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六国论(苏洵六国论赏析)

时间:2023-04-1907:36:08 苏洵六国论(苏洵六国论赏析)已关闭评论 59 阅读

一、苏洵六国论

1、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证明观点。

2、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同

3、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4、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5、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6、苏洵在《六国论》中,根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从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和“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方面进行论证。如果从苏洵针对北宋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批判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主张团结抗敌的观点,是无可非议的。但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象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

7、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先人得土地之难与子孙失土地之易;六国割地之繁与所得平安之短;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8、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

9、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0、“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11、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12、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14、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相争以用土地贿赂秦国的方式以求自保,但却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国.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即韩、魏国的国力,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变不会至于此地.

1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17、《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18、古文名篇|魏学洢《核舟记》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感受明朝时期工匠的神奇技法!

19、《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六国论》中的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20、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劫持。

二、苏洵六国论赏析

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4、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

5、谗:小人的坏话。

6、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7、《前卫文学》™仅用于学习交流

8、始(才,副词)速祸焉

9、向使:以前假如。

1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1、势弱于秦。于:比。

12、除了齐国之外,楚国也很强,齐秦争霸的时候,它总在两国间摇摆,最后倒向了西方。但狼子野心的秦国,表面上跟楚国交好,背地里却觊觎楚国的土地和财富。

13、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14、苏洵《六国论》的主旨在于批评秦的过失,揭示秦王朝覆灭的原因,总结历史教训,希望汉文帝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以仁义治天下。

15、当初或有不明白的地方,理解不甚深刻,如今重读,受益之余,只感作者笔力之劲,见解之深。

16、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17、《六国论》是一篇短小精悍、气势恢宏的史论。文章在论点、论证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示范性,可以引导学生细加体会,其提出论点直截了当,醒目提神;其以分论点补足分论点,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不容反驳,并再次重申论点,如重锤击鼓。其以对比、引用、假设、寓议论于形象之中等多种论证手段分别论述两个分论点,有如析竹,噼里啪啦,气势酣畅,读来兴会淋漓,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个中滋味。

18、所以形势如此,不要想着能独善其身,别看现在过得安稳,等秦国有席卷天下实力的时候,谁也跑不了,“不能独完”。

1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20、真的是“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苏洵六国论

1、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2、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得: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此言得之:适宜;诚不得已:能够;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其势弱于秦:势力;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秦以攻取之外:凭借;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洎牧以谗诛:因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

3、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4、六国论里的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用,例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事”,名词作动词用,侍奉。与嬴而不助五国。“与”,介词用作动词,帮助。意思是,帮助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5、斯用兵(战争,名词)之效也.

6、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7、《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

9、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

10、写于公元1043年,当时苏洵34岁,《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11、苏洵(公元1009年〜1066年),字允明,号老泉,眉州(今属四川)人。任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主张文章要“言当世之要”,他了解社会现实,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古为鉴。他的散文以政论为主,切中时弊,语言犀利,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六国论》《衡论》等都是名篇。

1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13、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14、到最后,强弱胜负的形势已经明了,此时也就不用再战了,诸侯的覆亡,只在顷刻之间。

15、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16、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作者说这些也并不是对历史泛泛而谈,他更多的是借古喻今:

17、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小国基本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七国争雄的局面形成,其中最强大的国家有两个:美苏……哦不,是齐和秦。

18、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19、有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执着前行!

20、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四、苏洵六国论论证结构

1、(全文约2700字,阅读约需5分钟)

2、智力:智谋和力量。

3、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4、但是齐国自身的问题很大,虽然一度占据上风,但因为贪心不足,疯狂扩张,大搞沙文主义,在盟友那里很失人心。

5、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③”此言得之。

6、战国当时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本来很纷繁复杂,但是苏洵只就对秦国的态度上,从六个国家当中区别出两个类型,“赂秦”和“不赂秦”;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韩国、魏国和楚国“以地赂秦”,第二种是齐国附随秦国,第三种是燕国和赵国“用武而不终”。

7、(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8、写文章就应该扣紧中心问题去发挥。重点摆对了,又要把它同别的部分联结起来,看出它们的相互关系。所以作者集中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后,进而又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当然,态度、分寸是不同的。

9、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1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11、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12、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3、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

14、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1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16、惜其用武而不终(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17、苏辙《六国论》实为借古喻今,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向契丹、西夏割地献物,妥协投降。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本文论述亦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18、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

19、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

20、于是,秦国借齐国灭宋为由,合纵攻齐,乐毅打得齐国大败,几近亡国。虽然后来田单复国,并收复失地,但齐国元气大伤,再无力与秦国对抗。

五、苏洵六国论论证方法

1、《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篇政论名作,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中,当初为了背诵全篇,也是难煞我等学子。

2、(本文仅作学习探讨只用,无任何隐喻影射含义,请勿自行代入脑补,谢谢。)

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5、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6、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7、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扩展资料《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8、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9、最后秦国还有一个强硬的对手,就是赵国。赵国能臣良将很多,是有和秦国一战之力的,长平之战,大将廉颇在前线和秦军对峙,虽采取守势,但也算是平手。无奈赵国国内键盘侠实在太多,喷的赵王昏了头,把廉颇撤掉,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很快就大败亏输,40万赵军被白起活埋,赵国由此一蹶不振。

10、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1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12、是这句:‘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13、三苏的《六国论》都是针对北宋王朝当时对内因循守旧,对外屈膝求和这一形势而作的,均是有感而发,皆未能全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历史原因,但都具有现实针对性,以史论为依据,这是三苏写作《六国论》的共同特点。苏辙在《历代引论》中说:“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以期“有补于国”。

14、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15、他认为,六国虽然弱于强秦,但不是说只能坐以待毙,若能联合起来,合力对抗,还是有机会的。

16、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17、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18、当然,还有些键盘侠思路十分奇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哪些土地,像什么外蒙、越南、琉球,当初都是我们的,被邻居瓜分抢夺了去!

19、那时候中国真是不给力呀,怎么不能多拿回些地来?那些侵占我们土地的国家,也实在太可恶了,就应该绝交!

20、所以说,秦人未必就想要战,诸侯最大的祸患也不在于战。

点击展开全文
贺知章的诗(贺知章的诗 个性说说

贺知章的诗(贺知章的诗

一、贺知章的诗 1、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陇云晴半雨,边草... 2、杜甫在《饮中八仙歌》诗中这样形容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经典散文诗(经典散文诗 个性说说

经典散文诗(经典散文诗

一、经典散文诗 1、重回旧地,而你又在哪里?雪山依旧,层林尽染,只是多了时空、多了苍茫、多了我这零余者落寞的脚步...... 2、(江南惠山古韵古风诗词栏目) 3、但我只说朋友之间...
狐假虎威文言文(狐假虎 个性说说

狐假虎威文言文(狐假虎

一、狐假虎威文言文 1、〈4〉曾子之妻之市() 2、(虎求百兽而食之)求:寻求,寻找。 3、想一想,我们周围有这样的人吗?你也可以讲讲他的故事哟! 4、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一...
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行 个性说说

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行

一、洛阳女儿行 1、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 2、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驾车路线:全程约0公里起点:大唐洛阳热电有限责。。。从起...
妈妈你是我的女人(你女 个性说说

妈妈你是我的女人(你女

一、妈妈你是我的女人 1、母亲,一个多么平凡的名字呀!但每个人都可以从这平凡的名字上而感到深深的爱,是啊,母亲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何曾为母亲付出过呢?对,我们没...
错觉泰戈尔(错觉泰戈尔 个性说说

错觉泰戈尔(错觉泰戈尔

一、错觉泰戈尔 1、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羡慕别人的时候,自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2、如果有一个拥有更高洞察力的东西注视着人类,也会嘲笑人以为他按照自己的...
太常引(太常引是这首词 个性说说

太常引(太常引是这首词

一、太常引 1、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2、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3、珠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