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死因
1、很想你回来找我,想想还是算了,别重蹈覆辙了。
2、妥协最大的坏处就是妥协不能彻底,总会被内心的本能莫名其妙地唤醒。哦!然后我又成了王于是在我的黄金时代里,我总在徘徊于挣扎的边缘,努力着自己的,也顺着世界的。我想这是每个人的共同的悲哀,在愤怒里渐渐地燃烧殆尽,在最终的时刻回头这一切的时候,才知道一切都是荒谬的,包括这一次回头。
3、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4、王二深知自己的份量,但也懂得敢做敢当的草莽英雄观,他试图不去辜负清扬;可是这赤子不需要也不明白,因为自始至终这自然之子―——“梅蕾苔丝”演的都是个人的内心戏。这就是阴差阳错,这就是情近缘远,强求不得。爱或不爱,哪里由得了自己!
5、一想到能和你共度余生,我就对余生充满期待。——《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
6、毛姆先生曾指出,欣赏通俗作品有种决窍,就是不要把它当真;要把它当作编出来的东西来看,这样就能得到一定的乐趣。常言道:爱与死是永恒的主题,侦探小说的主题是死,言情剧的主题是爱。虽然这两件事是我们生活中的大事,但出现在通俗作品里,就不能当真。此话虽然大有道理,怎奈我不肯照办。
7、这本书也是作者自传,一个大山里的女孩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本书也被比尔盖茨力荐。
8、我也刚刚踏过十九岁的门槛,在大学里展开了一段新的生活。十九岁也是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但我知道我可能会做错什么,有事仍然会幼稚,但是我会珍惜这段时间,多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我不知道自己会经历什么,但是我相信无论我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我都不会后悔,我会一直好好的走自己应该走的路,走好自己的人生。
9、我不是说人人都必须喜欢老子。但如果他真的这样看待老子,那真是对老子大大的误解。
10、最后,日军趁机突入原平。姜玉贞率残部与敌人在城内临街对峙,展开巷战,肉搏厮杀,不幸壮烈牺牲,时年43岁。
11、80年代中国依然是城乡二元制的社会结构,农民和市民之间有一道天然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其实是路遥试图打破的,然而却又显得那么坚不可摧。
12、1984年,王小波追随夫人到美国求学,但英文其烂无比的他遭遇了到的全是“拒绝”,两个人的生活全靠李银河每月的400美金渡日,日子过得艰难。(王小波死因)。
13、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好时光都在生活里。
14、欢迎加入(一道觉知生活社群),开启心灵探索和自我成长的旅程。具体加入细则请点击:
15、前段时间读了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尽管这篇小说不长,但是很有争议。本来我就是冲着王小波才去读的,只知道他是一篇王小波的代表作,但是看下去还是有种吃惊,里面充满了好多令人费解的想法,而且还有许多对性的描写,估计这也是许多人对这本书的有恶评的原因。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想表达一下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16、正如主角王二曾经说过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不难想象,王二像我们现在一样,也曾经是一个热血蓬勃,性格刚强,无畏的年轻人。那个属于王二和陈清扬的‘黄金年代’,是一段疯狂又经历了笑声和泪水的经历。也许,跟着某个人一起逃亡,做出违反时代伦理的疯狂的事情,并且拥有年纪大了以后能仔细回味的青春,就是所有年轻人们共有的梦想吧,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17、经常回忆起《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画面,感觉有时候连空气中的味道都一样。王二跟陈清扬告别之后,一个人背着锅碗瓢盆走向后山的背影,让我想起电影里的夏雨在胡同里的屋顶上走来走去,脸上总是汗津津的。都是吊儿郎当的样子,都会沉默着发呆,都有触摸得到的躁动。
18、在谈孙少平和惠英之间的故事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他和田晓霞之间的事。孙少平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梦幻。他爱她,但他和她将不可能在一起生活----这就是问题的全部症结”。
19、他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地表演。
20、我们生在这亡命的时代,作为两个亡命之徒,是何等的幸福!真应该联手做一番事业!那天夜里我说道:在这世界上要想成一番事业,非(做)亡命徒不可。
21、从王小波的性叙事,这让我联想到他夫人李银河女士。李银河是中国社会学家,关于男女的性问题,常见她的高论。我想这两位夫妻,真是有共同的语言哩!她在给王小波的专集所写的《写在前面》中说,“从内心深处,我稳秘地希望王小波是不朽的。”看来这怕是一厢情愿的事吧?
22、1972年,王小波20岁,他从云南回到了城里,在制造工厂当了五年的工人。王小波一直都在坚持看书,看得多了,经历多了,自然也想和这个世界说点什么,更何况小波天生就有优秀作家的气质,孤独,有思想,又有些忧郁。回城五年后,王小波将一篇名为《绿毛水怪》的小说投到了《光明日报》,编辑这篇小说的则是小波后来的妻子李银河的同事。
23、小说中有两个主要的人物,一个是我(王二),另一个是陈清扬。
24、他走了,以“身体弓着”的姿态,离开了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世界。他走了,却成为了永恒。
25、是啊,杜拉斯是法国新小说派的主将,她的《情人》真是诗一样的语言,将人生的阅历渗透于字里行间中,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小说。 她的小说影响了一代文艺青年,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那批文艺女青年。 《情人》已成了经典,我们从《黄金时代》的结构中也能看出她的影子。
26、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27、婚后两年,李银河申请去美国读书。王小波就成了留守丈夫,重回了光棍的日子,这段时光,他把自己搞得更加坦荡不修边幅,成天沉浸在书海和熬夜写作之中。
28、最后,还是把我对这本书做个总结吧。《黄金时代》这本书虽是五个独立的故事,连在一起却有一种人生的滋味。
29、思考可以是深邃而不复杂的,是简单而又不机械的。就像我们的人生,可以不单一机械,而是简单纯粹,是轻盈的驾驭着思考的翅膀翱翔,而不是背负着沉重的巨石辛苦的劳作。
30、王小波的小说除了魔幻现实,还有一种更特别的魔力:他将或严肃的、或惊悚的、或压抑的现实用荒诞的笔触进行了解构,也许我们读到书中某一段文字忍俊不禁,然而谁能知道,其实背后有多少人的艰辛在呢?但显然王二也并不希望我们用一种当年风靡的伤痕文学的论调来看待他的小说,如果你在读书中本该应是同情到流泪的段落,却突然笑了出来,那也许作者的目的反而达到了。
31、羡慕王小波直面内心的勇气和不随波逐流的自我认知。一股认认真真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劲儿,知道话说多了矫情挑明了没劲,那么不问不说糊涂着挺好。默默的不同着,特立独行着。
32、之于陈清扬,之于王两个完全相悖的人因为他的“肉”和她的“灵”而结合。王二是确凿的流氓,也是实在的汉子;而清扬无所谓,为了那贫瘠年代里的贫瘠的“伟大友谊”特立独行,不管不顾,她是自然之子,赤子的肉和灵付诸于这肮脏的世界。王二是幸运的,因为他如啊Q之龌龊,却比啊Q幸运,她遇到的不是假正经的吴妈,是纯粹的具有野性美自然美的“梅蕾苔丝”。也许造化弄人,命运之神见不得过于纯粹的美,就派一个纯粹的丑去“中和”。这里面多少是有点美丑对照的感觉,至于清扬因为王二的两巴掌产生的是爱?还是染苍染黄的异化感?说是什么都为这个赤子感到惋惜―——若爱,是错付的圣洁;若染,岂不是将美生生撕碎了给懂的人看?
33、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
34、婚后的日子,两位神仙不在乎任何形式,也没条件谈什么形式。婚礼没有办酒席,双方父母各摆了一桌,就草草了事。
35、“小说中存在的十分多的性爱描写,这是不需要掩饰的事情。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性爱是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我认为对此即不需渲染,也无须掩饰,因为它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坦荡善良的人之间,性和其他事一样,都可以讨论,其中的痛苦、快乐,也可以得到共鸣。”
36、王小波,又名王小皤、王小博。四川青城(今崇州街子)人,茶贩出身,北宋初期农民起义首领。
37、但是症结也正是在于此:他文章的思想性太强了,或者说,他太擅长思考了。
38、从王小波的性叙事,这让我联想到他夫人李银河女士。李银河是中国社会学家,关于男女的性问题,常见她的高论。我想这两位夫妻,真是有共同的语言哩!她在给王小波的专集所写的《写在前面》中说,“从内心深处,我稳秘地希望王小波是不朽的。”看来这怕是一厢情愿的事吧?
39、这本书强烈推荐,彻底改变了我的金钱观。我以前也是属于那种不太会管钱的人,老是乱花钱,没有任何理财意识,只知道上班挣钱。
40、1997年4月,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也就在这个月他与张元合著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同年,电影《东宫·西宫》入围戛纳电影节。
41、这把王小波气得半死,寄给李银河一封刻毒之信:“你应该去动物园的爬虫馆里看看,是不是我比它们还难看......再说,你也不是那么好看呀!”
42、显然,这样的环境和经历也深深影响了王小波的创作。所以在他的成熟期的作品中,“性”描写随处可见,也正因此,他的小说出版,往往比写作还要困难。《黄金时代》就是典型。
43、这其实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一种对我们无力改变的环境的无声控诉和反抗。陈清扬隐隐理解了这一点,于是她同意和王二敦伟大友谊,但她却一直觉得自己清白无辜,哪怕被押着上了批斗会,被揪着头发被驾驶着审视这个世界,她仍然对周围的一切感到迷惑不解,她不明白他们在干什么。她和王二都有那个年代所少有的可贵的真诚,他们身上既有青年的冲劲和韧性,也有天真和懵懂,同样的真诚使得他们在混乱的年代相依为命,王二实现了他的诺言,维护了他们的伟大友谊——义气,陈清扬也坦坦荡荡地促成了他们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