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全文解释
1、7子夏①曰:“贤贤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注释: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3、24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4、(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5、者:代词,“……的人”。
6、①桴:音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7、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8、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
9、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10、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11、(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12、⑤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13、“贫而乐,富而好礼”背后的全胜之法。《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的战略思想,在整部《孙子兵法》中,到处都深藏着孙子对于“全胜”的追求。将战争的成本降至最低,而将战争的收益至最大,这可以作为“全胜”的另外一种诠释。实际上,无论是伐谋、伐交、伐兵、攻城,都是“谋攻”的具体表现形式。战之万变,皆在谋中。在军事领域“伐谋”关系着将士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在经济领域“伐谋”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在个人事业中“伐谋”关系着成败荣辱。要想做到“不辱使命”,务必要善于伐谋、精于伐谋。如果让人失去“贫而乐,富而好礼”,可谓伐谋中的伐谋。这需要我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5、(注释)①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②躬:自身。这里指自身的实际行动。③逮:及,赶上。
16、④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层统治者。
17、《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并不是某一个人的著作。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18、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1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0、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二、论语的全文翻译及赏析
1、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③夭夭:行动迟缓、斯文和舒和的样子。
3、孔子方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4、注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5、(译文2)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放荡,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
6、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7、⑤愠(yùn):怒,怨恨,不满。
8、④邻里乡党:相传古代以五家为邻,25家为里,12500家为乡,500家为党。此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
9、本篇的第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10、①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11、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12、11或问禘之说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②乎!”指其掌。
13、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4、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15、(译文)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16、(译文)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跟不上为耻辱。”
17、②因:因袭:沿用、继承。
18、(译文)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19、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20、④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三、论语全文及解释和译文
1、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2、6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3、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4、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5、②谄:音chǎn,谄媚、阿谀。
6、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7、“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还不似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8、③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9、注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有智慧。
10、①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11、④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12、参考资料:论语百度百科
13、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14、(注释)①世:这里指代。②也:同“耶”,疑问语气词。③因:因袭沿袭。④损益:减少与增加。
15、②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16、(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正义的、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1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8、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19、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四、论语 解释
1、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2、(译文)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完全尽到做臣子的礼节,别人却以为是在谄媚哩!”
3、(注释)①里:这里作动词用,指居住。②处:动词,与上文“里”同义。③知:同“智”,(《论语》的“智”都写作“知”。)
4、(注释)①射不主皮:射,射箭,这里指比赛的射箭,而不是指战场上的射箭;皮,箭靶子。射不主皮指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只要射中就行了。②为:因为。③同科:同等。
5、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6、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7、注释:人数众多的军队,有可能被夺去它的主帅;一个普通人,却不能强迫他改变志向。
8、③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9、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自成体系内部辅导教材,一流的教学研发团队。
10、 ⑤与:即“欤”字,表示疑问的助词。《论语》中的“欤”字皆作“与”。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2、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13、(注释)①讼:责,责备。
14、注释)(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15、点名片关注“庐陵信息技术”
16、敝緼袍:敝,破坏义。緼,乱絮。古无木棉,袍皆以絮。絮之好者称绵,如今之丝绵
1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18、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9、①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20、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五、《论语》词语解释
1、乐观主义精神来源于对矛盾同一性的认识与运用,《易经》认为阴阳生克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用我们今天的话讲阴阳就是一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或相互渗透的性质和趋势,表现了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内在的统一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相互分离或互相批评的性质和趋势。塞翁失马,否极泰来。
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4、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5、(注释)(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6、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7、①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8、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9、①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10、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11、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12、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14、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5、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
16、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7、翻译: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9、无饱无安,敏事慎言背后的“求实法则”。求实法则,涵括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调查、去研究。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之所以引用这些振耳发聩的至理名言,并把它们不带引号的排放在一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来增加对本章“就有道而正焉”的理解。
20、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