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春望
1、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3、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4、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5、白头/搔(sāo)更短,浑(hún)欲/不胜簪(zān)。
6、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7、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8、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9、《春望》古诗的意思: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原文:《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dǐ)/万金。
11、⑤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12、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13、③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15、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国家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草木已是深绿。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6、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
17、guópòshānhézài,chéngchūncǎomùshēn。
18、春风不逐君王去,草色年年旧宫路。铜雀台王建春来游子傍归路,时有白云遮独行。春日道中寄孟侍御张南史春晚香山绿,人稀豫水清。送韦员外还京崔峒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孟浩然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谢灵运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金门答苏秀才李白春色恼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春夜王安石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苏轼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好事近秦观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次元明韵寄子由黄庭坚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送你:。
19、公元757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城被洗劫一空,唐玄宗皇帝匆匆忙忙地跑到四川去避难了,其他人呢?也跟着皇帝逃跑了,诗人杜甫也在其中,可他实在是太倒霉了,逃亡到一半,却被叛军给抓住,又给带回长安城了,幸好,当时杜甫的官职不大,叛军们看管不严,所以杜甫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就偷偷地越狱了,杜甫满心期待地溜出来以后,看到的确是满眼的废墟,只能挥泪写诗来抒发自己痛苦的心情了,他当时所写的诗便是这首《春望》。
20、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杜甫逃出来以后,看到的却是满眼的废墟。让杜甫感慨万千的就是国破山河在,国家都已经被攻破了,而没心没肺的远山依旧穿着郁郁青青的盛装,河流也继续哼着叮叮咚咚的小曲儿,对比大自然的完好和国都的残破,杜甫的心只能更加难过,于是写下了这首《春望》。
二、古诗春望的解析
1、战争总是残酷的,人们在战争中的苦难与无助是难以想象的。从古至今,中国经历过无数的战争,中国古代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也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战事之后,生灵涂炭,许多爱国诗人以他们独特的方式,留下了无数传诵千古的“爱国佳作”,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就是其中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吧!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3、“安史之乱”时,除了杜甫被抓走了,你还知道哪些诗人被抓走当俘虏了?
4、同学们,你们能感到杜甫内心的痛苦和愁怨吗?能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情感吗?那么就让我们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再来读一遍这首诗吧!
5、《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6、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8、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9、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10、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11、1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12、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13、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14、答:杜甫的春望古诗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古诗的具体意思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春望古诗写作特点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5、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16、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17、⑦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8、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19、“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2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三、古诗春望书法作品
1、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2、⑧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3、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4、báitóusāogèngduǎn,húnyùbúshèngzān。
5、fēnghuǒliánsānyuè,jiāshūdǐwànjīn。
6、一首名作能传诵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体会。《春望》就是如此。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②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9、应该是: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全诗杏帘在望清朝曹雪芹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10、海棠诗社〈读你〉栏目组成员
11、唉……妻子儿女是否都还健康地活着?战火已经燃烧了三个多月,现在如果收到一封从家里寄来的书信,那真是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12、长安城的街道,本来是车水马龙,现在却人迹罕至。野草都快长的和人一样高了,善良的小花小草想安慰安慰杜甫,却帮了倒忙,让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
1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
14、《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
15、可惜杜甫一只手没有得到书信,另一只手也没有得到黄金,空空的两只手要用来干嘛呢?只能用来挠头了,而且头发还越挠越少,简直就没法用簪子了。
16、春望古诗的具体意思
17、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18、年轻时的杜甫曾经骑着马儿到处游玩,写的诗也都轻快豪迈,到了中年遇到战乱,他的诗才变得深沉忧郁起来,这首《春望》描写的就是国家残破后苍凉的场面,整首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茂盛的草木,鲜艳的花朵,莺莺的鸟鸣,这些看似美丽的场景,没有一个不浸透着诗人的眼泪,让人读了也要陪着诗人一起流泪,多么真挚感人的一首诗啊!古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忍受着战争的伤痛,杜甫才真正成为人民的歌手,道出人民的苦难,成为当之无愧的一代“诗圣”。
19、花香鸟语多么美好啊!杜甫闻到了花香,伤心的眼泪都滴到了花瓣儿上,正痛恨自己与家人分别时,突然听到鸟叫,吓得心脏都快跳出来了。
2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四、古诗春望的诗句带拼音
1、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2、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4、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5、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6、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2分)
7、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8、唐·杜甫táng·dùfǔ
9、答:杜甫的春望古诗
1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12、①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13、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14、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15、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
1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17、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18、《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译文:
19、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20、《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五、古诗春望唐杜甫
1、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2、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关于其它春望的古诗还有如下几首: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5、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结合注释来读懂这首诗吧!
6、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一作:春来)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7、(07年沈阳)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8、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9、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1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1、对于杜甫,我们应该是非常熟悉了,我们学过他的许多诗歌。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李白合称为“大李杜”,这是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多是描写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因而被誉为“诗史”。
12、杜甫春望古诗带拼音版chūn wàng春望táng dài:dù fǔ唐代:杜甫guó pò shān hé zài ,chéng chūn cǎo mù shēn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gǎn shí huā jiàn lèi ,hèn bié niǎo jīng xī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唐诗诵海棠诗社
14、《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1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6、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一个春天过去了。
17、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很开心和大家共同开启早读时光!
18、“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19、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20、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