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士不遇赋
1、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2、欢迎来到这里,这里是:
3、由衡水市图书馆、衡水学院董子学院、衡水学院学报主办,衡水教育网协办的“董子文化拜大年”系列活动,将在大年初一到初八呈现给广大市民。
4、内容提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司马迁带着对传主的极大同情和自家的深切感受,饱和着血与泪、悲与痛写成的人物传记,可谓“史家之绝唱”;同时比较《史记》其他各篇而言,又可以看作是一篇独特的无韵之《悲士不遇賦》,在史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太寻常的意义。
5、表现出比赛前的场面激烈以及观众的期待情绪。
6、战国时逞口舌的纵横游士,到了汉代,尚未消失。刘项争霸时期,娄散、蒯通等都属于这一类人。文帝以后,诏废诽谤妖言之罪,除关禁,又诏举贤良,于是游士更进一步晋身于官僚体制中。情况与六国时诸侯及名豪公子养士,并没太大的不同。如淮南王“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窦婴在平七国之后“游士宾客争归之”。
7、用数笔画查字法查“丧”气,应查()画,读音(),组词()。
8、重曰:“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而丁三季之末俗。末俗以辩诈而期通兮,贞士耿介而自束,虽日三省于吾身,繇怀进退之惟谷。彼实繁之有徒兮,指其白以为黑。目信嫮而言眇兮,口信辩而言讷。
9、结合全文,说说孙膑能够帮助田忌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10、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1、司马迁所作《史记》一百二十篇,每一篇都有其特定意义,选材甚严,立意甚深,此点只须看一看《太史公自序》即可知晓。鲁迅尝以独具之慧眼,概括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一百二十篇中,七十列传又被公论为写得最生动、最感人,最有其独特性的篇章,其中《屈原贾生列传》则更是一篇别具一格、感人至深的力作。这一篇传记,是司马迁带着对传主的极大同情和自家的深切感受,饱和着血与泪、悲与痛写出来的人物传记,可谓“史家之绝唱”中的代表作;而从一个辞赋研究者的角度看,比较《史记》其他各篇而言,与其说是一篇独特的人物传记,毋宁说是一篇“无韵”的《悲士不遇赋》。
12、访隐者不遇和寻隐者不遇有何不同访”即拜访。在拜访前,是会给被拜访的人一个口信。即告诉他我会在几时几时到。有提前通知的意味。而“寻”则是随机的。有“碰见了就是幸运,碰不见也就碰不见了吧”的意思。强调的是随缘。
13、一天,管仲派100多名商人到楚国去购鹿。当时的鹿是较稀少的动物,仅楚国才有。但人们只把鹿作为一般的可食动物,两枚铜币就可买一头。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
14、依此评价,《诗》《骚》便异,李白诗:“大雅久不作,哀怨起骚人”,论此最晰。说后世诗人均受屈子哀怨精神之影响,以致《诗经》的大雅之风久已不闻。
15、这是缺乏史学之基本条件或能力的做法,不能真正建立历史知识。为什么?
16、引荐流露或显示出好奇的(尤指对他人之事);对还不了解的新鲜事物有兴趣的。
17、《楚辞》不是屈原作的
18、《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9、苏轼〈屈原庙赋〉说:“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跟颜延之的视野就完全不同,认为屈原是对宗国即将颠覆而忧。
20、赏识—(欣赏)信任—(相信)兴致勃勃—(兴高采烈)
二、董仲舒士不遇赋
1、贾谊与屈原很有相似之处:“年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此亦“博闻强志”之类也;“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此则“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之类也;“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为官名,悉更秦法……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此又“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之类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此显然乃“王甚任之”之证也。
2、稚子弄冰/(宋)杨万里
3、比喻做事情之前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胸有成竹)
4、回想上古时代政治安定或混乱时,廉正的人也孤单无依而无所归属,商汤时代有卞随和务光,周武王时代有伯夷和叔齐。卞随和务光想避世。结果投水自溺;伯夷和叔齐因避周而一起登上首阳山,采薇度生。倘若那些圣贤尚周章惶惧,何况整个社会,都陷入而迷糊,分辨不清。好像伍子胥和屈原,虽然已到了对故国不值得眷恋的程度,但仍不舍得与上述四人一样,游历到很远的地方,却依然终古思慕故国。
5、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6、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祖籍江西吉安,是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
7、现在,我们若用可能是战国时人编的《周礼》来大谈周公的创制,用可能是魏晋人编的《列子》来谈战国时刻御寇的思想,大家都会觉得非常可笑。然而我们在文学史上却大谈屈原的《楚辞》,不可笑吗?
8、《悲士不遇赋》是汉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作品。此赋一百八十余字,篇幅很短,但表达的思想很明确,一是叹“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于“没世无闻”。前者与他人的同类作品一样,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情绪;后者则是司马迁特有的衷曲,与《报任安书》一脉相通。它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志向而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而且对穷达易惑、美恶难分的社会黑暗现实,表示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全文感情悲愤激越,语言简劲铿锵,个性鲜明,震撼人心,是赋体中极为成功的作品。
9、陕西师范大学播音系播音主持创作基础
10、塞(堵塞)卷(卷纸)存(存在)谋(谋略)策(决策)
11、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12、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13、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遇到问题要善于思考,找出最佳办法。()
14、此赋一百八十余字,篇幅很短,但表达的思想很明确,一是叹“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于“没世无闻”。前者与他人的同类作品一样,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情绪;后者则是司马迁特有的衷曲,与《报任安书》一脉相通。
15、管仲却把鹿价又提高到40枚铜币一头。楚人见一头鹿的价钱与数百斤粮食相同,于是纷纷放下农具,做猎具奔往深山去捕鹿;连楚国官兵也停止训练,陆续将兵器换成猎具,偷偷上山了。一年间,楚地大荒,铜币却堆积成山。
1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17、《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8、鬼神之不能正人事之变戾兮,圣贤亦不能开愚夫之违惑。出门则不可与偕往兮,藏器又蚩其不容。退洗心而内讼兮,固未知其所从也。观上古之清浊兮,廉士亦茕茕而靡归。殷汤有卞随与务光兮,周武有伯夷与叔齐。卞随、务光遁迹于深渊兮,伯夷、叔齐登山而采薇。使彼圣贤其繇周遑兮,矧举世而同迷。若伍员与屈原兮,固亦无所复顾。亦不能同彼数子兮,将远游而终古。
19、这篇课文主要是批评齐威王没有谋略,结果导致失败。()
20、嗟(jiē)天下之偕(xié)违兮,怅(chàng)无与之偕(xié)返。孰若返身于素业兮,莫随世而轮转。虽矫(jiǎo)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纷既迫而后动兮,岂云禀性之惟褊(biǎn)。昭同人而大有兮,明谦光而务展。遵幽昧(mèi)于默足兮,岂舒采而蕲(qí)显?苟肝胆之可同兮,奚(xī)须发之足辨也?
三、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1、你不想打怪的话,你可以用驱魔,还可以一边走,走走后就从1线换到2线,就这样一直换,1换2换就可以减少打怪次数了,有的时候还是会打怪2次的
2、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孙膑,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5、这些作品,刘向把它集编成《楚辞》一书,王逸续为增订,并作了《章句》。它们跟屈原的作品,无论体制、风格、内涵上都相涵相发,此唱彼和,共同形成一部混声大合唱,开后世仿拟某体之先河,为同一主题作品之大结集。
6、总之,屈原、贾生在列传中的形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士”,而是独特的“国士”,是一国之中才能最优秀、最突出的人物,换句话说,是一代政治家。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一生命运往往与祖国荣辱与共,与国家的政治兴衰互相表里。
7、屈原是汉人早已推崇过的,但宋人所见,颇与汉人不同。
8、苍旻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
9、楚成王和楚国大臣闻知后,颇为兴奋。他们认为繁荣昌盛的齐国即将遭殃,因为10年前卫懿公好鹤而把国亡了,齐桓公好鹿是蹈其覆辙。他们在宫殿里大吃大喝,等待齐国大伤元气,他们好坐得天下。
10、形容战斗,竞赛获劳动前精神振奋的样子。(摩拳擦掌)
11、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12、赏识对人的推荐、荐举的意思。
13、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
14、呜呼嗟(jiē)乎!遐(xiá)哉邈(miǎo)矣!时来曷(hé)迟,去之速矣。屈意从人,非吾徒矣。正身俟(sì)时,将就木矣。悠悠偕(xié)时,岂能觉(jué)矣?心之忧欤(yú),不期禄矣。皇皇匪宁,只增辱矣。努力触藩(fān),徒摧角矣。不出户庭,庶无过矣。
15、其实端午跟重阳一样是避灾。五月五日这一天,乃春夏交会,阴阳两气交冲之时,故曰午。午者,啎逆之啎也。人在这时最容易生病,所以要喝雄黄酒,挂菖蒲艾草、煮水洗浴、佩香囊等以辟厉气。包粽子、划龙舟以祭屈原,是后来附会到这个节日里来的,起于南朝梁代《荆楚岁时记》以后。
16、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17、到底是屈原的身世遭际令他们兴感,抑或时代集体意识投射于此一人物身上,并创造出了如此这般的屈原,虽不能遽断;然而屈原和那一堆表达士人哀时命、悲不遇、效忠悃的辞赋,无疑最能说明汉代士人的特殊心态与处境。
18、(zhāowénxīsǐ)
19、今年在这个里面感觉当中的说的对对这种东西是非常好的红落至耳鸟精我也知道这种情况下是特别好的所以呢我们认为生活当中的很好方方面面都是应该把他
20、从汉到唐,看屈原,都是有褒有贬。贬的说他露才扬己,褒的则是拿屈原替自己高洁而不遇的生命做类比。喜欢屈骚的人,也只从哀志、伤情等角度来看其文辞特色,谓其怨悱,足当“发愤为文”之典型,如韩愈说:“楚,六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送孟东野序)、裴度曰:“骚人之文,发愤之文也。雅多自贤,颇有狂态”(寄李翱书),都是这样的论点。
四、士不遇赋的作者是
1、最后说到《屈原贾生列传》所载之辞赋。表面看,《史记》载有不少文士的传记,且在其传记之中还录入颇多的辞赋作品。其实,只要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正如前文有所交待的那样),司马迁并不单写文士传记,在这些传记中,史迁的着眼点乃在这些人物的政治作用(例如《史记》将《司马相如列传》安排在西南夷等诸夷列传之后,而与《儒林列传》遥不相续,也是为了表达相如在开发西南边疆方面的功績,非徒作賦之故也);传记中文士所呈现的辞赋创作不过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段,根本意图还是为了表达政治家的愿望:“连类以争议,作辞以讽谏”;或者竟如后来班固说的那么明白:“宣上德而尽忠孝,抒下情而通讽喻。”
2、这只能说是汉代把这个传统塑造得太成功了,所以才令人产生如斯错觉。
3、于是,我们就看见了一个荒谬的景象:历来文学史,常把《诗经》跟《楚辞》看成是同一类的东西,以《楚辞》直接《诗经》,说是屈原所作。
4、所谓以诗统骚,是指宋人把屈骚纳入“诗经解释学”的传统中去看。例如晁补之〈离骚新序〉反驳班固对屈骚的批评,说你班固都晓得司马相如的赋里那些虚饰夸诞之辞略如《诗》之风谏,可你为什么偏要怀疑屈骚里的夸饰呢?以“经”来责屈之夸诞,并不合理:“原之辞,甚者称开天门、驾飞龙、驱云役神,周流乎天而来下。其诞如此,正尔托谲诡以谕志,使世俗不得以其浅议已,如庄周寓言者,可以经责之哉?”(鸡肋集·卷三六)
5、算起来该是52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6、有一次,董仲舒放下帷幕讲课,有个客人来拜访,董仲舒知道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客人又说:“要下雨了。”董仲舒便和他开玩笑说:“住在巢里的知道刮风,住在洞里的知道下雨。您不是狐狸,就是鼷鼠。”客人就变成了一只老狐狸。
7、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
8、此赋主旨是抨击当时社会政治的腐朽与道德风尚的败坏,控诉了古代社会正直善良而有才华之士不是被埋没就是遭到毁谤谗害而常陷于进退两难处境的极大不幸,表达了作者“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决心保持高尚的道德与纯朴的节操而远离尘俗之网的思想。
9、田忌输一场了,为什么“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10、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志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11、本文由陕西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系《语言表达》教研室出品
12、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13、用音序查字法查“忌”,应先查(),再查音节(),它是个()结构的字。
14、结束语:“一生不能遇上夏商周三朝的鼎盛时期,却赶上夏商周末期乱世败坏的习俗。人人都希望通过狡诈去获得亨通,只有意志坚贞、行为光明正大的人才自觉约束自己。即使每日多次省察自己的言行,日常依然是小心翼翼,不敢贸然行事。
15、《悲士不遇赋》是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八篇重要赋作中迄今唯一留存的一篇。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到残酷的“宫刑”,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四年以后遭大赦出狱的。出狱之后,曾任中书令一职。这个职务当时是由宦官担任的,司马迁实际就在屈辱中度过了后半生。他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极大的愤慨和不平,此赋就行文及感情可推定写于司马迁晚年,是对自己一生悲剧命运和人生经验所作的概括和总结。
16、关键词:屈原;贾生;政治家;怀才不遇
17、据《史记》所载及学者们考证,屈原是楚国的宗室,楚怀王十分信任他,常命其稿拟辞令,因此被同僚嫉妬。谮于王,遂被疏远。又曾出使齐国,想联合齐以抗秦。秦张仪则欺骗了怀王,使与齐绝交。楚要攻秦,又被秦所败,在外交上左支右绌。屈原劝谏,惹恼了怀王,竟遭放逐到汉北。后来虽得召回,可是怀王仍误信秦国之谋,入秦与秦昭王相会,被执,死于秦。其子即位,为襄王。仍不喜屈原,再度放逐他。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作有〈离骚〉〈哀郢〉〈天问〉等文。
18、第一对战双方同一等级的马实力相差不多;第孙膑能够审时度势地分析问题,通盘布局谋划;第把想法付诸实施,通过调整出战马匹的顺序,帮助田忌取得了胜利。
19、惠氏启赋的奶粉真的挺不错的,不过价格也有些贵的,我朋友自己开奶粉店的,也是给他家的宝宝吃这个奶粉的,吃了效果还是不错的。
20、一番话把大将军们说得哑口无言。
五、士不遇赋原文
1、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2、他想表达的是自从遵守信义,忠孝等高尚的素质消失后,虚伪之风盛行,廉洁谦让的风尚被民间淡忘,追逐高官厚禄的侥幸之心在官场盛行.
3、楚人欲用铜币去买粮食,却无处买。管仲已发出号令,禁止各诸侯国与楚通商买卖粮食。
4、全赋说理的成分较多,而殊少夸张铺叙之辞,即使抒情的部分,也写得比较含蓄深沉,表现出十分浓厚的儒家色彩,表达了作者的人格与志趣,同时也有作者对世事的关怀和政治理想的陈述。
5、管仲不动一刀,不杀一人,就制服了本来很强大的楚国。
6、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余尝于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土,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己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
7、淳源汩以长分,美恶作以异途。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
8、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9、不以词人之赋视屈,亦与陆游说莫只以诗人看杜相同,重点是要人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屈原的形象,便因此而重构了。
10、士之荣辱,皆不能自主,系于人主之爱恶,因此士的精神是抑郁的、屈辱的。一切理想及个人生命价值若欲实现,皆须仰待君王之赏识。而此种赏识,因是不能真正尊重并成就士之生命价值与个体尊严的,故士在本质上遂有生命之苍凉与失落之感。汉代辞赋,乃以此而一方面体现着士人在一个大一统的伟大帝国中的喜悦,开阔宏肆、宣畅着纵横驰骛的精神想象;一方面又在具体的境遇中觉察到难以为怀的失落。
11、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越无为就越有害。
12、《感士不遇赋》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赋。此赋主旨是抨击当时社会政治的腐朽与道德风尚的败坏,控诉了古代社会正直善良而有才华之士不是被埋没就是遭到毁谤谗害而常陷于进退两难处境的极大不幸,表达了作者“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决心保持高尚的道德与纯朴的节操而远离尘俗之网的思想。全赋情理并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3、后来洪兴祖《楚辞补注》对此大加发挥,并在后叙中说:“余观自古忠臣义士,慨然发愤,不难其死,特立独行,自信而不回者,其英烈之气,岂与身具亡哉!”大有借屈原表达自己做为一个天下士的信念之意味。
14、武帝以后,中央集权渐盛,丞相卫绾奏:凡治申韩苏张之言者,一体皆罢。又严助出守会稽,武帝赐书谓:“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纵横。”均可证明汉初纵横之风仍盛,故武帝亟思抑遏之。仅有的一些.则渐渐都集中到他自己身边来。
15、楚国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加紧购鹿,起初3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几天,加价为五枚铜币一头。
16、引荐:对人的推荐、荐举的意思。
17、满意—(失望)信任—(怀疑)胸有成竹—(束手无策)不动声色—(惊慌失措)
18、观上古之清浊兮,廉士亦茕(qióng)茕(qióng)而靡(mí)归。殷汤有卞(biàn)随与务光兮,周武有伯夷与叔齐。卞随、务光遁(dùn)迹于深渊兮,伯夷、叔齐登山而采薇(wēi)。使彼圣贤其繇周遑(huáng)兮,矧(shěn)举世而同迷。若伍员(yún)与屈原兮,固亦无所复顾。亦不能同彼数子兮,将远游而终慕。于吾侪(chái)之云远兮,疑荒涂而难践。惮(dàn)君子之于行兮,诫(jiè)三日而不饭。
19、《士不遇赋》是董仲舒写于后期的一篇抒情赋,此赋真实地表现了他个人的不遇悲慨,也典型地体现了一代士人在大一统一人专制政治下普遍化的不遇境况。(满意请采纳,谢谢
20、克己复礼(kèjǐfùl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