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1、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19其始:其,助词,不译。始:刚开始。
3、师:那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生:各种寄生虫。(4)
5、陈:教者对教材解读细致,见解独到,大胆质疑。汤:是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居:“信”“达”“雅”才是翻译准则。
6、师:指捕蛇这个差事。(24)
7、生:“顿”字本身就有“劳累”的意思。
8、师:从三个方面的对比中,我们看到这种情况,捕蛇是一种害,捕蛇者三代受其害,但是在这一段中着重描写了纳税的什么呢?纳税之惨(边讲边在板书“纳税”之后,板书“之惨”)
9、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您是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赋税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如果从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
10、师:这一段里作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更若役”的“更”是什么意思?
11、师:“顶”——“顶”也可以。“顶”着风雨,“冒着”严寒酷暑,两个字的意思其实也是差不多的。还有一个句子我也讲一下,就是“今其室十无一焉”。我讲讲文言文里分数的表示方法。现在我们说十分之要用“分”“之”两个字,文言文里表示十分之一往往略掉这两个字,就用“十一”。(板书:十一)
12、陈:紧扣“核心句”,层层追问比较,点明原因,承前启后。居:教师的讲解,由学生的结论生发,突出强调“复吾赋”更不幸。汤:“对比”由教师明示,主导适时精当。
13、生:“岁赋其二”的“赋”是“征收”的意思,是动词。
14、师:对。坐下。在讲法上,谁有不同意见?(学生举手)
15、同学们考虑一下,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他要突出的是哪一个字?
16、生1: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不同于一般的蛇,黑的底色,白的花纹,触到草木——草木都死去了。
17、师:对,这个“复若赋”的“赋”跟前边“岁赋其二”的“赋”比较,你看词义是不是一样的?词性是不是一样的?
18、有蒋氏者,专其利27三世矣。问之,则28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30吾嗣31为之32十二年,几33死者34数35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19、师:还有一个字,大家解释一下。“问之,则曰”,这个“则”字是什么意思?大家动动脑筋看。(学生举手)
20、师:“复若赋”的“赋”字是什么意思?(学生举手)
二、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图片
1、汤:以“奇于蓄势”概括文本写作特点,又以巧妙的比喻,并辅以手势,将抽象的概念阐释得有声有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居:文本写法决定读法,写法读法决定教法。陈:“蓄势”,既是文本的写作特点,也是本课的教学特点,教者很好地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
2、师:对!两篇文章都是揭露当时的残暴统治。一篇是揭露苛政,一篇是揭露赋敛。也就是说,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怎么样?(生:一样)是相同的。那篇是“苛政猛于虎”;这篇呢,请同学们把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凝缩成跟“苛政猛于虎”类似的句子。(学生议论,举手)
3、生:“复吾赋”的不幸。
4、生:“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5、师:各处都闹。东西南北写得更具体:村东、村西、村南、村北,到处鸡飞狗跳,叫叫嚷嚷,所以乡邻“哗然而骇”,这样解释就比较顺。书上这条注解是不十分准确的,大家可以再想一下。(40)
6、师:“就”“却”,你们觉得解释为“就”好,还是解释为“却”好?(学生议论,部分说“就”好,部分说“却”好)
7、生:赋敛毒于蛇。(53)
8、捕了蛇就可以怎么样?(生:不纳税)
9、自读检查就到这里。同学们自读得不错。
10、师:这个道理是通过蛇毒的衬托,通过两者的对比,自然而然地引出来的一个结论。(48)
11、对文言文教学,钱老师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他认为文言文是民族语,因此文言文的教学,首先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只需在关键处点拨,无须逐字逐句“嚼烂了喂”。其次,文言文,首先是“文”,因此要把文言文当作“文”来教,理解词句是为了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文意,要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
12、以“奇”为境,提升教学品位
13、第一个是什么“不幸”?
14、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15、最难能可贵的是,钱老师的语文课堂,因融入了自读习惯的养成、质疑意识的树立、批判精神的培养而独树一帜。他的导引,因融入了常态的课堂情境而浑然天成,更因淡化了训练的技术痕迹而炉火纯青。
16、师:解释成“却”,还有别的解释吗?
17、居:“利”实是“害”,抓住关键语,为突破文本关键处蓄势。
18、师:刚才×××(指生2)
19、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20、同学们,这里应该注意一个字——哪一个字呀?
三、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拼音
1、师:下面这部分比较长,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读。一个是60年当中的变迁存亡;再有一个呢,讲了逼租的时候,两种人的不同处境;还有一个呢,是讲平时有的快乐,有的忧愁。这三方面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是60年之存亡,一个是逼租时之安危,一个是平时之忧乐。(边讲边板书:60年之存亡,逼租时之安危,平时之忧乐)(学生纷纷记录)
2、河南省第24届语文年会
3、师:这一层中有好几个句子,请同学们注意:第一个是“乡邻之生日蹙”,我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这个“日”字。谁来解释一下。(学生举手)
4、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这句话出自 《捕蛇者说》,原句为: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译文:。
5、陈:由“异”引出“毒”,突出“毒”,自然地向另一个教学内容延伸。居:不得不佩服钱老师的用心之“巧”、引导之“妙”。
6、品读:汤丽萍(主持人)、陈汝虹、居文进
7、师:这两种不幸相比,哪一种更不幸?
8、生1:遇到它咬人,没有什么能够抵挡的。然而,捕到了它,把它晾干之后,用来作为药饵,可以医治大风、挛踠、瘘、疠,杀去腐烂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三种寄生虫。(稍停)
9、师:刚才×××(指生1)
10、师:下面一段,是作者通过以上一连串的层层对比、铺陈排比而得到的结论。我们先请同学从下面一段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哪一句话可以表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纷纷看书,然后举手)
11、我很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12、师:“汪然出涕”(板书:涕)
13、陈:“悲”字再言捕蛇之“害”,为突显赋敛之“毒”再次铺垫。
14、menglongjiaoyu@1com
15、汤:根据语段特点,先对内容稍作提示,再让学生划分层次,以简驭繁。
16、师:即使鸡狗也不得安宁啊,可见骚扰得厉害。纳税者是这样的情况。那么捕蛇者怎么样呢?“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学生应和)
17、37貌若甚戚者:表情好像非常忧伤的样子。戚,忧伤。
18、15可以:可以用来。可,可以。以,用来。
19、师:是“各种”的意思。“杀三虫”,杀死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还有表示“医治好”的是哪个字?
20、另外,我们再来看几个句子。后边有几个句子同学们要特别注意!“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殚”和“竭”意思是一样的吗?
四、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一句原文一句译文
1、师:括号表示括号中的是加进去的意思。这里“劳累得”不是加进去的意思,所以不要括号。同学们讲得很好。(32)
2、师:我觉得这一层描写纳税者的悲惨遭遇很形象,读起来很顺口,感觉到作者表达得很动人,很有力,这主要是因为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刚才我们举了对偶句,你们看,在这一层中还有对偶句吗?大家找一找。(35)(稍停)
3、为什么要这样写,要用对偶句?这样可以把意思表达得更充分,念起来很顺口。(31)
4、师:是一样的。还有“其地之出”与“其庐之入”也是一样的吗?是指一回事吗?
5、师:注意这个“涕”字,是眼泪,不是鼻涕。(笑)
6、师:对,正是害。(在板书“之利”后,板书“之害”)
7、(以下依次简称“汤”“陈”“居”)
8、“其始”,开始。太医就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募集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当其租入”,用它来抵他的税收。永州的人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去做这件事。
9、的不幸,还有一个是纳税者。(边讲边在板书“纳税”之下加下划线)
10、师:我们继续看下去,看蒋氏所以“大戚”的原因。从下面几行文字中,你们找一句话来说明蒋氏“大戚”的原因,为什么他要“汪然出涕”?(学生看书、议论,然后举手)
11、生:“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6)
12、居:“戚”字又言捕蛇之“害”,为突显赋敛之“毒”铺垫。
13、(学生齐声朗读第一层)(27)
14、师:看来大家对第1自然段基本上掌握了,对后面的文章也大体上理解了,说明大家自读得比较好。现在大家把第1段齐读一遍。(生齐声朗读第1自然段)
1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16、居:阅读与写作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写作设计别出心裁。陈:比较阅读和写作,有利于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汤:读中悟写,以写促读,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读写互动,是阅读教学指向体验和表达的一种深刻的课程自觉与担当。
17、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18、师:“惊动”?(学生举手)
19、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用牙齿咬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人。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20、师:对,“走”在文言文中是“跑”的意思,不是现在说的“走”的意思。这里是赶忙去做某件事的意思。(11)
五、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重点字词
1、专其利: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用交税的)好处。则:却。死于是: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是,代词,这件事。今:现在。嗣:继承。为之:做捕蛇这件事。几(jī):几乎,差点儿。。几死者:几乎死掉的情况。数(shuò):屡次,多次。言之: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2、(生小声议论:毒。)(8)
3、汤:亦庄亦谐皆语文。陈:来自生活,信手拈来,学生学得会,记得牢。
4、师:上一节课,我已经布置同学们自读了《捕蛇者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捕蛇者说)
5、师:对!是指冒死亡威胁的事。“旦旦”就是天天,“旦”本来是“早晨”的意思,这里代“天天”。这是一种什么方法?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luánwǎn)、瘘(lòu)、疠(lì),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募有能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7、本文写得很有气势,把纳税者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形象,念起来也感到朗朗上口。这一点我们在读的时候要特别体会。(36)
8、生:(再读,仍不大连贯。)
9、师:“悍吏”?这个“骇”字你们有没有查过字典?是什么意思?
10、师:“日蹙”,一天天地窘迫。坐下。这句话容易念错,“生”跟“日”字不要连在一起念,念成我们过“生日”的“生日”,就错了。“而乡邻之生——日蹙”,这样念才对。(28)
11、师:呵,那是在下面一层了。我是讲在这一层。还有一句,你没有找出来。是这一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除了“对偶”以外,还有排比。(学生纷纷看书,找排比句,然后举手)
12、师:对了。一共有三个不同的地方。一处是什么呢?它的颜色不一样——“黑质而白章”。(板书:色)
13、生:“则吾斯役之不幸”。
14、这又是一层,是第二个对比。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对比,是讲他们平时生活情况的对比。平时这些捕蛇者有没有危险?有没有啊?
15、文章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税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税收。
16、师:是虚指,对。“三虫”不是三种虫。那么这句话应该怎么解释呢?我们先把书上的注解看一看。(3)
17、师:跟《苛政猛于虎》比较。×××同学,你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指定学生)
18、师:下面一个自然段怎么讲的?
19、大家翻翻看,看谁先找到。(有学生迅速举手)
20、(学生齐声朗读第2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