读书斋》);“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过白岸亭》等,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句子全以对偶的形式出现的。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诗中将春夜之雨拟人化了,诗人夸赞这雨是“好雨”,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难道不是吗?春天里,万物萌芽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起来。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唐人崔颢的《黄鹤楼》,以律诗衡量,可谓“声病满纸”。“昔人已乘黄鹤去”,在平仄上二四同声;“黄鹤一去不复返”一句,后六字全是仄声;“白云千载空悠悠”又出现诗家大忌的“三平调”。但以其“气格高迥,浑若天成”,被后人评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严羽《沧浪诗话》);“此诗为后来七律之袓,取其气局开展”(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历来诗评,仍然把这首诗放在“七律”的位置上。如果我们以此来衡量谢灵运这首古诗,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应当类似于崔颢的《黄鹤楼》,说它是早期的“排律”以未尝不可。
7、每天8分钟,一年365个经典古诗文名句,让孩子利用碎片化时间、浸润式学习我国传统文化!
8、在《红楼梦》中,香菱央求黛玉教她写诗,黛玉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9、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10、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11、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解释:吃它的话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它却又未免可惜。(这是字典上的答案,偶认为那是本意,其引申意应为某种利益太小,争取的话没有多大意思,放弃掉又觉得可惜。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弃之可惜。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为。
12、高考语文学习QQ群号:315363989
13、十副经典对联,说不尽的妙趣故事
14、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15、笔者不敏,学习先贤,也在律诗创作中,注意双声叠韵的相对。
16、(9)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18、(4)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19、古文|唐诗宋词|国学经典|古代风俗
20、《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全诗16句,12句对偶。《登江中孤屿》全诗14句,10句对偶。《游南亭》全诗18句,10句对偶。《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全诗22句,12句对偶。《七里濑》全诗16句,10句对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全诗22句,16句对偶。由此可见,在山水诗中追求对偶,是谢灵运自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