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舟记
1、则:连词,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介绍、说明、判断或解释。这里可译为“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中的句子。
2、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3、卧右膝:卧倒右膝。
4、写船其他部位用了三段文字,写船顶部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5、《核舟记》主旨:表现了雕刻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以及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抒发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的赞叹,及其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全文主旨句为“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6、确凿见于著述的出神入化之最早核雕作品,是明代之物。
7、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刻画如此细致,得益于作者细致的观察。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写介绍工艺品的文章。
8、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寸:市制长度单位。之:结构助词,的。木:木头,木料。
9、民间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之用。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
10、最后对核舟所作的总结性说明,为的是加深读者对微雕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之巨的印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作者的议论,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一微雕作品的赞美。
11、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12、奇(jī):零头,零数。
13、左右各四:左边和右边各四扇。
14、苏东坡、黄鲁直(黄庭坚)一起看一幅书画卷。
15、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16、一个小核桃上面也有自己的艺术记得给好评哟,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互粉呗亲,@火星酒窖,谢谢支持。更多精彩关注微信marscellar。
17、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盈,满。
18、衡:通“横”,横着。
19、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坦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20、核舟记是按照空间顺序来有条不紊的说明事物的。《核舟记》的整体思路,从文章的结构看,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分以下几个层次,即:总说部分;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总说.从写作手法上看,采用首尾呼应,记叙、描写、说明相结合等写作手法。
二、核舟记拼音版原文
1、石青糁(sǎn)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绿色颜料。糁:涂。
2、目标导学一:欣赏微雕艺术,品析语言特色
3、(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4、共八扇:一共八扇窗户。扇:量词,用于门窗等。这里是以量词指代事物本身。
5、罔(wǎng)不:无不。罔:否定副词,没有,无。
6、为:动词,做,制,这里指雕刻。
7、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
8、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宋代云门宗僧,为苏东坡之方外知交。法号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江西省)浮梁人。
9、虞山王毅叔远甫(fǔ):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远的。虞山,山名,今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过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乡的名胜的籍贯。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甫,同“父”,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表字之后。
10、雕栏:雕刻着花纹的栏杆。
11、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12、念珠:信佛教的人念佛时用以计数的成串珠子。
13、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14、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编的《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和雕刻人的高超境界。
15、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16、又如同学们还可以注意这一段描写,你看,他说:“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这段话中通过清晰明亮的解说,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款与印章艺术的特色。小小的核舟上,不仅写有“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的题款,同时还刻了一个篆文图章,写有“初平山人”。在描写时,作者还形象的说题款的字就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却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而那枚篆章的颜色则是红的。大家看,作者就是如此精细、简单几个字就再进一步地把雕刻者巧夺天工的技艺一览无余的给呈现了出来。同学们以后在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时,可以好好的揣摩,仔细的体会并加以借鉴。
17、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18、椎髻(jì):椎形发髻。
19、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20、míngyǒuqíqiǎorényuēwángshūyuǎn,néngyǐjìngcùnzhīmù,wéigōngshì、qìmǐn、rénwù,yǐzhìniǎoshòu、mùshí,wǎngbúyīnshìxiàngxíng,gèjùqíngtài。chángyíyúhézhōuyī,gàidàsūfànchìbìyún。
三、核舟记翻译
1、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横幅的书画卷子。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两个人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2、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3、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4、微侧:(身子)略微侧转。
5、大苏: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当时人们称苏洵为“老苏”,称苏轼为“大苏”,称苏辙为“小苏”,合称“三苏”。
6、明代名篇《核舟记》把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高深、精巧描述得真切而生动,读起来感人至深。王叔远的核舟更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为之神牵梦绕,不断复制和再创造。
7、以至:连词,“以至于”,“直到”。
8、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9、《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
10、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11、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12、《hézhōujì》míngdài:wèixuéyī
13、奇巧人:拥有特殊技巧的人。奇,特殊。
14、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1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16、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7、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18、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19、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20、记:指文体。“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此文选作课文时有所删减。
四、核舟记注音
1、器皿(mǐn):器具。皿:一般指盘盂一类的用具。
2、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3、船的顶部较平,作者的名字就题写在上面,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样,一勾一画都十分清楚,字体的颜色是黑的。又用上一颗篆字印,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
4、明确: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5、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6、绝类弥勒: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类,像。
7、103未必不可为母猴: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人报告燕王自己能在“棘刺之端为母猴”,于是受到优厚待遇,却推三托迟迟不动手,后来燕王要他先出示工具,他拿不出,骗局被揭穿。
8、zhōushǒuwěizhǎngyuēbāfènyǒuqí,gāokěèrshǔxǔ。zhōngxuānchǎngzhěwéicāng,ruòpéngfùzhī。pángkāixiǎochuāng,zuǒyòugèsì,gòngbāshàn。qǐchuāngérguān,diāolánxiàngwàngyān。bìzhī,zéyòukè“shāngāoyuèxiǎo,shuǐluòshíchū”,zuǒkè“qīngfēngxúlái,shuǐbōbúxìng”,shíqīngshēnzhī。
9、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10、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11、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
12、鲁直:黄庭坚,字鲁直,宋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13、近义,按图索骥,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守株待兔
14、计算这一条船上统共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用箬竹叶做的船蓬,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
15、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16、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17、罔(wǎng)贻(yí)有奇(yòujī)箬篷(ruò)髯(rán)衣褶(zhě)
18、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竹篷、船橹、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啊!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19、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20、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五、核舟记
1、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
2、反义,通权达变,审时度势
3、以《微雕欣赏》视频作为导入,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向他们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教学中,除了梳理与归纳基础字词外,同时利用课文特点强化学生对古代汉语数量词的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先整体把握全文,再深入到写核舟的具体段落对文章进行赏析,让学生由衷体会到古代艺术工匠的技艺之巧,艺术之美,以及文章的语言结构之美。
4、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船游览。云:句尾语助词。
5、魏学洢经历了人生巨变,世态炎凉,一下子成熟了很多,他明白自己做官的希望破灭了,只好与周边的普通劳动人们交往,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这期间他写出了传世名篇《核舟记》,记载了一名微雕工艺师的高超技艺和敬业精神。
6、102棘刺之端:酸枣树枝条的尖刺末梢。
7、结构和顺序:《核舟记》是一篇实物说明文,结构清晰。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奇巧人”王叔远的雕刻技巧,交代核舟和王叔远的关系及其雕刻的主题,给读者一个总印象。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景。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计核舟上的人、物的项目和数目,以赞叹核舟的艺术技巧结束全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说部分按空间顺序写。
8、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9、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10、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11、核舟记中,盖大苏泛赤壁云中的“云”是什么意思答案:“云”是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盖:大概,原来.泛:泛舟
12、第五小节,分别记王叔远在核舟背上刻题名和印章,并对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统计。核舟背上题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保证了工艺品的完整,反映了艺术的高超。“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笔画工细,并且线条清晰。船背题名“其色墨”,篆字图章“其色丹”,着色黑红相衬,再加上船舱十六个字用“石青糁之”,从船头到船尾,色彩和谐、协调,艺人的创作态度,从始至终,一丝不苟。“通计一舟”,连续用了九个“为”字,细致地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显现在读者面前。众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计其长曾不盈寸”的“修狭”的桃核上,其技艺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13、尝贻余核舟盖大苏泛赤壁云。因为本文主讲苏轼游赤壁的事。《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14、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15、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16、核舟记细思极恐是因为核舟记雕刻技术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核舟记文中讲到,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显示出工匠精神,做工精湛,细致入微,把每一个物动作人物各种物件雕刻的惟妙惟肖。《核舟记》文章的来源:《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特别是微雕工艺更是如此,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叹其技艺高超,而作此文。
17、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18、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9、我细细看了这枚核舟之后,惊诧道:啊,技艺也真奇妙啊!《庄子》、《列子》中所记载的,犹如出自鬼神的创造令人惊奇的有很多,然而谁能有在不满一寸长的东西上自如刻削,却胡须眉毛清清楚楚的本领呢?假如有人将我上文所说的话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骗我。如今,我亲眼目睹了这种神奇技艺。由此来看,棘刺末梢,未必就不能雕刻成一只母猴啊。啊,
20、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