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
1、唯君图之(动词,考虑)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1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4、(8)图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5、(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6、②轲既取图奉之(动词,献上)
7、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
8、(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9、①今提一匕首人不测之强秦(动词,拿)
10、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荆轲刺秦王》
11、信可乐也(副词,实在,的确)
12、(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
1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廉颇蔺相如列传》
14、④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连词,表转折)
15、⑥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应为“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
16、发尽上指冠(名词,头发)
17、不如因善遇之(对待,)──《鸿门宴》
18、(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19、(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20、②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表示客气)
二、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整理发
1、所要表现的是荆轲,为什么要写送行的宾客?如《口技》中的“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观众的表情是为了突出口技人技艺高超。(次要任务对主要人物的烘托)
2、四)既祖: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3、(6)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4、“秦武阳年十二就杀人,见秦王竟“色变振恐”,引起了众人的猜疑,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形势危急。
5、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
6、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鸿门宴》
7、(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8、②终已不顾(动词,回头)
9、见:见陵之耻:被(表被动)图穷而匕首见通"现",看到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顾:顾计不知所出:不过,只是顾笑武阳:回头将军宜枉驾顾之:回来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表被动)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为变徵之声:发出
10、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
11、恐惧不敢自陈 ( 陈述,动词 ) ──《荆轲刺秦王》
12、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3、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荆轲刺秦王》
14、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
15、2、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
16、函封之(函:用盒子)
17、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荆轲刺秦王》
18、②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成功)
19、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秦王》
20、④乃朝服,设九宾(穿朝服)
三、荆轲刺秦王的一词多义
1、1、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
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词,被)
3、(刺之备——发展:“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和“易水送别”五个场面。)
4、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是形式变化的转折点。
5、轲既取图奉之(献上)──《荆轲刺秦王》
6、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动词,遗留)──《石钟山记》
7、荆轲等待另一个朋友,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
8、(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9、(7)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10、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荆轲刺秦王》
1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曹刿论战》
12、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荆轲刺秦王》
13、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着)
1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
1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出师表》
16、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悬赏。邑:封地。)
17、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18、2、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19、(3)将奈何/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表疑问,怎么……。
20、2、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
四、荆轲刺秦王的多义词
1、为变徵之声(发出)
2、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3、(3)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4、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屈原列传》
5、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看到
7、于是太子预先寻求天下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买下,让工匠用药水加工。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上路。
8、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出师表》
9、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念奴娇。赤壁怀古》
10、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11、④顷之未发(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
12、乃遂私见樊於期(动词,会见)
13、(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14、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穿衣,戴帽)③士皆垂泪涕泣(哭)
15、①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
1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荆轲刺秦王》
17、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荆轲刺秦王》
18、(5)足下:对人的敬称。
19、(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20、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
五、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引
1、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2、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3、(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4、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5、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6、今者出,未辞也(告辞,动词)──《鸿门宴》
7、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8、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9、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
10、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动词,发出)
11、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1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衣戴白帽意味着荆轲此去凶多吉少,可谓是生人做死别。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其中音乐由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渲染悲壮气氛。
13、4、乃今得闻教(“乃今”连用,如今)
14、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论语》
15、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6、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17、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荆轲刺秦王》
18、2、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
19、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确实)
20、(燕国的)太子凡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