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向若而叹曰
1、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2、怎么去应对呢?所以,圣人生焉。圣人能学而至,学则不固。无论这个世界看起来怎么污染你,都是保护你。其实也污染不了你,因为你有自我清理的能力。只有真正学的人,才能够有资格活在污泥浊水的人世间。人世间若没有污泥浊水,也就没有人了。这是不矛盾的。今天一些人由于不学,只想走捷径,因着贪欲想开悟,为了开悟就把世俗生活当成了对立面。没有谁不学,但是也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学的。当你以为外在有个地方需要去学,又已经跑偏了。怎么样才能学不可学呢?就是学一切你该学的东西。做饭你不会做,如果就你自己,就要学做饭;为了养家糊口,你找不到工作,一个屠夫告诉你可以学杀牛,杀牛可以养家,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学杀牛。不要以为自己满腹经纶怎么能学杀牛,学杀牛也是修道、也是养家。既要顾身子,也要顾本性。没有一件事情是决然地不能做,也没有一件事情是决然地值得去做,搞明白这个,人生就好对付了。
3、予不见乎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4、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汝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5、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6、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7、《庄子·秋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己了。’这正是说我呀。”
8、《庄子列御寇》“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被动义。《庄子·秋水》“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望洋向若而叹曰)。
9、坐标硅谷,职业deeplearningresearchscientist,爱好攀岩、滑雪、kayaking、天文、接触即兴,去过四次火人节(BurningMan)。对共识社群+可持续建筑+数字游民等相关话题都感兴趣,之前也是因为相关的线上沙龙跟706结缘的。
10、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11、秋天洪水时节来到,大小河流的水都灌入黄河,直流的流水波之大,两岸之间,牛马都看不见,于是乎河伯欣然自得,以为天下最了不起的就是自己了,顺着河流往东行,来到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伯才改变他的表情,望着海洋对海神“若”叹道:“有俗话说道:‘听说了一百条真理就以为没有及得上自己的了’的话,是指我(这样的)啊。而且我(自以为)见识过孔子所有的见识并且轻视伯夷的气节,当初我都不信(那些);今天我看到了你的难以穷尽,我若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完了,我将长久见笑于有高深见识的人们啊!”
12、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13、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14、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
15、常用程度(1:最小;3:最大):3妄自尊大
16、〖出处〗《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17、“河伯见海若”,比喻平凡的普通人不敢和髙超的大人物相比。
18、“夏虫语冰”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庄子·秋水》
19、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20、“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1、“太仓一粟”比喻极大的数量中一个非常小的数目。《庄子·秋水》
22、本文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上,本文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23、而当河伯在破除了自以为是的成见,随乏贰催荷诎沽挫泰旦骏即又陷入了小不及大的新成见时,北海若又从“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等四个方面,越过具体的感性直观层面,思辨地阐述了他相对主义的时空观和变化观,并从这一自然哲学的洞见中,进一步引申出“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悦,死而不祸”这种超脱旷达的人生哲学,充分体现了庄子哲学贯通天人的周延性。至于“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则又是《养生主》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之论的发挥。
24、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我们有生之年最危险的时刻了,疫情,战争,粮食危机,气候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层出不穷的次生灾难,每时每刻都在世界上每个角落发生,这个世界由此从繁荣的全球化时代,好像突然回到了每个国家都是孤岛的时代,对于个人来说,疫情这3年,更是寸步难行,更不用说最近国内疫情来势汹汹导致的各种隔离
25、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26、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发出,动词)
27、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28、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涝,大海永远没有感觉。这就是大海胜过江河水流之处,海水不能以容量来计算,但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象太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象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不是象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世上的物类数以万计,人只是万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许多人,生长了许多谷物粮食,通行着许多舟船车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比较起来,不是象马身上的一根毛吗?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继承和争取的,讲仁义的儒者所担忧的,讲任劳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这些东西。可是伯夷却为了节义之名而辞让不受,仲尼为了显示多知博闻而讲个不停,这是他们在自我夸耀,不是象你刚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