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窦娥冤戏曲
1、繁漪式的毁灭,恰是生命力的喷薄与个性的张扬。
2、因为他不想用非正义的手段去增添世界的黑暗。他的使命是“重整乾坤”,他想让朗朗乾坤充满爱与正义。如果他以恶报恶,他就变成了和对方一样的人,一样制造不幸和黑暗的人。所以当他的仇人、他的叔父克劳狄斯在花园里独自忏悔的时候,本来是哈姆莱特最好的下手时机,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虽然最后以悲剧结局,但他的犹豫和不忍,他的矛盾与坚持,给这个世间带来了许多人性的温暖与灵魂的光明。
3、看关汉卿是怎么操作的。
4、对人类来说,悲剧是一种精神的超脱和审美的愉悦,也是人类对自己命运的终极关怀。
5、原创《窦娥冤》本身是元曲,是元代关汉卿的代表作。元曲即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但由于以杂剧成就为最高,所以,元曲有时也专指元杂剧。至于其他剧种上演过《窦娥冤》,那是属于移植或改编。《窦娥冤》后由江苏省苏昆剧团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整理关氏原作改编的昆曲剧目。1961年9月赴上海艺术剧场公演。1989年在南京重新公演。
6、乙:因为忏悔会让我们心慈手软,弄丢了饭碗。
7、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
8、彭蕙蘅老师受到观众们的热烈欢迎!
9、中国的四大剧曲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洪昇的《长生殿》。
10、通常我们说,观点重要,观点背后的义理更为重要。
11、窦娥冤是元杂剧,按今天的话来说是“剧本”,后来的戏曲众多剧种都以此范本排演了本剧种剧目,具体情节设置和剧目名称也不尽相同,比如京剧中程派编演的剧目就叫六月雪。不能说它是哪个剧种的……你问的这个问题就像“戏曲红楼梦属于越剧吗?”一样……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
12、20世纪新文化运动诸君,多半都读过黑格尔。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的观点就直接脱胎自黑格尔::“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13、诗人(一步一回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4、(问道语文课)|《窦娥冤》教学例话
15、“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地久天长难过遣,旧愁新怅几时休?”
16、来源:腾讯视频(把酒当歌)
17、写一个孤苦无依的妇女窦娥,遭受无辜陷害,反被受贿的贪官判处死刑。窦娥的冤情无处伸张,愤怒得指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还临死发出誓愿:她的鲜血要溅在刑场的白绫上,六月天飘起漫天大雪,当地亢旱三年。
18、《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
19、《窦娥冤》被后人称之为中国十大冤剧之她通过戏剧化的演绎了“东海孝妇”的千古奇冤,从而向世人揭露了封建社会弱女子的地位,揭露了男权社会庸官的无能与贪赃枉法草菅人命。
20、而这,为中国文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中国文学也迎来了新的品质。
二、窦娥冤戏曲鉴赏
1、“兀那厮,靠后!”(张驴儿初进家门拜见她时她的回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这个混蛋,滚一边去!”)
2、关汉卿被推作元曲四大家之首,在当时就是公论。元代《录鬼簿》(作者比较厌世,觉得人生意义不大,与鬼没甚区别)就把关汉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第一位。评价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3、用女儿抵偿高利贷并获得盘缠进京赶考的父亲,有如黄鹤之一去不复返,十三年来对女儿的生死不闻不问,现在见到女儿的鬼魂,父亲首先关注的不是女儿的生命与幸福,而是他的那些道德标准,怕女儿辱没了窦家的祖宗世德,连累了自己的清名。窦娥的童年是一片无爱的沙漠,她活在道德标签下,她必须做“三好学生”才能得到父亲的接纳,否则就只能被憎恨和咒诅:“牒发你城隍祠内,着你永世不得人身,罚在阴山,永为饿鬼。”父亲的话语实在太恶毒了,在父亲的形象里,我们看不到一点爱和温暖。
4、看到窦娥,我们倒是极容易想起繁漪。两个怨妇,复仇时的彻底与怨毒如出一辙。都有严重的复仇情结和毁灭情结,窦娥的最后一笔,是繁漪式的毁灭,这种毁灭的特征有两个方面:彻底的同归于尽,滥伤无辜;复仇与毁灭,正是生命力的喷薄,是生的力量的证明,是个性的张扬。
5、一是立足于写作的语文学习活动:
6、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7、这一块也由于估计课堂时间不够而舍弃了。
8、从人性之恶看到社会之恶,却是人类的逃避。如果我们只看到社会的不好、别人的不好,将世界黑暗的责任全部推到一个更远更大的“社会”的概念上去,其实是一种自私的、不负责任的逃避。16世纪英国诗人兼神学家约翰·敦(JohnDonne)曾用图像化的语言描述:“没有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小片、整体的一部分。”我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的黑暗有一部分是我的责任。
9、备注:窦娥是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妇女的典型。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
10、进行文体转换写作,体会不同文体转换中二度创作的愉悦。将剧本改变成小说,更好地体会剧本的元素如何转变成小说的元素。将有情节的短篇小说改成剧本,更好地玩味戏剧的元素。
11、“东海孝妇”周青的冤屈,是在丈夫死后,多年尽心尽孝的服伺婆婆,在婆婆不忍拖累年轻的儿媳而选择了自杀,其毒辣的小姑子看到母亲死在家中,便不依不饶的将嫂子以谋杀婆婆之由告上了官。岂知郯城的县太爷与东海郡太守昏庸无比。不分青红皂白,一路错判,将孝妇周青定罪斩杀于刑场。“东海孝妇”的故事,通过关汉卿的剧作《窦娥冤》早已在民间流为广传。随着《窦娥冤》大江南北的演出,几百年来,人们只是知道关汉卿戏曲舞台上的窦娥,从而渐渐遗忘了故事中的原型周青。
12、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窦娥冤》是中国著名悲剧之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名剧,约有八十六个剧种都改编、演出过此剧。
13、唱段赏析(wifi下观看)
14、《窦娥冤》是中国著名悲剧之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名剧,约有八十六个剧种都改编、演出过此剧。
15、——欢迎关注(乐享澄城)——
16、蔡婆婆推脱说总得跟媳妇商量商量。于是父子俩就随蔡婆婆回家。然后,住下了!
17、一些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不满官府的黑暗统治,便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关汉卿就是其中之一。他把看到的、听到的百姓悲惨的遭遇写进他的剧本《感天动地窦娥冤》。
18、《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
19、那么,她在婆婆那里是否能够得到温暖呢?
20、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所有人都相信窦娥的冤屈,为窦娥抱不平,直到窦娥的父亲窦天童在京城做官返乡,窦娥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以死刑,贪官知府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三、窦娥冤戏曲第三折
1、这样的复仇十分彻底,一个都不宽恕,而且毫不留情。而看到这里,笔者甚至有点同情张驴儿了,他其实并非十恶不赦,自始至终他都并未玷污窦娥,如果他想强行霸占她,机会有很多。
2、张晓红,1969年9月11日出生于河南省三门峡英豪,1990年毕业于洛阳文化艺术学校,是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玲老师亲传弟子。中国共产党员,系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的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艺德标兵,洛阳戏曲协会理事,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洛阳市优秀专家。现任洛阳曲剧院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副院长。
3、诗人:(大声)我是诗人!(停顿)诗人!这个女人我要带走。
4、元朝时,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要,一些蒙古大臣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
5、这封信,就是卢刚在这一天的上午写成的,言语中充满了无缘无故的恨。
6、窦娥,遭受无辜陷害,反被受贿的贪官判处死刑。窦娥的冤情无处伸张,愤怒得指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还临死发出誓愿:她的鲜血要溅在刑场的白绫上,六月天飘起漫天大雪,当地亢旱三年。扩展资料窦娥是剧作家关汉卿《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个善良的妇女,又具有不服输的精神,被冤死前许的三桩难以实现的愿望都一一应验,其精神感天动地。
7、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8、先是流氓恶棍张驴儿对她进行逼婚,后遭官府的酷刑,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
9、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10、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1、当地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12、胡适,鲁迅还有精通希腊文学的周作人都说过中国没有悲剧,后来经美学专家朱光潜权威认证,中国没有悲剧的说法也就落地生根了。
13、“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14、甲:我们将目击一个女人死亡的全过程。
15、(音乐声中,刽子手正步走,押窦娥上场。窦娥一直喊“冤枉啊”!)
16、他们说,他们担心卢刚的家人会因为卢刚是凶手而遭受歧视,也担心卢刚的父母在接过儿子的骨灰时会过度悲伤。所以,他们写了这封信,希望这封信能给卢刚的家人带去一些安慰。
17、加缪说:“在对生活的爱消失之后,没有任何一种意义能给我们以安慰。”无爱的人生里,任何道德的标榜和伦理的意义都不能抚慰心灵。
18、窦娥在公堂受尽严刑拷打而不屈服,但当桃杌奈何她不得而决计拷打蔡婆时,她却一改旧态:“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
19、插入后现代课本剧:劫法场的浪漫。(学生现场表演)
20、所谓“本色”是指他的作品切合人物的身份又贴切当时口语语言自然、真切、质朴、不加藻饰没有堆砌斧凿的痕迹他的语言主要来自于生活能大量吸取民众口语并进行艺术上的加工锤炼故表现力强所谓“当行”主要指他重视舞台特点,一切都要符合演出要求。同时也包括语言符合人物个性。能借助人物自身语言以说明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做到“随所妆演,无不模拟曲尽”
四、曲剧窦娥冤
1、《感天动地窦娥冤》对后世文学、戏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仅就改编之作来说,明代即有叶宪祖以《感天动地窦娥冤》为题材,改编成三十二出的传奇《金锁记》,其中的《羊肚》、《探监》、《斩娥》等出,直至近年来还在舞台上演出。
2、长期以来,语文课本中的戏剧文本成了鸡肋都不如的摆设,教材必选,教学未必教,考试绝不考。有的老师或许会在班级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但更多的是出于教学任务的考虑。戏剧教学是否有规律可循,如何进行戏剧教学?“排演”是不是语文教学的选择?本文对此试作初步探讨。
3、《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窦娥一生的遭遇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共同的不幸,尤其是妇女的不幸。
4、曲剧《窦娥冤》讲述的是书生窦天章要进京赶考,因欠蔡婆的高利贷,被迫将7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家做童养媳。窦娥17岁成婚,不到两年就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蔡婆出城索债,债户赛卢医为了赖债要害死她,被流氓张驴儿父子解救。张驴儿借机赖在蔡家,逼迫蔡家婆媳俩嫁给他们父子,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企图毒死蔡婆以胁迫窦娥就范,不料反把自己的父亲毒死,于是嫁祸于窦娥,告到官府。贪官桃杌将窦娥屈打成招,判成死罪。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感天动地,一一应验。后来,窦天章做了高官,复审此案,替女儿报了冤仇。该剧剧情跌宕起伏,充满感情,使人感受到豫剧的独特魅力。
5、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其父。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窦天章科场中第荣任高官,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
6、临刑之时,满腔悲愤的窦娥再次道出自己的冤屈,在最后无果的情况下,她狠狠的说:我今将含冤赴死,特许誓愿三桩,一是我冤血溅白练,二是我冤六月飞雪,三是我冤死后大旱三年。果然,窦娥的冤屈惊了天地,在窦娥死后,她的三桩誓愿也被天地感动的一一实现。
7、据考证,这种伸冤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并非窦娥的首创,早在汉代就有了“东海孝妇”的传说:东海有个叫周青的寡妇,对婆婆很孝顺,但后来婆婆因故自缢,周青被诬陷遭杀头之祸。后来东海一带三年大旱不雨。
8、作为表演艺术的戏剧,“跨界”是重要特征。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融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其直接的、外在的表现,一是文学,主要指剧本;二是造型,主要指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三是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四是舞蹈,主要指舞剧、戏曲艺术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话剧中转化为演员的表演艺术——动作艺术。
9、主持葬礼的牧师说:“如果我们让仇恨笼罩这个葬礼,安的在天之灵是不会原谅我们的。”
10、“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11、之后,三兄弟把安的遗产全部捐给了学校,学校用这笔钱设立了一个外国留学生心理研究基金。而卢刚的后事,也得到了妥善而周详的安排。
12、(大众剧院)曲剧《窦娥冤》洛阳曲剧院张晓红刘爱云
13、正宫调,传统调高称谓。工尺七调之一。曲笛筒音为"凡"字,合今之1=G。筒音为二胡为26弦
14、这里一再地说如果怎样怎样,我就死而无怨,并且劝婆婆不要怨,她自己却是怨气冲天,并连发三桩誓愿。
15、除了以上这些差别之外,如果将《窦娥冤》同《哈姆雷特》相比较,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国戏曲悲剧同西方传统悲剧之间巨大的区别。如前所述,在西方,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最重要的类型,自古以来都受到推崇。从古希腊开始,悲剧和喜剧之间就有着严格的界限。
16、执教者表现出了较好的教学素质。第他自身有大学时代演话剧的底子,因此懂得从戏剧语言的品读入手进入文本,尤其是跟学生分角色品读关键对话,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第贴近文本分析文本人物性格。老师请学生根据课文分析周朴园和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学生讨论得十分热烈,也自然没有结果,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入文本,分析论证,各执一词,言之成理。这使得课堂流程顺畅,避免了课文长、没有时间朗读全文的不足。其实,这个问题隐含的逻辑是: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就要读课文找证据,这恰好符合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这节课得到评课专家的肯定,关键在于抓住了戏剧中最富特点的对话去分析人物,既迁移了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又彰显了剧本的案头特色。
17、我叫师建芳,爱人付振西,是裕华区环卫大队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18岁那年高中一毕业,就参加了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每天风雨无阻,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每天夜里两三点钟就要起床,头上顶着星星月亮去打扮咱们美丽的城市,到了冬天,一个早晨干下来浑身几乎全被汗水湿透,后背都是冰凉的。
18、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论了中华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说人在穷途之时,会呼天,受伤害疼痛时会呼父母。可怜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没有父母可以呼唤,她能够呼唤的只有婆婆和天。
19、洛阳小调曲剧,风格浓郁,曲牌众多,色彩鲜明,舒缓抒情,委婉凄美。张晓红经过学习研究,细心琢磨,形成了风格靓、俊、脆、雅的个人艺术特点。吐字清晰、唱腔委婉、扮相靓丽、表演洒脱、人物刻画有章有成,寓情于声,声情并茂,栩栩如生,行当齐全,细路宽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德艺双馨曲剧表演艺术家。
20、窦娥在短短的一生中,遭到失母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种种不幸和灾难吞噬了她的青春和生命,交织成了“惊天动地”、悲惨无比的大悲剧。
五、窦娥冤戏曲电影完整版
1、第二折里,蔡婆婆忧惧成病。张驴儿想乘机害死蔡婆婆,然后霸占窦娥。他找到赛卢医要到了毒药,下在了蔡婆婆想吃的羊肚汤里。不料因为蔡婆婆呕吐,把羊肚汤让给了张老头吃。就这样,张驴儿反倒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竟然以“药死公公”的罪名逼迫窦娥顺从他。窦娥坚决不从,自恃清白,情愿与张驴儿到衙门“官休”。贪赃枉法的楚州太守桃杌只听张驴儿的一面之词,毒刑逼供。窦娥坚持不招。最后,昏官要刑讯蔡婆婆。善良的窦娥为了救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的罪名,被判了死刑。
2、“没时运”(官吏无心正法,百姓有口难言)
3、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给广大戏迷朋友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平川融媒,“爱平川”开设《秦韵平川》戏曲专栏,定期播出居民群众自演自唱,自娱自乐的戏曲剧目,丰富百姓生活。本期推出平川区“麒骏杯”秦腔大奖赛二等奖获得者魏旭涛小朋友带来的《窦娥冤》秦腔选段。
4、《析津志·名宦传》中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而他却饱受不公平社会的磨砺,怎么会不于心底郁积悲愤?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一张嘴,唱自己无限悲,传百姓长久愿,自然会传盛不衰。
5、知道“一个都不宽恕”是谁的话吗?
6、悲剧不是悲哀,不是悲惨。它不是灾难剧,也不是苦情剧。悲剧是在个体生命的挣扎、对抗、毁灭的过程中,得到的关于生命在更高维度的价值。
7、从怨妇成长为复仇女神,使得窦娥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代言着一种女性生命的成长。因为毕竟她不像普通的怨妇一样只会怨天怨地怨命,她不仅看到命运的悲剧,还看到了社会的悲剧:“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8、安的好友玛格瑞特教授的回答是:“这是因为我们的信仰。在这个信仰中,爱高于一切,宽恕远胜过复仇。”
9、窦娥红色T恤胸前画白色圆圈,内写白色字“窦”,刽子手胸前画白色圆圈,内写白色字“公”。诗人胸前写“诗人”字样。
10、这个课本剧有明显的后现代的荒诞色彩,荒诞之中是否有合理的成分呢?窦娥最终选择了拒绝,这样的设计与安排是否合理?
11、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12、西方悲剧之所以一贯遵循“一悲到底”的悲剧结局原则,归根结底在于西方传统美学强调美与真的统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与之相反,中国戏曲悲剧中,无论主人公遭遇到多少苦难和不幸,但是最终结果都会苦尽甘来,基本上以大团圆结局,正如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所讲“有团圆之趣”(《闲情偶寄》)。正是在悲剧结局和团圆结局上,构成了西方悲剧和中国戏曲悲剧之间最鲜明的区别和差异。这样讲,并不是说中国戏曲没有悲剧,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戏曲里有很多悲剧或苦情戏的剧目,诸如《窦娥冤》《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但是,中国戏曲悲剧的结局往往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坚持善必胜恶的原则。(艺术与道德)
13、窦:你不要坚持了,我是不会走的,我的理想就是死。我要以死来成就这千古一冤。(泣不成声,呆呆看着诗人,又使劲砸着锁链)
14、这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15、斩黄袍|游西湖|出五关|忠报国
16、以表演作为这堂课的“亮点”,恰恰成为其最大的败笔。戏剧除了演员这个主要因素外,还有演出中的音乐成分,无论是插曲、配乐还是音响,其价值主要在于对演员塑造舞台形象的协同作用;演出中的造型艺术成分,如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也是从不同的角度为演员塑造舞台形象起特定辅助作用的;以演员表演艺术为本体,对多种艺术成分进行吸收与融化,构成了戏剧艺术的外在形态。而这些,都是跨界的综合艺术,语文课堂既不是也不能充当戏剧表演的舞台。
17、用剧作家席勒的话说,生命不是人生最高的价值。
18、首先应该组织学生考察具体的文本状况。关汉卿所作《窦娥冤》,今有两个文献源头:一是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赵琦美所辑《古今杂剧》抄本;一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臧懋循所编《元曲选》刊本。两本相较,内容上稍有出入,如“题目正名”上,《古今杂剧》有四句:“后嫁婆婆忒心偏,守志烈女意自坚。荡风冒雪没头鬼,感天动地窦娥冤”,《元曲选》则为两句:“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又如故事情节上,《古今杂剧》本有蔡婆接脚张驴儿之父的情节,故而本文态度乃否定蔡婆、肯定窦娥,但《元曲选》无此,突出肯定窦天章的秉公执法,以及窦娥的不屈不挠。
19、所谓“天人感应”是指天和人相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这一神秘主义哲学观的提出者虽是西汉初年的董仲舒,但渊源久长,战国初期的子思、战国后期的邹衍都是这一思想的信奉者,在自然现象之变与人世活动之理的求索上,先哲的思考有趋同与接续的痕迹。“天人感应”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宋明理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为“天人感应”观的进一步发挥;后来又落实为世俗生活的基本信仰,因此对全体社会成员都有思维规范的作用。
20、诗人:(摇头叹息)在这个人妖时代,诗人的使命就是阻止美的毁灭。(诗人向窦娥走去,窦娥呆滞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