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书所见的意思
1、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诗人身处异乡,触景生情之作。原文如下: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注释:萧萧:风声。客情:旅客思乡之情。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篱落:篱笆。
2、“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3、(作者)叶绍翁(朝代)宋
4、听诗、读诗、背诗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我们华夏民族流传千年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早期的诗歌启蒙,不仅可以让他们领略中国文字和古诗词的音节之美,更可以锻炼孩子的吐字、用气,提升他们的语音语感,对这个时期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5、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夜书所见》这首诗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7、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
9、(出处)《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
10、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11、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12、叶绍翁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注释)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④篱落:篱笆。(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具体如下:
13、所以这首诗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漂泊在外的作者夜宿江边的时候看到不远处一个亮着灯的篱笆小院,听着梧叶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挑动了思乡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无奈。
14、夜书所见的所见意思是所看到的(景物)。《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15、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
16、暗用典故,明了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17、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18、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19、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20、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二、二年级舟夜书所见的意思
1、古诗《夜书所见》的意思: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出门在外的游子,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在夜深人静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呢。原文:《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朝代)宋
3、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南宋处州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人,曾在杭州西湖居住过一段时间。他的诗风淡泊清悠,耐人寻味。
4、“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5、《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7、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8、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9、《夜书所见》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10、通过老师的讲解,你现在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让老师来慢慢轻读诗句,你小声跟着老师再读一读这首诗吧!
11、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1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夜景图,表现了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13、叶绍翁原姓李,后因受祖父李颖士牵连,家业中衰,少时即嗣于龙泉叶氏。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又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14、夜书所见的”书“是什么意思的,读了全诗就知道是对秋日夜景的描绘,这个”书“自然就是书写、记录的意思了。
15、“夜深篱落一灯明”是这首诗最精华的一句,也是由此引发作者的所思所想。篱笆院落,证明这是一个普通人家;这个“落”字还可以理解为关上,关上篱笆做成的院门,亮起灯。能回家的都回来了。
16、①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17、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8、小朋友们知道春晓这首古诗的意思吗?知道作者是谁吗?他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写出这首古诗吗?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中国古诗吧!
19、夜深篱落一灯明:已经很晚了,院子的篱笆门关上也该安歇了。还有一盏灯亮着,也不知是什么人因为什么事难以眠。
20、夜书所见的见:所看到的(景物)。《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夜书所见是在孤寂夜里写所思念的景象。古诗意思: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古诗夜书所见的意思
1、让我们一起跟着老师读读这首诗吧!
2、夜书所见:夜里书写自己所见到的景致.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3、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4、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5、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6、夜书所见中的书是动词,是“写”的意思。《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
7、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8、诗一二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江川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回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开心有趣;他回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回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
9、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10、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11、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宋诗人。祖籍建阳(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南宋建炎三年(1129),因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
12、蟠桃园,冬桃园各100亩分别出租
13、注释萧萧:风声。客情:旅客思乡之情。挑:挑弄、引动。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篱落:篱笆。
14、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从题目“夜书所见”从字面来理解是对晚上所看见的事进行描述的意思,但是诗的内容更多的侧重于表达因为所见所听而产生的想象。细腻的描述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夜宿江边,看见远处篱笆小院一盏灯光,听着秋风萧萧而产生的思乡之情,表达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眷恋。
15、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夜景图,表现了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16、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方也叫蛐蛐儿。
17、我相信,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盏灯,一盏温馨的灯,一盏盼归的灯。灯下,有盼儿归的老母亲,有深爱的妻儿。正是因为心里的这盏灯,梧叶、秋风都带着萧瑟的寒意。
18、《夜书所见》题目的意思是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19、知有儿童挑促织:世上最无忧无虑的就是孩童时代,没有成年人的俗情羁糜和脚步羁绊,总是那么天真快乐,夜静更深了,还有一个小孩在那里挑逗蛐蛐玩。这里的儿童和上一句的”客“,不同的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四、古诗舟夜书所见的意思
1、出自:《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2、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回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开心有趣;他回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回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
3、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4、《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5、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6、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7、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8、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9、《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夜书所见是在孤寂夜里写所思念的景象。古诗意思: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10、中湖大道:千亩梅花香气四溢迎春来
11、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12、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13、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14、古诗《夜书所见》的诗意是:
15、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16、《夜书所见》叶绍翁〔宋代〕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17、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
18、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19、萧萧:风声。客情:旅客思乡之情。挑:挑弄、引动。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篱落:篱笆。
20、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五、夜书所见的意思全解
1、萧萧梧叶送寒声:秋天的时候梧桐树叶半青半黄、欲落不落。被风一吹,萧萧瑟瑟,不用出去感受,就知道秋寒已到了。
2、夜书所见题目的意思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出自:《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翻译: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3、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4、(桃城政务)文健就成立桃城区都市休闲农业协会等事宜与企业家代表进行深入座谈交流
5、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6、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7、《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白话文:“春秋更替,阴阳悲惨舒,颜色的影响,心也动摇了。”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8、衡水梅开五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9、出自:《夜书所见》叶绍翁〔宋代〕
10、展开全部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比喻句: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第四句“散作满河星”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
11、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
12、古诗词|小学古诗词,王安石《梅花》
13、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14、希望树2021级全年制幼小衔接招生
15、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16、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17、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1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9、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20、俗话说:日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诗歌是承载口述传统的中流砥柱,千百年来,传达了各种文化的内在价值。诗歌贯穿人类整个历史,不论是何种文化、不论其在哪一片大陆,诗歌都在传诵着我们共同的人性和共有的价值观念,将最简单的词句转化为对话与和平的有力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