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佳洱
1、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
2、北大历史上有名的教授有蔡元培、陈佳洱、黄琳、刘元方、罗豪才、彭瑞骢、沈渔邨、城王恩涌、宿白、杨芙清、张礼和。等
3、2003年年底,陈佳洱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的任上退了下来,重返北大。他说,像我这样的人做科学家,最高兴的事就是与学生们在一起,学生们思想活跃,我喜欢与他们交流思想与价值观。
4、陈佳洱在石溪大学把他对束流脉冲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拓展应用到加速器的聚束器、高能后切割器、后聚束器及各个束流输运元件组成的系统中去,成功地将64MeV的碳离子压缩到100皮秒,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他还为加速器的用户编制了一套软件,可根据用户对加速离子的种类、能量等性能要求,通过计算机自动操控,运行方便、精确、可靠,这在当时是一种十分先进的加速器运行模式,石溪同事们高兴地称之为“陈氏模式”。
5、电子感应加速器可以满足一定的需求,但是一些更重要的反应,这个加速器做不了。我们觉得中国已经进入原子能时代了,也要紧跟国际最前沿,我就提出要做更先进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它的最高能量理论上可以比当时的加速器高100倍。怀揣着这个梦想,我开始了新的征程。
6、朱光亚先生讲课讲得非常好,他对上课非常用心,讲一节课,备课可能要备一周。他不是简单地讲一下原理,而是详细介绍原理背后的故事,比如黑体辐射,为什么当时的理论跟实验事实不符?当时有几种假设?物理大师最后是怎么解决的?他像讲故事那样讲给我们听,所以我们都非常喜欢听他的课。加上他在朝鲜战场上立过功、得过军功章,在我们眼里他是英雄。
7、当时学校对我们的工作非常重视。校党委书记江隆基专门来看望我们。他对我们说,人类对原子能的发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比发现火还重要。原子能的应用是划时代的伟大成就,他鼓励我们一定把核物理和核科学的教学、研究搞好。大家听了非常受鼓舞。
8、“如果说我作为校长有什么体会的话,我觉得北大的教师、学生应该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这也是我作为北大人最值得骄傲的地方。”陈佳洱说。
9、排实验的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发现,几乎每个实验都需要计数管。为此我专门成立了一个计数管车间,研制α计数管、β计数管和γ计数管。γ计数管最好做,带有薄膜的β计数管是我做的毕业论文,也没有问题。最难的就是α计数管,因为α射线射程很短,要非常薄的薄膜才能穿透。可是这样薄的膜一抽真空,就被大气压压碎了。我好不容易想了个办法,就是在β计数管的薄膜上,开一个小洞,把更薄的云母膜粘在上面,让α射线通过这个小洞进去,这样总算把国内第一个α计数管做出来了。
10、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协会主席,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联合国
11、许景澄(1845-1900) 字竹筠,浙江嘉兴人。清同治进士。1898年7月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1899年7月—1900年7月任暂行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
12、国家对我们也特别支持,除了教育部,国务院三办即后来的二机部,也对我们予以大力支持,所以我们不缺经费。只要有需要的设备,我们就去采购,北京市能够采购就在北京市采购,不能采购就到教育部请他们订货。后来,教育部在化学所旁边把技术物理楼建起来了,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大楼。
13、陈家有很多藏书,不仅有陈伯吹写的诸多童话书,还有古今中外文学书和各类报刊、画报等。在充溢着书香的家庭里,陈佳洱最早接触的是画报类的书,常常对类似连环画,线装、硬皮书等书籍爱不释手。
14、1964年,在英国卢瑟福物理研究所做研究
15、同时,教育部在当时的北京钢铁学院,专门找了几个房间把当时最前沿的一些科技成果包括我们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进行展示,请领导来参观。那天正好我值班,刘少奇和王光美来参观了。王光美同志是学物理的,对物理装置比较感兴趣,她就问我这台加速器的原理是什么、怎么运作。我讲述以后,她再转述、解释给刘少奇听,刘少奇也听得津津有味。
16、有了去英国学加速器的机会,陈佳洱十分珍惜。当时困扰这种新型加速器发展的一大难点是,从离子源引出的离子束有90%都丢失在中心区里。失踪的粒子去哪了?两位著名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威尔金森和劳森把这个问题交给了陈佳洱。
17、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18、科学是我心中的温暖和愉快,你使我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入狱者虽难得重见天日,你却能把锁链和铁窗粉碎。——布鲁诺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居里夫人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高尔基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钱三强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能可能获取光辉的成就。——陈佳洱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
19、为了消除人们的认识障碍,陈佳洱就请来诺贝尔得主李政道博士与美国工程院院士田长霖等知名科学家现场观摩,现身说法加以推介。这一招果然立竿见影,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此后的短短几年里,国内1000多家报社和6000多家印刷厂用上了激光照排系统,国外同类产品被挤出了大陆市场,美国的HTS公司因之关门大吉。几家颇具实力的外国大公司宣布,在汉字激光照排领域,他们已放弃与中国竞争。中国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昂首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至此,激光照排系统不仅占领了国内99%的市场,而且走出国门应用于海外中文媒体与日本媒体。
20、他是出了名的认真。陈佳洱一再告诫做学术研究,不能浮夸,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片面追求文章,更不唯期刊名气论英雄。他以日本为例解释说,日本接连拿了好几个诺贝尔奖,原因在于日本不讲表面的量化而讲实在的贡献。日本科学家小林诚是陈佳洱的朋友,他发表文章的期刊,影响因子只有但所做的工作对粒子物理发展却有重大贡献,拿下了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他总是说,“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有可能取得光辉的成就”。
二、北大校长陈佳洱
1、从北大到牛津,跨地域研究造就了一代加速器专家;从牛津到北大,成长起来的则是一个具备科学家思维的大学校长。
2、系主任、副校长、乃至校长,他人眼中的光辉岁月,陈佳洱却十分淡然。面对北大,他的态度始终谦虚而诚恳,“我当北大校长是机遇使然,是历史让我肩负的一种责任,并不是我本身有多大能耐”。
3、第杨振宁没有养老。
4、李家驹(1871-1938) 字柳溪,清汉军正黄旗人。清光绪进士。1906年2月至1907年7月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
5、1978年3月,盛况空前的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标志着“科学的春天”到来。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做了重要讲话,他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还指出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也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我听了以后非常激动,忍不住流下热泪。我觉得我的政治生命恢复了,科学生涯又重启了!我切身感受到科学的春天带来的温暖。小平同志还强调: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把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6、郝平(2010)
7、父亲陈伯吹,是我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父亲曾不厌其烦地对他说:“如果不是家里清贫,我会去念数学,用科学富强祖国。”陈院士曾写过一篇题为《难忘的游戏》的散文,回忆父亲对他的科学启蒙——
8、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北大的传统和北大的精神,也是北大历史的主旋律。北京大学必须秉承这样的文化和传统,培养和引进世界一流人才,把北京大学建设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9、你们说,我们应该欢迎杨振宁养老吗?
10、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校园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11、培养核物理人才这件事需要保密,大家都不允许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讲自己在干什么。因为我们的信箱是546信箱,所以我们对外都讲我们是在546信箱工作的。我的家里也一样,他们都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以为我到了北大,每天可以欣赏北大的湖光塔影。其实我那么忙,都在中科院化学所楼里,根本没时间到北大校园里看看。
12、即使年逾古稀,陈佳洱依然探索着学科前沿的新生长点。他注意到强激光驱动的粒子加速,可产生比现有加速结构高千倍的加速电场,可能引发加速器的新一轮革命,就全力鼓励他原来的博士生颜学庆教授等对其进行深化研究。
13、1955年5月底,我来到了物理研究室当助教。那时候,我得知要来北大,非常高兴,因为我一直对北大很向往,但是这个物理研究室虽然行政上属于北大,办公地址却不在北大,而是在中国科学院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内。那时候研究室刚刚创建,什么也没有,就在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先生的办公室306房间办公,在研究所内的代号是物理六组。
14、陈佳洱院士如同是一条奋发上扬的放射曲线。他微笑的面容、瘦弱的身躯,蕴含着令人惊叹的爆发力和创造力!他的人生轨迹与两弹一星、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样的国家大手笔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打开了北大通往世界一流大学的那扇大门,开“985工程”之先,又将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大;他在山河动乱的年代出生,在充满生机的岁月迷上科学,又在一场政治风暴中一度停滞迷惘……命运给了他过人的天赋、纯粹的向往和温和的性格,也给了他无数个意外与劫难。
15、胡仁源字次珊,,号仲毅,浙江吴兴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后留学日本,毕业于仙台第二高等学校。此后留学英国学习造船,毕业于推尔蒙大学,回国后历任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京师大学堂教员、北京大学预科学长、工科学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校长,教育部总长,唐山交通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工学院教授等职。
16、后来,我们被送到陕西汉中,在秦岭脚下的山沟沟里进行劳动。尽管如此,一段时间之后,我又默默继续对加速器进行了探索。当时,上海原子核物理所想做新加速器,派了四个人来汉中,让我给他们讲等时性加速器是怎么回事。我大概讲了四天多,他们觉得收获很大,向汉中分校的领导表达了对我的感谢,为此我得到了军管干部的表扬。
17、有人说他是最没有架子的校长。学校一直流传着一个典故,说北京大学校内的一个地方停了电,陈佳洱知道后很着急,就跑到配电室去找工友,要求他们去修。人家问他是谁,他说:我是陈佳洱。工友想了半天,说:陈佳洱?不认识。这事简直就和以前北大新生要求季羡林副校长看包袱一样经典。
18、最后马琰铭院长盛赞陈佳洱校友是吉大物理人的楷模和骄傲,祝先生健康长寿,并向先生赠送了他担任主编的《陈佳洱与吉林大学》画册作为生日礼物。
19、1927年9月5日生,原名丁永安,江苏镇江人,生于上海。中国数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代数学。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民盟中央主席,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党员。
20、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祖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三、陈佳洱的名言
1、日本战败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复校。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奠定了北大文理学科在中国高校中长期领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回归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2、1987年12月2日,在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经济日报》的排版工人甩开低效有毒的铅字作业,采用王选主持开发的激光照排系统。这标志着中国的印刷业开始向“铅与火”告别,一跃跨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紧接着,《光明日报》与《参考消息》等报刊也开始应用,效果很好。可是,国内的主要报刊仍迷信美国技术,造成激光照排技术的推广举步维艰。
3、(卢昌海对杨振宁的评价)
4、为了把失去的十年补回来,陈佳洱把目光放到了射频超导加速器上。196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立了第一台原型射频超导电子直线加速器。尽管早期它的加速电场强度低,运行稳定性差,但陈佳洱看到的,却是大幅降低微波功率、提高加速粒子束的平均流强与束流品质后的发展远景。
5、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到了1963年,作为中科院与英国皇家学会的交流项目,中国拟选派几名交流访问学者前往英国游学,在众多的候选人中陈佳洱脱颖而出被派往英国。“寻找失踪的粒子”是他在英国面临的第一个科研课题。在此期间,他遇上了两位对他影响至深的学术导师、著名核物理学家维尔金森和劳尔森教授。
6、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为了响应号召,陈佳洱决定做加速器,用加速器产生的高能量粒子轰击原子核、变革原子核。
7、在英国两年多的访学中,我逐渐学习掌握了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基本规律。1966年2月,我回到了祖国,将在英学习情况向国家科委基础局局长进行了汇报。他听了很高兴,马上给我拨款500万元,让我在中国制造当时最先进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我当然特别高兴,因为在当时500万元可是一笔巨款啊!正当我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一度被扣上了五顶帽子,被关押起来进行劳动改造。那时候,我甚至觉得这辈子再也搞不了加速器了,把英国带来的书籍资料都卖掉、扔掉了,只留了三个笔记本作为纪念。
8、新中国成立不久,年仅16岁的陈佳洱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父亲的一些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出生入死的地下党朋友,充满激情地建议他考到东北老解放区的大学去,于是,陈佳洱进入了大连大学学习。有意思的是,当时陈佳洱报的并不是物理系,而是电机系,“那时候对电有兴趣,而且我觉得,解放了,国家要强大,需要发展工业”。
9、同时,他又是出了名的随和。
10、后来有个大爷认为该女尸是自己女儿,但是经过法医的检验和DNA对比后,发现完全没有血缘关系。可是大爷死活认为就是他女儿,说什么衣服一样,外表也一样。
11、转眼到了回国前夕,研究能力出色的陈佳洱获得了国外学者的尊重与认可,也曾收到留在国外的邀请,但陈佳洱信守承诺回到了祖国。
12、回到汉中后,我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做研究。在秦岭的山沟里,我们几个人排除万难,花了一年的时间,把螺旋波导加速器做了出来。当时我还提出了束流脉冲化的二维理论。在加速器做好后,我利用北京师范大学的高压倍加器引出的束流,进行螺旋波导加速器的载束实验。当螺旋波导加速器运行在聚束器状态下,在不同的功率时得到的束流脉冲波形与我提出的二维理论完全一致,证明了这台加速器和束流脉冲化的二维理论都是成功的。后来,这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13、“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书是《伟人孙中山》。书里说,孙中山小时候问母亲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母亲的回答,人生就像梦一场,不小心就溜走了”。
14、杨振宁符合以上三个意思吗?
15、后来写毕业论文时,我就选了朱光亚先生做导师。他给我出了一个题目:探测β射线的核子计数管。他对我要求非常严格,我每周都要把阅读文献的笔记交给他来批阅。理解得不深或错误的地方,他都要画出来,帮我纠正。在他的教导下,我成功做出了我们国家第一个测量β射线的核子计数管。
16、我从1955年来到北大,始终跋涉在核物理的山路上,攀登加速器研究的高峰,北大的精神和气质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我感觉到,北京大学作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宝贵的光荣革命传统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北大优良、光荣的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大踏步前进!
17、这个看起来饶有趣味的题目,解答并不那么轻松。因为在加速器的中心区里集聚了所有不同电荷态的各种离子,也是空间电荷效应最严重的地方,还存在各种非线性的有害共振,情况极为复杂,研究很难下手。
18、严复(188—19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9、如今,陈佳洱愈发感到时间宝贵,他不无感慨地说:“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书是《伟人孙中山》。书里,儿时的孙中山问母亲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母亲回答,人生就像梦一场,不小心就溜走了。”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干,“身体状况明显不如以前,趁现在还有精力,就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20、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大中华地区和亚太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四、陈佳洱田长霖
1、第二天我回到实验室的时候,正好是午饭时间,我一进入饭厅,立即变成餐厅中的明星人物,所有的同事都向我围拢过来打听中国为什么能这么快造出原子弹。英国人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能这么快地掌握原子弹的核心技术觉得难以置信!开始,英国同事以为我们是用苏联援助我们的“一堆、一器”上生产出来的钚做的原子弹。后来,哈维尔中心对从大气层漂浮过来的核爆炸尘埃进行分析,发现我们爆炸的是铀弹,这使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表明中国已自力更生地建立起自己的核工业体系。
2、林建华,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山东高密人,197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1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3、物理分会理事1996级王增斌校友担任过航天五院的研究室主任,现在中关村软件园创立了北京量子体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增斌校友汇报了自己应用物理学知识开发量子技术工程产品的情况,表示要认真学习陈佳洱学长的创新精神及艰苦奋斗精神。
4、物理分会理事1994级刘伟校友获得了第三届“高度教育杯”物理课比赛的全国总冠军,他谈了自己听完报告后的心得体会。他首先向陈佳洱老师表达了敬意,他1998年进入北京大学攻读硕博,因此佳洱老师也是他的校长。刘伟校友谈了自己做老师的体会,既有成就感又责任重大。表示要向佳洱老师学习,传承师德。
5、张亨嘉 (19002—19002)
6、有趣的是,陈佳洱对于科学的赤诚之心,却是源自身为文学家的父亲陈伯吹。
7、父亲是文学家,母亲是钢琴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陈佳洱充分享受着知识的乐趣。然而浓郁的书香,没能掩盖时代动荡的气息。
8、1972年,他开始致力于研制螺旋波导加速器的工作,不仅从理论上研究了导致螺旋线的动态不稳定的特性,还建成了第一台可用的螺旋波导加速器样机。
9、座谈会后与会校友合影,为陈佳洱校友举行生日午宴。
10、他虔诚地走进这片圣地,兢兢业业地接下了担子,也踏踏实实地挑起了责任。
11、尽管因为我研究做出了成绩,英国人对我很友好,但是我始终觉得他们往往是带着一种同情弱者的心态来对待我。有些好心的同事常常提一些让我哭笑不得的问题。例如,他们说:“你在这里工作做得很好,将来回国时,要不要把这里的磁铁和变压器带回中国,继续你的实验研究?”尽管我说这些东西中国已经能自己制造了,但是他们不相信。
12、朴素的言语下,是无法磨灭的情怀。
13、因缘际遇,在工学院学电的陈佳洱碰到了刚从英国回来的国际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先生,他在大连大学主持普通物理实验课。课程以严格和高难度著称,要想得到一个代表优秀的五分非常困难,以至于学生们约定,谁得了王老师的五分,就得请大家吃花生米。那一学期,陈佳洱请同学吃了三次花生米。
14、尽管是从零做起,但是应该说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招来的第一批99个学生里,后来出了6位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核科学人才。
15、20世纪60年代初,中科院的党组书记张劲夫同志跟英国皇家学会谈判,决定互派访问学者。中科院派两名学者,高校派两名学者,北大推荐了我。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公派前往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的学者,我既想虚心求教,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又觉得我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年轻科学家,要做出一番成绩,为中国争一口气。
16、这个题目很难。但是,我觉得这实际上是英国人对新中国培养的年轻科学家的一个考验,我觉得我一定要给中国人争气,把这个任务完成好。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微分探针装置,探测微观空间里离子的运动规律。经过了将近一年的研究,我最后确定,造成损失的最主要的机制是两个:一个是离子源的发散度与加速器中心区的接受度不匹配,引起束流损失;另一个是这种扇形加速器存在一种“越隙共振”,导致离子轨道中心连续滑移而造成束流损失。所以我就“以毒攻毒”,沿着它滑的方向放置一次谐波,让它往另外一个方向滑,把它抵消了,结果在中心区的束流强度比原来的要高3—5倍。
17、我写了到英国的第一份报告以后,系里来信说,之前我曾提出做我们自己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因此希望我能够在英国学习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相关原理。我和威尔金森教授谈了系里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为此他与英国正在主持建造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的著名物理学家劳逊(J.D.Lawson)联系,让他把我从牛津大学接到了英国哈维尔原子能中心旁边的卢瑟福实验室做访问研究。当时他们做等时性回旋加速器遇到一个困难,离子束从离子源出来以后90%都没了,劳逊先生要我研究清楚这些离子跑哪里去了。
18、陈佳洱,1934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教授。195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55年来到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任教,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教学。
19、严复 (1902—1910)
20、末历任翰林院编修、陕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监督、学部副大臣。曾于宣统元年向溥仪进讲。辛亥后侨居青岛。民国政府礼制馆隶于政事堂。1914年7月1日,国务卿拟聘刘廷琛为礼制馆顾问,刘乃撰《复礼制馆书》以辞。
五、北大陈佳洱
1、陈佳洱从汉中返回北京,是在1978年举行全国科学大会前夕。钱三强点名让陈佳洱回北京,参与制定低能核物理加速器研究的规划。1979年,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撤销,技术物理系回到阔别十年的北京。
2、1982年,机会终于来临。在杨振宁先生的安排下,陈佳洱去往美国,访问正在建造超导重离子直线加速器的纽约石溪大学。
3、自幼生长在上海的陈佳洱,五六岁起就从《阿丽思小姐》、《华家的儿子》、《火线上的孩子们》等父亲笔下的故事里,读到了抗战少年的机智勇敢;也让他懂得,没有一个独立、强盛的民族和国家,根本谈不上个人的尊严和前途。
4、1966年初从英国回来后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1969年,陈佳洱被下放到汉中分校,在那里却不是搞科研,而是修路、喂猪、种地……
5、当时的驻英代办是熊向晖,他被誉为我党地下情报系统“后三杰”之曾在胡宗南身边潜伏近13年,传递过很多重要情报。我们四个人在驻英代办处休息了两天,然后我被送到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
6、或许是命运偏爱草蛇灰线的笔法,仿佛一切的曲折,都只是为命中注定的一次相会。陈佳洱在报考大学、毕业时两次与北大擦肩而过,却在“两弹一星”的契机中与北大结缘。
7、经过很久,该大爷的侄子从国外回来了,仍然来到公安局询问此事,说自己认识很多国外的高科技人才,严重质疑这个局的办案能力和水平,认为是不是他表妹很容易处理,只要他找国外的朋友采用一种最新的“蛋技术”即可确定,这个“蛋技术”是目前最为可靠和先进的确定血缘关系的技术。他想利用私人关系采用“蛋技术”对女尸进行检验。搞得该法医一头懵,赶紧请教上级和专家,结果,没人知道什么“蛋技术”。最后看那个表哥的申请材料,上面写着“DAN技术”。
8、陈佳洱终于等到了科学界的春天。
9、螺旋波导直线加速器是当时西德法兰克福大学刚提出的一种新型直线加速器,它利用简单的螺旋线谐振腔加速离子,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适合学校发展的优点。
10、陈佳洱学贯中西,又在朱光亚、钱三强的领导下参加“两弹一星”的攻关的实践,深知创新科技的重要性。他说:“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能可能获取光辉的成就。”而且,他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与推广科研新成果方面,不遗余力。
11、座谈会上午9:30开始举行,由物理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姚伟主持。主持人简要介绍了与会人员,邵炳珠、闫书琴、赵绮秋、李景宏、郑红军、付姝阳、张光宇、李兆辉、刘伟、魏巍、王增斌、王轶民、苗元华、赵政鑫、肖丽等校友参加了本次活动。
12、1977年,中央决定筹备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并决定会后制定全国的科学规划。中央让钱三强先生负责核科学技术方面的规划。钱先生把我从秦岭调回北京,参与制定原子核科学技术的规划。
13、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中华民国建立后,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14、为此,他设计了一套微分探针装置,由内而外逐一地测出各种离子的轨道,再结合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逐圈地分析各个轨道上离子的高频相位和轨道曲率中心的分布,以及自由振动宏包络的振幅与频率等。
15、什么是养老?养老是社会保障的一个种类。原为一种古代的礼制,择取年老而贤能的人,按时供给酒食,并加以礼敬。第二个意思是年老在家休养,现在的养老政策多是这个意思。第三个意思是扶养年老而不能自给的人。
16、《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17、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学家。
18、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
19、陈伯吹深知科学太重要了。得知电影院里放映《发明大王爱迪生》,他赶忙放下手中的工作,带着陈佳洱去观看。还有一次,下着大雨,陈伯吹特意把陈佳洱从寄宿制的位育中学接出来,带他去看电影《居里夫人传》。电影散场,陈伯吹语重心长地说:“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因为科技落后而遭受欺凌,我们中国也一样。你要向居里夫人学习,献身科学,耐得住寂寞,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0、我们做出来以后,学校非常重视。我们的工作成了高校力争上游、追赶前沿的重要成果。1958年11月,团中央召开了全国第二次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来自全国各个战线的5000名青年代表出席这次大会,北大大概有四五个人参加,我也被选为积极分子参加了大会,并获得了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