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晁错者
1、该如何经营自己的特权地位,世家大族是很有一套的。虽然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但班氏还是利用汉朝初年政策宽松的优势,迅速扩张了自己的资产,有“马、牛、羊数千群”。班固的七世祖班壹,活了一百多岁,“以财雄边”,他的名字甚至成了边疆地区很多人发家致富梦的象征,所以北方很多人都起名叫“壹”。促成汉武帝吹响反击匈奴号角的富豪叫聂壹,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2、淮南王刘长来京朝见的时候,杀死了辟阳侯,他平时待人处事也相当骄横。袁盎劝谏皇上说:“诸侯过去骄横必然会发生祸患,可以适当地削减他们的封地。”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淮南王更加骄横。等到棘蒲侯柴武太子准备造反的事被发觉,追查治罪,这件事牵连到了淮南王,淮南王被征召,皇上便将他贬谪到蜀地去,用囚车传送。袁盎当时担任中郎将,便劝谏说:“陛下向来娇纵淮南王,不稍稍加以限制,以至落到了现在这种地步,如今又突然摧折他。淮南王为人刚直,万一在路上遇到风寒而死在半途中,陛下就会被认为以天下之大却容不得他,而背上杀死弟弟的恶名,到时怎么办呢?”皇上不听,终于那样办了。
3、就这样,时间到了永平五年(公元62年),就是说,皇帝已经是汉明帝刘庄了。这时候,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修国史”。
4、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5、太史公说:袁盎虽然不好学,可是他善于领会贯通,他以仁爱之心为本体,常常称引大义,慷慨激昂。赶上汉文帝刚刚继位,他的才智恰好碰上了适宜的时代,因此能得以施展。时局不断地在变动,等到吴楚反叛时,建议诛杀晁错。虽然他的建议被采纳实行,然而他以后不再被朝廷所用。爱好名声夸耀才能,终于因为追求名声而招致祸患。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多次进言而不被采用。后来擅权,修改了国家的许多法令。诸侯发动叛乱,晁错不急于匡正挽救这个危机,却想报个人的私仇,反而因此招来杀身之祸。俗话说:“改变古法,搞乱常规,不是身死,就是逃亡”,难道说的就是晁错这类人吗?
6、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然长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节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7、会同初,升翰林承旨,兼吏部尚书,从太宗伐晋。入汴,诸将萧翰、耶律郎麻答辈肆杀掠。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上不听。
8、大意是:将军这个身份,是国之爪牙(即保卫国家的骨干力量),所以不必被一般的礼节所约束,重要的是在千里之外建立兵威。所以你摘掉帽子光着脚来向我请罪,并不是我所期待的事,还是统领你的军队,迎接右北平的秋天吧。
9、大学时在古城金陵萨家湾的图书馆开始认真研读,对话古人,抚今追昔,"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顿觉智慧之门訇然洞开。毕业后,正逢国学中兴,又因职入中军帐,又专门买了全套的1956年版重印《资治通鉴》翻阅学习,古人政治擘画、军事韬略、处事策略对我急需的大局观念、战略思维、协调艺术都有借鉴和涵养。尤其是其叙事后的名家评述,往往视角独特,引人遐思。譬如前人盛赞荊轲刺秦之忠义,司马光却独具慧眼指出‘’燕丹轻虑浅谋,欲以尺八匕首弱秦以强燕‘’的战略幼稚,譬如荀悦评郦食其建议分封险些误国幸被张良阻止的关于‘’‘’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在形、势、情‘"的精辟论述,等等,这种思维的多重可能性尤能激发思想创新。
10、D(错在“专权自用”,文中“擅权”只是“执掌权柄”的意思;“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也不符合原意)
11、2017年9月21日定稿于京
12、邓公是成固人,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妙计。建元(前140—前145)年间皇上招纳贤良之士,公卿们都推举邓公,当时邓公免官,便由在家闲居起用做了九卿。一年之后,又推说有病辞职回家,他的儿子邓章因为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在朝廷大臣之间很有名望。
13、(2)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5分)
14、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予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15、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拜太中大夫,食卿禄。年八十二薨。
16、吴楚已破,上更以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袁盎为楚相。尝上书有所言,不用。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沈,相随行,斗鸡走狗。雒阳剧孟尝过袁盎,盎善待之。安陵富人有谓盎曰:“吾闻剧孟博徒,将军何自通之?”盎曰:“剧孟虽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车千馀乘,此亦有过人者。且缓急人所有。夫一旦有急叩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存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耳。今公常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骂富人,弗与通。诸公闻之,皆多袁盎。
17、但以袁盎为首的一些重臣都很讨厌晁错。汉景帝刘启登基后,任命心腹大臣晁错为内史。景帝作太子时就很宠信晁错,登基称帝后更是对他言听计从。举凡晁错上书陈请之事,无不被采纳。他被升为御史大夫后,上书建议就诸侯所犯的罪过削减其封地。
18、如《地理志》详细记自古以来的地理问题,诸如领土疆域、建置沿革、人口数量、形势风俗等都有涉及。要了解中国的政区地理,这是有空前价值的著作。
19、清朝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我所经历的人生也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历史的确是未来的种子,是种子就会开出绚丽之花,结出希望之果。
20、下列对这篇传记的写法和太史公赞语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二、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
1、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2、玄宗在东都,酺(聚会饮酒)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是时颇言帝且第胜负,加赏黜。河内太守辇优伎数百,被锦绣,或作犀象,瑰谲光丽。德秀惟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蔿于》。《于蔿于》者,德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谓宰相曰:“河内人其涂炭乎?”乃黜太守,德秀益知名。
3、袁盎虽然闲居在家,汉景帝经常派人来向他询问计谋策略。梁王想成为汉景帝的继承人,袁盎进言劝说,从此以后,这种议论便被中止,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经派人刺杀袁盎。刺客来到关中,打听袁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众人都赞不绝口。刺客便去见袁盎说:“我接受了梁王的金钱来刺杀你,您是个厚道人,我不忍心刺杀您。但以后还会有十多批人来刺杀您,希望您好好防备一下!”袁盎心中很不愉快,家里又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许多怪事,便到棓(bèi,被)先生那里去占卜问吉凶。回家的时候,随后派来的梁国刺客果然在安陵外城门外面拦住了袁盎,把他刺杀了。
4、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己拊。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拊葬小仓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君殁,遂为之铭。
5、了解班固的特点之后,也就很容易弄明白一件事:为什么后世有士大夫情怀的史家,提起班固的为人,往往极为不屑,而班固地下有知,却可以指着后世一部部正史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毕竟,古代中国的文网语阱,大趋势是越来越严密的。嘴上夸两句司马迁容易,真的像司马迁那样写历史,却很容易死无葬生之地。
6、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7、这就看出班固叙事的笔力了。比如他在萧何的传记里,补充了这样一个细节:
8、朝廷很快给班固平反,又让班固的妹妹班昭整理班固的遗著,并利用皇家藏书,把《汉书》没有最终完稿的几篇续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的,还有一个叫马续的学者。
9、(注)①乃者:往日,上次。②顜(jiǎng):明确。
10、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移中厩监。天汉无年,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①。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②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矣,非汉所望也。
11、A.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
12、晁错,颍川郡人。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孝文帝的时候,下诏先后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在孝文帝时多次上书,论述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几十次书,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称赞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13、及晁错已诛,袁盎以太常使吴。吴王欲使将,不肯。欲杀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盎军中。袁盎自其为吴相时,有从史尝盗爱盎侍兒,盎知之,弗泄,遇之如故。人有告从史,言“君知尔与侍者通”,乃亡归。袁盎驱自追之,遂以侍者赐之,复为从史。及袁盎使吴见守,从史適为守盎校尉司马,乃悉以其装赍置二石醇醪,会天寒,士卒饥渴,饮酒醉,西南陬卒皆卧,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盎弗信,曰:“公何为者?”司马曰:“臣故为从史盗君侍兒者。”盎乃惊谢曰;“公幸有亲,吾不足以累公。”司马曰:“君弟去,臣亦且亡,辟吾亲,君何患!”乃以刀决张,道从醉卒隧出。司马与分背,袁盎解节毛怀之,杖,步行七八里,明,见梁骑,骑驰去,遂归报。
14、晁错为人严峻刚正,却又苛刻严酷。汉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伏先生是原来秦朝的博士,研究过《尚书》,年纪已经九十多岁,因为太老无法征召他来,文帝于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学习。太常派遣晁错前往伏先生那里学习《尚书》。学成回来后,趁着向皇上报告利国利民的事,称引解说《尚书》。汉文帝下诏令,任命晁错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太子家令。晁错凭着他的辩才,得到太子的宠幸,太子家称他为“智囊”。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说到削减诸侯势力的事,以及修改法令的事。几十次上书,汉文帝都没有采纳,但认为他有奇特的才能,提升为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赞晁错的计策谋略,袁盎和诸位大功臣却大多都不喜欢晁错。
15、还有《艺文志》,这是汉代皇家藏书的总目,其中提到的书籍,许多已经失传。我们今天要了解汉代的典籍状况,此文不可或缺。
16、至于一般人物的传记中,“多载有用之文”也是《汉书》的一个特点。如同样是为贾谊立传,司马迁引用了《吊屈原赋》、《鵩鸟赋》等文学作品,《汉书》则补充了《治安策》。《治安策》是论述治国之道,特别切中汉初时弊,其中建议,多被汉文帝采纳,论政治意义,当然比那几篇赋重要得多。
17、弘治五年,召为大理右少卿。南京守备太监蒋琮与兵部郎中娄性、指挥石文通相讦,连数百人,遣官按,不服。中锡偕司礼太监赵忠等往,一讯得实。性除名,琮下狱抵罪。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寇尝犯边,督军败之。引疾归,中外交荐。
18、取消世家,也是根据时代变化,所做的处理。
19、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龚胜、龚舍,在沛郡厚唐林、唐尊,及为公卿,荐之朝廷。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清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20、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因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受过刀锯切割的人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三、晁错者,颍川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文采出众能言善辩
1、《史记》的书,《汉书》的志,都讲制度。《史记》是通史,但八书关注的焦点,反而常常仅限于汉朝的某一项制度或政策;《汉书》是断代史,但正如钱穆所说,十志却是通史的眼光,一项制度,从古到今发生了如何的演变,《汉书》一路梳理下来,然后才讲这项制度在汉代的具体规程与应用。有通史的眼光和没有通史的眼光,写断代史时的分寸感,自然大不相同。秦晖先生批评当今有些治断代史的学者说,他们常把历代的通例,当作自己研究的朝代特有的现象,于是发表一些大惊小怪夸诞其词的议论,班固就绝不至于如此。
2、袁盎是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的官。
3、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適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後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兒廷毁我!”盎遂不谢。
4、《汉书》和《史记》一样,都采用纪传体。区别是《史记》是从上古写到当下的通史,而《汉书》是专写一朝一代的断代史。《史记》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汉书》改书为志,取消了世家。
5、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难:反对
6、B.作者围绕晁错“峭直刻深”的性格特点,选择多个材料加以表现。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晁错始终坚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张、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缩的情节。
7、班彪有两个儿子成了名垂青史的人物,一个是通西域的班超,还有一个就是《汉书》的作者班固。
8、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9、所以《史记》的本纪,情况非常复杂。《五帝本纪》写传说中的五位圣王,夏商周三代,一个朝代作了一篇本纪。但接下来,秦国明明只是诸侯之却作了《秦本纪》;完整讲述秦王朝历史的一篇,因此没法叫《秦本纪》了,只好命名《秦始皇本纪》,可以这篇又明明是写到秦二世和子婴的。接下来,并没当过皇帝的项羽,被立了《项羽本纪》。然后汉朝开始,似乎是想要一个皇帝一篇本纪,但汉朝第二个皇帝汉惠帝刘盈,却没有享受到这项特权,而他的母亲吕后却得以立了本纪,汉惠帝在位那些年的历史,就写在《吕后本纪》里。
10、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能食乃止。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前此堕车足伤,不能趋拜,太守待以客礼。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11、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②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12、班固出生于公元32年,那仍然是两汉之际群雄并起的乱世,四年后,光武帝刘秀才终于克定天下,和平重新回到人间。班固成长的岁月里,一定会听到许多长辈说起,乱世流离的恐怖,战乱平息后民生凋敝的景象,也会深映在班固的脑海之中。
13、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卻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適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適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於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14、太史公说: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后来掌握大权,进行不少变革。诸侯发动叛乱的时候,不赶紧挽救国家的危局,却企图报个人的私仇,反而送了性命。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不是断命也要垮台。”也许说的就是晁错这种人吧!
15、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满,笥余一缣,驾柴车去。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岁饥,日或不爨(烧火做饭)。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
16、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17、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適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兒廷毁我!”盎遂不谢。
18、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19、刘邦问:“魏军的大将是谁?”
20、点击“蓝字”关注新课标大语文
四、晁错者颍川人也原文
1、D.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道:取道,从
2、读过《史记》的《李将军列传》再读《汉书·李广传》,你不一定会减少对李广的同情,但一定会增加对汉武帝的谅解。至于导致司马迁遭了宫刑的李陵事件,《汉书》的相关篇章,更是既充分彰显宽容,又牢牢把控导向的,堪称值得宣传部门组织学习的范文了。
3、袁丝公直,亦多附会。揽辔见重,卻席翳赖。朝错建策,屡陈利害。尊主卑臣,家危国泰。悲彼二子,名立身败!
4、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5、晁错,西汉初期的名臣,忠臣。一心想为汉景帝削藩,最后却被汉景帝下令斩首。他的死,的确是冤,堪比窦娥。
6、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8、财力雄厚,兵精粮足,俨然已是国中之国,已对汉王朝的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晁错,颍川人,凭借文学才能当上了太常掌故。史载晁错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汉文帝执政时,晁错凭舌辩之才获得太子刘启的赏识,太子用其为“智囊”。
9、我父亲是老三届,酷爱古典文学,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所在的高校无以为继遣散学生,鼓励大家响应号召回去支援农业建设。父亲赖着不走,饿着肚子苦读国学经典。打我记事起,就常听他说那段故事,说到最后就叹息:‘’书写得真是好,连毛主席都反来复去看了一十七遍,可惜抗不住饿,20本书只看到汉纪60卷……‘’虽然听不懂是在说什么,每次都看到父亲脸上写满遗憾。
10、①壖(mà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蠕:庙门外的隙地。②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建议等内容。
11、确实相似。但历史从来不会简单的重演。两者有以下不同:有了晁错的教训,所以建文没有杀黄子澄。晁错虽死,但汉景帝最后却平叛成功;建文虽未杀黄子澄,却丢了天下。这也是因为朱棣吸取了汉代诸藩叛乱失败的教训。
12、《史记》显得比较随性:《陆贾传》:“陆贾者,楚人也。”称战国的国名。《彭越传》:“彭越者,昌邑人也。”昌邑是汉武帝时代才用的封国名。《晁错传》:“晁错者,颍川人也。”颍川是郡名;《张苍传》:“张丞相苍者,阳武人也。”又是县名……就是说,司马迁虽然是西汉中期的人,但仍保留着战国时期古今地名杂用,籍贯提法混乱的特点。
13、有两个也许不妨顺带一提的细节:根据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二十多岁的马融跟随四十多岁的班昭学习时,班昭在小阁中讲解,马融伏在阁下,看着手中书卷头也不敢抬。后来马融成为当世通儒后,门下弟子常有千数,他的教学作风十分任性,上课时挂上绛纱帐,让女子乐团排列在身后,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算一种补偿心理。
14、我觉得在那种家天下的时代,忽略了“疏不间亲”道理,他主张杀的都是皇族,怎么说也是刘家的人,而他是一个外人,而且也太过激进,在中央弱于地方的形势下,只要中央稍微软弱一点,他是必死无疑,忠不善终吧
15、注:①啬夫求商,名叫求商的乡官。②行部,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属,考察刑政,称为行部。③学官,学舍,学校。④二千石,郎将或太守的另称。⑤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泛指地方长官。
16、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做了校尉,讨伐吴楚军时任将军。回朝来,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见皇帝。皇帝问:“你从军事前线回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已几十年了,因被削封地而恼怒,以诛晁错为名,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况且我担心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言,不敢再进言了。”皇帝问:“为什么呢?”邓公答:“晁错担忧诸侯强大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弱诸侯的封地,以尊崇京师,这是万世的利益。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以为陛下不该这样。”景帝沉默了好久,说:“你说的对,我也为这事悔恨。”就任命邓公做城阳中尉。
17、晁错(公元前2113200年~公元前154年),是5261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颍4102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为人1653刚直苛刻,直言敢谏,担任过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和贤文学,是景帝时期的一名智囊型人物。也是一个能有条理和系统地分析当时问题的务实的政治家。
18、散文|陈靖渭:铁列克提的风声
19、即使最偏袒李广的人,大概也会觉得杀霸陵尉这事,飞将军确实做得不地道。可是你看汉武帝这个处理:第他宽恕了李广,可见他对李广还是很爱惜的;第他含蓄地谴责了李广,作为皇帝基本原则不能丢;第他对李广作了极其文艺而有力的勉励,达成“使功不如使过”的效果,真是最顶级的战前动员高手。
20、他的站队,对刘秀得以快速一统天下,可谓厥功至伟。东汉建立后,窦氏家族成了最重要的外戚之而班氏一直与窦氏关系密切,也保持着相当优越的地位。
五、晁错者颍川人也
1、拿“本纪”来说,司马迁说,“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言下之意是,本纪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从古到今的历史大纲,谁有资格立本纪,司马迁显然认为自己可以说了算。
2、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 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 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3、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4、将军者,国之爪牙也。《司马法》曰:“登车不式,遭丧不服,振旅抚师,以征不服,率三军之心,同战士之力,故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状;是以名声暴于夷貉,威棱憺乎邻国。”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将军其率师东辕,弥节白檀,以临右北平盛秋。
5、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6、父亲是公社的笔杆子,同事多重工农事务,哪有懂文学历史的?我那时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孤独。
7、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柰高庙、太后何?”上乃止。
8、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他对士兵们仁慈爱护,士兵们都争相为他效死。之后,提升为齐相。又调动担任吴相。在辞别起程的时候,袁种对袁盎说:“吴王骄横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国中有许多*诈之人。现在如果你要揭发惩办他们的罪行,他们不是上书控告你,就是用利剑把你刺死。南方地势低洼潮湿,你最好每天喝酒,不要管什么事,时常劝说吴王不要反叛就是了。像这样你就可能侥幸摆脱祸患。”袁盎采纳了袁种的策略,吴王厚待袁盎。
9、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胡不能进,散去。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10、班固追溯自己祖上的时候,指出班氏本是楚王族的一个分支,是楚国著名的贤相子文的后代。
11、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欲杀汉使者,或曰:“宜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12、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13、读精选时文思辨评论写文章串联当代文化
14、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15、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
16、高中文言文人物传记
17、淮南厉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袁盎谏曰:“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適削地。”上弗用。淮南王益横。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淮南王徵,上因迁之蜀,轞车传送。袁盎时为中郎将,乃谏曰:“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柰何?”上弗听,遂行之。
18、〔注〕①汉使,指从前扣押的十多批汉朝使臣。②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③受辞,审讯。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⑤羝,公羊。
19、公元前156年,景帝即位,旋提晁错为内史(皇帝秘书),后迁御史大夫(副丞相)。晁错(死于公元前154年)是献身于帝国大业的政治家,他在公元前155至前154年曾任帝国三个最高职务之一的御史大夫。据说他个人曾使《书经》免于亡佚,所以他不能绝对地被描述为反儒家的人。他比贾谊更坚强,是一个能有条理和系统地分析当时问题的务实的政治家。他劝景帝勇敢地对付诸王的挑战;他总结了影响与匈奴关系的战略和战术;他力主采用为国家增加农业生产的措施。与贾谊一样,他也很清楚秦的错误和缺点。
20、C.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